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自我投资方式。读好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时间有限,要读就读经典。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里,做农业需要看什么书? 小编精心挑选了10本农业行业的必读之作,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 1、《改造传统农业》西奥多·舒尔茨 2005年,因为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引用,舒尔茨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 在回答怎样解决“三农”问题时,温家宝说道,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世界大多数贫穷人当中,又主要是以农业为生计的。如果你懂得了农业,那你就真正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 温总理引用的这一段话,出自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获诺贝尔奖时发表的演说。由于“在经济发展研究领域中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所做的首创性研究”,他获得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改造传统农业》是舒尔茨的代表作之一,该书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问题方面的一本重要著作,也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 本书确立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舒尔茨认为欧洲、日本、墨西哥等国正是通过农业而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发展。但是他又强调,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农业是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的,只有现代化的农业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的农业。方式有三种:一是建立一套适于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二是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三是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中教育尤为重要。 书中对农业问题的一些分析,对改造传统农业所提出的若干建议,至今仍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粮食战争》戈登·康韦 凯蒂·威尔逊 基辛格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饥饿是地球上十几亿人正面临的问题。常规性的食物短缺、营养不良和贫困仍然困扰着全世界的大量人口。随着粮食价格上涨、气候变化、资源不平等分配和全球人口不断增长,未来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如何养活不断增长的全球人口? 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能对粮食问题做出什么贡献? 如何让各国政府和私人部门都行动起来,寻找有效途径解决粮食问题,并改善穷人的生活? 在《粮食战争》一书中,全球粮食问题首席专家戈登·康韦教授提出了大胆但可行的解决途径。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不禁称赞道,“戈登·康韦这本富有见解的书指出了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复杂问题”。 本书对从农业发展科学到粮食安全的政治因素、全球粮食供给等关键问题进行了阐述。康韦强调,要结束地球上的饥饿问题,必须关注粮食产量提高、环境的稳定性和减少贫困之间的基本联系。 康韦基于长期科学研究和调查,以及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案例分析,从绿色革命的遗产,市场力量对粮食供给的影响,转基因食品的希望和风险,有关作物、牲畜、害虫控制、土壤和水的农业创新,以及适应并减缓气候变化的必要性等方面分析了粮食问题的实际情况。 对于想多方面了解全球粮食安全、国际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本必读读物。 当下,俄乌战争带来的全球粮食、能源安全变局,让我们进一步体会到“粮食战争”的深层寓意和现实考验。 3、《农业圣典》艾尔伯特·霍华德 想深入了解有机农业,一定不要错过有机农业的开山之作《农业圣典》。 《农业圣典》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它包罗了土壤学、作物学、植物病害、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作者是欧洲有机农业的创始人以及现代堆肥的奠基者艾尔伯特·霍华德。 霍华德十分看重土壤。他认为除了农产品市场,一个国家真实的、永久的和独立于其他一切要素的资本就是土壤。合理利用并保持土壤肥力这一重要资产是非常必要的。他提出的围绕“土壤健康”的整个农业思想,对当今的土壤治理、水土保持、病害控制、持续农业、食品营养、人类健康等均具有深远影响。 霍华德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有了健康的土壤,就会有健康的植物,也就有了健康的动物和人类。在本书的最后,他大胆断言:当我们的食物皆产自肥沃的土壤,当我们皆食用这些新鲜的食物时,人类至少有一半的疾病将会消失! 《农业圣典》是公认的经典,被众多业内人士推崇。环境保护部有机品发展中心研究员,IFOAM(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标准委员会委员肖兴基认为,《农业圣典》一书所介绍的理论和技术必将引导我国有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有机产品的销售额总体上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基本保持在600亿元以上。有研究指出,未来10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年均增速将达20%-30%,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四千年农夫》富兰克林·H.金 美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美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穷尽了地力,北美大草原的肥沃土壤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美国农耕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打算向东亚国家寻求答案。 因为早在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就已经足以支持起高度密集的人口。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 1909年春,金教授携家人游历了中国、日本和朝鲜,考察了东亚三国的古老农耕体系,与当地农民进行深入交流,写成了《四千年农夫》一书。 书中揭晓了在人口稠密的东亚三国,农夫利用有限土壤生产出足够粮食的秘密: 在远东地区,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各种有机垃圾混合在一起以及人类的或动物的粪便都被细致地保存下来,在使用之前再将它们粉碎并烘干作为肥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 金教授认为,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如果向全人类推广东亚的可持续农业经验,那么各国人民的生活将更加富足。 100多年前,《四千年农夫》开创了现代有机农业这个概念,如今《四千年农夫》描写的许多传统农业耕作技术已经被依靠化肥、农药的现代农耕技术所取代,化学农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如何传承四千年农耕文化的智慧,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化的重要课题。 5、《枪炮、病菌和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枪炮、钢铁和病菌》是人类大历史叙事的开山之作。1997年出版时,便迅速蜚声世界,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成为经久不衰的长销书。这本著作虽然讲的是历史,但是与农业密切相关。 历史证明,枪炮、钢铁和病菌是导致一个民族征服另一个民族的直接原因,那么其背后的终极原因是什么?本书作者贾雷德·戴蒙德给出答案:粮食生产。 在戴蒙德看来,食物生产的出现使得欧亚大陆抢占了文明发展的先机,文字、技术、政府等都是粮食盈余的“副产品”;而动植物种类的多寡和大陆轴线的走向又决定了各大洲食物生产的先发与落后,这就是影响了不同种族遵循不同历史发展轨迹的终极因。 《枪炮、钢铁和病菌》视角独特,从粮食生产的角度来剖析1.3万年的人类社会发展史,有助于读者更新传统的粮食观念,树立大农业观、大历史观、大食物观。本书有一定的阅读门槛,但是非常有深度有思想,值得一看。 本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在这本厚重的经典之作里,作者融合演化生物学、人类学、语言学、考古学、农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证据深入探讨,并且对比了各大洲、多民族的发展速度,有理有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早已远离了书中描写的那个时代,然而我们在应对全球粮食安全、传染病大流行、核武器和资源枯竭的威胁时,仍然可以从这本书中寻找答案。 6、《江村经济》费孝通 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从任何一个国家找到模板,社会学家费孝通写的《江村经济》会给你很多启发。 1939年,29岁的费孝通出版了英文版的《江村经济》(Peasant Life in China)一书,日后它被奉为中国人类学的奠基之作。