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8年超越之作,签章版限量发售!◆治愈亿万家庭!颠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家庭教育模式!◆亿万妈妈必读经典。振聋发聩、震醒人心!◆98个真实案例,全面涵盖家校矛盾、性教育、隔代关系、多子女关系、金钱教育……◆一本书看懂“中国特色”家庭教育的所有问题!◆“后悔没早点看到这本书”!◆中国家族中的教育模式是通过代代模仿和传染得以传承和延续的,经常看到几代人都在重复相似的恶劣教育方式,每代人都在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和磨难,直到有一个人醒悟过来,从此斩断了这根链条。◆好看得不像家教书!——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我真希望,在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母看到过这本书。” 本书简介: “中国家族中的教育模式是通过代代模仿和传染得以传承和延续的,经常看到几代人都在重复相似的恶劣教育方式,每代人都在承受着同样的痛苦和磨难,直到有一个人醒悟过来,从此斩断了这根链条。”《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超越之作,8年潜心观察上万个中国家庭,归纳98个典型的“中国特色”家庭教育问题案例,涵盖:l “溺爱”问题l 家校矛盾l 学习技巧l 夫妻关系l 隔代关系l 多子女关系l 性教育l 金钱教育l 人际关系教育l “感统失调”“延迟满足”等流行的“伪概念”就家庭教育各个方面的问题,一针见血点明要害,给出彻底、具体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尹建莉:教育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标志性人物。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著有家庭教育畅销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凭借口碑狂销600万册,治愈亿万家庭。女儿圆圆曾跳级两次,1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美国著名常春藤盟校硕士毕业。圆圆品学兼优,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目录: 第一章划清和孩子的界限 1.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 2.“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 3.家长故意挖坑让孩子说话不算数 4.不要逼迫孩子许诺 5.“屁”大的事何以成了事儿? 6.家庭教育中不需要法官 7.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 8.“苦口婆心”有可能全是废话、唠叨 9.孩子能看到灵异事件吗? 第二章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1.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 2.一位爷爷的求助信:孩子会不会被“惯坏”? 3.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吗? 4.把马桶洗干净,让孩子玩去吧第一章划清和孩子的界限1.划清你和孩子的界限2.“慢点”“小心点”是糟糕的口头禅3.家长故意挖坑让孩子说话不算数4.不要逼迫孩子许诺5.“屁”大的事何以成了事儿?6.家庭教育中不需要法官7.放手的分寸怎么拿捏?8.“苦口婆心”有可能全是废话、唠叨9.孩子能看到灵异事件吗?第二章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1.爱和溺爱是两件相反的事2.一位爷爷的求助信:孩子会不会被“惯坏”?3.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吗?4.把马桶洗干净,让孩子玩去吧第三章保护孩子不只是保护他的身体1.孩子过分“懂事”并不是好事2.如何拒绝别人打听孩子考试成绩3.不要去试探孩子对父母的爱4.“逗孩子”是一种恶习5.孩子怕妈妈老了6.孩子总担心妈妈出事怎么办?7.不要用说谎的方式教育孩子不说谎8.孩子为什么不想长大?9.宝贝,放心说出你的愿望10.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绪风暴“?第四章吃喝拉撒不用“精细化管理”1.哺乳时间应尽量延长2.不要训练大小便3.孩子吃饭太慢怎么办?4.孩子不愿意刷牙怎么办?5.三岁孩子爱玩手机怎么办?6.孩子长得比较胖怎么办?7.如何让孩子对垃圾食品不再感兴趣?8.