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件极有乐趣的事情,但我们在阅读经典的时候,难免有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刻,于是这时就需要做读书笔记。而读书笔记往往稀松平常,它使任何读者将阅读印象、感悟、思考积淀下来。然而,普通读者个人化、私人性的阅读成果通常凌乱琐碎,无法形成明晰的批评观念与美学意识。知名作家就大不一样,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创作者、更是精英读者。这看似带着强烈的不平与歧视,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作家的读书笔记很大程度并不限于阅读与接受,更意在总结创作经验、评点作家高下,分析审美风格。 “落笔之处,皆成性格” 《伍尔夫读书笔记》 著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黄梅、刘炳善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6-1 推荐 伍尔夫使我们重新“发现”经典,由于她的经验引领,我们改变了阅读惯性、作品的关注比例。当我们心甘情愿被认同吸引,证明她的见地既晓畅又深刻,既看重精神反思,又强调物质基础。她总是从生活经验、社会环境(风俗法律)、心理类型出发,探讨作家创作心态、作品风格与成败得失。可以说,她的评论做到了历史的与审美的统一,社会类型与个体风格的融合。 作者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一1941)。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sb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读书随笔的最高境界” 《俄罗斯文学讲稿》 著者:[美]纳博科夫 译者:丁骏、王建开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5-3-30 推荐 在这部《文学讲稿》中,纳博科夫以简洁明晰的语言、深入浅出的方式,明确地表达了他对所讨论作品的看法。经过他的讲解,作品中那些原来并未显示出深长意味和特殊价值的文字,就像突然暴露在阳光之下的珍珠,骤然发出绚丽的光彩。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 1899一1977)。俄裔美籍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他在美国创作了他的文学作品《洛丽塔》,但真正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文家的是他用英语写出的作品。他同样也在昆虫学、象棋等领域有所贡献。 “读书的乐趣与心得” 《巨匠与巨作》 著者:[英]毛姆 译者:李锋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8-1 推荐 如果把小说世界比作一座丰满的花园,而你一直知道它就在那里,但是转来转去都找不到登堂入室的大门,那么毛姆的这本书便是那张最适宜的门票。毛姆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他以作家和读者的双重身份,时而严肃时而幽默地向我们侃侃而谈他心目中的经典。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赛特·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1874一1965)。英国著名作家,被誉为“最会讲故事的作家”,整个英语世界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毛姆是一位成功的多产作家,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戏剧领域里都有建树。不过毛姆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却很谦虚:“我只不过是二流作家中排在前面的一个。” 毛姆最知名、最畅销的小说《人性的枷锁》(1915)在其去世前的销量就已超过了一千万册。除长篇外,毛姆还是一个出色的短篇小说家,他的短篇小说有一百多部。1946年,毛姆设立了萨姆塞特·毛姆奖,奖励优秀的年轻作家,鼓励 并资助他们到各处旅游。1952年,牛津大学授予毛姆名誉博士学位。1954年,英王室授予他“荣誉侍从”称号。1965年12月16日毛姆在法国尼斯去逝。 “卡尔维诺的阅读迷宫” 《为什么读经典》 著者:[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黄灿然、李桂蜜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4-1 推荐 卡尔维诺对经典作出的定义之一是:经典就是我们正在重读的。这让我想起佛道里把对禅的悟性境界定义为:首先觉得能懂,然后觉得不懂,最后才有觉得懂了。反反复复中,思想的升华从浅薄走向思考最后到达思通。也正如读经典一般,经典是需要反复品味的。卡尔维诺在本书中向我们展示的他所钟爱的作家及其作品,皆意在说明经典是什么,为什么读经典。 作者简介 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 1923一1985)。意大利当代最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生于古巴哈瓦那,随父母移居意大利。早期创作多为现实主义作品,后转向幻想小说和寓言小说。善于利用讽刺和离奇古怪的幽默处理严肃的主题。他的作品融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于一身,以丰富的手法、奇特的角度构造超乎想像的、富有浓厚童话意味的故事,深为当代作家推崇,给后世带来深刻久远影响。1985年9月,卡尔维诺突患脑溢血在意大利佩斯卡拉逝世,终年62岁,葬在地中海岸边的卡斯提格连小镇。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读书指南》 著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10-1 推荐 任公的《读书指南》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典籍可以有大概印象,同时对有志于研究国学或中国文化、古代思想史等方面初学者甚至专门人员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可为读书治学的门径。例如先生对于典籍著作的篇章及真伪整理殊为用力,先读哪些章节后读哪些章节,哪些章节宜精度或者熟读成诵,哪些章节可选读或者略读,哪些章节系后人篡改或者毫无价值而可以不读或者断不可读等等。这等胸襟,这种学识,非大家不能做到。 作者简介 梁启超(Leung Kai Chiu,1873一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1] 幼年时从师学习,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7岁中举。后从师于康有为,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宣传家。维新变法前,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此后先后领导北京和上海的强学会,又与黄遵宪一起办《时务报》,任长沙时务学堂的主讲,并著《变法通议》为变法做宣传。 “西方文学的正本清源” 《如何读,为什么读》 著者:[美]哈罗德·布鲁姆 译者:黄灿然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1 推荐 在《西方正典》中,布鲁姆说道,文学最大的功用就是教人以孤独,在《如何读,为什么读》一书中,布鲁姆又指出文学的功用是教人战胜孤独和自我治愈。这看似矛盾,其实是二而一的,在这种孤独教育中,人发现了自我,并且使得自我更加有厚度。不过坏的文学会让人陷入自恋和单一,而好的文学却使人智慧和丰满。所以,我们要读经典。 作者简介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1930一)。当代美国极富影响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曾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等知名高校。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诗歌批评、理论批评和宗教批评,代表作有《影响的焦虑》(1973)、《误读之图》(1975)、《西方正典》(1994)、《莎士比亚:人的发明》(1998)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有原创性和最有煸动性的一位文学批评家”。 “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 《叔本华美学随笔》 著者:[德]叔本华 译者:韦启昌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 推荐 《叔本华美学随笔》的论述距今约200年了,但仍像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迎百吹来,历久弥新,似在“针砭时弊”。本书选译了叔本华关于审美和美学方面的议论,如论阅读和书籍、论建筑美学、论音乐、论大自然的美、论雕塑和图画美等十余篇通俗易懂的文章。这是一本需要通过思考才能消化的书,作者在“思考”、“读书”、“死亡”等等各个方面作了详尽的论述,对人生很有指导性。 作者简介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一l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_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奉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