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从今年下半年就没有再为《上海书评》写每月读书专栏。从主观上来说,我早有停写这一专栏的想法,因为在我看来,一个人长期写一个定期专栏,对读者是不利的。一个人有自己固定的写法和风格,读者初看还有新鲜感,但每月都这样,一定会边际效用递减,直至负数,令读者生厌。这个专栏写了好几年,我知道编者即使想换,也不好意思,毕竟是老交情了,因此,我选择主动退出,让不同的人写不同风格的作品,有利于我热爱的《上海书评》发展,也有利于读者读到更丰富的内容。从客观上来说,9月份我接了商务印书馆一本译书任务,全书一百余万字,译书占了基本工作日,读书的时间大大减少。在9月份之后,每月读书也就十余本,且以休闲类小说为主,有些是把过去读过、觉得甚有意思的小说又找出来读一次,如《侏罗纪公园》(一、二)。读的书少,也就不好意思向读者推荐了。 今年共读了两百四十九本书(有意不到两百五十本),仍想把我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共享。推荐的原则仍然是有趣,好读与有意义。同时广为人知的书,我喜欢也不推荐了,比如赫拉利的《未来简史》,纸本销售已过一百五十万册,读书人都在谈论这本书,或赞或贬,就不用我再说了。此外,也不能过多介绍一两个出版社的书。有的出版社的书我甚是爱读,读得也多,如中信,但我推荐书总不能全是中信的,有些就省去了,比如中信的《黑旗:ISIS国的崛起》(乔比·沃里克)和《穿越丝路》(李伟主编),都是极好的书,但最后割爱了。我喜欢的一些丛书,如三联的“新知文库”,今年出的几乎每本我都喜欢,但最后只选了一本。尽管读的书仅两百四十九本,但从中选出十本也颇费了些功夫,恐怕什么事件都不能以“最”为标准,还有一个平衡问题,尤其没有客观标准,由人决定的事。选书如选美,能得到多数人公认,不易得很,不过我选书并不求人点赞,供朋友们读书参考而已。 废话少谈,言归正传。 1.《“错误”的行为:行为经济学关于世界的思考,从个人到商业和社会》(理查德·泰勒,中信出版集团) 理查德·泰勒(Richard H.Thaler),现在一般译为理查德·泰勒,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唯一得主。他的三本主要著作都已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另外两本是《赢家的诅咒》和《助推》(与卡斯·桑斯坦合著)。今年“新科状元”的书,当然该读。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形成的行为经济学,因为把经济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能更有力地揭示许多现实经济现象,且对主流经济学,如传统的消费理论、科斯定理、股市的“有效市场假说”等等提出质疑与发展,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尤其是2002年行为经济学大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与此相关的实验经济学大师弗农·史密斯(Vemon L Smith)共同获得诺奖之后,更是大行其道。泰勒是和卡尼曼同一级别的行为经济学大师,卡尼曼获奖后在讲话中也盛赞泰勒的成就,认为自己能获奖离不了泰勒的帮助。 泰勒的这三本书中,我觉得《赢家的诅咒》在学术上是最重要的,也是他的著作中最早的。这本书描述了十三个与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不一致的反常现象,从对这些反常现象的分析中,提出行为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成为这个学科的基本组成内容。《助推》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如何用行为经济学去指点人们做出更好的选择,属于这种经济学的应用。《“错误”的行为》,像一本回忆录,不过不是一个人一生的回忆录,而是行为经济学形成、发展的回忆录,也可以说是行为经济学史,突出的不是个人形象,而是行为经济学家的群体塑像,讲述了行为经济学一些重要理论与概念的形成。 三本书都不难读,也颇为有趣,没有数学推导,没有一点经济学“忧郁”的样子。我之所以选《“错误”的行为》这一本,一是它全面介绍了行为经济学,内容全面而丰富,可以“一册在手,行为经济学全有”,二是在这三本书中,它最适合非专业读者读,更容易读,也更有趣。 2.《慕尼黑的清真寺》(伊恩·约翰逊,上海译文出版社)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罪恶的9·11,许多人都知道9·11就是在慕尼黑清真寺策划的,而且这个寺院的人作为骨干参与其中。慕尼黑清真寺是欧洲最大的清真寺,它是如何建造及发展的?为什么那些伊斯兰极端分子能在其中自由活动?这本书给了你答案。 现在已经就可以看出,极端分子能危害社会,与西方国家为自己的利益或霸权需要扶植、放纵这些极端分子相关。慕尼黑清真寺之所以能够建立,是因为二战中德国希特勒政府扶植从苏联救出的伊斯兰教徒和世界其他地方反苏反共的伊斯兰分子。二战之后,冷战出现,苏美对立成为主要矛盾,于是又成为西方世界伊斯兰信徒反苏反共的中心。西方的资助、扶植使这个清真寺成为欧洲伊斯兰恐怖主义的中心。当苏联解体,伊斯兰极端分子转向反西方时,西方世界就自食其果了。这正如美国为了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扶植基地组织,结果,基地不仅策划了9·11,还成为至今影响世界的恐怖分子来源。