在吃喝拉撒睡上不要精细管理9.孩子咬指甲怎么办?第五章好关系才有好教育(一)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1.妈妈的强势是弥散在家中的甲醛2.夫妻教育理念不同咋办?3.孩子粘爸爸好吗?4.孩子爸爸的“放羊”更胜一筹5.如何给孩子讲离婚的事?6.做了“第三者”还有资格抚养自己的孩子吗?(二)隔代关系并不是“难念的经”1.坚定地把婆婆打发走2.孩子不是老人的玩具3.让孩子管奶奶叫“干奶奶”试试4.孩子更亲奶奶怎么办?5.自己带孩子是不是“很傻”?(三)多子女关系全靠一个“爱”字6.如何补偿被“重男轻女”的女儿?7.二宝出生后,大宝生气怎么办?8.要不要为了抵抗风险再生个孩子?9.家长无意间挑拨了姐弟关系10.意外出现的二宝带来的两个问题如何解?11.大宝、二宝、三宝都可以自己带第六章家庭是学习的第一站(一)启蒙教育与早期学习1.出生四天的婴儿能懂妈妈的话吗?2.“天才宝宝”怎么培养3.文化不高的妈妈也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早教4.该给宝宝说方言还是普通话?5.看英文动画片好吗?6.一封来自韩国的咨询信: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7.孩子几岁学乐器较好?(二)受益一生的轻松学习法1.不要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2.写好高考作文的一点小策略3.对儿童“经典诵读”几条建议4.作业之痛是孩子最痛5.阅读不是佛脚,不要急时才抱6.姥姥做的饭里下了“毒药”?第七章性教育、人际关系培养、金钱教育(一)性教育要坦坦荡荡1.请允许女儿爱美且漂亮2.12岁孩子看黄色图片怎么办?3.发现孩子手淫,怎么办?(二)引导孩子的人际关系1.要不要和社会“同流合污”?2.孩子交了坏朋友怎么办?3.如何解决孩子间的纠纷?4.要不要让孩子“打回去”5.我的孩子为什么是受气包?6.实在不行就打回去!(三)金钱教育要宽松1.孩子捡到的钱该如何处理?2.孩子的压岁钱怎么用?3.这个新书包就买了吧!4.爱不要吝啬,钱也不要吝啬第八章教育需要清醒和勇气(一)走出坑人的伪陷阱1.儿童“感统失调”的主要病因是成人心理失调2.母爱是识别“假早教”的验钞机3.不要带孩子去测智商4.左撇子不需要矫正5.要不要进名牌幼儿园?6.“注意力不集中”是顶假帽子7.给孩子做推拿保健好吗?8.玩耍不用到“亲子班”去学9.关于“敏感期”这个事10.要“即时满足”,不要“延时满足”(二)处理家校矛盾要果断1.老师得了“时代嚣张症”怎么办?2.我曾和女儿的老师拍桌子3.要不要给老师送礼?4.恶老师是家长的懦弱培养出来的5.孩子厌学,怎么办?6.作业之痛是孩子最痛第九章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孩子1.信佛的妈妈为什么狂打孩子?2.接受自己的胆小,接受自己朋友少3.不是孩子太胆小,是你太恐惧4.幼儿园的‘好老师’为什么回家后不是‘好妈妈’?5.爸爸要进监狱,怎么和孩子说?6.抑郁症妈妈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7.对亲人最好的祭奠是让自己活得更好 尹建莉的教育方法适合每个孩子吗? 一封特殊的来信:6岁的小女孩带动妈妈读《好妈妈》 代后记——一位好妈妈,必定也是一名勇士 她点到了中国教育的症结,道出了许多父母感知而没有形成自觉的问题所在。关键是,她给出了解题的路径。在许多机械化教程一样的教子配方泛滥之时,本书确有中流砥柱的意思。——徐虹(著名书评人,作家) 是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更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钱理群(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像哲学一样深刻,像工具书一样实用,像小说一样好看。——网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试读1要不要为了抵抗风险再生个孩子?尊敬的尹老师:您好!我的孩子现在9岁多了,是个男孩,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品质上都呈现良好发展的状态。当然,在教育上我也很尽心。看着孩子每天快乐地成长,打心里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可是尹老师,孩子大了,也就意味着自己在慢慢变老。我今年35岁了,不知道为什么,我目前正在思考一个以前从未想过的问题——我是否需要再生一个孩子?不知道我有这样的想法您会不会笑我?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目睹了这人世间太多的无奈和悲凉。我们学校一位44岁的男教师,由于突发脑梗死亡,他六七十岁的老母亲坐在他的尸体旁哭得死去活来。