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09:45:07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书单 |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之所以会有这样一张特别甚至有些奇怪的书单,是因为我曾切身度过这样一段黑暗的时期,就是去年此时,因为外公极其意外的猝然长辞和自己长期糟糕的身体状况,我陷入了思前想后只觉无力无意义的漫长抑郁期。
  记得那段一直无法释怀也无人能够安慰的日子里,我一直在大量地阅读和死亡有关的书籍,想去瓦拉纳希看恒河夜祭,想从字里行间寻求答案和慰藉,就像无论是悲伤还是快乐,我一直都是用写作排解情绪,可以说是,就是文字和书陪我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期。
  所以这张书单就是我的亲身经历,是我在最艰难的时候主动为自己寻求的一针药剂,而今此时想要系统地分享在此,一是想要告别过去,二是深感失去才是生命的本质,死亡是我们每一个人迟早都会面对的事情,也许应该有这样一张书单,对恋生恶死的话题不再回避。
  即使是在二十初这个经历和失去都没有太多的年纪,我相信,你也能从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比如说:
  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珍惜生命。
  《最好的告别》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阿图·葛文德
  如今,迅疾灾难性的疾病已成例外。对大多数人而言,死亡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医疗斗争后才缓缓而来的,比如说晚期癌症老年痴呆症,慢性器官衰竭等等。
  死亡都是确定的,但是死亡的时间并不确定,于是我们便要与这个不确定性,与怎样,何时接受战斗失败进行抗争,在技术可以在我们早已失去了意识和连贯性之后维持我们的器官的情况下。
  不同于爷爷和外公的猝然长辞,我们没有思考的时间,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堂伯是上个月走的,肾衰竭,在ICU无意识地靠机器维持着生命近一个月,最后是儿女们给伯伯已经八十多岁了的老母亲做了整整做了五天的思想工作,老奶奶才同意拔掉氧气罐,带儿子回家,到家四个小时后,伯伯便停止了呼吸。
  还有老家也是不久前离开的爷爷,食道癌,死亡是早就已经确定,只是时间的问题。
  世事无常,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境地,你又是否面对或者问过自己: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如果那个躺在ICU里要靠着管子和机器维持生命的人是你的家人,是你,当结果已经确定,什么才是“最好的告别”,当大限来临。
  是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缝的线,还是只求一份体面的尊严,尽量减少痛苦,和家的安宁。
  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那么既然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
  是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并反省未来以及现在自己的生活和尽孝方式,也让我明白,我们把老,弱,死都过分医学化了,认为它们只是一个又一个需要克服的临床问题。然而,在人近黄昏之时,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医药,还有生活,在当时情形下尽可能丰富和充分的生活。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死亡如此多情》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百位医护人员同著
  虽然爷爷去世时的幕幕我至今也是记忆犹新,但那是毕竟只有十四岁,除了伤心很难再有更多的思考,对于死亡,只有满满的恐惧,自此的很多年里,害怕看见花圈,害怕去殡仪馆,害怕听到所有和病痛有关的消息;
  而外公的意外离世,就像是一把把我从自己的舒适圈狠狠地推出去,必须彻彻底底地去直面自己最害怕的事情。
  记得那段日子里,我的百度词条都是,人死后土葬尸体腐烂过程,人死后为什么要盖住脸,人死后一直冻在冰柜里会怎么样,人猝死前的预兆,人死后尸体的变化过程,头七的忌讳,头七亲人会回来吗,人死前一瞬间的世界,人死后会去哪里,死后的世界,人死后去阴间的全过程,人死后灵魂会出窍吗,奈何桥望香台孟婆汤阴间是什么样的…这些话题。
  我想知道更多和死亡有关的故事,就像最怕去医院的我一直也很好奇医生这个职业,尤其是那些终日在一线日日与生死为伴的临床医生,他们又是如何炼就了那样一颗“千锤百炼”的心。
  它包含有约120篇来自于临床第一线医生的口述实录,用叙事医学的手法描述了医者亲身经历的临终故事,每篇实录分为医生讲述,医生感悟,整理人对医生讲述时的观察这三个部分,通过呈现出面对临终时不同家庭、不同背景下的不同选择,从而促使我们进行思考,究竟,我们需要一个怎样的告别方式?
