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和淡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慌不忙地坚强,安安静静地盛大,终有一天,你要的时光都会给你。 (1)百万畅销书作家叶萱继《纸婚》《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后,淡然书写24种笃定的人生随缘姿态,在浮躁世界里守住最真的自己。因为心无所恃,所以随遇而安,不慌不忙地坚强,安安静静地盛大,终有一天,你要的时光都会给你。(2)作者十年沉淀,集人生成长阅历全新抒写这本散文随笔集。新书上市前,就受到多家百万粉丝自媒体的高度关注,如十点读书、有书、晚安少年、慈怀读书会、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悦网美文日赏、优听等精品阅读平台,倾情加盟成为超强的媒体阵容。(3)文中作品均为首次发布。作者用温暖的笔触,朴素而真实的生活经历一一道出对人生、对情感、对事业的感悟,真情而不造作,实在而不虚空,你会为书里的故事或经历感同身受,更会为那些智慧和感悟拍案叫绝,而那些热气腾腾的辛酸与趣味,正是这人世百态中最温和的美好。 本书简介: 所有人都在劝你做一个内心强大的女子,但一个人只有有了随遇而安的智慧和能力,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内心强大。 ◆随遇而安是一种心境: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心若静了,处处都是风景。 ◆随遇而安是一种态度:听天命的前提是尽人事,“随”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顺其自然,顺势而为。 ◆随遇而安更是一种能力:人生或有悲喜,脚下路有长短,恰是那些坎坷与磨砺让我们蜕变与成长,懂得了与其执念,不如舍得,如此随心豁达地过人生。最后,所有的苦难自有幸福的回甘。用随和淡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不慌不忙地坚强,安安静静地盛大,终有一天,你要的时光都会给你。你要的时光都会给你。 作者简介: 叶萱1980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长篇小说《纸婚》《红领:玻璃城》《同桌的距离有多远》及随笔集《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等。其中《同桌的距离有多远》获“冰心儿童图书奖”;《纸婚》迄今销量逾百万册,根据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于央视首播,取得同期电视剧排行榜收视冠军。随笔集《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持续热销,以亲情为线,处处串联着生活的智慧与感动。 新浪微博:@叶萱微信公众号:叶萱书友会(yexuanshuyouh销,以亲情为线,处处串联着生活的智慧与感动。 目录: 自序.让一切随遇而安 第一章.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有没有那么一件事,可以丰沛你生命 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谈恋爱,就是谈一场志同道合的“趣味” 你相信“爱情”吗 读书的用处与更好的自己 没有谁的生活可以被直接复制 第二章.作为凡人的妙处与趣味 她们或许不再漂亮,却活得越来越美好 让我们一起,做个有底气的“穷人” 抱怨未必是负能量,我们只是渴望被懂得 那个深埋于心的角落,叫“家乡”自序.让一切随遇而安 第一章.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有没有那么一件事,可以丰沛你生命我只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谈恋爱,就是谈一场志同道合的“趣味”你相信“爱情”吗读书的用处与更好的自己没有谁的生活可以被直接复制 第二章.作为凡人的妙处与趣味她们或许不再漂亮,却活得越来越美好让我们一起,做个有底气的“穷人”抱怨未必是负能量,我们只是渴望被懂得那个深埋于心的角落,叫“家乡”喧嚣世界里,我想听你说回忆不在于怀旧,而是心存感激 第三章.