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种享受,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旅程,在心气的平和中去感知生命的真谛,体悟生命的凄美,听流水淙淙,看云霞卷卷。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恐能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寥寥无几。 书卷如同世间的大千山水,读书读到心领神会处,书中的一切仿佛都置身眼前。我们会不自觉为书中人的快乐而欣喜,也为其悲伤而落泪。 书香世界,逃脱尘世的羁绊,解脱精神的重荷,在滚滚红尘中守望一片静土,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生命便会因此而进入一种怡然的境界,成为一种永恒。 1 书名:《我的二本学生》 黄 灯 内容简介 作者黄灯在一所二本院校从教,长期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的师生交流,使她成为这群学生成长变化的见证者。《我的二本学生》相当于她的教学札记,这里面有她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对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和长达10年的跟踪走访,也有两届班主任工作的总结思考,更有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是黄灯向读者描摹一群年轻人生活剪影的尝试。 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有3005所高等学府,其中本科院校1258所,人们熟知的985和211院校只占100多席,二本及以下学生面目是有点模糊的。为了让读者真切了解二本学生这一群体的社会性现实,在书中,黄灯做了跨越时间的、空间的、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对比,借以考察时代变化、生源地、家庭流动情况对学生就业去向和人生目标设定的影响。 书中最真切动人的,是一个个具体学生的采访日志。在这些用学生名字命名的章节中,访谈个体向读者倾吐着他们对于高考的回望、对于城市生活的生疏、对于毕业的迷茫以及就业的慌张。 在这些倾诉中,你将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社交距离、他们和这个社会的认识过程;他们与父母兄妹之间交流的阻畅、与故园乡土的亲疏;他们对于网络文学和游戏的认识、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适应和迷失;他们对于考公务员和考研之间的权衡,对于安稳和漂泊的抉择。还有他们对自己人生还有父母、乃至国家责任的担当与跋涉。这每一个被当事人讲述出来的故事,都带着看得见的呼吸、烟尘、脚步还有凝视。 在这些极为细致和具体的生命切片中,我们看到的已经不再是二本学生,而是八五后、九零后这一批年轻人,他们所有人。他们所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并没有将他们彼此区分很开,反而,成为他们共享的课题。 作者简介 黄灯,2016年,发表《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一文,引发春节期间全国乡村话题大讨论,首发公号阅读人数228万,各大公号阅读量过千万,并被中央电视台拍摄了纪录片《家在丰三村》。 2017年出版《大地上的亲人》获得“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主奖。2020年最新作品《我的二本学生》,关注中国最普通二本院校学生的命运。 2 书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罗伯特·戴博德 内容简介 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如今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他一个人躲在屋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这并不是一本写给孩子看的书,而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心理疗愈读物。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它基于TA沟通分析心理学的理论,讲述了一个抑郁症病人通过十次心理咨询,终于找回快乐和自信的全过程。在书中,可以看到心理咨询的倾听、共情、沟通技巧,也可以看到一个标准的心理咨询流程的模板。读者犹如亲临现场,体验心理咨询的每一个细节,见证疗愈和改变的发生。 在这本书里,作者借由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的互动,探索了蛤蟆自卑、软弱、爱炫耀的个性与抑郁的情绪究竟来源于何处,让读者看到童年经历对人格的深刻影响,以及如何才能在心理上真正长大成人,独立、自信、充满希望地生活。 作者简介 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 他的两本专业著作《咨询技巧》和《组织的心理分析》都是英国畅销的心理学类教科书。