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09:13:16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战狼2》电影剧照
毫无疑问,《战狼2》营救了今夏酷热烦闷的国产电影保护月,也继续营救了人们对主旋律电影的期待。除了接近好莱坞重工业电影水准的好口碑,同时赢得尊重的,还有剧组精益求精和吴京“拼命三郎”的幕后故事。有意思的是,去年这个时候,以“葛优瘫”为首的比废大赛正悄无声息拉开巨幕,悲伤蛙、长腿儿的咸鱼、马男波杰克、鲍比·希尔们高唱着“咸鱼翻身之后还是咸鱼”,轮番接力,熬就了一口“丧”文化的“毒”鸡汤。一边是热血贲张的勇往直前,一边是得过且过的安于现状。不由让人想起《奇葩说》的某期辩题:“我没有上进心,有错吗?”
  但这也谈不上是互为对立的人生观。两者都是集体情绪的管道出口,一种是期待,凌驾别人也衡量自己;一种是表达,活得并不出色,却又无力改变的我们,该如何和命运和解。听再多道理,我们大概也无法过好这一生。毕竟人生的选项并无高下之别,只有左右之分。即使地球的命运注定只由百分之十的人来主宰,剩下百分之九十的我们仍然需要面对真相,进行选择,以及承担后果。
  但是知识越丰富,人的能力就越高,对外在世界和人体本身的恐惧也就越低。所以,不妨将这份书单当成一场探索。虽然认知无法等同实践,杜绝伤害,但它在最小的范围内,能够教会我们一些实用的知识,减少被动无助,压缩你的低潮期。知识改变命运,从来不是句空话。
  我们的既定成长,始终跑慢了八年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H.Erikson)将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划分为八个时间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成长任务。就像打怪一样,只有顺利闯关,才有资格穿上更好的装备,加强下一场晋级的可能性。反之,则会削弱自身力量,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
  2016年底,“简单心理”和北大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联合发布了《2016心理健康认知度与心理咨询行业报告》,并对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来访者们的年龄层和主要咨询的问题做了一个统计。他们发现,来访者主要集中于18-35岁,涵盖了八阶段中的成年早期(18-25岁)和成年中期(25-65岁),每项成长任务均因上个阶段的迟滞发生不同程度的顺延:除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外,本该于青春期(12-18岁)完成的“个人成长”遗留为18-25岁个体最烦恼的心理问题;本该在这个阶段解决的“亲密关系”耽搁到了25-35岁;而本阶段的主要挑战“家庭关系”,甚至连大家困扰的前三名都没能进入。
  这样算来,我们的既定成长始终跑慢了八年。与父辈人生渐趋定型的18-25岁相比,我们未成家未立业,大多仍在接受教育或面临升学,继续沉浸在青春期开始的自我探索中,不用像成年人一样完全承担责任,也不像青少年时期那样依赖家人。这种将立未立的过渡阶段被美国心理学家杰弗里·延森·阿奈特(Jeffrey Jensen Arnett)定义为“成人初显期”。同时,美国青少年通常在12-14岁开始约会,我们进入大学后才被“允许”恋爱。十多年后,他们的婚恋观因历练而成熟,同龄的我们刚刚毕业,在相亲、逼婚的轮番轰炸中摸爬滚打。“亲密关系”晋升为头等大事,“家庭关系”无从谈起,也就不奇怪了。
  如果你容易纠结,反抗和听话的能耐又不分伯仲,并驾齐驱,那你可能还处在“成人初显期”。这是我们的黄金时代,智识成熟、身心自由,又充满矛盾。阿奈特在《长大成人:你所要经历的成人初显期》中说,这个时期的青年男女比在人生的其他阶段更加关注自己,渴望自我确认,既对理想存有热情,又担心重新选择的成本,挣扎于乐观和迷惘。
  阿奈特同时总结了成年人的三个特点:
  1、独立承担责任(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yourself)
  2、独立做出决定(Making decisions independently)
  3、实现经济独立(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只有满足这些条件,我们才基本完成了个人成长,或者说,真的变成一个“大人”了。
  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诚然,社会转型是导致我们心理成长迟滞的主要原因,但自我确认的过程却贯穿了我们一生。一味埋头朝着所谓成功而“努力”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忽略自己内心的体验。自我确认是关注自身,设置边界,摸索自己需求的渐进过程。道德感、自律感不足,无法独立思考的人,容易被一种虚妄的热闹裹挟,缺乏的,正是看见真实自我的能力。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知心书”系列第一辑
  “知心书”是少见的自我评估和治疗的心理自助丛书,已经出了两辑共八本:《恰如其分的自尊》、《我们与生俱来的七情》、《无处不在的人格》、《太聪明所以不幸福》、《你好,焦虑分子!》、《疯子的自由》、《医治受伤的自信》、《从自我苛求中解放出来》。这是一套由法国心理学家们撰写的读物,从书名便不难发现,内容囊括情绪管理、精神障碍、心灵创伤和日常减压。它不乏案例和分析,提供阅读者理解、接受和应对心魔的有效方法,深入浅出,轻松专业,常踞法国亚马逊同类书前列。
  除了阅读,求助口碑较好的实体心理咨询机构或网络app也是进行自我调试的途径之一。只有先认识自己,才能对症下药。值得提醒的是,市面上的鸡汤作品也好,正宗的心理卫生读物也罢,都只能作为自我认识的工具,学习掌握并驾驭自身潜能的指南,而非定义你和你的生活。
  不要吃没有意义的苦,不要做低水平勤奋者
  “害怕悲剧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丽的东西我越不敢碰”,王菲的这句经典歌词完美概括了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表现。嗯,大概类似于“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绝望感。
