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当低落的情绪像潮水一样袭来,真的是挡也挡不住,这可肿么破呢?每当这个时候,作为书痴的推荐君就会默默的看书。当然这个时候选书就尤为重要了,当然不能再看那种悲戚戚的小说和故事,而应该来点温暖治愈系的暖心之作。这6本小编喜欢的书,和大家一起分享。 《爱吃沙拉的狮子》 村上春树
看挪威的森林,感觉村上应该是一个敏感又略微有些忧郁的男子;看《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感受到村上是一位沉稳坚韧,特MAN的男人。但是看这本《爱吃沙拉的狮子》,绝对会满足你对他所有的幻想。 从这本小说集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多面立体的村上,一个深谙女性情绪,并且极其幽默的村上。一个浪漫充满幻想的村上;一个顽皮,脑动大开的村上;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村上,还有一个非常可爱的村上。所有关于村上的这些侧面,君君都超喜欢! 在写的过程中,他乐在其中。用他自己的话说,他自己写这些随笔的时候是写得既有趣又开心。而君君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也是“既有趣,又开心”。! 《在江湖》 老树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深深的被老树的绘画吸引了。相比很多的手帐er也是老树的真爱粉吧。看完这本书之后,对老树的喜爱,又多了几分。 这本《在江湖》,是老树和朋友之间的访谈录,聊他的画,聊画里的题字,生活的日常。也聊他最爱的民国,绘画的心得,生活的感悟。 言谈之间,可以窥见老树是一个极有意思的人,他率真有趣,不管是看他的画,还是读他的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种快意人生。正如他画中的题字:“花前读册闲书,雨中睡个懒觉。世事有人操心,我在梦里大笑”。 他从不把作画当做一件很高深的文化品位,所有画与字都是生活的日常,没有配以禅意的曲高和寡,而是当下的心声。也因此我们在看他的画和字时,从不觉得隔阂。翻开的每一页,都有一种闲适的惬意。 《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 饶平如
得知这本书是源于柴静的《看见》,当时也只是感动于饶平如那句“相思始觉海非深”。后来读到这本书,便爱不释手,竟舍不得一下子就把它读完。 87岁的尧平如在妻子美棠去世之后,郁结无法排遣,于是他决定将两人的过往用笔画下来。她觉得死亡是没办法改变的事,但是画下来,人还能存在。于是他一笔一画,从自己和美棠的童年开始画起,画下他们之间的相识、相恋,相知与相守。 这本书中,最打动我的画面并不是平如美棠隆重而热闹的婚礼,也不是战乱时两地分离之后的阖家团圆,而是两人历经风霜终于过上了平淡的日子。“夏天的早晨,我和美棠买菜回来,一同在房间里剥毛豆子。”这行字的上方是平如的画,两个头发已经斑白的老人穿着拖鞋,坐在小板凳上剥豆子。 相比起那些波澜起伏的动荡,看到平如回忆妻子的画,一种久违的温暖弥漫开来。会很容易被这些生活的日常所打动,喜欢品味这些细水长流而又波澜不惊的生活。 《亲爱的安德烈》 龙应台
之前看过《野火集》,深刻的感受到20年前的台湾就是如今的中国大陆,深深为龙应台的理性思辨以及呐喊的精神所折服。原以为她只是一个会写杂文的批判者,但看了《目送》和《亲爱的安德烈》,才更立体的了解龙应台。 看《亲爱的安德烈》,母子两来往的36封家书,深深地触动着我。它里面涉及了母子两代人对于音乐,文学和政治的探讨。但是最为触动我的还是他们对于母子关系的解读。 龙应台在给安德烈的回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是一栋旧房子,你住在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 当时就在想,不经意间,是否也这样对待过爸妈,却被我们熟视无睹。而今被一个母亲这样赤裸裸的表达出来,无处遁匿。但是母子之间的书信,读来心里依旧暖暖的。 《这些人那些事》 吴念真
吴念真的这本小小故事集,看了已不下三遍,这次又重温了一遍,仍然爱不释手。吴念真的文字似乎总有种内在的魔力,他只做简单的叙述,将故事娓娓道来,初读时觉得平淡无奇,读完之后却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他似乎总能以一种孩子的笔触来写人间真情,并且处处透露着温情。虽然有些故事本身有种无言的悲戚,但他总能让读者感受到“哀而不伤”。虽然惋惜但对于生活却始终怀抱着希望。 吴念真笔下的“美满”,虽相逢于乱世,因为政局之变,衍生出两位丈夫,一双儿女。看似荒诞的生活中每个人物却真实的可爱。他们善良,率真,也有着小市民的思想,却让他们显得更为亲近。在世俗眼中并不美满的生活,却又那样宁静祥和。这种美满,源自于心灵的质朴与率真。 吴念真写小朋友的离别,座位底下意外的发现一根头发丝,便是两个小朋友的绵绵思念。没有感伤没有不舍,有的只是内心的暗自想念和深深怀念。 《查令十字街84号》 海莲·汉芙
豆瓣上这本书的评价很高,盛传为读书人的圣经,经不起这“圣经”的诱惑,必须买来看看。书到的那天上午,便迫不及待的翻开本这不厚的小册子。 读海莲汉芙与英国旧书店书商弗兰克以及书店其他员工的来往书信,有种身在其中的切身感受。读的过程中欢喜着他们的欢喜,忧愁着他们的忧愁。最爱汉芙的俏皮与坦率,还有她的豪爽与善良,如若是在中国古代她一定是个爱书如痴却又好打抱不平的女侠,她的这份侠肝义胆深深的打动了我。 她从英国旧书店购书认识了书店的员工,得知英国在经历二战之后经济困顿,大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着。并不富裕的她,从集贸市场上用高价买来牛肉罐头,咸火腿以及鸡蛋跨过邮寄给他们。她的热心肠使得她收获了全书店员工的友谊。20年来的书信交流,她与弗兰克之间早已是对方精神上的知音。 当读到时隔20年后,当海莲汉芙站在查令十字街头,此时弗兰克已经去世。掩卷之时,一滴热泪悄悄的滴落书间。那份情谊在心中久久飘荡不去。后来看《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想到这本书,又是新的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