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本好书 如同觅的让我们欣喜若狂的宝贝 今日推荐 这些也许你未曾注意 却又十分值得一品的低调好书 ▼ No.1 《童年》 “中国人将来就没有童年了。现在的中国小孩就像老鼠,一出生就有胡子。” 如此犀利的话便是这本书的介绍语。此书其实来自一套名为“纸上纪录片”的丛书,顾名思义,整套书以影像加文字纪实的方式捕捉了当代中国的许多现实议题: 春运拥塞、村庄凋敝、传统没落…… 许多影像质朴但触目,却不知缘何未能引发舆论注目。其中的这本《童年》,通过观察孩子,也内省国人精神状态的变动。 别怨孩子没笑脸,也要想想成年人给了他们成长里多少欢乐的空间。 No.2 《波斯札记》 《波斯札记》,美到近乎无可挑剔。 烫金的古老字体,硫酸纸外封下若隐若现的风情画,都令拿到这本书的人开始对波斯着迷。我一向看重装帧,特别是做得极为出彩的平装本。 不过光是异域风情可不够,市面上太多向我们介绍世界各国的书籍了,凭什么特别偏爱它? 作者不愧是研究波斯的大家,小小一册书,深入浅出地将这个古国的文化带近我们身边。通俗类援引金庸、唐诗,文艺类联系图兰朵、细密画。诗词歌舞,日常万象。 神秘波斯原来也与古老中国一样,丰富生动,有趣非常。 No.3 《昨日不辞而别》 众多歌迷奉为经典的《伤花怒放》是从整体层面探讨摇滚意义的佳作,这本《昨日不辞而别》则有个明确的副标题:废都摇滚记忆1990—2014。 这就让几乎所有喜爱摇滚、流连过西安以及活过这段年代的青年们心领神会:此书关于我们高度共鸣的热血现在时或美好回忆。 我常常希望这样的书多一些,更多一些。最好每一个奏响过摇滚之声的城市都能出现有心人去记录这一切。 只要投向这件事的目光始终不灭,多与少,或许没太大分别。 No.4 《西北的剖面》
厌恶有人八卦完所谓民国风流故事,同我说哪个哪个文人乱搞,哪个哪个女秀才其实不过绿茶X,这是哪儿来的底气和面皮,竟好意思在不探讨其人成就的基础上,就随便下道德审判? 大约多数人关心民国是假,附庸风雅罢了。 真正关注民国,就不会只把眼光盯住江南风韵和京师政局,我们应当更开阔,看那时候的学者究竟把研究视野投向哪些领域。 这一本书会告诉我们:亲自跋涉过两万里的西北考察之路,方知道学问与证悟,是一场苦行。 No.5 《激进艺术小史》
关于那个永远的八十年代,这本书向所有关心艺术史的人们展示一段发生在上海的心灵历程。 读此类书不需要求取多少资料般的干货,甚至也不起到艺术普知的作用。 但我们能够透过此书去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青年曾经为了自我表达进行过各种努力:他们办画展,创剧团,去挑战传统,去思考反叛…… 今时今日看来,属于他们的艺术创作高峰或许已经过去,但每个时代的艺术青年都能从这些曾经的片段里汲取到反思自身的东西。 No.6 《拥抱战败》
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似乎在国人眼中只有两种刻板印象:一是国产鬼子戏里丑态百出的兵士,二是现如今高科技强经济的倨傲姿态。 连接这两个极端形象的时光里,日本本土究竟发生了什么? 尽管被盛誉为“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但这绝不是一本深奥的作品。 只要你对这位“邻居”有兴趣,并愿意花些时间去了解这位“邻居”,或许就能更加清晰地明白今时今日我们应该如何与其友好相处下去。 No.7 《一灯风雨》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书。简介里说得深情: “读书人与《读书》杂志已相濡以沫三十年了……” 其实凡是喜欢爱书的人——比如“书米”们,大抵都能理解这种感情。 一本严肃杂志的生存在今天显得尤为不易,《读书》杂志三十年筚路蓝缕的历程在此书中一一呈现:回眸书籍装帧史,漫谈名家藏书记,与国内外名刊(特别是《纽约客》)之间的互通有无,更有国内外著名出版社与文库合集的逸闻趣事。 好读书,不求高远,但求趣味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