原标题:每一个人都是读书人 每一个人都是书评家 每一个人都是荐书者 琳达 女 26岁 文员 人生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查令十字街84号》与电影《不二情书》紧紧捆绑在一起销售,在过去一周,冲上了卓越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三位,买家书评里随处可见“电影勾起了我看这本书的欲望”之类的说法。 这本书再一次借助电影得到了强势宣传,而这个有关通信、有关书写,有关距离、有关书籍、有关怀恋的故事也再一次触动了读者心底最纯净、柔软的角落。 一切开始于一封简单的商业信函。 穷困的女作家海莲受不了纽约昂贵庸俗的古旧书店,便按照《星期六文学评论》上的地址,给位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写了一封信,求购旧版图书。这一天是1949年10月5日。 很快,回信和她要的书就来了,由于海莲是个连付账和找零都搞不清楚的女人,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还给她准备了英镑和美元两种发票。 海莲和弗兰克之间很快建立起了信任与友谊。 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英国,物资匮乏,海莲就从美国给书店的店员们寄来火腿、鸡蛋和香肠,让他们吃到很久没有见过的“完整而大块”的肉。而弗兰克踏破铁鞋,为她寻觅难得一见的珍本。 通信成了两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旁白。 海莲也计划着去看望弗兰克,终因经济拮据、疾病等原因未能成行。1969年1月,纽约的冬天很冷,海莲收到一封蓝色的航空信,是弗兰克的死讯。 海莲马上赶到查令十字街84号。走进即将被拆迁的书店时,距离她第一次给这里写信,已经过去了20年。 也许是为了了却一桩心愿,海莲将她与弗兰克的书信结成一集,送到出版商的手中,就是今天我们读到的《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病逝于1997年,终生未嫁。 其实,怎么看这都是个平淡如水的故事,书信也只90多封,不过是白羊座贫穷女作家的俏皮话以及英国严谨绅士关于书的回复,然而他们的人生却成了现代人心目中的传奇。 他们彰显的,就是我们匮乏的。 正如译者陈建铭所说:“我始终不愿也不甘臣服于转瞬出现在对方屏幕上的电子邮件;自然更视ICQ(线上实时对谈)为畏途……全然是因为我由衷相信:致力消弭空间、时间的距离纯属不智亦无益。就在那些自以为省下来的时、空缝隙里,美好的事物大量流失。我指的不仅仅是亲笔书写时遗下的手泽无法取代;更重要的是: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颈、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这是我们为效率付出的代价,同时又在古旧的书店、在手写的书信、在纸质书籍中加以追寻。因为这些事物中仿佛凝固着缓慢的旧时光,寄托着绵长、悠远又蕴藉的情愫。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卓越图书销售排行榜位居首位的是《岛上书店》,而第二位是《解忧杂货店》了。“《岛上书店》提醒了我们,为什么阅读,为什么去爱。”而《解忧杂货店》“写出了人跟人之间有那么一点可以相信的地方,你相信我,所以你给我写信,我相信你,所以我给你回信,谁也没拿这个事当成一个玩笑。” 再回到《查令十字街84号》,有些评论里说,“看看书里那段刻骨铭心而欲言又止的爱情”。海莲和弗兰克之间是否产生过爱情也引起了读者的遐想和争论。而我更愿意将他们之间的感情理解成精神的高度契合。不然,弗兰克如何总能找到汉芙属意的书? 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又一重匮乏之处。“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