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07-17 06:03:15


  德国心理学家阿明·克伦茨(Armin Krenz)曾在90年代出版过一本书——《风不吹,它睡了吗?——儿童提问的背后》,书中作者引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事例来揭示孩子提问背后隐藏的深刻主题:“他们为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他们不理解的事情以及他们不能正确表达的事情寻找答案。如果父母和老师能够懂得他们的问题,就能够给孩子们一个适合孩子和当时环境的答案,并且加强他们与孩子的关系。”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风不吹,它睡了吗?——儿童提问的背后》
  毫无疑问,孩子的问题是重要的,当然需要我们耐心地解答和认真地对待,但孩子的问题同时又是恼人的。“为什么我必须吃东西?”、“为什么我必须去上学?”、“为什么人会死?”、“为什么斑马会长条纹?”——不断叠加的“为什么”让父母和老师绞尽脑汁抑或不知所措,因为成人并非什么都知道,所有问题也并非一定有答案。而在成人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很多时候的回应就成了“没有什么道理,就应该这样”。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支撑孩子对于周遭生活世界的关心,切断了孩子深入探索世界的道路。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过去的几年内,世界范围内的童书出版都有不少从孩子的问题着手,试图帮助大人回答孩子心中的“大问题”的书,解救每一个被好奇宝宝问得哑口无言的成人。有些还专门收集孩子的问题,请大师们来回答。有些则是作者自己试图回到儿童的视角,来给予童年一个回应。这番初心固然是相当儿童友好的,但不论是怎样的大师或专家,他们给孩子的永远只是一个回答,而不是最终的答案。他们只是给了孩子一个出发探索问题的开端,而不是代替孩子自己的思考。因此,以下这些书的辅助作用是更本质的,有心的成人应当陪伴孩子共同探究,而不是说简单地把书扔给好奇的孩子。
  经受住孩子的问题“轰炸”是成人在教育上不可推脱的责任,况且这些问题对于遗忘了童年的成人也具有启发意义,当孩子把问题抛向成人的时候,恰恰给了成人一次重新窥探世界奥秘的契机。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对真和美的追求可以让我们一生都生活在儿童的世界里。”持续地惊异与发问是追求真与美的表现,也是儿童世界的典型特征,这套书捕捉了童年的本质特征,收集了246位英国孩子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罗万象,而且极为有趣,闪耀着奇思妙想的光芒:吃蚯蚓有事吗?我们有可能回到过去吗?要是我的胃被抻直了,它会有多长?尿为什么不能喝?……其中有些问题与“十万个为什么”类似,比如“为什么太阳会如此火热”、“人们是如何发电的?”、“糖对身体有害吗?”,它们是科学性的常识问题。但还有更多的问题是我们不能用科学的模式来回答的,例如:“善从何来?”“新技术一定有益吗?”“为什么有些人很刻薄?”……基于如此庞大的问题集群,该书策划团队邀请了世界上不同领域的顶尖专家来为孩子们答疑。有意思的是,这些世界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必须摆脱学院式的理论讲述框架,用儿童可以理解的语言或故事来为他们展现世界的某个片段,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令人为难的还在于,某些问题即便是专家也没有确切的把握,所以他们的回答会是谨慎地表明自己的猜想。比如,数学家贝洛斯在回答“人类从哪儿学会了数数”时,首先就以“很可能……”的方式开始,又如海洋生物学家在回答“大海里到底有多少鱼”的时候,一开始就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比听起来要困难很多!目前来说实在没有靠谱的估计”,但是尽管问题如此棘手,专家们的态度总是如此诚恳,尽可能地把自己能够把握的知识呈现给孩子。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加斯东,问个不停的小孩——关于世界的哲学课》
