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首倡工匠精神。精耕细作3年,销量过30万册。以中国传统深邃的内涵,打造企业成长理想的参考书。本书无疑是对“工匠精神”的延伸和深入,致力于将锻造匠心作为企业一项永恒不变的追求。“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2.工匠精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工匠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职业操守和负责态度;是企业文化、产品品质口碑与魅力的源泉;是祖祖辈辈工艺传承与突破创新的不竭动力。3.“差不多”往往会“差很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随着产品制造系统、产业体系、社会治理结构日趋复杂,“差不多”的多次累计必然导致“差很多”。人类社会正步入“误差零容忍”时代,即使局部、微小的误差和疏忽,也可能铸成大错,甚至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4.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工匠精神”所倡导的执着和专注,并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是强调持续推陈出新。优秀的工匠永远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在品种、款式、材料、工艺、流程等方面寻求改进。5.匠人之本,国之灵魂。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6.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工匠精神”。在移动互联网、创新成为年轻人口中热词的今天,工匠和工匠精神的强势回归反映出人们对“创造”的渴望。一般意义上讲,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本书简介: 在浮躁的世界中独立不改2015年5月1日,《大国工匠》播出了第一集。也许,大家事前没料到,这个专题片会突然走红。而片中传递的“工匠精神”,甚至成为媒体与业界争相讨论的热点,甚至进了2016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什么是工匠精神?众说纷纭。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把工作看成是人生的修行。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一丝不苟地做好每个细节。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把追求高精尖品质当成自己的生命。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耐得住寂寞,不被任何浮躁的东西干扰自己的目标。还有人说,工匠精神就是用创意推动社会进步,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总之,大家都愿意相信,一个工匠精神盛行的社会,肯定不会有太多315投诉电话。因为,到那时,生产者会以大国工匠式的责任心制造出最完美的精品,消费者也可以毫无疑虑地称赞自己所欣赏的业界良心。媒体也不需要整天捏造新闻来“强行反思”社会,而是真正去发现各行各业无处不在的榜样力量。可惜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还远远没达到这个发展水平。差距令人沮丧,却也为我们树立起了奋斗目标。《大国工匠》勾起了人们的工匠精神的回忆。这种思想精神被重新唤起,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世界工厂的赞誉。哪怕经历了百年屈辱与落后于世界的恐慌,中国人内心深处还是改不了大国人民特有的“争先恐后”情结。争天下之先,恐被历史甩在身后。说到底是想重新站在时代前沿,甩掉一切负面的标签。比如,“中国制造=廉价的山寨货”。这对尊重原创厌恶投机的工匠精神而言,简直是最大的污点。全球经济还在继续衰退,中国产业的升级也迫在眉睫。各方面的压力交织在这个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包括让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制造业,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也是社会各界从去年开始纷纷呼吁工匠精神的根本原因。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将长期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阶段。无论我们是否从事那八位大国工匠的行业,都会在这个大转型期遭遇很多让人心浮气躁思想矛盾的东西。越是这个时候,越要设法克服身上的浮躁气息。工匠精神恰恰是一剂让我们保持清醒的良药。工匠精神,一个看似颇有沧桑感的词,深深地震撼了互联网时代的浮躁人类。