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蒙(H. A. Simon)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简单的人」。 这当然是谦辞,即使放到整个人类历史来看,西蒙也算得上天才的一位。你可能都不会相信,一个人竟可以神奇到这种地步:他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图灵奖还有美国心理学会的终身成就奖,他是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的奠基者,他还拥有 9 个博士头衔。 在穿越人生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西蒙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对涉足过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留下了足够多供人追寻的足迹。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如果你想追随一个人,为何不选一个真正的智者?本书单阅读主题为「西蒙」。 《我生活的种种模式》 作者简介:西蒙是文理兼通的一位科学奇才,他从研究社科学起步。却在政治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科学哲学等领域颇有建树。从 50 年代开始,他把关于组织地为决策管理方面的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还开创了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信处理心理学等新学科,开辟了探索人类思维和智能的新天地。 推荐理由:普鲁斯特把他一生著作的最后一卷称为《夺回往日》。当然,往日是夺不回来的。记忆也被后来的记忆所覆盖,被自我辩解、自我怜悯所损坏,被私欲所防卫,被巨大的遗忘裂痕所撕碎。在这本自传中,西蒙以一种他过去生活中肯定没有的洞察力奇妙地重建了往日,从内向聪慧的孩提时期的种种轶事,到成年后获诺贝尔奖时的庄严时刻,穿插点缀着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及科研等往事的回忆。 @CNFeat 阅读笔记: 西蒙有一句名言:One of the first rules of science is if somebody delivers a secret weapon to you, you better use it 。你可能最想知道的,就是西蒙一生研究学习的秘密武器。它在哪里?我认为就在这本书最后一章《选择的指南》中。 人类所有知识可以简单分成两种:一是世界观——你如何看待世界;二是方法论——你如何认识、适应和改变世界。西蒙的世界观可简化成两条:1)我无法完整认识这个世界,2)我依然想认识这个世界。与之对应,西蒙的方法论就是:1)理性有限,与其追求完美,不如追求满意;2)用科学发现世界隐藏之美。 《人工科学》 作者简介:同上 推荐理由:西蒙率先构造出「人工科学」的概念,据以将经济学、思维心理学、学习科学、设计科学、管理学、复杂性研究等领域贯穿联系起来,使人获得很多启迪。本书对传统思维提出挑战,指出人工智能所期望达到的领域,揭示了人工性和层级对于复杂性的意义,从多个领域说明人工科学何以是可能的,并试图说明它的性质。本书的基本主题是:物质符号系统具备必要和充分的手段来采取智能行动。 @CNFeat 阅读笔记: 人类科学是研究相对于环境的「适应人」的科学。如果一个有机体完全适应其环境,那么在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时,人们真正了解到的实际上是其环境。只有当适应不完美的时候,有机体的特性才会「显露」出来:当人们观察果冻的形状时,人们所看到的不过是模子的作用。 豆瓣网友 @TY 阅读笔记: 没接触过西蒙的普通读者,不要被他的诺贝尔光环或经济学家、系统科学这些高深的名词吓跑。书中文字,有高中文化也可以有所领悟;但其中的内涵,同行学者也未必全然了解。他的写作方式,有些像普及读物。真正的学者、思想家的功力恰恰就体现在这里:他们用平凡的语言讲出高深的道理,或将高深的理论解释得清澈似水。 《穿越歧路花园》 作者简介:亨特·克劳瑟-海克(Hunter Crowther-Heyck),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曾任美国医学图书馆展览馆馆长。 推荐理由:司马贺把人生比作一个「歧路花园」,在穿越这个迷宫式花园的过程中,他为自己打造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身份。并对涉足过的每个领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司马贺的一生充满了变化,但又始终很「执著」。他毕生都在推动综合,希望找到隐藏在经验表面下的模式。 @CNFeat 阅读笔记: 如果将 1978 年诺贝尔得主——西蒙的种种知识具象的话,那一定是一片茂密的热带丛林,他一生纵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每一棵知识树都根茎深厚,枝繁叶茂。 该书单中的书可能大多市面上都买不到。然而,如阳志平老师所说:「找不到的书,才有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大家都读的书,你怎么可能获得竞争优势?」更进一步,只有真正去读这些找不到的书,才能掌握信息不对称的优势。 如果你想要认真学习西蒙,CMU(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的西蒙纪念馆是一个好去处,那里收集了有关西蒙最全的材料:包括他全部的著作、讲座、对话录,还有他各个年代的个人资料。如果非要说缺点的话,那就是内容全为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