本书是他最著名、最畅销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 3 书名:《欢迎来到弹园村》 约翰·契弗 内容简介 弹园村,一个普通家庭。 一天早晨,儿子托尼不肯下床。 母亲来量体温的时候,他说: “我没有病,我只是很难过。我就是不想起来。” 父母决定让他休息一天。 五天后,他还躺在床上。 托尼九岁。 他突然放弃了所有的体育活动,放弃和朋友交往,坐到电视机前不动了。 高三那年。 他说,要文凭有什么用。这东西只不过是一张假的纸,如同一个假的条约。 托尼怎么了? 《欢迎来到弹园村》是《纽约客》御用作家、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约翰·契弗的长篇小说,故事围绕内尔斯和哈默这两个生活在弹园村社区的中产阶级家庭展开。透过两家人病态的日常生活和纠葛,契弗生动而深刻地讨论着抑郁、酗酒、药物依赖、婚姻、现代科技等对人的影响,揭示了现代人所经历的精神危机。 作者简介 约翰·契弗(John Cheever,1912.5.27—1982.6.18),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昆西,以描写中上层阶级的郊外生活为人所知。十七岁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处女作《沃普萧纪事》摘得195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约翰·契弗短篇小说集》获得1979年普利策小说奖和全美书评人协会奖,第一个平装版再度获得1981年美国国家图书奖。1982年4月27日,就在契弗逝世七个星期前,美国国家艺术与文学学会授予契弗国家文学奖章,以表彰其一生的文学成就。 4 书名:《凡人之心》 威廉·博伊德 内容简介 “我必须尽快开始真正的生活了,在我死于无聊和沮丧之前。” 以个人的生活经历串联起20世纪社会的历史,记录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主题:爱与怜悯,激情与背叛,谎言与梦想,失去与惦念,乃至消隐与死亡。一本书,一面镜子,一颗烧灼的心,字里行间不断刺痛着读者:渴望伟大却又渐趋“平凡”的人生 ,该如何勇敢前行? 在伦敦初出茅庐,与伍尔夫、伊夫林·沃一同探寻文学的灵感;在爵士时代的巴黎,与乔伊斯、毕加索共赴流动的盛宴;在西班牙内战中,和海明威搭档冒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伊恩·弗莱明招募为间谍,又在异国他乡突遭背叛;在纽约,作为艺术品商人,经历风起云涌的先锋艺术运动。 故事的主人公洛根·蒙斯图尔特,一生和同时代的弄潮儿多有交集,几乎游历了世界各地,但和我们一样,他也是凡人,在追求幸福的时候也犯下各种错误。 作者简介 威廉·博伊德,与麦克尤恩、巴恩斯齐名的英国国民作家。1952年出生于加纳,毕业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英国皇家文学学会会员,获颁大英帝国官佐勋章、法兰西文学与艺术勋章。著有16部长篇小说,以及多部短篇小说集和剧作。 作品多次入围布克奖和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并斩获科斯塔奖、毛姆奖、惠特布莱德小说奖、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约翰·里斯奖、《洛山矶时报》图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曾任《格兰塔》第100期纪念刊客座主编。 2002年,长篇小说代表作《凡人之心》出版,入围布克奖,进入国际都柏林文学奖决选,并获得让·莫内欧洲文学奖等奖项。 5 书名:《慢慢微笑》 德里克·贾曼 内容简介 “我不想以悲伤结尾, 如果可以的话, 我想歌唱。” 《慢慢微笑》是英国导演德里克·贾曼生前最后一部日记,记录了他在身患重病后,在身体状况逐渐恶化、创作能力日趋衰减之时对生活、艺术、疾病、爱情的深刻思考。他以优美又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下了日常中的种种艺术思考和实践,回忆了与朋友交游的青春时光,记录了病榻之上的肉体与灵魂经受的煎熬,同时抒发对英国社会动态和艺术创作环境的深深忧虑和愤慨,文字中同时充盈着欢欣与痛苦、愤怒和宁静。 这本书是贾曼的墓碑,艺术家的灵魂栖息其上,至今仍在轻盈地翕动双翅。其所有呼喊与耳语,自省与告白,都凝聚为一行字: “我活在爱中。” 作者简介 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1942—1994) 英国著名导演。一生拍有《卡拉瓦乔》《英伦末日》《爱德华二世》《维特根斯坦》等多部艺术影片,曾获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泰迪熊奖等国际性大奖。最后之作《蓝》在双目近乎失明的情况下完成制作,以超前的视觉理念和深情的 自我剖析轰动影坛。 此外,贾曼还是一名画家、舞台设计、作家、社会活动家,以及园丁。除电影外,还出版了日记《现代自然》《慢慢微笑》,电影日志《以卵击石》,随笔集《色》等作品。他对植物有异乎寻常的痴迷,其位于肯特郡邓杰内斯的花园已成为著名景点。 “请阅读我锁进这些书页中的关于世界的思虑;然后放下书,去爱。愿你有一个更好的未来,无顾虑地去爱,并且记得我们也曾爱过。当阴影逼近,却更见星光。” ——德里克·贾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