《江村经济》广泛探讨了江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实际上也是一部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著作。 80多年前,费孝通通过对江南开弦弓村办丝厂的观察提出了“乡村工业”,他因此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指出乡村也能发展工业经济的经济学家。乡村工业完全不同于西方“工业聚集城市”的发展路径,也完全不同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等西方主流经济学家的大工业构想,而是一种来自中国实践的经济思想灵光。 费老曾反复说过,“农民和农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他在《江村经济》一书中以及后来在很多场合多次强调的“把工业留在农村”“让农民有更多副业收入”,是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突破口。乡村振兴的抓手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费老提出的乡村工业的组织形式,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成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7、《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陈锡文 要理解当代中国,就一定要了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业和农村是这个国家的历史源脉和这个民族的文化源流。 纵向看,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贯穿了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土地制度、税赋制度、国家治理制度的变迁演化,农业生产和工程技术的发明发展、中国特色人文精神的脉络和传承等,都与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演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横向看,当代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则涉及今日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也是整个中国国情现状、社会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演变的缩影。 正如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陈锡文在其著作《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中指出的,“一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奋斗史”。 作者陈锡文长期担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我国“三农”领域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作为起草组负责人,参与了2004年至2016年13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 了解中国农村、农民,必须从历史着眼,观察现实,这样才能把握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要素和内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认真阅读《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 《读懂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农业制度、农业思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从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以及新世纪以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的建立,以广阔的视野、在历史的纵深维度中深入浅出地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进行了系统阐述讲解。 中国的农业文明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读过此书,你会对当代中国有更深刻的认知。 8、《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孔祥智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如何学习、贯彻、执行好乡村振兴战略?有一本书很值得阅读和参考! 那就是《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由国内研究“三农”问题的一流学者孔祥智领衔撰写。 孔祥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合作社研究院院长,中国品牌农业神农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三农领域的权威专家。 《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不仅深入解读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还从脱贫攻坚、体制机制创新、人才支撑和资金来源等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条件和策略。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乡村振兴战略的九个维度一一进行了详细解读并提出对应之策。例如在产业兴旺一章内,作者回答了需要重点关注的三个问题:谁来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如何实现?为什么小农户难以在产业兴旺中获得更多收益,如何改善?当前乡村的产业兴旺存在哪些挑战和障碍,如何应对和消除? 《乡村振兴的九个维度》提出的观点,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推进乡村振兴、通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借力民间资本来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撑,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及可操作性。 9、《从农业1.0到农业4.0》温铁军等 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和农业困局,农业困境和人类文明的出路在哪里?著名“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给出的答案是: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产业化农业向农业可持续回归。 《从农业1.0到农业4.0》一书是温铁军团队努力了三年的研究成果,书名来源于作者把当代的农业演进状况归纳总结的四个阶段:传统的东亚小农村社制的农业模式,即传统农业(农业1.0);按照工业模式改造农业的产业化的农业2.0;农业直接和金融结合,农业资本化的农业3.0;当资本控制的产业化的农业所造成的代价越来越严重,不得不转型的农业4.0,也就是社会化的生态农业。作者认为,要突破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3.0+4.0”或许是出路。 本书还对近代以来世界农业三分天下的格局进行了详细阐释。世界上的农业经营分为三类:殖民地国家大农场农业的“盎格鲁-撒克逊(Anglo-Saxon)模式”,欧洲宗主国中小农场农业的“莱茵(Rhein)模式”,以及未被西方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农业的“东亚模式”。本书指出,中国农业是原住民的小农经济,没有条件去跟殖民地条件下的大农场竞争。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在农业政策领域以及企业战略上就会犯根本错误。 温铁军认为,我们或许可以从这本书所揭示到的基本规律入手,来认识中国应该怎样在世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之林,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 10、《娄向鹏看世界农业》娄向鹏 我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农业大国,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的奇迹,多种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但我国至今还不是农业强国,农业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不高,品牌小散弱,国际竞争力不强,与农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仍然没有出现世界级的国家农业品牌名片。 在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如何高效借鉴全球农业优秀成果?政府和企业,如何不走错路、弯路?书写新的时代篇章和农业文明? 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组长、中国农业品牌建设资深专家娄向鹏历时6年,往返15万公里,用一场“农业西游记”,走遍美国、荷兰、以色列、日本、新西兰、法国、德国、瑞士、泰国等9个国家,深入政府、企业、科研院校、农场和市场终端,并在疫情期间闭关创作2年,第一次从产业、市场、品牌、产品、营销等角度系统总结全球农业标杆的理念、实践和经验,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品牌化探寻真经,找准发展路径。希望让大家不用东奔西走,用一本书就能把世界农业看透,并有所启发和帮助。 本书得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植物生产与保护司司长夏敬源,农业农村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张华荣,佳沃集团董事长陈绍鹏等十位业界大咖联袂推荐。在疫情期间出国难的背景下,《娄向鹏看世界农业》一书的出版更有独特意义和现实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