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些受过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大学差不多就是个“熟悉的陌生人”。我们这些“大学新鲜人”(freshman)常常是懵懵懂懂地来,最后又懵懵懂懂地离开,既不了解它的抱负、意义、苦恼和病痛,也不了解它与我们时代之间的种种纠葛、恩怨、冲突,当然也无从借助它确定我们飞翔的方向。 理解大学,理解(大学)教育的使命,是我们进入大学的第一门必修课。这门课有如下参考书目—— 01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生 [美] 肯·贝恩 著 卓越大学生的成长经历证明,最重要的不是你上了哪所大学,而是在大学你做了什么应该做的事情——只要你找到内心的激情,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卓越的大学生。 贝恩教授历经三十余年的持续研究,深入采访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德利·赫施巴克、《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掌上电脑发明人杰夫·霍金斯等数十位卓越大学生,探讨了这些极具创新精神的人是如何通过大学教育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如何通过大学教育帮助他们做出睿智而关键的决定,最终脱胎换骨,成长为生气勃勃、富有创造力的人。作者把美国前沿的学习理论和学习策略与受访者生动具体的学习成长经历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卓越大学生的成长之谜。 02 苏格拉底之道: 向史上最伟大的导师学习 [美] 罗纳德·格罗斯 著 苏格拉底被誉为“史上伟大的导师”,两千多年来,他的智慧启迪了众多的文化精英。罗纳德·格罗斯认为,在我们这个稀缺精神导师的时代,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都应该借用苏格拉底的智慧指导人生。为此,他创作了这本深入浅出、激情睿智的书。 在本书里,他结合苏格拉底的人生经历,通透灵动地介绍了掌握苏格拉底思想方法的七个关键:了解你自己,学会正确提问,独立思考,敢于反常规,与朋友切磋,讲真话,提升灵魂。此外,他还密切联系我们时代的文化、生活实际,探讨了如何在同学、同事和朋友间开展苏格拉底式的谈话,如何用苏格拉底的思想方法改进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教育。 现代社会喧嚣而躁动,无止境地兜售各种物质享受,却无力用教养和美德滋润我们的灵魂,甚至疏于传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艺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此意义上,本书真可谓“应时之作”,“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用苏格拉底式智慧掌控人生的第一本书”。它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助于我们在自己的身上“找到苏格拉底的精神”,获得圆满的人生。 03 大学的理念 [英] 约翰·亨利·纽曼 著 红衣主教纽曼在英语世界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大学理念,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博雅教育的理想,并对这一理想给予了最有力的辩护。本书思深旨远,是西方高教思想历程中最重要的经典文献。自成书之日起,全世界范围内论及博雅教育者,言必称纽曼;20世纪以来,现代学者对于大学理念的经典理解在很大程度上都源自本书。 本书为何光沪先生全新精校本,正文前有长篇导读性文章。 04 大学理念重审:与纽曼对话 [美] 雅罗斯拉夫·帕利坎 著 在这部雄辩而具有深刻个人特点的著作中,雅罗斯拉夫·帕利坎这位"有信仰的杰出学者",与维多利亚时代的"精神同道"约翰·亨利·纽曼就大学理念问题展开了对话。 通过将纽曼的《大学的理念》与西方大学史,尤其是20世纪末叶复杂的大学处境相对接,帕利坎思考了大学的性质和目标,评价了大学的实际功能、指导原则以及社会作用,并针对下列问题提出了充满睿智的观感:研究与教学密不可分,高等教育的"信心危机",借助大学图书馆、艺术陈列馆和博物馆保存知识。 05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委员会 著 1943年,哈佛大学众多学科领域里的12位著名教授组成委员会,旨在对“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目标问题”进行研究。该委员会历经两年的潜心研究,形成了以“民主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为题的总结报告,194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俗称“红皮书”。“红皮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强烈震动和反响,尤其是书中关于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地位与作用的论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关系等的精辟论述都得到了高等教育界的广泛认同。 本书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1945年发表之初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迄今为止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研究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献之一。六十多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专业化、职业化、市场化的特征日趋显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相关问题的不断恶化,本书始终以其卓越的见解和严密的论证吸引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的学者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深切关注。 06 哈佛,谁说了算 [美] 理查德·布瑞德利 著 哈佛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影响力的大学。然而,在2001年初,哈佛却危机四伏。美国前财政部部长、才华横溢的劳伦斯·萨默斯就任哈佛第27任校长后,哈佛非但没有从危机状态中摆脱出来,甚至还成了权术、金钱、性和权力的战场…… 理查德·布瑞德利不顾哈佛校方的反对,凭借自己的智慧、诚实和卓越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披露了哈佛百年老墙之内所上演的真实的一幕幕,让人们了解到在这所全球最重要的大学里权术、性、野心、内讧、阴谋诡计等泛滥成灾…… 07 美国文理学院的兴衰 ——凯尼恩学院纪实 [美] 克鲁格 著 小型文理学院是美国极具特色的一种高等院校,因其精英取向、对本科教育的重视、对人格熏染的追求而独树一帜。要了解美国高等教育,小型文理学院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美国享有盛誉的畅销书作家克鲁格利用自己到母校凯尼恩学院担任兼职教授的一年时光,深情、尖锐地审视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怀旧的笔调细腻地描绘了一幅令人留恋的学校图景,这所学校尽管时运不济、正在走下坡路,但依然不乏德性、力量与诚信。不过克鲁格认为,今天校园里发生的问题(招生、分数膨胀;课堂授课质量、教学与研究的内在紧张关系;终身教职程序、教职人员遴选;学校治理、募捐……)对文理学院建造伊始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无休无止的挑战。 这本生动感人而又满怀忧伤的纪实性文学作品被美国教育界、文化界誉为描写小型文理学院内部生活的“最佳之作”,为我们审视美国高等院校提供了有力的视角。在中国高校发展越来越美国化的今天,从这本书的细节中我们常常读到了自己的母校。 08 教育究竟是什么? 100位思想家论教育 [英] 乔伊·帕尔默 主编 本书对古今中外100位重要的思想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深刻挖掘,从不同视角论述了教育的本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恢宏的历史画卷。其特色在于: 新领域: 列入书中的思想家,有一大批是中国教育学界知之甚少或全然不知的新人物;另一些人,如达尔文、甘地等,虽然很熟悉,但一直在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之外。这些新人物的出现为教育史的研究开拓了新领域。 新问题: 本书涉及的思想家多是开创性的人物,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挑战,另立新论:穷人教育学、被压迫者教育学、批判教育学、解放教育、巨型大学、反英才教育、计算机取代学校、非学校化社会、童年的消失、美国文化是童年的敌人、少就是多的课程论、多元智能理论、不分级学校、学校与政府分离……可谓异彩缤纷。 新眼光:各篇文章提供了许多新史实、新观点,为我国教育史和教育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对某些历史人物评价的思维定势提供了新的清醒剂,如林克编的《康德论教育》一书之不足信、卢梭《爱弥儿》的草稿和续编,赫尔巴特在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学的尝试的失败,明确反对儿童中心主义、强调教师作用……都使人耳目一新。 新线索:各篇之末都附有各思想家的著作目录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其他参考书目。这些书目既有19世纪出版的,又有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出版的,为进一步研究各思想家的教育观提供了的资料来源的线索。 新视野:各篇作者来自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本书部分地反映了21世纪各国同行对历代思想家教育思想研究的新动态、新成就、新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