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看谁也没有看见的地方,一直看着它,直到谁都能看得见。”这是黑泽明引自莫泊桑的一句话。它或许告诉我们的是,人需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看电影如此,看书也如此。 这份书单是既是影迷又是书迷的网友“小黑鱼泡儿”提供的,选取的标准就是一个:有意思儿,且不那么理论深奥的。当然,这个书单还可以更长,欢迎朋友们在文后留言。书的内容介绍来源于豆瓣读书。 《蛤蟆的油》 作者: [日]黑泽明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原作名: 蝦蟇の油 译者: 李正伦 日本民间流传:有一种蛤蟆,外表特别丑,将其放在镜前,蛤蟆看到自己丑陋不堪的样子,就会吓出一身油。这种油,是治疗烧伤烫伤的珍贵药材。 黑泽明晚年回首往事,自喻是只站在镜前的蛤蟆,发现自己从前的种种不堪,吓出一身油——就是这部《蛤蟆的油》。 孩提时愚钝爱哭;少年时以“剑客”自居,同时痴迷于阅读、绘画和电影;青春里四处碰壁,迷惘徘徊;偶然踏入电影界,成为导演…… 黑泽明坦然面对过往,将人生甘苦、艺术感悟娓娓道来…… 《故事》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基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副标题: 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原作名: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译者: 周铁东 《故事》不同于其他流行的讲述银幕剧作手法的专著,它所论及的是形式而不是公式。麦基以一百多部影片作为示例,向读者传授了一种银幕剧作的原理,它超越僵死的教条,发掘出名品佳作中那些使其卓越超群却又常常被人忽略的组成部分。麦基从基本概念入手——何谓节拍?场景?场景序列?幕高潮?影片高潮?——不仅精辟地阐释了标准的三幕戏剧结构的奥妙,而且还揭开了非典型结构——如两幕、七幕、甚至八幕影片——的神秘面纱,指出了每一种类型的局限性,强调了主题、背景和气氛的重要性,以及人物和人物塑造作为一对相对概念的重要性。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 作者: 王书亚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影视中的信仰与人生 天堂沉默了半小时,地上喧哗了两千年。 电光倒影中,记录悲欢离合,震惊与感动都不会离我们太远。一面是人心中的罪孽、苦毒与盼望,一面是国家和历史中的偶像、主权与恩典。 若没有一种追随终极价值的眼光,来解读历史与当下变换的舞台,一切苦难都将失去轻重,一切欢欣也只是烟云。 若有了从永恒而来的启示与亮光,你能看到的,就是苦难中的信心,不能夺走的盼望,和永不止息的爱。 本书俯瞰几十部离时代最近的经典影片,历史承传与当代文化景观的对白,电影艺术的风华绝代,人生信仰的千回百转,叫人掩卷而叹,夜里梦见沉默的羔羊。作者从信仰与人生的角度对几十部国内外经典影片作出了精彩阐释和深度的剖析,使读者能在短时间内领悟到电影的精髓; 本书附录是220部与信仰有关的电影推荐,帮助读者更快捷寻找、观看并收藏好的影视作品。 《十年一觉电影梦》 作者: 张靓蓓 编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副标题: 李安传 《十年一觉电影梦》以第一人称口述的方式,讲述李安电影生涯第一个十年的追梦历程。书中真实回顾了他的成长岁月、每部电影创作的用意、遭遇的困难、对演员的看法及相处、参加影展的经验、得奖的幕后、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等。 《伟大的电影》 作者: 罗杰·伊伯特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The Great Movies 译者: 殷宴 / 周博群 100幅经典剧照,由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剧照资料馆提供,这座资料馆拥有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近四百万张剧照收藏。 100部伟大电影的卓绝评论,来自全美最负盛名、最可信赖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他所评述的影片,在他看来真正呈现出电影的伟大。 在过去多年中,罗杰·伊伯特每隔一周都为一部“伟大的电影”撰写评论,给予新鲜而热忱的褒扬。《伟大的电影》一书精选了其中的100篇文章,每一篇都是评论 和鉴赏的提炼,是热爱、分析和历史的糅合,它们让读者以崭新的目光和重燃的热情回味(或者说先睹为快)所评述的影片。伊伯特的影评广泛覆盖各种类型片、各个时代和各个国家,从电影艺术史上至高无上的经典作品到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娱乐作品。在文章中,罗杰·伊伯特成功地将学者渊博深刻的电影知识、纯美学的判断力与明白晓畅的鉴赏文字融为一体,再配以现代艺术博物馆电影部负责人玛丽·科里斯精选的珍贵剧照,使本书成为所有电影爱好者与观众的珍宝库、无可匹敌的观影指南。 