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出国留学?西方高校开始认可中国高考成绩了,但你还需要这5本书里的能力补上自己的短板!
关于高考,出现一个有趣的翻转。很多人都在口诛笔伐,但不少西方高校,甚至是名校,开始认可中国高考的成绩,接受中国学生用高考成绩申请西方高校。 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澳大利亚的不少高校都加入这个行列,剑桥大学也宣布认可中国的高考成绩。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经历过高考的中国学生学术能力非常好。”他们认为高考的成绩能评价一个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特定知识体系,还能评估学生“是否具备刻苦学习并坚持到底的品质”。 这些年,不少西方高校发现,那些不参加高考,直接读国际学校的学生申请入学后,并没有简历里说得那么优秀。反观参加过高考的中国学生,他们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明显强于那些国际学校毕业的孩子。 他们认为,高考分数对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反应,可信度更高。 高考淬炼了每个孩子的能力和意志,当然,还是留下很多缺憾,在批判性思维能力、阅读、写作、逻辑思辨能力和演讲能力上,即使分数很高的中国学生,还是有明确的短板。今天的书单,我们逐一分析这样5个短板,每个短板都推荐一本分量十足的好书。 我们充满希望,借助这些书,不管是刚参加完高考,还是正在准备高考的中国孩子,都能补充自己的短板,变得更完善、更优秀,也希望他们能伴随着中国高考的改革,能在更公正的环境下成长。 不会写作 ——001——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 作者:史蒂芬·平克 机械工业出版社 普林斯顿和斯坦福大学不久前宣布,新生申请入学时,不再强制提交作文分数,理由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考试准备和财务负担。但大多数欧美名校,还是极其看重学生的作文分数和写作能力。 我们轻视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会写文章的孩子很少。整个国家写作水平偏低,思维能力偏弱。虽然我们的高考中作文的分值不小,但因为很多人都知道的原因,高考作文实际上被抛弃了。 很多中国人认为写作没法教,大作家不是教出来的。但欧美从来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写作可以训练,天赋从来难得,但是掌握写作技术,写出合格的文章,完全可以做到。 我们今天的生活,比任何时代都更依赖于写作能力,如何写出清晰、简洁、优美的文章,变得越来越重要。平克的这本《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是眼下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一本写作指导书。 史蒂芬·平克是伟大的认知心理学家,从认知心理入手,完成这本写作指南,有超越《风格的要素》的野心。 平克如此归纳写作:把散乱的思绪归拢成网状,用树状的语法理顺,最后用线性的语言表述。他费尽心力,想解决一个问题:好的文章有一种写作机制,我们应该了解。 和其他写作指南不同,这本书一开始先带我们看什么是好文章,分析什么是坏文章,然后才逐次提出好文章必须具备的条件,很少有写作指导书能下这么扎实的功夫。 这是本英文写作指南,对想去留学的孩子非常有用。其中也提到很多写作的基本原则,对给中式写作害苦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福音。 阅读困难 ——002—— 《 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商务印书馆 这是一本阅读指导的名著,1940年就有了第一版。它在不同场合被太多人提及,奠定了自己在阅读指导领域的崇高地位。如果想认真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它确实是首选。 阅读能力在高考中得到充分重视,但因为分数至上,中国学生的阅读能力大都体现在做题上。真正读书,是个稀罕事情。 中国人不读书,这个锅一时半会儿甩不掉。谈到阅读或写作,很多人的认知还停留在,多读读就会读了,多写写就会写了 。这都是无比正确的废话。 阅读一样可以当作一门技术来学习,阅读的能力同样可以像练习肌肉一样训练。一本书就像一个人,有特点、有骨架、有肌肉,人际交流我们多需要变化策略,读书却想以不变应万变,怎么可能。 艾德勒和范多伦他们这么多年的心力,大部分花在给阅读分层、分类上,有了区分,就能够提倡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阅读能力。针对不同的层、类,人们需要怎样的专注度,需要具备怎样的心智,都变得丰富起来,也显得更科学。 假定我们的孩子们阅读能力偏弱,让他们读这本书一定会感到生硬,这就对了,迈过了这生硬的一步,他们才开始真正走上读书的道路 。有句话:学历水平应该与阅读能力相等。相信这句话,把教育层次和阅读层级联系起来,是一件有些累但真正有价值的过程。 懒于提问 ——003—— 《 学会提问》 作者: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机械工业出版社 中国学生不会提问很有名。