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家长们欢迎的10本家教好书,2017年做个好家长
2017好家长家教书单 2017年来了,很多人都会制定新年计划。小编想,为人父母的您一定有不少计划是围绕孩子的。新的一年,您对孩子有什么期许?希望家庭有什么新气象? 其实孩子对您也有期许呀!“希望妈妈别再好好说话,别再吼我了……”“希望爸爸早点儿回家,多陪陪我……”“好累呀,希望爸妈别对我有那么多希望了……” 新气象总需要人做出改变,无论是您还是孩子。为了更好的孩子,更好的家庭,您愿意做更棒的家长吗?本期好书推荐,小编给您列出好家长书单,10本家教好书让您陪孩子共同进步! 友情提示:千万别错过第 8、9、10 本的精彩书摘呀! NO.1 《好妈妈总有好方法》 针对当今父母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各种揪心问题,明确提出“妈妈有爱还不够,妈妈更要有方法”的观点,从3大方面,总结出100多种不费劲就能教出优秀孩子的管用绝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技巧性。 NO.2 《孩子,你该如何自我保护》 通过对100个鲜活案例的分析,总结了60种安全方法与18条实操对策,对广大青少年容易遇到但常感困惑的各种安全问题,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青少年健康平安地成长。 NO.3 《重新发现儿童》 “以儿童为本”是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但儿童常常被遮蔽、被误解。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切身的实践,试图“重新发现儿童”,进而发展儿童,“让孩子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NO.4 《给孩子一个间隔年》 本书主要记录了蒋佩蓉一家由心而发的一场“间隔年之旅”,讲述小儿子凯安在参与行程制定与解决旅途问题拓展的兴趣以及学到的知识。看似“落后”一年的教育规划,实则是帮助孩子看得更广、走得更远。 NO.5 《心中需有爱》 《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将一生的经历和感悟都写进了《心中需有爱》这本书中。关于梦想、事业、情感,以及“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执着与坚守,适合家长和孩子共同阅读。 NO.6 《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通过讲述三个美国交换生的故事,结合作者的实地调查,和与众多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全面沟通交流,探究了孩子与教育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参考性。 NO.7 《跟小学生的烦恼说拜拜》 专门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烦恼解除秘籍。40个生动翔实的故事、158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帮助小学生彻底和"学习成绩""师生相处""同学交往""自我管理"4大类烦恼说拜拜。 NO8. 《不吼不叫: 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 本书基于气质研究和正念理论,为父母提供有力的情绪控制技巧,减少家庭冲突,促进父母和孩子间的合作、尊重和理解。实用的解决方法帮助家长恢复冷静,能够以让大人和孩子都受益的方式带着同情心与孩子有效沟通。 《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精彩书摘 ↓ “管教”不等同于让孩子承受痛苦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给家长们提供灵感与工具,让你可以更少地对孩子大吼大叫,更好地了解自己,同时可以原谅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以及将来不可避免地还会犯的错误。重新开始永远都不晚,当你开始减少吼叫,就可以看到并感觉到这个变化对你的健康和幸福产生的莫大的正面影响。 我希望这本书提供的很多故事会让你产生共鸣,但本书要做的不仅仅是把这些处境相同的人集中在一起。