还有的孩子突遇交通事故,半路夭折,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我们做母亲的能够想象。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类似这样的事例。我们学校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一个孩子。一是受国家计划生育的约束,二是现在太多的年轻人都嫌带孩子麻烦,只想到现在舒服,老了再说老了的事。以前我也这样想,可现在觉得不能只考虑自己,应该为孩子们想想。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孩子而去,留下孩子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亲人。尽管说以后他也要成家,可夫妻情和兄弟姐妹的手足亲情毕竟不一样。我的婆婆身体很好,因为此事她不停地在我耳边唠叨,说她非常愿意照看孩子,只要我愿意再生。婆婆的唠叨是次要原因,最主要的是我自己有了这种想法。尹老师,我知道您也是一个孩子,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您是否会觉得不正常?我知道养一个孩子不容易,需要付出太多太多的心血。但我思过来,想过去,还是想再生一个孩子,但却下不了决心。尹老师,您在我心目中是一位智者,我非常想听听您的看法。尹建莉答 你好:你的问题在很多来信中显得新鲜,你的想法非常正常,很高兴看到这样一封信,让我也再次思考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曾一直为生命的脆弱而隐隐惶恐,除了为孩子的安危担心,也在孩子小时候想着我们老了、死了之后,她如何独自面对一切。像你一样,我当时也很想再要个孩子,主要由于政策所限才没再要。甚至想着我女儿将来一定至少要三个孩子,真是“人无百岁生,常怀千年忧”。但现在,我的观点有所改变,我相信现在给你的建议更成熟,我的答案是:如果仅出于喜欢孩子,不为任何原因都想再要一个,那么就要。如果是出于担忧,任何的担忧,则没必要。如果这两者都有,哪个成分大选哪个。下面简述一下为什么。首先,多要一个孩子,你对孩子的爱并不是从大宝那里分一半给二宝,而是多出来了一份,由一份爱变成了两份爱。两份爱当然比一份更令人满足,是生命中的财富,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命运”若取走其中一份,你的疼痛不会是五折,仍然是百分百,痛感是一样的。所以,从“保险”的角度来说,多要一个孩子并不是增加了一层安全系数,不是上了双保险,而是多了一份牵挂,甚至多了一份风险。其次,人世间有太多的无奈和悲凉,生离死别也许就是在朝夕之间发生。而人力何其有限,疾病、交通事故、自然灾难等等,哪样是人力能够预测的?把50%的生命精力分配给忧患和担心的人,并不见得比只付出5%的精力给忧患的人更安全。既然人生无常,珍惜生命的最好方式不是筑些“小堤坝”抵挡“大洪水”,而是尽情享受当下的生活。爱家人,爱自己,爱出现在生命中的每个人;爱每一天,每一朵花,每一个小动物,爱每一餐,每一杯茶……生命中若充满爱,宇宙间的“吸引力法则”就会生效——我非常相信这一点——你心中的爱与善会形成最高级别的保护装置,带给你最好的保护。不要为了抵抗想象中的风险去生孩子,要生就为了爱而生吧。第三,从本质上说来,人生没有意义,每个生命都是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此生的最大价值在于体验,对,是体验,而不是其它。听起来有些消极,但内涵并不消极,这并不是说人生不该精彩,不该奋斗,而是提醒我们关注当下,活在当下,要尽可能活得坦然快乐,没必要过分苦自己。你说现在的年轻人都嫌带孩子麻烦,只想要自己舒服,不去考虑老了的事情,我倒觉得人生就应该这样。不要贬低每一段生命的价值,不要让青春为晚年打工。一个人如果从童年起,他的每一段生活都是真正愉悦、无压力的,他一直选择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而不是被迫去做什么,那么他到了晚年也肯定错不了。老了的事交给以后,我们能掌握和享受的东西永远都在当下。生养一个孩子的最大意义,是让父母在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孩子是来让我们成长的,让我们体会至深的爱和美,除此以外没有其它。基于以上几点,要不要再生一个,我相信你会有自己的结论的。祝福你。《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试读2 孩子的压岁钱怎么用?尹老师,您好:我最近有一个困惑,关于孩子过春节收的压岁钱怎么花。现在生活条件好,老人和亲戚们见了孩子都要给压岁钱,数额也比较大,从几百到几千元不等,我女儿今年一下就收了几万元。她刚刚7岁,显然现在还没有支配这笔“巨款”的能力。前几天我看到一位儿童教育专家的博文,认为,“压岁钱不能交给孩子自己花。因为现在孩子得到的钱数额较大,他们不懂得如何花。而且这是别人馈赠的,不是孩子自己挣到的钱,如果给了孩子,孩子也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了。