原因很简单,我们的课堂以灌输为主。 提问、讨论的学习方式,在中国执行起来很难。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课堂教学,提问、讨论容易引起混乱,老师们承担不起。 所以,最后就变成老师和老师都懒于提问,大家在课堂上和谐相处。一个怪现象是,越到大学,抄笔记越严重,提问越少。 这是现实,但现实是大家的,今天的目标是让一部分人先明白,开始自我修炼。所以,《学会提问》这本书就显示出价值来了。 书封上有句话:批判性思维领域“圣经”。这是个烂俗的宣传口号,这本书也绝对到不了“圣经”的高度,但它专注提升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豆瓣评分里的五星评分倒是一点不假。 所谓批判性思维,首先要人能独立思考,别人灌输来的东西,不能一味接受,先思考它们的合理性;是否符合逻辑,自己如何理解和解释。人作为人的独特价值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建立的。 有句狠话:提问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会提问,就表示对这个世界还有兴趣,对自己面对的问题还有兴趣,不会变成别人思维的奴隶;会提问,我们就始终是探索者,而不是简单的来件加工者。 这件事,可大可小,但无论大家,都极其严重,因为提问这个动作始终标志着我们是否自由和完整。 拙于说理 ——004—— 《 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作者:徐贲 中信出版社 人类的文明史渐进、层层累积的,主线之一就是理性能力的提升。理性的直接表现是,需要讨论一件事情时,大家在一起,符合逻辑、按照规矩,讲理。是非曲直,让逻辑、规则和事实说话。 如果讲理是文明的标尺,中国社会显然还处于古代,不讲理,或者不会讲理还是我们的常态。 理性地说理,首先这个文明要开化,说理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表达和聆听:遇到事情能晓事理、辨是否,然后,在与别人讲理的时候也是清晰、恰当的,阐述自己的合理之处,也努力倾听别人观点中合理的地方。 这样的交流,才是社会进步的根基。这种讲理的训练,在中国孩子身上,尤其表现的稀罕。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生长的环境,缺乏说理的空气。 有位老师跟我聊这本书,说:我要把这本书列为中学生入学必读的第一本书。我不敢奢望能培养出多少北大、清华,但我希望给社会送出一些讲理的中国人。 这是个微小却艰难的心愿,因为分数,虽然我们的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但讲理的能力可能还很初级。这位老师看中了徐贲提供的这十八讲,就像是看到了希望。 这本书用随笔的形式展开,与徐贲其他大部头相比好读多了。徐贲教论说、说理写作20多年了,积累了太多经验,在这本书里,他不怎么涉及高深理念,全部是从基本的概念入手,提供实操性质的分析。看完之后,最大的渴望是去听他的课,让他来训练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理性的现代人。 他分析中国人何以不会讲理,手一直伸到我们基础教育的阅读写作模式上,分析我们的思维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导致吐槽、暴怒、喷子如此之多,理性的声音却凤毛麟角。 回头看高考,我们的期望是什么,一批又一批年轻的读书人走上成长快车道,我们对现实的所有不满,都希望他们能提供智慧来解决 ,前提是他们是学会了理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 西方的高校虽然开始认可我们的高考成绩,只是部分承认这个成绩代表的学习能力,并不代表他们认可高考可以帮忙甄别出拥有现代头脑和素养的人才。怎样从思维习惯和表达能力上解决问题,暂时不能指望高考,这本《明亮的说理》反倒可以依靠。 羞于演讲 ——005—— 《演讲的艺术》 作者:斯蒂文·卢卡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看过一个美国人最害怕的事情TOP10,排名第一的是公开演讲,这个吓了我一跳。我一直以为,这是中国学生最害怕的事情。 在中国孩子应该得到的若干训练中,最薄弱的项目之一就是演讲。原因简单,这个项目不加分。只要在职场里滚过的人都知道,这个理由有多蠢。 大家都知道,未来面对职场 ,能把自己的思想通畅地表达出来有多么重要。 有个段子,在美国的职场中,印度人和中国人都很优秀,为什么大公司里有那么多做高管的印度人,中国人更多在做技术。因为印度人更愿意讲、更会讲。 破解这个问题,用这本《演讲的艺术》是个良好的开端。 演讲的能力绝对不是天赋独到的,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勤奋练习上的。相比于写作、阅读,说演讲的技巧可能更有人相信,看看市面上那么多教人讲话的畅销书,就知道大家有多么渴求演讲的技术指导。 与那些纯技术指导相比,《演讲的艺术》显得高端很多,卢卡斯把演讲的艺术分为:演讲流程设计、演讲表达原则,最后才是演讲的技巧。 这符合我们对一种技艺的认识,人们越觉得它属于技术,越需要从它的渊源、原则、规范入手,最后介入技巧的时候,我们才会清楚地知道,这本技艺的根本是为了更好的交流和信息传播,而不是把我们的孩子变成油嘴滑舌的家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