  这个概念与一只“无助”的汪星人紧密相连,来源于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n) 的心理实验。他是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以这个实验为基础写就的《习得性无助》是一部并不通俗的专业理论著作。塞利格曼将狗关在笼子里,伴随蜂音对其多次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它狂奔怒吼,惊恐失措。后来只要打开蜂音器,狗就趴在地上呻吟颤抖,却不再狂奔。最后就算把笼门打开,狗非但不逃,还选择在电击出现前就率先倒在地上,绝望等待痛苦的来临。在人类身上,习得性无助则往往表现为屡战屡败后的认命感。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马丁·塞利格曼作品
  虽然塞利格曼三十多年来专攻习得性无助,却天生是个乐天派。他认为,想要摆脱这种丧丧的感觉,首先需要扭转对失败的归因方式,认识到挫折并非命中注定,同时关注随时改变局面的机会,设定合理目标,相信你对自己的生活并非无能为力。在中国积极心理学会上,塞利格曼特别说明在中国的应试压力之下,儿童很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Dweck)是研究儿童学习领域习得性无助的先锋。她在针对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实验中,不断增加字谜和拼图的难度,根据儿童面对失败的反应,在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将其分为截然相反的两类:固定型思维模式(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思维模式(growth mindset)。
  “相信你自己”从此再不是一句鸡汤。成长型思维模式总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会将失败归结于能力不够,甚至不去归因。相反,他们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在挑战中不断地提高,即使失败,也有收获。实验也证明,青少年在习得成长型思维模式后,可以激发体内的“洪荒之力”,成绩确有显著提升。
  相对于画地为牢,规避挑战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持有的是“能力渐进论”,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看上去是毫无新意的老生常谈,《坚毅》一书却再次深究,提醒我们,什么是努力的正确姿势。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坚毅》
  “天赋 努力=技能,技能 努力=成就”是作者安杰拉·达克沃思(Angela Duckworth)提出的两个公式。这意味着:如果你在某个方面天赋很低,就算付出极大的努力也可能没什么大的成就。所以,正确选择努力的方向尤为重要。可见,习惯性地鼓励人们跳出“心理舒适区”并非都是好事,若去挑战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那叫吃苦,若是开发了自己的特长,那才称得上努力。而充分自我认知后,找到激情所在并持之以恒,这种主动而非被迫进行选择后的努力,才符合安杰拉·达克沃思书中对“坚毅”的定义。
  另一方面,公式同样意味着,即便是天才,也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把你带往成功的可能是任何因素,天赋和原生家庭的底色天生不可逆,但起码,安杰拉给出了一个相对公平、人为就可以改变的方向。中国老话里的“事不避难,知难不难”也就这个意思。
  逐步的改善,好过雄心勃勃的失败
  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不是热门的经济学,也不是实用的法律课程,而是泰勒·本·沙哈尔博士的幸福课,本名叫作“积极心理学”。名字很鸡汤,却从不灌输成功学所谓“只要a就能b”的强盗逻辑。相反,它重视的是信息解读,而非信息本身,不是要教你新东西,而是提醒并强化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坚信积极情绪与幸福如影随形。网易公开课已经引进,分为23集,虽然课程本身节奏缓慢,但它与博士另外主讲的“领袖心理学”一起,被超过20%的哈佛学生选修,并收获评价:“改变了他们的一生。”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幸福的方法》
  泰勒在幸福课中曾提出,人的自控力极其有限,保证我们高效运转的其实是习惯,而非自控力。关于自控力的争议,可以追溯到50多年前一场从棉花糖里看人生的实验。美国人格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分给每位参加测试的学龄前儿童一块棉花糖,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忍住不吃,便可额外分得一块糖。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在抗拒诱惑的自我控制能力上已有差异。参加实验的儿童超过五百人,米歇尔和他的学生从参与者的幼年追踪到成年,发现之前各自表现出的自控力与今后取得的成就之间,统计数据显现难以忽略的相关性:自控力越强,面对压力时越能保持冷静、专注。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
  半个世纪后,米歇尔在《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中重新解读了这个“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测试。即便是成人,也需要在短期诱惑与长期利益间学会取舍。米歇尔把“立刻满足”和“延迟回报”的斗争称为大脑的“热”与“冷”两种认知过程的交锋,后天有意识的训练可以让所有人的自控力获得提升。他提供了一些实用性的方法,部分就是从测试中总结出来的。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现实充斥着鸡零狗碎,自律让人更自由,比如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虽然是本随笔,对每个坚持锻炼的人而言,却能轻而易举引发共鸣。不难得知他的时间管理之道:早睡早起,清晨写作,随后运动和处理杂事,日落后读书和听音乐。从29岁开始写小说,33岁开始跑步,村上日日坚持4-5小时的写作和十公里以上的跑步,两件很简单的事,每天都做,也就成了哲学。





上一本:想要get"匠人专注力”,读这5本书 下一本:从传教士到探险家——外国人的中国漫游记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这确实是一份鸡汤书单,希望可以帮你成功脱“丧”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