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过我:读历史到底有多重要? 我老老实实地回答: 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人类的文明是累积型的。我们今天所有的智慧和文明,都是在漫长的历史中积累下来的,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明白我们今天的成就有多么不易,才能不妄自尊大,找准自己的位置,也才会懂得珍惜和尊重,历史能让我们学会尊重。 学习任何学科,无不从历史入手。小到谈恋爱,了解一个人的历史,中到一个学科,了解一门学问的历史,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了解民族或国家的历史。只有了解历史脉络,才能理性客观地判断和思考。理性、客观地思考,是一个人或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历史能让我们学会理性。 虽然我不完全同意“历史总是不断重复”这句话,我从来不希图从历史中找到未来的预兆,但我相信,历史中蕴含的智慧,能够给今天的人足够启示。揣摩历史,更多是在揣摩人心,揣摩由人而起的典章制度的起源和用心,历史能让我们学会体会,学会思考。 中国人最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它是我们最骄傲的内容,也是外人最钦慕的地方之一。但现实是,国人的历史知识和认知其实非常之低,这也是钱穆先生抗战时期写作《国史大纲》时的痛心之处和用心所在。 - 中国古代历史推荐书单 - BOOK LIST 今天,我们为喜欢中国古代历史,或者想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书友,推荐5部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通史类的著作,阅读这几部书,能让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个概况的认识,这几部书从易到难,排列如下: 01、《话说中国》 作者:杨善群 等编纂 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的历史启蒙书是林汉达、曹余章先生主编的《上下五千年》。小的时候,读得津津有味。读到这套《话说中国》后,才感慨,为什么小时候没有这套书。这是一套可以放心选择给孩子的历史启蒙书,是我想象中的历史启蒙书的样子。 这套书由一批有分量的历史学者编纂而成,全书由1500多个故事和3000多幅图片组成。 历史学者讲故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他们都是一流学者,学养深厚,对历史饱含温情,但他们没有掉书袋,而是很朴实地把历史的细节和脉络一点点梳理出来,变成有趣、可读的故事,让我们亲近历史中的人物。 每个故事都附由多张图片,更多的是与历史事件有关的实物图片,这样编排会使文字描述的历史变得更加立体、生动,让我们想到某个历史事件的时候,不会只是看到一张冷冰冰的脸。 更有特色的,是这套书编排体例。它不只是专心呈现中国历史,还在每个历史故事页面的页眉处,标注出同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状况。把国史当作一个索引,一个坐标,让我们看到,我们的祖先伟大辉煌的时候,世界各个角落,人类的文明都在勃发、积累,共同构成了今天的世界文明。 这套书,学生可读,成人亦可读,好玩的内容、精心的编排,让我们可以期待,阅读过这套书的人,会变得理性、温和、谦卑、自信。 02、《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作者:宫本一夫 等10人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讲谈社是日本最大的综合性出版社,这部《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丛书是讲谈社一百周年的献礼之作。 丛书从中国的上古,一直写到近代,作者都是日本该领域有代表性的学者。跟国内大多数历史学者的著作相比,这套丛书观点新、内容丰富、轻松可读。 为什么中国人读本国历史,要读日本人的著作?其实并不奇怪,日本的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是非常有价值的。西方研究汉学,除了要求学生懂中文,会日文也非常重要,就是为了能阅读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这套书对中国人来说,比较有趣,它们提供了一个我们近邻观察我们历史的视角,而且还是他们基于比较详细的文献析读并结合考古资料得出的观点。 例如,书中提出,汉代建立后,并非全盘废除秦朝制度,而是几乎全盘继承了秦朝制度。又比如,对于宋朝,普通认识是宋朝积贫积弱,但这套书第5本则着重展示宋代文明对中国后世的影响力,“经济自由化”、能源、技术发明,甚至朱子学对周边国家的影响,都使宋朝在中国各朝代中,显得地位重要,意义非凡。 凡此种种,都显示了日本人不带主观情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整套书,在不断强调一个概念:中华文化不是独立形成的,是一个不断接受外来文化影响,融合发展的过程,通俗讲,就是一个“不断胡化”的历史,从青铜器、车马、战鼓,都有外来民族的影响。这些视角,对于沉浸在中华文化汁液中的中国人来讲,显得很有意义。 03、《中国历朝通俗演义》 作者:蔡东藩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推介中国历史著作时,常被人请出来当广告的一位伟人,就是开国领袖毛泽东。