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这些书的背后是与人性的对峙 ➀ 《巴黎茶花女遗事》
[法] 小仲马 著 商务印书馆 上榜理由:《茶花女》就是根据小仲马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故事。小仲马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的母亲卡特琳娜·拉贝是一个贫穷的缝衣女工,他的父亲大仲马当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抄写员,后来在戏剧创作和小说创作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的重要代表。随着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变,他的父亲大仲马越来越瞧不起缝衣女工卡特琳娜·拉贝。他混迹于巴黎的上流社会,整日与那些贵妇人、女演员厮混在一起,把小仲马母子俩忘得一千二净。可怜的缝衣女工只好一个人起早贪黑辛苦劳动,勉强维持母子两人的生计。小仲马七岁的时候,父亲大仲马通过打官司从卡特琳娜·拉贝手中夺取了对儿子的监护权,而那位勤劳善良的缝衣女工则就此失去了自己一手养大的儿子,重新成为一个孤苦伶仃的人。这使小仲马从小体验到了人世间的残酷和不平。使得小仲马热切地期望着自己也能像父亲一样,扬名于文坛。于是,他也开始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素材。《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这是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佬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归法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当小仲马24岁时,写下了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名妓玛丽·杜普莱西向往上流社会生活,和小仲马母亲卡特琳娜·拉贝被大仲马抛弃,同时反映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拜金现象,批判当时资本主义的黑暗。 短评: 1.“译笔”令人倾倒,想到钱锺书说理想的翻译,是能够逗起读者读原文的兴趣。虽然钱所说的翻译和林纾的翻译不是一回事,但在此处似也适用。王寿昌口述,林纾涉笔记之,和小说中亚猛口述,小仲马记之,形成微妙的对应。更不用说小说中的小仲马只是叙事人,不是现实中的小仲马,加之隐含作者的存在、主人公阅读的《漫郎摄实戈》与小说的文本互涉、结尾日记体的运用,使得结构更为复杂。注意在剧院中和舞会上,男女主角的互睇。虽是情节剧,但是日记部分提到“此二字殊模糊,不可辨识。以下皆于舒里书”,较之某些“现实主义小说”,对细节的精准的执着令人惊叹。 ——抓吗金 2.文笔之好令人赞叹不已,结局之悲令人潸然泪下。——petit maïs 3.应该是小时候看的第一部外国长篇罢,当时看了两遍,长大后没有重新看过。没想到时隔多年重读又是文言版本,竟还是不知不觉掉进去了。有时觉得冷静的学术语言真的和作者们所投入之心不相称,也或许那种方式真的不适合自己。幸好早上忘带杯子去买水时店里大叔赠送了一包纸巾,不然就糗大了。——醉醒石 ➁ 《呼兰河传》 作者:萧何 百花文艺出版社 上榜理由:《呼兰河传》给了中国现代文学一抹凄迷的气质,一种卓异的风格,一种完全有别于中国20世纪40年代文学的独特品格。优雅而任性、感伤而婉讽,令人魅惑。文字间寄寓着一个无乡女子渴望回家的絮絮倾诉,亦包含着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对国民性的反思与批判。情感与理性的熔铸,让时年二十九岁的萧红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如此独特的存在,这个名字因其独创性的文字而不朽。而呼兰河早已成为且不断成为众多读者的又一处精神故乡。萧红,这流落异乡的呼兰河的女儿,以其对故土的想象性触摸,刺激了太多后人对呼兰河、对后花园的想象,不断传说她那坎坷、传奇而短促的一生。 短评: 1.旅行的时候看完的。看到最后,非常难受。因为写得太好了,浑然天成,又那么亮堂。真正优秀的作家一定是脱离派别,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写的。——方悄悄超凶! 2.年轻时读《呼兰河传》没大感觉。这会儿重读激动死了。这种地方志式的小说,很容易写得乏味(参见历届茅奖中这一类型),没想萧红写得那么耐看。所谓风土人情,“人情”是重点。光有“风土”,不过是强凑进小说的散文。这也是为何,《长恨歌》冗长的开头常为人诟病。同样写农民的劣根性,萧红写得比鲁迅好。相比夸张讽刺漫画式的手法,扎扎实实不动声色的白描,实在是更高级的表现形式。——任晓雯 3.最开始读也有那种「哪里好了,你们真是想多了」的感受,但是越到后面,这种看起来是「自传体」的自我叙述开始写很多人,那种细腻的视角,悲凉,宿命,自我的抗争,又在其间体悟又挣扎出来冒险的朴素与真诚,把我打动了。原来写「自我」并不一定就会写的煽情自恋,也可以这么平实,朴素,意犹未尽。——宋痴 ➂ 《巴黎圣母院》 作者:[法]雨果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上榜理由:《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短评: 1.我承认我偏执,抛去小说所要映射的一切社会问题,偏执的喜欢克洛德·弗罗洛这个有双重性格的人。他可恨却又可怜,只是为了自己所失去的人间欢乐,偏执狂般的爱着爱斯梅拉达,用同样偏执的手段爱着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所有人都爱爱斯梅拉达,到他的身上却变成了贪图美色,这不公平,不公平!——元宝:) 2.活泼讽刺的笔触反衬悲剧的震撼。对虚伪变态的封建教会势力的痛恨。——Black Tulip 3.美与丑,永恒的话题,加西摩多和艾斯米拉达,丑陋的敲钟人和美丽的吉普赛跳舞女孩,同样拥有美丽的心灵!——Lady Ire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