  加斯东是一个法国小男孩,和世界上所有的小孩一样,他会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问个不停:看相册的时候,问妈妈“出生之前我在哪儿”;吃饭的时候,问奶奶“为什么你总让我说谢谢”;临睡前,问爸爸“宇宙怎么变得那么大”;画画的时候,问老师为什么他画的东西总是没有亚丁漂亮……每一天,他都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经历到的一切,有时候他觉得这个世界令人费解:为什么有些人无家可归,为什么我不能随心所欲,为什么会有坏人……尽管,父母和老师都试图努力地回应加斯东,但是他的疑问依旧无法完全消解,因为回应有时候反而招致更多的疑问,这或许就是爱智慧的无限过程。事实上,我们无需期待自己的回答能让孩子满意,因为最满意的答案应该让孩子自己在时间的河流中慢慢发现。加斯东的所有问题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代表了每一个孩子在生命之流中对自我、他者、社会等触碰人生核心问题的觉醒意识,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内在革命,我们应当为每一个“问个不停”的孩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思考世界的孩子》
  两卷本的《思考世界的孩子》是来自法国《爱思特比》儿童杂志上的专栏文章,比起前两本,这本书的“哲学启蒙”意味更浓,因为针对一个问题,作者阿内·索菲·希拉尔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培养儿童多视角地进行创造性思考。例如,在“艺术有什么作用”上,通过八个配有精美插图的短句传递给读者关于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路,而答案的开放性恰恰在于对问题本身进行质疑:“艺术有的时候可能并没有什么目的”。又如,在“为什么会有战争”上,作者还将问题引申为“没有战争的世界可能实现吗”的讨论中去,不管是可能还是不可能,他都期待孩子给出自己的理由。在最后,作者还对“提问题”这个行为本身进行了反思:“无论是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提出来吗?”作者的回应是:“别人怎么想并不重要,只要提问的人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这个问题就有被提出来的价值。”如果孩子的提问本身就是一种他们思考世界的方式,那么通过图文并茂的漫画形式勾勒出孩子本身多元的思考世界,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哲学家,请回答!小孩子的哲学大问题》
  在世界这个巨大的谜团中,“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科普读物尽管能够回应孩子们在常识问题上的困惑,但对于生活问题、人生问题乃至哲学问题的困惑,孩子需要的是哲学家的帮助。这本书的作者都是日本长期从事哲学普及工作的教授和学者,他们给予孩子的回答没有任何说教的色彩,而是帮助孩子去建立一些思想假设,鼓励他们自己找到生活的方向。这一点在“必须要学习吗?”的问题上尤为明显,设想一个厌学的孩子突然向你提出:我为什么必须要学习呢?普通人可能会觉得这是一种挑战,而书中的哲学家首先说:“不学习也没关系。人停止学习也不会立刻死去。”在这样的处理中,哲学家其实是回归孩子的立场,而非抱持一种成人的说教或权威立场。在这样的前提下,哲学家再开始谈论不学习将可能面临的困境,甚至于丢失一生的快乐。作者们以尊重儿童为前提,跳出成人的框架,用情感和理性来试图帮助孩子建立人生的意义。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
  《康德比我强在哪里?孩子发问,哲学家回答》
  通往仙境的哲学之旅的开启者是曼弗雷德·盖尔博士,他算是一位康德的研究者,写过的《康德的世界》、《启蒙:一个欧洲的项目》也已经有中文版,他之所以会为孩子写哲学书始于他与朋友孩子尼托的一次相遇,这位八岁男孩不断发问吸引了盖尔博士的注意:“我”在哪里,“大”有多大,机器会思考吗,我可以说谎吗,神在哪儿?……针对托尼的问题,盖尔博士旁征博引历代哲学家对大问题的思考,在不断的对话以及信件往来中,盖尔博士试图帮助托尼在思想的迷宫中找到出口,而托尼的不断质疑也让盖尔博士自身对一些哲学问题有了新的思考。那么,这些共同思考的意义是什么?书的最后,盖尔博士把康德的哲学箴言送给大家:“勇于运用自己的理智!”在启蒙的意义上,孩子们的大问题就是对自我启蒙的召唤,不断发问就是独立思考的开始,而学会独立思考就是启蒙的意义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正回答孩子发问的人其实并不是哲学家,而是孩子自己。





上一本:经典当代文学作品推荐,7本豆瓣9分好评的当代作家作品 下一本:刻在我们骨子里的东方美学,这5本书将它重新唤醒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被好奇宝宝问到哑口无言的你,可能需要这些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