  在一切都是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不会想要去读这类书,但是在我最难过的时候,这些书和书中实录的无奈、挣扎和感悟,确实带我重新认识了生命的结局。
  《此生未完成》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于娟
  “透过生死,你会觉得名利权情都很虚无,尤其是首当其冲的名,说穿了,无非是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即便你名声四海皆知响彻云天,也无非是一时猎奇,各种各样的人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态唾沫四溅过后,你仍然是你,其实,你一直是你,只是在别人谈论你的时候,你忘记了你自己是谁而已。”
  这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是一个拥有留洋经历和博士学位的复旦女教师,同时她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女儿,妻子,母亲;这本书是她在和晚期癌症抗争的一年间留下的病中日记,因为完全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名利权情,是赤裸裸的反思写作和感悟,所以更加珍贵无比,因为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这样大彻大悟的代价,是生命。
  一生奔波与忙碌,为了一个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拼了命地扑上去,有天站定思考时,才发现大半辈子已经过去,自己手里的成败并无太大意义,而转身发现,陪伴亲人的时间已然无多,最重要的幸福已经没有时间享用,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如此吧。
  我们总是有太多的计划要完成,太多的事情要应付,总是觉得等做好了手头的事情,陪父母也来得及;
  我们加班熬夜,饮酒过度,缺乏锻炼,透支精力,饮食不律,默认我们健全的四肢,器脏,完好的皮肤,一切都是来自理所当然,患上残疾或者绝症的概率,和自己没有关系。
  我们总是觉得,
  时间很多,人生很长,我们还年轻。
  但是谁知道明天和意外会是哪一个先来呢?
  《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程浩
  我们在遭遇低谷的时候,总是放任自己的情绪,觉得自己就是最倒霉的那个,何曾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假设那个无法进食,无法起身,靠输液维持生命的人是你,浑身被插满医用导管,终日躺在病房的人是你,被化疗和手术刀折磨得生不如死的人是你,被医生告知活不过下个星期的人,是你···········
  这本书的作者和主人公程浩,网名伯爵在城堡。是知乎著名ID,他短短二十年的一生,就写在这一书厚度的字里行间,上帝给了他“太多”理想,却没有给他完成理想的时间。
  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确是全然不同的人生,是真正向死而生的人,出生后就没有下地走过路,医生曾断定他活不过五岁。心脏衰竭、肾结石、肾积水、胆囊炎、肺炎、支气管炎、肺部感染,一生与病痛为伴,在二十岁的花季离去。
  这本书就是他的文字集,有散杂文,小说、日记、诗歌,还有信,对命运的包容,对生命的思考,少年的怅惘,对爱情的憧憬,几十万文字,都写自程浩去逝前的两三年的时间,那时的他体重不到30公斤,身体严重变形····好像这一生,写作和阅读就像是他的生命。
  就像他所说的:”真正牛逼的,不是那些可以随口拿来夸耀的事迹,而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凡人。”我会觉得海伦凯勒,罗斯福、爱迪生他们离我们很远,但是生于九三年也玩知乎的程浩离我们很近。
  我们偶而会抱怨一双鞋子不合脚,但从未想过这世上有一出生就没有双腿的人。
  没有人会整日盯着墙上的钟,但时间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侵蚀我们的生命。
  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
  Never take it for granted .
  如果我们都能尽早地明白。
  《我的九十九次死亡》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袁凌
  大概这张书单书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纪实,这本书也不例外,是一本语言非常朴实庄重的纪实类的作品,是一本非常沉重的书,直白的以“死亡”为话题。
  当时我也是直观地被这个书名吸引,九十九个人的一生,九十九位逝者的死亡记录,很适合碎片化阅读,同时也像一部当代中国社会史,还原了那个大环境下普遍的的生活状态和场景。
  作者袁凌是记者,记录者,被称为文字世界的手艺人,是国内最优秀的非虚构写作者之一。
  正如书中所言:
  命运像是一副巨大的筛篮,只有那些躲过了筛眼,留在筛子里面的孩子能够存活。进入不惑之年,感到以前处在身边两侧,以及在身后撂下的死亡,渐渐地出现在人生的前方。死亡从有些隔膜的祖辈坟头推进到了父母一代。长辈们的日渐凋零,以及同龄人的“英年早逝”,使人不能不想到,这代也终将面对。
  我们不可能永远做一个幸存者,死亡的筛齿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一代人的逝去才能给历史留出位置,让后来者开辟他们的领地,而不是像游戏一样可以重新开始,永远是同一拨人。命运的圆桌旁,没有人能“自信人生二百年”,再好的冰棺也不能保鲜灵魂。
  不能说是一本我很喜欢的书,但是我有被打动于这些日常里真实又震颤的逝去。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阿列克谢耶维奇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不曾经历过战争,也未曾亲历过灾难,但是不应该一直狭隘地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当死亡和悲剧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又会有怎样重大的意义?