并且孩子太小不应该给零花钱,怎么也得等到七八岁再给。而且不能随便给,应该让他通过干家务获得零花钱。”我知道这么大一笔钱确实不应该现在全部交给孩子支配,但如果按这位专家说的,好像将来也不应该直接给她,而且要给也是有条件的,那么这样算下来,这笔钱基本上就不是孩子的了。但我知道如果这样处置这笔钱,我女儿肯定会不高兴,我也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我以前对孩子的压岁钱采用两种花法,一是拿出一小部分作为她的零用钱,二是全家人每年外出旅游时用这笔钱,基本上每年的压岁钱就花完了。她原本就对这种花法表示出勉强,特别是今年得知身边有几个小朋友的压岁钱都存起来了,她更表示出对我们的做法很不高兴,说要让我把她的钱都存起来,等她长大后自己支配。我觉得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但又担心,若干年后,她的压岁钱会积攒得更多。当她面对这笔不菲的“收入”时,会不会有种“不劳而获”的感觉,这对她的成长是否有利?请问尹老师,这笔钱到底该如何支配?怎么做才能既让孩子高兴,又能让她学会理财之道?敬盼回复!尹建莉答你好,这位妈妈: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是中国人的一种习俗,它是长辈和亲朋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一种方式,有的也是成人间的一种礼尚往来。你信中提及的那位专家的观点,也有代表性,所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在信中,你主要担心的是孩子将来拿到一大笔历年积攒的压岁钱后,会有“不劳而获”的感觉。我首先想说的是,不劳而获已是事实,问题是,你为什么担心呢?当一个孩子在一个家庭里出生,他已开启了他的“不劳而获”之旅。他无偿地使用着家里的房子,白吃着妈妈做的饭,学费由爸爸交着,基本上家庭里的一切物质财富他都天生占有着。而且孩子将来要上学、留学、买房、买车、结婚……你是不是一直在为孩子攒这笔钱,并打算无偿提供给她?其实你从孩子出生第一天就已经在准备着让她“不劳而获”了,压岁钱再多,和这些开销比起来也是小数额。为什么你不担心别的财富无偿提供给孩子时会对她形成负面影响,单单是对压岁钱有所担心呢?你之所以单单把孩子的“压岁钱”挑出来说事,我分析应该是两方面原因。一是因为它是钱,不是物。假如你家有一张名画,价值500万,当你传给孩子时,你担心这张画会影响孩子的道德水准或精神面貌吗?当然不会。那为什么一笔钱——金额可能最多是名画的十分之一——让你如此担心呢?人类社会一直有一种怪异的逻辑,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喜欢金钱,利用一切机会去赚钱,努力地成为富人;另一方面认为金钱是“坏”的,轻松获得是“恶”的,对富人常表现出蔑视——很多人都在努力成为自己蔑视的人——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这就像一个人开汽车,他一边踩着刹车,一边又在拼命加油门,内在的思维矛盾让外部行为乱套了。钱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对钱持有何种态度?就像我们如果不能以平和心对待一个人,就无法和这个人长久相处一样,如果不能以平和心看待钱,就无法在财富上获得真正的自在。这是个很大的一个人生课题,需要不断地深入思考。二是因为它数额较大。如果孩子的压岁钱攒到她18岁以后也不过只是几百元或几千元,你应该也不会有这样的担心,为什么数额较大的钱就会让你这样产生这样的担心呢?假如数额较大的钱容易使孩子出问题,孩子获赠的金钱数额和“变坏”的风险成正比,那理论上就应该推断出富裕家庭的孩子更易变坏——尽管媒体或坊间经常这样渲染,但事实并不是这样,事实是,世界各国犯罪率和贫穷总是成正比,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据说现在的贪官大多数出身贫寒,从小形成的匮乏心理让他们面对金钱时贪得无厌。中国自古有“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的说法,这不是一种因果,只是一种可能。现在媒体上经常曝出“富二代”行为不端的事件,很多人会简单推理为“豪门多败子”,这样的认识只是以偏概全,或者说是一种酸葡萄心理。如果说有些“豪门”确实出了“逆子”,那绝不是他家的财富导致的,而是他的家族门风所致,德不配财。那样的人家,即便是没钱,也不会更好,照样出逆子。同理,那些培养出优秀孩子的穷人家,即使他们家境富裕,如果禀承的家庭文化理念是相同的,他们的后代也照样优秀。总之一句话,孩子未来的道德面貌和他家有多少钱没关系,只和他的家教有关,和他成年后的自我教育有关。我们当然看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些富豪家庭出生的孩子,虽然他们生来就拥有巨额财富的分享权和继承权,但老富豪不是直接把钱给他,故意通过各种办法锻炼儿子,18岁就踢出家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待其经过一番历练后,再接过万贯家产。