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 女性的衰落首先要归咎于核心家庭的形成。狩猎时期,人类开始形成以核心家庭为模式的组织形式——爸爸、妈妈和孩子。 在出现核心家庭之前的几百万年间,在灵长类动物中起维系作用的是持久的血缘关系。一个母亲和几个孩子,可以维系相当长的时间,直到所有的孩子长大成人。 男性愿意加入这种稳定的关系,更多的是因为经济原因。男人外出狩猎,既辛苦又没有保证,女性反而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对一个成年男性而言,他若是想要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他就必须要与一个女性建立稳定的关系,才能得到获取食物的优先权。 这就是男性对女性占有的开始。一旦哪个男性成为了核心家庭的首领,他会把它看作一个小国家,属于他的女性都要自我约束,不能跨入其他男性活动的范围。这种占有在农业经济的时代得到了强化。农业生产需要辛勤的劳动,但男人仅凭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需要女性为他生育更多的劳动力,为他带来更多的财富。 因此,他必须要确认和宣布对女性的所有权,那么女人和她的孩子,以及他们所创造的财富,才能全部属于男人。在人类这一时期的大多数文明中,女性都被看做了男人的附庸,她们被看作天生的弱者,不论是体能、智力还是心理。 跳出男性的话语体系,女性应该是什么?本期书单将探讨女性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和贡献,对于女性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肯定,在困境中的战斗与对女性权利的争取,将会给我们这个世界的和谐共处带来新的视角和方法。 1、《女人的起源》 作者:伊莲•摩根 “女人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成就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上述观点来自英国女性剧作家伊莲•摩根的《女人的起源》。近代工业革命和两次世界大战促成了女权的兴起,自19世纪末就开始的女权主义运动,在观念和事实上都大大解放了女性。二战之后,女权运动达到它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著作,从经济、历史、文化、哲学的角度,对父权制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本书独辟蹊径,从进化论的角度入手,对女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正本清源。 2、《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 作者:上野千鹤子 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的二元制性别秩序里,深植于核心位置的,便是厌女症。厌女症,顾名思义,是表现出厌恶女性的一种病症,在男人身上表现为“女性蔑视”,在女人身上则表现为“自我厌恶”。——上野千鹤子 上野千鹤子是东京大学的名誉教授,也是日本女性主义理论和运动的领袖人物,她在《厌女——日本的女性嫌恶》一书中谈到,对于女人,女性主义是与自我和解之路;而男人,因为将女性“他者化”受到的报复,也在恋爱、性爱等方面伤痕累累。上野千鹤子在书中谈到的许多“厌女”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读者可以在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的共鸣和理论上的指引。 3、《罩袍之刺》 原老未 《罩袍之刺》是一个我尽量用平视的角度去记录阿富汗女性的容器,但它并不是一本对阿富汗女人的赞美诗。——原老未 罩袍,这种长至脚踝、面部用网眼布料织成的蒙面长袍,在18世纪从南亚次大陆传入阿富汗,是外界对阿富汗女性的刻板印象之一,虽然它如今已算传统服装,但并非所有阿富汗女人都会穿。种种关于阿富汗的刻板印象,就像一根根刺扎在罩袍上面,这布料有时遮挡的不仅是她们的、还有我们的双眼。《罩袍之刺》里的六个女人,从教中国武术的老师到年近半百依然做馕的婶婶,从前任卡纳市长的女儿到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他们出生在不同的省份,来自不同的民族,从事不同的职业,写书阿富汗女性的当代生活。 4、《知晓我姓名》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毋庸置疑,你是无与伦比的,你是美丽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不可否认,每一天的每一分钟,你都是强大的,没有人能把这一切从你身上夺走。”——埃米莉·多伊 震惊全美的“斯坦福性侵案”的施暴者布罗克·特纳,由于是斯坦福大学的游泳新星,陪审团认定针对其三项性侵指控均成立,他最高可判14年监禁。所以当他仅被法官判处6个月有期徒刑(实际减刑为3个月)时,舆论哗然。受害者埃米莉·多伊在法庭上发表了长篇陈述,将自己遭受的痛苦、羞辱、迷惑、失望、愤怒以异常清晰的逻辑表达出来,她的呼喊既是个人情感的澎湃,也充满对他者的共情——一夜之间,这篇陈述在网络上燃烧起来,一位女议员带头在美国众议院全文朗读陈述,这也是性侵受害者的陈述历史上首次在美国国会众议院上被全文宣读;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发表致受害者的公开信,强烈谴责美国文化中对性侵受害者的严重不公。事实上她做到了,犯罪者终生被注册为性侵罪犯,美国泳协对其终生禁赛。加州罢免了主审法官,并通过两项严惩性侵罪犯的新法案。 5、《黑箱:日本之耻》 作者:伊藤诗织 “我的力量如此之小,却面对如此庞然大物,并且虚无缥缈的敌人,我甚至连发起挑战的资格都没有。”——伊藤诗织 一项调查显示,在日本,每15名女性中,就有一名曾被迫发生性行为,这项调查还忽视了男性被强奸的情况。《黑箱:日本之耻》讲述的就是日本反性侵的代表性人物伊藤诗织,在遭遇日本新闻界著名人士山口敬之的性侵之后开始的漫长而艰辛的反抗之旅。她依据自身经历写成的纪实作品《黑箱》出版,在日本社会引起轰动。伊藤诗织维权之路的辛苦,一方面来自日本官方对此类案件的不重视或者说是放纵,另一方面则来自日本社会一以贯之的社会风气。伊藤诗织决定写就《黑箱》这本书,接受BBC的采访,频繁地出现在公共视野,忍受诋毁谩骂,已经不是为自己的案件去发声,更是让这个一贯如此的国家,能过仔细倾听黑箱之中的声音。伊藤诗织,终于获得了胜诉。伊藤诗织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用了四年的时间。 6、《异见时刻》 作者:[美]伊琳·卡蒙&莎娜·卡尼兹尼克
“那些阻止女性充分参与政治、商业和经济领域的法律常常被描绘成‘保护女性’或是为女性着想……女性看似是被捧在高台上细心呵护,但细看之下却是被关在了伪装成高台的牢笼之中。”——金斯伯格 金斯伯格曾是美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性权益运动法律策略的制定者——她曾六次在美国最高法院中为女性权益进行辩护。在成了最高法院大法官后的二十多年间,金斯伯格一直努力捍卫着女性与少数族裔的公平权利。她无所畏惧的犀利言论为她赢取了无限的尊重和关注。作为一位出生成长于特殊历史环境的犹太女性,金斯伯格的人生中曾遭受过许多不公。她曾因为自己的性别,手握哥伦比亚法学院全校第一名的成绩却被律所和法院拒之门外;她也曾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后却因怀孕而被扫地出门。在性别歧视横行的时代中公然反抗性别刻板印象并最终登顶美国法律职业金字塔的顶端,金斯伯格不仅是敢于为弱者发声的异议者,她更是披荆斩棘的乱世英雄。 时至今日,两性平等的进程远远没有结束,整个社会氛围对女性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恶意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并且,女性为自身权利发声的途径也十分狭窄,法律也好,社会观念也好,都不能起到足够的作用,道阻且长,但是我们仍旧要一往无前,不只是为了当下,为了某个个体,更是为了无数无法发声的弱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