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中国近代经典文学书单推荐!中国近代的蜕变,总是伴随着巨痛。自行毁掉了旧有的社会,又秉持梦想,亦步亦趋地尝试建构新的乌托邦。文学是一种展现当时社会离合悲欢的重要形式,也在特定时期融入了民族的烙印。本期推荐15本五四以来映射转型中国的经典书籍(至少我认为是经典吧==),从那些珠玉字字中,思忖中国。
《沉沦》
作者:郁达夫
内容推荐: 郁达夫的小说虽然饱含抒情,但在那些浓烈的抒情氛围中你还能触碰出主人翁的灵魂与脉搏。阴郁而压抑,在绝望中甚至有了一种彻底毁灭的冲动。这些想为而不能为的“知识分子”成了作者笔下无奈的“零余者”的形象,在彷徨与迷茫中堕落。
《伤逝》
作者:鲁迅
内容推荐:一提到鲁迅,很多人估计都会想到中学时期语文阅读题那种标准答案“批判了人吃人的社会…在黑暗中需找光明”,对周先生俨然有了一种“苦大仇深”的刻板印象。其实现实中周先生也没见得活得那么阴郁。这本《伤逝》是他写的一部爱情小说,用现代的“年轻人的语言”说,就是刻画了一部属于“五四时期一代年轻人的小时代”。
小说既浪漫又现实。那些勇于冲破重重旧制的青年人,秉持着想追求自我幸福的乌托邦式的梦想,却在现实的各种碾压中,无处屏息,最终爱情也失去原本觊觎的颜色,回到旧有的无奈中。
《子夜》
作者:矛盾
内容推荐:“本书是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校指导委员会指派用书……”
好吧,说实话。我也是中学时期要参加个什么语文竞赛才“被迫”非常粗糙地浏览完这部小说的。依稀现在还记得,但是对这本书的标准性答题范句是“阐释了民族资本主义在落后中国无法实现的根源,以及批判了买办阶级”(好吧…看似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 先撇开这些旧有的偏见,再去读这本书,其实你可以看到作者是在试图展现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现象(或许又与现在的中国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咯)。期间刻画主人翁吴荪甫的悲剧命运也还算入木三分,故事的精彩更在于人物对抗意识之间的搏斗。
《家》
作者:巴金
内容推荐: 总觉得巴金笔下的这个上世纪的“家”依然存活着我们这个世纪中,至少潮汕地区或出于传统保留的程度更深,所以读完这本小说自身也颇有感受。《家》整体的风格也蛮热血青春的,爱恨鲜明,大喜大悲。
《边城》
作者:沈从文
内容推荐:在这篇小说的读书笔记上我写这样的一句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湘西安静地住上几天。”实话说,我并没被翠翠的那段纯净的爱恋有多大的触动,反倒对作者笔下那带有诗画般的湘西乡村心向往之。
以乡村文学中的质朴批评都市,对民族品德的消逝产生了忧患与疑虑。
《雷雨》
作者:曹禺
内容推荐:人物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到头来也是宣扬一种对命运不公的控诉。
剧本中的每个人都陷入一种欲望与追求中,但命运的悲剧却无时不刻在禁锢着所要突破的欲望。看完或许会默默感叹一声“命运啊,你如此残酷。”
《围城》
作者:钱钟书
内容推荐:“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冲进去了,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
根据豆瓣上的普遍反映,这本书不读个两三次是读不出钱先生那种幽默背后的真谛。
《呼兰河传》
作者:萧红
内容推荐:真正了解萧红也是因去年的一部电影《黄金时代》。当时兴起一股萧红热,便也乘机看下萧红的作品。新京报书评周刊写过一篇文章《满城尽是“萧红热”,何人绘得萧红影》倒也让我对萧红这人有了浅薄的了解。
看完《呼兰河传》是在深夜,伴随着耳机中《夏目友人帐》和《虫师》的轻音乐,莫名之中有种感叹,人生之美在于经历各种惨淡,时间总在雕琢着我们的一生,过客匆匆,多年之后又有谁记得曾在这片土地上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我们? 百态人生的东北乡村,那么遥远却又那么邻近。
《倾城之恋》
作者:张爱玲
内容推荐:看完这本书值得回味的话是男主范柳原对白流苏说的一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
有人说,张爱玲的作品读罢,无论是喜是悲,都有会一丝丝沉重的叹息。嗯,或许吧。
《莎菲女士的日记》
作者:丁玲
内容推荐: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也是突显了“五四”过后需求挣脱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们内心骚动与梦想在现实之滨幻灭的无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