但毕竟18岁前他也是“不劳而获”的,并且之后从父辈那里继承资产,荣升小富豪,与其说他是通过到社会上吃苦耐劳赚得巨额财富,不如说是凭借特殊身份便捷地获得的,这样说来,他的财富仍然是不劳而获的。那么,答案就很清楚了。第一,你不能定性压岁钱是孩子的“不劳而获”。因为在我们的话语习惯中,“不劳而获”是个贬意词,指一个人原本不配或不该得到某些东西,却由于某种非常情况得到了。而你的孩子,她配得也应该得到这笔钱,哪怕它数额很大。家庭系统中不存在“不劳而获”这回事,亲朋间自觉自愿的互相赠送不需要加入太多的社会评判元素。钱币本身是中性的,它原本没有任何道德标注,我们更无需人为地赋予它某种色彩。第二,这些钱虽然不是孩子的劳动所得,却是他的身份所得,所有权是经过成年人的交换法则首肯的,那它就属于孩子,支配权也应该属于孩子。如果孩子想把这笔钱攒起来,你就帮她攒起来,不必有任何担心,这和你用别的方式为孩子存钱是一回事。如果孩子想花,你也应该允许她自己支配。比如可以跟孩子协商好了哪些东西由父母来买,哪些需要她动用自己的压岁钱,剩下的可以存起来。无需担心孩子一下子把几万元挥霍干净,心理正常、没有极度匮乏感的孩子绝不会这样干的。第三,你以前采取的压岁钱的两种花法,理论上可取,但如果不是出于孩子的自觉自愿,只是出于父母的决定,那就不对。总的来说,以后在压岁钱的管理上没必要动太多的脑子,任何完美的设计,如果引起孩子心里不乐意,哪怕她勉强同意了,也没有意义。孩子可能会觉得父母在算计她,那么她学到的就是算计别人或不信任别人,这不但影响孩子的幸福感,对培养孩子健康的金钱观也有不良影响。说到这里,你应该基本上明白为什么会感觉那位教育专家的观点有些“不对劲”。专家认为压岁钱不能交给孩子自己花,理由是“现在孩子得到的钱数额较大,他们不懂得如何花”。我相信这位专家在平时的言论中也一定说“要给孩子尊重”——因为这已成为教育的共识,但他在压岁钱的问题上,首先就剥夺了儿童的主体性,对儿童权利表现出不尊重。另外他说压岁钱“不是孩子自己挣到的钱”,不是孩子自己挣到的,它难道是家长挣到的?谁见过压岁钱是给家长的?而且,他说“如果给了孩子,孩子也没有成就感和自豪感了”,为什么要在这笔钱上捆绑一种意识形态,难道孩子在得到一笔本属于自己的钱时必须要有“成就感和自豪感”吗?我们需要如此功利吗?还有,“孩子太小不应该给零花钱,怎么也得等到七八岁再给,而且不能随便给,应该让他通过干家务获得零花钱”——他在这里应该说的还是压岁钱。且不说七八岁才给孩子零花钱是错误的,后半句更是强盗逻辑——钱本来就是孩子的,为什么在使用时还要通过劳动重新赚取?为什么要人为给孩子设置一个障碍?难道专家自己在花已经赚到的钱时,都要二次工作,再去写一遍稿子或再讲一次课之后才可以吗?很多人像这位专家一样,把压岁钱和零花钱当作控制孩子的条件和工具,向孩子提出一些交换条件——如果你做了什么家务,你才能得到零花钱,如果你每天都很认真、很努力去学习或做事,那么我就考虑给你投点资……这样教育孩子的现象的确很普遍,但它只会强化金钱在孩子内心的“崇高地位”,使孩子内心充斥着对金钱的膜拜感和匮乏感,最后结果不是拜金就是吝啬,或者既拜金又吝啬。逻辑混乱的背后是思维的混乱,矛盾言论的背后是矛盾心理。这位专家的观点貌似有理,实则浅薄和粗糙,且庸俗。我想,他自己应该就是那种潜意识中无法以平常心对待金钱的人。而且他潜意识里不信任人性,思维出发点是,人性是恶的,必须要约束和控制,否则孩子就会变坏。他的“观点”,只是把流传于坊间的一些说法变成了文字,是地摊货的级别——随处可见却不值钱。真正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金钱观,并不在于压岁钱的处理上。父母对待金钱的态度会耳濡目染地传递给孩子。如果你们在生活中没有表现出对金钱的崇拜和追逐,而仅仅是当作生活的一种工具,那么孩子也会学着你们的样子去处理与金钱的关系。让孩子内心拥有丰足感,他才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更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金钱观。即使孩子在支配压岁钱时偶然不妥当,有时“挥霍”了,花在了“没用”的地方,那也是他成长中的必修课,“浪费”的钱是交了学费。另外,这也可能是家长的功课,因为有些开销,家长可能认为挥霍了,对孩子来讲,一定有他花费的道理。我们讲对孩子要宽容,难道在学习如何花钱的练习中不需要宽容吗?总之,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中性的,一切用正当方式获得的财富都是合理的。人可以赋予财富以某种善恶性质,但财富本身不会改变人的善恶。不要担心这笔“巨款”会对你的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钱是“死”的,没有那个力量。能影响到他的是“活”的人,尤其是家长自身。祝你全家快乐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