  1986年4月26日,史上最惨烈的反应炉事故发生在车诺比。这是史上最浩大的悲剧之一。
  这本书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灾难幸存者口述实录,作者访问了上百位受到切尔诺贝利核灾影响的人民,有无辜的居民、消防员、以及那些被征招去清理灾难现场的人员,将这些访谈以独白写实的方式呈现,巨细靡遗,以国家和民族为厚度,以史实为载体,让我们看到了面对灾难的社会百态。
  爱情,亲情,友情;忠诚,怜悯,无畏;欺骗,自私,强权;军人,工人,农民;党员,官僚,平民…,不论是清理人,科学家,还是军人都因深爱着国家而付出,我们自己又是否有这个勇气,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无论何时都不放弃。
  作者是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书中有一个片段让我尤为痛心:
   回家前,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人找我们约谈,他很明确地让我们知道,我们不和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讨论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情况。…回家后我脱掉所有在那里穿过的衣服扔进垃圾箱,我把帽子送给我的小儿子,因为他真的很想要,他每时每刻都戴着那顶帽子,两年后他们诊断出他长了脑瘤。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
  杨绛
  这是一本让我觉得豁然和温暖的书,就像是听一个慈祥又温润淡泊如水的老者在耳边娓娓道来,不说教,而是说真话,讲故事,自问自答神和鬼的问题,有关人的问题,人有灵魂,人的个性,人有本性,灵与肉的斗争和统一,修身之道,人生的价值等等话题。
  我也充满敬仰并好奇,像杨绛先生这样一位满腹才华,饱经风霜,高寿,独自在世上坚守了很久的老人,在已看尽世间苍凉与繁华的人生边上,是如何看待并感悟这些人生最根本的问题。
  那些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甚至最可怕的打击,都不是没有用处的,每件事情都会以某种方式进入我们的人格结构,正如食物必须进入我们体内一样。
  那么走到人生边上,留在身后的是什么,前面等着我们的又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又何为灵魂的去向,我想这便是本书的两大主题。
  那么书毕再回看自己,二十初的年纪
  我应该怎样经营自己的生活
  想要怎样度过这仅此一生的人生?
  ·················
  不禁想起那段黑暗日子里自己的一个梦境:
  一梦一醒,转眼间20年已经过去,曾经叫过的那些爷爷奶奶,曾经在树下唠嗑得热火朝天的那些老人们,如今早已不在人世,就像被风吹走的落叶不留痕迹。爸爸妈妈已两鬓垂白,镜中的自己和妹妹,脸上也有了岁月深刻的痕迹。那个阳台上的背影是谁?饭香中好像窗外马上又会响起奶奶叫孙子回家吃饭的声音。
  这个一梦20年的梦让我一直很难醒来,看什么都觉得自带下一帧的黑白色,好像自己能看透身边每个人的命运,其实每个人的终点都只是时间不同结局相同的死亡而已。
  那时的饭桌上我问爸爸和外婆,何为人生与活着的意义?外婆说看到儿孙满堂孙女上了大学女儿工作好,这就是意义。爸爸更简明,说活着就是为了希望。
  现在我也开始明了这个问题:
  生命,看起来有一辈子那么长,包括活着本身在内的一切好像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直到面对死亡,突如其来的死亡,我才认识到原来死亡才是这世间唯一的永恒,人生如梦这句比喻也道出了生命短暂和虚无的本性。
  梦随时都会醒,我们随时都有可能死去,无时无刻不在失去,直到最后失去生命,无论江山美人还是财富荣誉,我们执着追求的,唾弃远离的,曾经得到的,后来失去的,终归都是梦境里的片段而已。
  如果有永远
  大概死亡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永恒的事情。
  所以这如梦般的人生最重要的
  大概就是这走一遭的感受与经历。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努力把它做到极致,从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这一生,这是我眼中的成功。
  现在能不错过家人老去的瞬间,未来能够不错过自己孩子成长的片刻,与此同时,自己在自己喜欢的人事中也在一直成长,这就是我想要的幸福。
  我们的一生是由悲欢喜乐组成的,一天也是由喜怒哀乐构成的,所以把好与不好都一并接受下来,过好每一天,这就是一生吧。
  其实还有太多太多和死亡有关的书籍,更本质的问题应该上升到哲学的话题,只是当时我的脑袋尽是一片空白,也只是通过关键词去寻找这些书籍,而阅读和经历至此,也已释然了许多,更觉一分自由和洒脱,从中领悟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便暂且放下书本,把热情投身于活着时能够好好感受的感受,经历的经历。
  法语中有一个短语,“享受痛苦”,意味着去爱你自己的痛苦并沉醉其中。因为将痛苦拒之门外就是丧失了成长的机会,穿越痛苦唯一的途径是经历它,吸收它,探索它,确切地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的意义。
  读书仅仅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个人的阅历,经历,感受力。所以与其说是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不如说是我们可以读些什么,在那些最消沉和迷茫的低谷期。
  毕竟,这个世界上,除了生死无大事,而了解疾病、参悟生死,是为了更加珍惜生命,让生活更好地继续。
  就像《孤独小说家》中所说的:
  我想在座的各位,应该都有被书籍拯救过的经历。在生活苦不堪言的时候,在人生时期方向的时候,在厌恶一切的时候,无意中拿起一本书,它能推你一把,让你迈出新的一步,产生重新面对社会的勇气。
  希望我们都能以胜过眼泪的方式
  来纪念那些慈悲的过去。





上一本:不够成熟?你需要几本书,字里行间,遇见更成熟的你 下一本:毕业季,送你一份追忆青春的书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当我们面对死亡,我们读些什么?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