他是一名热情的中国古代历史阅读者,据说,蔡东藩的这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就是毛泽东的案头书。 这套书是民国时期,蔡东藩先生以一己之力搜集、整理史料编写而成。一人之力,搜集史料,写成历朝历史演义,工程之巨,内容之繁琐,令人叹为观止的。书的自序中,蔡东藩先生提到自己搜集资料、动笔行文时如何艰难,但为了推广历史教育,甚至以此达成救国之目的,这些苦难,他都一力承担了。 这套历史演义丛书,不像《三国演义》一样,有鲜明的人物和整体的艺术构思,更多是对历史事件的通俗化叙述。从体例上,这套书更接近纪事本末体。而且,书中常见蔡东藩先生对历史事件的独家点评,属于夹带私货性质,每章结尾,也都有总结性评论,完全是常见的史家笔法。 这套书中,并不完全按照廿四史的正史记述来推演,而是采用了不少野史的说法,因为采用部分小说的情节架构,为了增加可读性,蔡东藩会把一些未列入正史,但民间传说很广的野史说法收入书中,等于给读者提供了一些八卦的口水。整套书基本上遵循脉络结构符合正史,部分采用野史增加趣味,使整部书可读性增加不少。如果只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感兴趣,想要有一个框架认识,并增加趣味,选择这套书,显然是可以的。 之所以把这部书列为第三,是因为相比前两部,蔡东藩是采用半白话的风格行文,对习惯纯白话作品的读者,阅读上会略有一点儿涩,但绝对不影响它的好读。 04、《国史大纲》 作者:钱 穆 出版社:中华书局 每次提到阅读历史书,都会想到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提到的国人应该对本国文化有“温情和敬意”。钱穆先生认为,对本国以往历史有温情和敬意,“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之最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因为这种态度,值得我们认真阅读这部通史。 这部书有一个大背景,抗战爆发,钱穆先生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随西南联大来到云南昆明。当时,为配合抗日,西南联大开设了一门中国通史课,希望使学生熟悉中国历史,了解国家名族历史独特历史精神所在,能振奋抗战中不断战败的民族精神。 这部书是在钱穆先生授课讲义基础上写成的,采用的是教科书体例,全书对汉、唐、宋时期着墨多,而对辽、金、元、清用笔少。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论述详细,对具体人、事则相对简要,所谓《国史大纲》,就是删去琐碎,仅列出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纲要。 这部书出版之后,列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教育部大学用书,在民族危亡之际,被当作唤醒国民精神的佳作。 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情极深,在这部书中,他刻意凸显中国历史文化中美好的部分,认为这是中国命脉的寄托。这一点不管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也正是如此,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衰朽、黑暗的东西谈得比较少,甚或直接忽视,甚至有为某些腐朽的东西唱赞歌的倾向。加之钱先生对古典文献熟稔,对近代史乃至世界史相对了解不足,内容多少有些偏颇,这也引发后来不少人对他这部书的批评。 作为一部让中国人知道本国文化优秀、美好的历史著作,这部书,值得我们今天的人认真阅读。 05、《资治通鉴》 作者: 司马光 等编纂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不遗余力地推广《资治通鉴》。当然,也因为这部书部头太大,又有古文这道门槛阻拦(这是件可笑的事情,古文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另一门外语了),不管再怎么卖力推广,相信能去读它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我曾经专门写过一篇文章,《不要和没看过这部书的人聊中国历史》,用尽花言巧语,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去了解这部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历史巨著。 为了证明它的伟大,我列了这样几条推荐理由: 金庸金大侠说:《资治通鉴》是影响我一生的最重要的书。 清代学者王鸣盛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宋代大学者洪迈,把《资治通鉴》抄了三遍,用毛笔。 据说,毛主席把这部书读过17遍。 作家薛涌在北大读书,想转系学历史,求教学者张广达,张先生说:干嘛专门转系,直接读《资治通鉴》,一遍不够读两遍。这是学习中国历史的根基。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司马光一干人花了19年时间才编完,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书里,有好的历史故事,好的古文,好的叙事,为了推荐它,这份书单里,我把挚爱的《史记》都隐没不谈(当然,某种程度上,我一直把《史记》当作文学作品,所以,在这份通史书单里,没有列它),只是为了凸显它无与伦比的价值。 希望有心人,真的能选择这部书,能拿起它来,一字字读下去,体会中国古代历史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