今日世界,中东的乱局也与大国干预密不可分。 读这本书,了解慕尼黑清真寺的历史,你可以对这个结论有更深的理解。书也写得相当好,读来有趣,读后掩卷思考,启迪相当大。这本书属于我喜欢的另一套“丛书”——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文纪实”。 3.《巴黎浪漫吗?关于法国的传闻与真相》(皮乌·玛丽·伊特维尔,三联书店) 在今年出版的“新知文库”中,这并不是最好的一本,却是最有趣、最值得读的一本。作者是一个现在居住在法国的英国人,也就是说,这本书是从英国人的眼光看法国,角度独特,而且比法国人写法国多了一点客观性。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全面、严肃地介绍法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而是从一些传闻来看法国。你只要看了那些小标题,就知道多有趣了。比如,“法国人不会喝醉”,“法国女人不刮体毛”,“法国人对外遇格外宽容”,“法国人不洗澡”,“法国人对动物很残酷”,“法国是欧洲的狗屎之都”,等等。 这本书从美食、女人、性爱、卫生、风度举止、自由、平等、博爱、文化、城市、节假日、英法关系角度介绍法国,对世界上一些有关法国的传闻的真假做了辨析,以此来让读者了解法国。写得极为活泼、生动。当你去法国旅游时,带上这一本书,边读边看法国,一定会使你旅游支出增值不少。游与读,是最佳组合。 4.《安第斯山脉的生与死:追寻土匪、英雄和革命者的足迹》(金·麦夸里,社科文献出版社) 拉丁美洲是一个神秘的地方,之所以神秘,是因为我们知之甚少。这本书有助于我们解开这个神秘之谜。 书中介绍了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现实,但不是严肃的叙述,而是讲故事式的。它介绍了当今我们也略知一二的名人,如哥伦比亚大毒贩巴勃罗·埃斯科瓦尔、秘鲁光辉道路的领导人阿维马埃尔·古斯曼、著名的革命领导人切·格瓦拉,发现马丘比丘的海勒姆·宾瓦姆、建立进化论的达尔文,还有当地原住民的故事。这些碎片拼在一起,你对这片神秘的土地就多了一点了解。虽然有近四十万字之多,但读完还希望有更多精彩的故事——当然,这些故事并非大话、戏说,而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拉美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它被西方拽入现代社会,但又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今日仍处在苦难之中。从这些故事中,你可以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同一作者还有另一本《印加帝国的末日》,写西方的侵略和原住民内部的争斗,如何使这个帝国灭亡,同样的写作风格,不过我觉得前一本书更好看,二选一,只好放弃后一本,后一本也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 5.《基因传》(悉达多·穆克吉,中信出版集团) 一本极好的科普著作,写人类发现基因的历史。从达尔文进化论开始,次及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基因研究,一直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模型,以及如何将基因研究成果用于药物开发、医疗诊断和治疗,对其间研究基因的大事、细节、不同科学家在这一征途中的贡献,都作了极其详细的介绍。你别以为这种介绍会枯燥,作者把科学问题讲得清楚、透彻,即便我这样的门外汉,也读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这座宏伟而有点神秘的科学殿堂。书中还插叙了科学家的经历、个性,以及他们之间的争斗,使我深深感到,科学家不是一心奉献的神,而是同样有人性真实优点与缺点的人。 我推荐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指出,决定人类未来的是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我深信这种预测。生物工程就是基因工程,为迎接未来,应该了解基因。译者马向涛先生是医学博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把一本科普书译得如此准确而优雅。作者擅于写科普,我还读过他的另一本《众病之王:癌症传》,写得也不错,不过我的感觉是不如这一本(后者也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6.《蛇杖的传人:西方名医列传》(舍温·努兰,浙江大学出版社) 介绍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古罗马名医盖伦以来,直至今日为医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医生。通过这些名医,就介绍了一部西医史。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严格说来,医学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门艺术。