那种直击心灵的力量,是大国工匠们令人叫绝的高超技艺,是无论做什么都一辈子爱岗敬业的虔诚态度,是用智慧与勤劳书写历史的万丈豪迈,是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中独立不改的坚定信仰。常听人说,如今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是一个全民浮躁的时代,是一个精神思想碎片化的时代。且不说这种评价是否过分悲观,单看这些大国工匠,你就会觉得,这些负面评价与他们的生活毫不相干。那八位大国工匠,有的从事着最尖端的航天工业,有的穿插着古老的手工造纸业。他们在行业内是响当当的大师级人物,但对于不在该行业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又像是默默无闻的过路人,还不如一个网络红人的名气大。然而,网络红人的名气再大,也免不了会因为时光流逝而贬值。大国工匠们倾尽诚意完成的杰作,却会被随着岁月累积而不断增值。尽管他们的名字可能没有作品那么引人注目,但这份大国工匠的“匠心”足以引发每一位见证者的共鸣。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之中,有超越自我极限的精诚意志薪火相传。那是信念的力量!做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很难。我等普通人如同大海中的小帆船,风往哪吹,浪往哪起,就会不由自主地往哪漂流。如果自己的方向不定、航道不明,又怎能达到心中寻找的那片陆地呢?然而,工匠们却不会这般迷茫。他们也是一颗脑袋两只手,却能在历经大风大浪后,依然坚定地航行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支持他们在浮躁的世界中独立不改的,正是工匠精神。按照缺啥补啥定律,我们羡慕工匠精神,正是因为缺乏这种优秀的品质。但反过来说,我们虽然缺乏工匠精神,但能意识到自己需要它,足以说明我们还没有变得麻木不仁。也许,触动大家内心的,不只是工匠精神指导我们一步一步走向功成名就的现实意义,还有追求不朽的高远情怀。比起用嘴巴宣扬工匠之道,大国工匠们更喜欢用行动来传递工匠之魂。所以,笔者想替各行各业贯彻工匠精神的劳动者说点话,与读者诸君分享一下工匠精神的学习心得。告别“上班奴”心态曾经有这样一道骨灰级脑筋急转弯题——小明希望未来能从事每天能坐车兜风并且口袋里装满钱的工作。当他长大后,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请问他的职业是什么?答:公共汽车售票员。想必这道题曾经难住了不少人。其中最值得琢磨的是出题者对世人普遍心理的准确把握。大家都希望工作轻松,生活悠闲,不费多少力就有花不完的钱做任何想做的事。当然,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就是个白日梦。现实生活与美好愿望通常是反着来的。工作繁忙,生活紧张,赚到的钱多少不等但开支项目肯定不少,做不了多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对于少数人而言,唯一的变数就是已经有了花不完的钱,但其他方面并不没什么两样。为了保持高收入,反而要进入更忙碌更紧张的生活状态,根本轻松不起来。于是乎,广大上班族每天一睁眼就觉得“累”,很不情愿地爬起来走向工作岗位。互联网上曾经流行一种“咆哮体”,各种业内人士编写这种网络恶搞文体来抒发本职工作中令人心烦意乱的点点滴滴。尽管不同行业的“咆哮”内容千差万别,却又殊途同归地存在“上班奴”心态。“上班奴”一词最先出现在畅销书作家陆琪2010年的作品《上班奴》。书中提到了二十五种“上班奴特征”,说的都是上班族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简单说,上班奴就是那些觉得事业不顺利、生活很痛苦的上班族。他们基本上不喜欢目前从事的工作,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与职业规划,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把自己看作是工作的奴隶,觉得自己的人生被工作束缚,是上班奴的本质特征。尽管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上班奴不一定会辞职或跳槽。因为当前的就业形势让竞争变得异常激烈,你放弃了手中抓住的碗,不一定能捧得更大的锅。于是,上班奴一方面对工作充满了厌倦,另一方面又无法真正摆脱工作。进退维谷,两面煎熬,从而陷入更大的痛苦。毫无疑问,上班奴心态与我们推崇的工匠精神相性不合,甚至背道而驰。西方有学者认为:埃及金字塔的主要修建者并不是奴隶,更可能是有自由的平民工匠。因为金字塔的建筑质量非常高,施工者显然是在全心全意地干活。也就是说,施工者并不讨厌繁重的工作,反而怀着崇敬与热爱。假如是不被当人看的奴隶,在工作过程中肯定是怨气冲天,不会那么尽心尽力地做好金字塔的细节。这个考证是否符合历史真实,不是本文的主题。但我们不难注意到,西方学者默认的前提是“工匠热爱自己的工作,会为自己的作品倾尽心血”。这一点并不脱离常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监工。当你对工作充满兴趣时,热爱之情会驱使你主动为之尽心尽力,甚至掏心掏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