年轻的时候,“二”就“二”吧未来,就是很多个“不得已”的今天在一起年轻的时候,“二”就“二”吧你好,我是差点要一辈子做学渣的那个“叶萱”要怎样拥有,才敢于“分享”我懂得你,是因为我终于成为你你是谁,你的世界里还有谁 第四章.成长,就是渐渐走近这世界的真相人生,是场动静相宜同学就是青春最好的岁月所有树林里,都会分出两条路一个作家的畏惧谈话的泥沼关于“玻璃城”的胡思乱想 花 絮.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后 记.有些事,走着走着就懂了前言让一切随遇而安 某日,记者采访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机会让你重活一次,你愿意选择哪个时间段从头再来?” 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哪个都不想!” 对方惊讶了,“为什么?” 是啊,为什么呢? 因为时间倒退六年重来一回,我怕无法遇见今天这样一对可爱的儿女;倒退十一年,我怕有什么事情打岔,就错过了与阿呆哥的相亲;倒退十三年,万一考不上研究生怎么办,那可是我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三年研读时光;倒退十七年……天!想都不敢想,高考,以及此前昏天黑地的复习、模拟、冲刺,那简直是场噩梦! 记者笑了,她说:“叶老师您别这么快回答,再好好想想,从小到大,只有一次机会可以重来,您会选哪一段?” 好吧,从头回忆,我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天这般的模样?让一切随遇而安 某日,记者采访时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给你机会让你重活一次,你愿意选择哪个时间段从头再来?”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哪个都不想!”对方惊讶了,“为什么?”是啊,为什么呢?因为时间倒退六年重来一回,我怕无法遇见今天这样一对可爱的儿女;倒退十一年,我怕有什么事情打岔,就错过了与阿呆哥的相亲;倒退十三年,万一考不上研究生怎么办,那可是我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三年研读时光;倒退十七年……天!想都不敢想,高考,以及此前昏天黑地的复习、模拟、冲刺,那简直是场噩梦!记者笑了,她说:“叶老师您别这么快回答,再好好想想,从小到大,只有一次机会可以重来,您会选哪一段?”好吧,从头回忆,我们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今天这般的模样?小学一年级戴上了红领巾,从此不仅是个“有组织”的人,还是个被组织检查的人——逢周四我戴着红袖章站在校门口检查谁忘记戴红领巾,其余时间别人检查我。不戴红领巾要扣分,会给班级“抹黑”。所以那时候,我的书包侧兜里总装着一条备用红领巾。一个书包两个侧兜,另一个里面装着一次性雨衣。凡事要有应急备用方案,外婆在我7岁的时候就告诉了我。读初中,家离学校远,开始坐公交车。那年那月的冬天还没有空调车,公交车上撒风透气。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站在车厢中段的位置,不需要手扶栏杆,因为自有一圈比我高的成年人会把我固定在中间。也不知道走到哪一站时,突然感觉到一只手伸过来,抵上我的前胸。我往后缩,他往前伸。我再缩一下,他再伸一点。我有点害怕,更多是厌恶。好不容易车到站,趁着人流松动,我飞快转身,那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手这才消失了。那天回家后,我披星戴月地摔了好几跤,学会了骑自行车。读高中,数学成绩不好,咬咬牙放弃了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梦想,从零开始、背水一战转学艺术科,只为高考不计数学分;读大学,英语成绩也不咋地,但笨人有笨办法,车轮战背单词最后竟然比研究生英语分数线多两分;不是名牌大学、强势专业,平日里只能多在相关行业实习积累成果,基本没休过完整的寒暑假;工作了,费好大劲适应工作岗位,时刻谨言慎行,但仍不乏纰漏,随时可能被骂得狗血淋头,然而再狼狈也要先收拾好烂摊子;结婚了好像很多人都会遇见婆媳问题,有了孩子很多人都在忙着跟小豆丁斗智斗勇,个中案例与感想,前者参见《纸婚》,后者参见《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没有谁是天生就有梦想、天生擅长查漏补缺,更没有谁从来都是一帆风顺。