艺术以人为本,同样的病,要因人而异,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名医之所以得名,就在于他们不仅精通医术,而且了解人。我想中国传统医学的高明之处也正在于此。一代一代名医的创造、继承、批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医学,这正是一切科学发展的共同特点。 这本书也很厚,有四十多万字,但读来并不觉累,好的科普书并不是“像女人的裙子一样,越短越好”,而是它详尽,这才能使人获得全面的知识,但是又要写得吸引人,这不仅有写作技巧,还有本人对这一学科的熟悉程度,这本书收入浙大出版社的“启真·人文历史”丛书中,这套书中还有许多书值得一读。 7.《南极洲:从英雄时代到科学时代》(大卫·戴,商务印书馆) 如今去南极旅游成了时尚,故有“不到南极非好汉”之说。配合这种时尚,推荐一本有关南极的书。这本书介绍人类对南极探险和认识的经历。对南极的探险总与各种高贵与卑劣的动机相关,但无论如何,这些探险家经历了超乎想象的艰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们那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人类认识南极做出的贡献,仍然值得我们敬佩。不要指责他们的动机,不要把南极探险看成贪婪、殖民的历史。了解了发现南极的历史,你的南极之行一定会更有趣味。 8.《北极梦:对遥远北方的想象与渴望》(巴库·洛佩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介绍了南极的书,也不能冷落北极,因此介绍一本北极的书。这本书并不是北极探险与发现史,而是用诗一般的语言介绍北极和谐而平衡的生态。从洋流、冰川到动物、植物、鸟类,再到原住民、探险者、考察者、开发商。 作者在北极生活了五年,他热爱这片冰雪地带,文字极美(也许原文读来更美),又充满对北极的深情,读来感人至深,让你更爱北极。在有关极地的作品中,我还很少读到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巨作。我在北极体验到了他写的北极之美。不过,作者也警告人们,人类的贪婪之心还在破坏这样一个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就是北极的开发者。他们企图开采石油及其他资源。原住民的生存状态已被打破,动植物也受到了破坏。人类应该保护好南极和北极这两块仅有的原始生态系统。这是我去南极和北极以及读这些书的强烈感受。 9.《倭寇:海上历史》(田中健夫,社科文献出版社) 这本书很薄,包括年表、参考书目在内,也就十二三万字。但小小一本书,将危害中国的倭寇的历史讲得清清楚楚。读过之后我想,如果想写一本倭寇的详尽史传,这本书就是最好的大纲。日本人研究历史,包括中国史,常以“皇国史观”——即宣扬“大日本之光辉”,贯彻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为指导。但这本书的作者放弃了这种指导思想,仅用八万字的篇幅,客观地介绍了发达三个世纪的倭寇活动全过程,扫清了在这一问题上的混乱。 作者把倭寇的活动分为两阶段,十四至十五世纪为第一阶段,以日本人掠夺朝鲜为主,第二阶段为十六世纪,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主,这一阶段的倭寇实际以中国海盗(如汪直)为主,且主体是中国人。全书观点鲜明,资料充实。作为了解海盗的入门书是相当合适的,全书不长且有趣,读起来并不费力。参考资料不仅有书名,还有相关的解说,对研究者很有意义。 10.《百年法》(上、下)(山田宗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一本科幻小说,讲美国发明了不老化病毒,接种之后可以永葆接种时的模样,没有其他意外或疾病就可以不死。但社会全是不死的老人,必然会影响社会发展,引发各种问题。因此,日本想通过一部百年法,即接种一百年后要自动去安乐死。围绕这部百年法,就有了政界与民间的争议。最初由于政界人物怕死,冻结了这部法,以后有了危机,这部法实施,但民间不乏逃避法律之人。最终结果,这里就不剧透了,读者可以自行阅读。 我喜欢这类有社会意义的科幻,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是,高科技的发展固然带来许多好处,但也有严重的隐患,不老病毒引发的癌症正是如此。我们往往只看到好处,而不知道其隐患。这不是科幻,而是现实。电脑的发展引起的不良后果就是现实,这一点在发展高科技时应予注意。第二,高科技引起社会和政治后果,不老病毒引起老而不死的社会,相应法律的争论则引起社会动荡与政治斗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数据引发的个人隐私被侵犯,也是高科技导致的社会后果。 这本小说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但在看过热闹之后,仍有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正是书的看点。这本书由上海的读客图书策划,它们还策划了许多好看的书,我想,读者早已注意到了。 2017年的好书相当不少,所以我选书时,反复多次排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法,但我想一定有每个人想读的书。富裕以后要更有文化,读书就是一条途径。愿新的一年,每个人都爱书、读书、谈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