当你从书里学到更多,你就会发现与朋友和家人讨论这些问题会很有帮助。 …… 在这里你将学到: 1.父母仍吼叫的原因以及他们为什么想要改变。 2.吼叫会对孩子和成人有什么影响。 3.日常生活中是哪些因素的逐渐积累最终导致我们又吼又叫,。 4.如何辨识引发吼叫的隐性因素。 5.你的个性以及你的孩子的个性对“吼叫”有什么影响。 6.你为什么想要停止吼叫。 7.如何减少吼叫一就从现在开始。 你有没有听人说过“那个孩子被惯坏了,得好好管管”?很可能,说这话的人心里想的“管管”就是发脾气或者体罚。但管教并不等同于要让孩子承受痛苦。孩子并不能从被羞辱、恐吓和被拒绝中获得任何好处。 记住:孩子不是你的敌人。你的孩子需要你给予关注引导、宽慰和成功的机会。 作为家长,你的工作是教给孩子很多东西:与人友好相处,尊重他人,遵守家庭规范,以安全的方式探索世界,善良慷慨,以及养成能让他终身受益的健康习惯。 如果孩子感觉到你是和他站在一起,他就更容易配合你的要求。另一方面,有时候孩子因为你对他设限而生气,觉得你不公平而哭泣,或因为你的规矩而愤愤不平。这些都是当孩子发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需要学会遵从家庭和社会规范时作出的正常反应。 当你管教时心中有爱,那么即便很强硬,也会避免利用权威来把孩子当作出气筒或者羞辱对象。我在与家长们的沟通中发现,停止吼叫的A-B-C-D-E法则以及管教的4C法(你将在这一章学到)都很容易理解和贯彻。 下决心不再对孩子吼叫也许不难,但是当你被激怒,想要作出不同的反应就没那么容易了。你可以尝试以下5个步骤: 1.自问( ASk) 2.呼吸(Breath) 3.平静自我( Calm yourself) 4.确定孩子的需要( 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 5.同理心(Empathize) 自问 1.我现在感觉如何? 2.我升级的想法是什么? 3.我能否接纳自己的感受,并且改变我的看法? 呼吸 1.在问自己这些问题时,开始觉察自己的呼吸。 2.从腹部开始呼吸,有意识地做3-5次缓慢、轻松的呼吸。你可以在呼气和吸气的时候,数4个数。呼吸的时候感知自己的身体,想象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氧气。核心是要温和地觉察自己的呼吸。 3.只要孩子没有面临紧急情况,你在作出回应前都要尽可能地给自己时间关注呼吸。 平静自我 1.关注呼吸有助于调整你的情绪。 2.用积极、现实的想法代替你升级的想法,就能让自己心情平静。 3.目标是,等到自己平静下来再管教或者与孩子沟通。 确定孩子的需要 ·一想孩子的个性和年龄。你对他是否抱有合理的期待? 1.他需要的是一个结果?一个拥抱?需要你为他重新指出方向?需要鼓励?或者需要一个清晰的界限? 2.他的行为向你传递了什么信息? 同理心 1.将自己置身孩子的处境,尝试感受他的情绪和想法。倾听他想诉说什么。 2.告诉孩子你能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 3.现在你就可以更好地确定孩子的需求。 停止吼叫的步骤按ABCDE来排序是为了让你更好记,不用每次都严格按照顺序来做。比如,你也许需要先关注呼吸,才能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期望一次就记得所有的步骤,只要开始尝试,在练习的过程中,后续的环节就会自然发展…… NO.9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 精心挑选0—6岁儿童习惯培养的重要内容,结合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给出针对每一个具体习惯的教育策略。 全书以“一个具体习惯、案例、理论支持、教育良策”的形式,为困惑的家长和幼儿教师提供了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精彩书摘 ↓ 如何培养孩子遵守规则的习惯? 一个3岁的男孩儿上小班,在语言发展上能很清楚地叫出“爸爸妈妈”,但是动作发展却总用玩具砸别人或地面,在班里从来不坐凳子,而是站在椅子上、坐在桌子上。因为在家里总趴在电视机上,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没有辐射的电视机,认为让孩子自由发展有利于培养个性和创造性。 从儿童心理发育和自然成长过程来说,孩子天生崇尚“自由”,“规则”是后天的培养教育才建立起来的。 但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就要遵循集体的游戏规则,对“自我”有所约束,才能与集体共处,孩子的各种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才能建立起来。 “自由过度”导致孩子任性 婴幼儿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点,如果一切都顺应他的本性,他就学不会与人打交道的礼仪和规则。 孩子长大后的许多不良习惯,如好动、不服管教、攻击性强都与父母过度顺应孩子的需要有关。让孩子自由过度,实际上对培养孩子的社会性和责任心不利,使孩子“长”不出个性却“长”出任性。 “规则过度”导致孩子缺乏个性 另一些父母则认为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规规矩矩,是颇为得意的一件事。殊不知,长期生活在这种控制氛围中的孩子,做事和思维的依赖性比较强,害怕尝试新事物,遇到挫折惶恐不安,调整情绪变化的灵活性弱,长久下去,孩子的探索与创新意识也比较薄弱。 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这都是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况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一定的规则意识中自由成长,下面三个方法教您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自然后果教育法 孩子经过亲身实践,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并体验适度的不快和痛苦,规则意识才由此建立起来,这叫“自然后果法”,它要求父母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承担行为责任,把孩子罩在一个绝对安全的保护伞下。 也不是说父母就撒手不管,让孩子自作自受。比较合理的做法是孩子先承担行为后果,再对他讲明道理。 2.人为后果法 把人为后果法与有意惩罚相区别,会应用得更加科学。人为后果从错误行为中延伸出来,有意惩罚与错误行为不直接相关。 比如,一个小孩子喜欢坐在露台上边玩边往楼下看,妈妈给他设定了人为后果:要么在地板上玩,要么下楼到院子里玩,这两个规则要求都与孩子的错误行为直接有关。有意惩罚则是打屁股、罚站等与错误行为没有直接关联的方式,让“屁股”和“腿”成了替罪羊,孩子从中只明白一个道理,如果做某件事情,屁股会受罪,为了保护屁股,以后不要做那件事。 人为后果则让孩子懂得两个道理:做某件事情是不符合规则的,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规则的。 3.选择权限法 让孩子既遵守规则又放松自由,父母可以从改变说话方式做起,让孩子学会“做选择题”。 比如,大多数孩子都喜欢玩电话,但当大人需要接打电话的时候,孩子的游戏就具有干扰性了。 尊重孩子自由的妈妈将出这样一道选择题:“妈妈打电话的时候,你可以做三件事,要么安静地自己玩,要么到另一个房间,要么等妈妈打完电话你再打”如果孩子选择前者,却仍然打扰你打电话,你就把孩子抱到另一个房间。让他明白,要享受与你待在一起的自由,就得尊重你打电话的自由。 选择权限法尊重和征求孩子的意见,兼顾孩子的自由精神和规则意识,把自由民主与坚定规则有机结合起来,长期与孩子这么打交道,有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家长的教育形象也会更加民主。 NO.10《给孩子软实力》 决定孩子在未来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重要的软实力。本书分阶段剖析孩子在小学、初中、高中会面临的成长问题和需要培养的软实力,并为父母提供相应的教养策略。 《给孩子软实力》精彩书摘 ↓ 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 场景一:你4岁的儿子和他6岁的哥哥又在吵架,不断升级的争吵声告诉你,他俩从相处和谐的血肉至亲又变成了不共戴天的敌人。 下面的情景并没让你感到吃惊:你4岁的小儿子一边躲在角落哭泣,一边用手揉着头,毫无疑问,他的哥哥打了他;而你的大儿子耀武扬威地拿着会说话的巴斯光年,这是看完《玩具总动员3》后你买给小儿子的。当你问“出了什么事”时,你的小儿子继续饮泣,而老大只轻描淡写地说了声:“我想要。” 场景二:你非常吃惊,你12岁的女儿告诉你,她改变了周六晚上的计划,不和朋友们在一起了,她愿意看护小孩!鉴于在过去的两年里,每周六的晚上到朋友家过夜,是她雷打不动的活动, 你问她为什么。明显地,小姑娘并不愿意讨论这个问题,她边向自己的房间撤退,边不耐烦地说:“而且,我想你愿意我更有责任心些,赚点儿零花钱。”话音未落,她身后的门就关上了。 