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荐书」,推荐5本带有深深时代烙印的书,每一本都足够震撼人心。一个小故事,却缩影了整整一个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一个小人物,却道尽了整整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悲苦。
- 1 - 《黄金时代》
王小波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1-10
内容简介 《黄金时代》是王小波著名的《时代三部曲》之一。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豆瓣评论
1.“那一天,我二十一岁,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
2.王小波的书值得反复阅读,在90年代写下这些作品,想必定是顶着很大的压力,他是完完全全的“另类”,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地点。王小波说“我们的生活不应该是我写的那样,但实际上,它正是我想的那样。“在我们身边全是虚假的商业艺术,满满的铜臭味,王小波才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3.跟余华的小说不同,王小波笔下的人物更多是唯心的,虽然遭受到文革的政治环境压迫,但是在黑暗中总能够找到自己内心所渴望的力量,正如网友毕羽所说,“黄金时代的真正寓意在于,有两个人终于找到并确立了终身的伟大友谊,无论人世如何摧残也无法改变,而世界上无数的人一生却都活在寂寞或虚伪之中。”在某种意义上,王小波是超越了当代其他文人而存在的。
- 2 - 《活着》
余华 / 作家出版社 / 2012-8
内容简介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
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豆瓣评论
1.想当年,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夜未睡.内心沉重得无法释然.叫我怎么说呢?时代与命运都是如此不可知不可测不可信,但存者且偷生,还是好好活着吧。
2.“接近白描,但又不随意,而是能让读者感受到的精心的遣词造句,没有多余的语句和感情,冷峻中包含了若隐若现的痛,而这正是余华的《活着》成功的地方,而不是因为福贵苦难的一生。”在知乎上看到的,这是我见过评价《活着》最好的文字。
3.读读停停,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福贵哭,家珍哭,我也哭;福贵咧嘴笑着,我还是忍不住眼泪。我为什么这么难过?不是为福贵的家道没落,不是为福贵一次次白发人送黑发人。或许我是为了生命的无常与坚韧而感动。活着是为了活着,不是为了形而上的艺术、名利。活着,就已经是生命的恩赐。
- 3 - 《动物凶猛》
王朔/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5-3
内容简介 他们逃课、泡妞、打群架,他们由于“不必学习那些后来注定要忘掉的无用的知识”而使自身的动物本能获得了空前的解放; 他们深知自己的未来已被框定于固定的范畴之内,所以他们一点也不担心自己的前程。“一切都无须争取,我只要等待,十八岁时自然会轮到我。”因此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就只剩下随处发泄的精力、四处寻找刺激的欲望、自以为是的狂傲、随波逐流漂泊不定的心灵。在“我”的世界里,高氏兄弟是山大王、汪若海是贰臣、于北蓓是狐狸精、米兰是交际花;在“我”的心中,家长令人厌恶、学校无聊乏味,而用钥匙入室窥私或顺手拿走不超过十元钱以上的物品,是一种兴趣爱好。也有发自内心的对异性的迷恋,但这种浪漫的感情最终还是被无法控制的兽欲所吞噬。
豆瓣评论
1.太真实了,就算通篇扯谎也是为了接近更真实,回忆和文字是带有欺骗性的、偏执的。青春充满了动物性,凶猛残忍,每个人都曾炽热地燃烧过,化为灰烬后再肥沃了自己。
2.虽然充满着男性荷尔蒙的价值观我不能认同,但不得不说王朔的文字还是很不错的,临近结尾时那段“不得不说谎”的辩白写得很有意思。书比电影好多了,我觉得《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有了一个好剧本而已。
3.读的真爽,像生猛的海鲜和火爆的烧烤一起下肚。看到一半的时候想好了该怎么点评。看完了只能赞叹。我敢说评低分的人中学都是乖孩子,他们无法共鸣。其实想想,人与人一直都是有界限的。不是古惑仔,不登朝圣路。
- 4 - 《乡关何处》
野夫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16-3
内容简介 《乡关何处》是野夫作品,以外婆、大伯、瞎子哥等亲朋好友为对象,将他们微小而传奇的人生,以一种质朴的深情娓娓道来。
外婆出身高贵,慈悲温暖,却一生遭遇悲惨(坟灯);大伯少年英姿勃发才华横溢投身革命,爱情也随之而来,但谁 知阴差阳错,最终凄凉落寞孤独走完一生(大伯的革命与爱情)……
在《乡关何处》中,这等亲朋好友,仿佛就这么站在你的面前,让你感受他们的生命。在野夫讲述他们或悲惨或传奇的经历的同时,更多的展现了人们在时代变革下的坚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豆瓣评论
1.故乡故人故事,一曲尘世的挽歌。野夫先生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个仿佛离我们已经很久很久的世界。这个世界,远离当下,却也不能避免一个痛字。可以想象,包括我在内,很多年轻人已经无法真正理解野夫经历过的这种痛,它连同野夫的文字注定不属于当下,不属于尘世。
2.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3.时而涕泪横流,时而咬牙切齿,时而啼笑皆非,时而心生悲悯。野夫笔下的故乡不只是那边城的影像,更是一曲悲欢离合,一曲尘世挽歌。
- 5 - 《棋王 树王 孩子王》
阿城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2017-1
内容简介 《棋王》《树王》《孩子王》是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创作和发表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
三部小说都是通过知青的视角来描写普通人的人生经历和下乡生活。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1950年代开始到1970年代末期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多数人是初中或高中学生。这些人身上折射着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历史烟云。很多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是突出生活的苦累和生活方式、观念的冲突。而阿城的“三王”则是另外一派风清月明,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写作手法、格调与主题上与同期作品有很多差异,因此小说一发表,便轰动文坛。时至今日,“三王”的写作手法、理想主义情怀和“不合作”姿态,仍然意义重大、毫不过时。
豆瓣评论
1.读书很像旅行,但有时候读书胜过旅行。走出去能让人在空间的转变中看世界,读下去却远远不仅仅局限于空间的转换。比如说读阿城,我简直成了那个一个知青们身边的旁观者。语无伦次,总的来说就是好。
2.阿城炼字的功夫何其了得!果然是那种敢自称的人,写出的东西个个叫好,阿城文字古朴中见精致,没有精雕细琢的样子却佳字佳句满篇,时常使人眼睛一亮,例如棋王吃蛇,摩挲无字棋,那句还有树王的结尾,举不胜举的例子,阿城文笔果真是当世第一人,无与拮抗者。
3.三王都很喜欢。还是最喜欢棋王,何以解忧?唯有下棋。棋王看了三遍了。阿城的文字有古意,长短句运用的极好。那一代作家们,多有翻译腔,阿城却是古典文化里熏陶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