《电影编剧的秘密》 作者: 芦苇 / 王天兵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入芦苇和王天兵的四次谈话,将芦苇的成长经历与电影编剧技巧的讲解融为一体,既有普适的编剧法则又有实战教训,还有对电影经典的案例分析,除了深入探讨类型与艺术关系之外,还有芦苇对自己职业生涯重要作品的技巧分析,包括《秦颂》《霸王别姬》《活着》《李自成》《等待》《杜月笙》《白鹿原》《图雅的婚事》等。谈话内容实在具体,又有可操作性,可以当成一部编剧教程。作为创作示范,书中还附有芦苇从未发表的电影剧本《赤壁》全文。 一个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普通中国人,既没有世家出身,也没有专业学历,他是怎样成长为一个世界级的电影编剧的?通读后,读者会得到答案,而且会发现创作可教、创作可学,也许还会跃跃欲试,有信心完成一部电影剧本。 《如何写影评》 作者: (美)蒂莫西·科里根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副标题: 影评写作 STEP BY STEP 原作名: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 6E 译者: 陆绍阳 / 宋美凤 我们都有许多自己珍视且产生过共鸣的影片,电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电影能引发一种强烈的情感或智性上的回应。我们有表达的欲望,具备一种分析性的评价能力将会增加我们从观赏电影中获得的乐趣。“有一种乐趣来自分析、探索和思考”,对电影敏锐的思考与评价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来享受观影的愉悦。 这是一本在美国最为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如何起步的诀窍。书中除了介绍各种类型的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电影理论观点和电影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详实的写作技巧:从如何记笔记、如何搜集资料、如何开头、如何下结论、如何遣词造句等具体的写作细节,到如何开始深度的电影研究,等等。同时,每一步骤均提供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是非常实用的电影评论写作入门书。 《我的最后一口气》 作者: (西)路易斯・布努艾尔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布努艾尔自传 译者: 刘森尧 书中讲述了路易斯・布努艾尔平淡而传奇的一生。作为与20世纪同行的电影导演,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曾被流放到墨西哥。但所有这些磨难都不能消减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从作者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他独特的个性:平易近人、幽默诙谐,但有时对人对事却又有着强烈的偏见。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代电影大师活生生的内心世界,没有任何的造作和伪饰,只是一份真实。 《我是说谎者》 作者: (意大利)费里尼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副标题: 费里尼的笔记 费里尼与英格玛・伯格曼、安德・塔尔柯夫斯基并称为世界现代艺术电影的“圣三位一体”,是60年代以来欧洲艺术电影难以逾越的最高峰。费里尼更以他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本书为其艺术笔记的总集,也是其从事电影艺术数十年的生动回忆录,为我们了解这位伟大的天才提供了最为直接和生动的文本。透过其言谈的直率和其对艺术的独特视角,也使我们重新领略到强烈的“费里尼风格”。 《最好的时光》 作者: 朱天文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副标题: 侯孝贤电影纪录 《最好的时光》是朱天文二十余年来为电影所写各类文章之全面结集,同时也是多方位完整记录侯孝贤作品的重要电影史文献。一方面,这本书包括了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的所有电影作品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他电影成就的直接文字记录。另一方面,朱天文以小说、剧本、评论、谈话、随笔等不同形式来记录侯氏电影的点滴,也是作家朱天文的一本另类文集。 《雕刻时光》 作者: [苏]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人们到电影院看什么?什么理由使他们走进一间暗室? 为了时间:为了已经流逝、消耗,或者尚未拥有的时间。 电影创作的实质是什么?一定程度上可以界定为雕刻时光。 就好比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成品的样子了然于心,然后一点点剔除所有多余的部分。 电影人同样从包含海量生活事实的时间巨块中剔除所有不需要的部分,只留下能成为电影要素的部分,只留下能清晰描述电影形象的部分。 《雕刻时光》是塔可夫斯基对电影、对艺术尽其一生的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