我们走到今天,一定是披荆斩棘、身经百战。我是脑子进水了才会想要重来?!记者感慨说:“您一定是个幸福感特别强烈的人,因为只有对现状超级满意,才不会选择任何一个阶段来重活一次。”超级满意吗?似乎也不是。我不太满意目前的居住环境:开放式小区,有人在楼下花坛里圈养了三只羊,还有人在门前甬路上放养了一群鸡,到夏天的时候,缭绕的气息实在很销魂。我也不太满意目前的工作区域:学校离市区太远,自驾车往返一次九十公里,路费成本近百元,时间成本近两小时,坐班车更久,三小时。我还不太满意阿呆哥全年无休的工作状态、叮&咚小朋友打死不学任何艺术特长的拗劲儿、城市里越来越多的雾霾,以及我脸上新增三颗小小的晒斑。我要真是天天想着这些,那可真是没法儿活了。所以,我更愿意想想怎么在自己能够拥有自主权的范围内,让那些不尽如人意的部分,变得好一点。比如房子外部环境差,内里通过改造大可以温馨舒适一点。既然现阶段为了工作、求学不适合搬家,那么开动脑筋把老式民居打造成通透的三室一厅两卫也不是很难,关上门自成一国,坐在沙发上环顾四周心情都会变好。再比如工作区域太远,但幸而课程并不算太分散,犯不着天天往郊区跑,总还能省出一些路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写作,也思考几个学术问题。需要走在路上的时候,会听一个有趣的音乐频道,知道了一些新歌,后来还结识了当班DJ。至于男人不顾家,这也不是个例,反正我自己也挺忙,没空唠叨他,偶尔遇见阿呆哥不用加班到深夜,我们盖棉被纯聊天,觉得这也是精神层面上的“小别胜新婚”……随遇而安。是的,随遇而安,这个词在《成语词典》上的解释为“能安于所处的环境”,许多时候,也代表一种主观能动性——我们自己的生活,属于自己承担的部分,也可以由自己来改造。换言之,上辈子我们没有机会拯救银河系,但这辈子,我们还有机会“救”自己。就像新浪微博上有年轻读者给我留言,说考研结束了,考了第二名,该专业只取一个,自己被淘汰。大学时拍过纪录片,还获过一些奖,但还是被调剂到西部地区一所普通的211大学,怎么想怎么不甘心。凭良心说,姑娘,我觉得你的运气当真不错——你所在的少数民族地区既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又有秀丽的山川景色,如果要拍纪录片,只要你吃得了苦,寻找一个有价值的切入点,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达,你成功的概率会比大城市里歌舞升平的人们多许多。纵使你将来要考博,一个有独立学术思考的硕士研究生,如果她还有拿得出手的创意类作品,在许多导师眼里,平添加分项。所以,哪怕我并不喜欢“一切”这样绝对的修饰词,但还是忍不住对你说出这句话:让一切随遇而安——美好的嘱托不嫌多,就像年轻时,走过的路、遭遇的磨砺、看过的风景,都不嫌多一样。那么,这是一本鸡汤书喽?似乎也不是。如果从这一页开始,我们能有幸一起走到最后一页,或许你会发现,这里面的许多文章,关乎感念往昔的回忆、鼓足勇气的自省、偏于理性的追问,甚至不乏有问无答的自学成才——我不是人生导师,没有资格指点你如何生活,但我可以和你一起,在渐进的回忆与思考中追索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答案。毕竟,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法国文艺复兴后期的思想家蒙田说:“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敢这样说的人,多是因为未曾虚度当下。所以,在瞬息万变的生活中,唯一不变的,或许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那颗心吧!随遇而安,就是漫漫前路中,我们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人本过客来无处,休说故里在何方,随遇而安无不可,人间到处有花香。——林语堂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周国平 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林清玄有没有那么一件事,可以丰沛你生命 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热爱,你坚持,你的人生有奔头,生活因此而紧凑。