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甚至部分老师都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觉得孩子看课外书是看“闲书”。他们恨不得孩子每分每秒都在做题目、写作文、背诵……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其实,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这个原因。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往往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有专家研究证明:一个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4-5倍的时候,才会形成语文能力。 在这个方面,特级教师窦桂梅堪为典范:她所带的一个班自小学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学生积累了100多个寓言,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辞,1000多条成语,因此她的学生文笔流畅,出口成章。 一个多读书的人,其视野必然开阔,其志向必然高远,其追求必然执着。也就是说,多读书,不仅能使人变得视野开阔,知识丰富,而且还能使人具有远大的理想,执着的追求。 总之,一个人有了读书的习惯,他的一生才不会不感到寂寞,才会完成终身学习的任务,同时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相反,如果一个人没有读书的习惯,就会变成一个容易寂寞,容易烦躁,眼界不宽的人。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别错过关键期 1935年,奥地利著名的生态学家、诺贝尔获得者洛伦兹经过发现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像小鸭、小鹅这类动物,总是喜欢在破壳的前两天追逐它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的物体。比如:第一次见到的是母鹅,就追母鹅;第一次见到的是人,就追人,以为人就是自己的妈妈。并且这个习惯会长期保持。如果在这一两天内,将它与母鹅或人分开,那么过后,母鹅或人与小鹅再怎么接触,它也不会追逐母鹅或人了,这是由大脑的结构决定的。洛伦兹把这种现象叫“印刻现象”,把小鹅的这个时期,叫关键期。 众多“狼孩”“猪孩”的案例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大多都是从8岁左右被人发现、解救,再由专业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施以专业的救治、矫正。但是,再好的教育条件,也没能使她们恢复“人性”,她们落下了“弱智”的终身残疾,原因就是错过了学习的“关键期”。 经过脑科学家的研究,发现自然界的所有动物,包括人,在大脑发育的过程中,都有一个发育计划时间表:在哪一个阶段哪些技能先发育,哪些技能后发育。如果家长抓住了这个大脑发育时间表,在孩子哪些大脑技能正在发育的高峰期,对孩子适时实施教育,则效果就要好的多。反之,错过了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再对孩子实施教育,效果就要差许多。 作为称职的父母,在教养自己的孩子时,就应该认识到关键期的作用,不错过孩子成长的每个关键期。把握住了“关键期”,教孩子才会就会事半功倍! 孩子的阅读关键期:8-12岁 5岁左右,是儿童开始由看图发展到识字,是孩子的阅读启蒙敏感期;5-7岁,应该进入大量识字的阶段;8-10岁,应该进入自由流畅阅读的阶段。在经历了幼儿期识字、由图向文字的转变、初步建立阅读兴趣的基础,从小学中年级(3-4年级)开始,孩子应该进入他一生中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黄金阅读期。 每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由于生理、心理、教育的发展,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最佳阅读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阅读,将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缺憾。这个时期对于大多数中国孩子来说,主要在8-14岁。 因此,在10-14岁四年多的时间里,如果学生掌握了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就为他今后的人生观的确立、专业的选择、人生目标的确定、学习的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如果错过了这一黄金阅读期,那么,今后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暴露出难以弥补的“先天不足”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突击补课,也很难奏效。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哪些书? 许多家长给孩子买了书,发现孩子不爱看,就以为孩子不喜欢看课外书,诸不知有时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在家长自己身上。有可能是家长选的书不适合孩子看,二是选的书难度高于孩子的阅读水平。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也不一样,专家认为:10至14岁的少年,心理结构逐渐趋向成熟和稳定,情感逐渐定向社会化,他们可以理解情感比较细腻,内蕴较为深厚的文学作品。但同时情绪上又很不稳定,精神上带有非常主观的倾向,自我意识发达,有了抽象思维能力,能够分析问题,批判地思考问题。因此,适合这一年龄阶段的少年读物,应该具备更深刻,更系统,更全面的教育内容。 最后,推荐书小编为大家附上黄金阅读期书单,这是人民日报从696位名师的推荐书目、3万多本上榜好书中摘得,涵盖历史、科学、艺术等方面,可谓是十分权威,小可爱们,趁着暑假读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