场景三:你和你的先生决定周六的晚上在外过夜,享受一下清静的二人世界,你那18岁的儿子说他愿意留守在家。周日你们回到家,儿子坐在门外的台阶上,还没等你下车,他已经过来道歉。趁你们不在家,他请了些朋友来玩,但聚会很快就升级到了他无法控制的饮酒狂欢。最后在邻居的帮助下,他解散了人群,但一盏灯已被打破,客厅的地毯上洒了些红酒。你当然很生他的气,但他看起来对自己更生气:“我真的很抱歉,妈妈。我会赔弄坏的东西。”他并没为自己辩护。 6岁孩子的自我控制系统还非常不完善,而12岁和18岁的孩子可以用语言寻求外界的帮助,来加强他们在自我控制的能力。 12岁的女孩不喜欢聚会中蠢蠢欲动的男孩的骚扰,她学会了自我控制中最有效的一招:打不过就跑。 18岁的男孩高估了自己的控制能力,但他知道如何求救,并对后果有深刻的反思。他在学习可以相信自己到什么程度,谁可以依靠。 这些孩子都在以和自己年龄相衬的方式,加强他们的自我控制技巧,而这些努力让他们可以很好地应对尚不完美的自控。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曾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但所有这些孩子,都在和自己的自控系统斗争。作为家长,最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并巩固一系列自控策略。 给孩子树立榜样,教给他们什么是好的自我管理策略。不要插队,不要不耐烦地拒绝等待,不要闯红灯。当孩子踏上自我控制的征程,记得把孩子的爸爸拉进来,他可以起到保护作用。 要舍得让你的孩子尝尝痛苦的滋味。当他们面对越来越高的,但还能应付或勉强应付的挑战时,我们要勇敢地放手。做父母最痛苦的经历是,看着你的孩子纠结,还得忍住不伸出援助之手。 你那已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又把作业本忘在书桌上了,因为没给他送去,害得他明明做完了作业,但还是挨了老师一顿批评,他回家后很生你的气。不要打电话给他的老师解释说明情况。 孩子们需要这种“成功的失败”,这种失败可以加强他们处理问题的技巧。对你年纪尚幼的孩子来说,这种三年级忘了带作业本的‘失败”,他还是能承受得起的。 当你的孩子能够对大多数人说“不”时,别吝惜你的表扬。当你的孩子第一次说“每个人都(说谎、喝酒、抽烟),可我觉得那不好”时,是值得庆祝的。你的孩子在自我控制方面所做的种种努力,无论是当朋友抢了他心爱的玩具,他忍住不动拳头,还是在学校没听朋友的唆去玩性游戏,都值得你心生敬佩。不要过分插手,这种时刻应该完全“属于’你的孩子。 不要奢望没有你的引导,孩子就能自行学会如何自我控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演示如何转换目标、如何转移注意力、如何转移精力。 “与其在这儿千坐着等医生,我们干吗不看本故事书呢?”“旅途是漫长的,但我们可以看看,谁能第一个发现挂外地车牌的车。一当我不太高兴的时候,我发现到外面跑一圈对我很有帮助。” 在巨大的沮丧把他们压倒之前,我们要给他们解决方案。无法忍受的沮丧是个非常坏的老师。 面对孩子的坏心情,不要试图弱化或不承认它。自我控制的很大一部分就在于我们有能力面对那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同时寻求健康的解决方式。 如果一个面对重大考试的孩子,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焦虑,他就不会铤而走险地作弊。现在不是说这种话的时候:“哦,别担心了,不就是场考试吗尸严肃对待孩子的不安情绪,想办法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制订学习计划、请家教等)。即使有别的孩子作弊,你也要坚定他的信心:他完全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即使我们的孩子有了些自制能力,也不要放手不管。继续关注你的孩子都交了哪些朋友,还有他的行踪,保护他能经受同伴的压力,不做出自毁的行为。作为回报,这为他们赢得了足够的心理空间,使他们有能力思考和找到增强自控能力的方法。 记住,自我控制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学习,我们永远需要在这上面花精力。而家庭,是孩子们的避风港,是他们可以随时补充能量的地方。 文中书摘节选自: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一生》《不吼不叫:如何平静地让孩子与父母合作》《给孩子软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