当趣味塞满你生活的角落,你也无暇去孤独。所以,如果可以,不妨寻找一件事,丰沛生命,把自己还给自己。仲夏,我导师请门生们吃饭,我跟师弟师妹们兴高采烈地聚拢到一起,一群人嘻嘻哈哈地落座。结果凉菜还没上齐,导师就笑呵呵地宣布,“我请大家吃饭,就是想跟你们说一声,我要去S省一所大学做博导,以后非寒暑假可能就不在济南了,想聚聚就没那么容易了。”众人面面相觑,我作为德高望重的大师姐,代表大家提问:“可是现在不是已经在N大做博导了吗?”“两边一起,反正我也习惯了跑来跑去,”导师给我们列举目前的生活状态,“你看我上周在N大给博士生做毕业答辩,周五去北京参加研讨会,周二回济南,给这边的硕士生做毕业答辩,周六还要去云南,那边有个论坛……”于是我迅速脑补出一个60岁个子不高但精神极好、行走如风的大爷拖着行李箱满世界赶航班、高铁的样子。在某高校做教研室主任的师弟很惋惜,“S大……太远了,想见一面都得坐飞机。”我果然被“飞机”两个字刺激得很忧伤,“是啊,我刚去高校,还没有科研经费呢,高铁都坐不起,别说飞机了……”导师就解释,“是北大的某教授,他被那所高校挖去建设一个新专业,几年之内要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点都建设好,想让我一起。”我们张口结舌——得,就这两个老爷子,已经搭建起这个研究领域在国内最顶尖的学术团队。师妹很担忧,“那里跟我们这里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还要跑来跑去,身体吃得消吗?”导师很有底气,“我身体很好,每年体检什么问题都没有。他们还给我租了房子,生活上很方便。南方那边机制也很灵活,78岁的老教授都还没退休呢,照样带学生。你看某教授,他就说,用四年时间,把这个专业建设好,他刚好70岁,就卸去行政职务,带几个博士,专心致志地开始做学问了!”导师很开心,“70岁,好时候才刚开始呢!我才60,多年轻!”我们一群平均年龄30岁的弟子们齐齐跪了。导师感慨道:“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状态好,有想做的事情,就有满身的力量。我们现在对要建设的专业很有信心,所以觉得自己的学术生命是可以一直延长下去的。”没错,那一瞬间我突然想到,有些人,一旦退休,政治生命或职业生涯迅速终结,60岁,突然经历人走茶凉的哀伤,倘若没有一两样可以用来丰沛自己生命的事为伴,那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女、孙辈身上,在“空巢”的寂寞中望眼欲穿、形单影只。还有一些人,即便退休,学术生命或艺术生命也还在继续——有想做的事情,有太多尚未来得及做的事情,60岁,不再应酬俗务,果然好日子是刚开始!如杨绛先生,一生淡泊,唯学术相伴。她87岁开始整理钱钟书先生的手稿,对比各类密密麻麻的小注甚至是残缺书页,终于在92岁那年付梓完成;同年出版长篇散文《我们仨》;96岁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103岁出版《洗澡》续集……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刚看见当日报纸说杨绛先生度过了自己的105岁(虚岁)生日,仍旧思路清晰、精神矍铄、不辍研读。当看尽岁月的风霜与人世百态,始终以宁静的心对待浮华世事,在扰攘世界中思考、写作,因学术追求而鼓舞物理生命,又以物理生命继续自己的学术生命——这样的生命,对社会而言,每一天都迸发着巨大的价值;对个人而言,这种因“有所寄托”而变得更加丰满的人生,比所有的保健品、长寿丹药,都有效太多。所以,只有这样的人生,才能发出这样的感叹和告诫吧:“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真实性,以及大智慧。然后想起一些散乱的片段。25岁,尝试写人生第一本随笔集的时候,我曾忍不住对朋友感慨:写作这件事可真好,因为写作的缘故,不得不用更冷静理智的态度看待问题,不得不多阅读、多思考,时间久了,心理年龄就比生理年龄成熟起码5岁。——那时候我想,我喜欢做的这件事,在获得一定物质回报的同时,还给了我惯性思考与不断成长的巨大回馈。而这,恰是我征战这个世界的利器。30岁,我回头看自己写过的长篇小说,无论是婚恋职场,还是青涩校园,突然有些惊讶:哎哟,这个段落好眼熟,居然当初还有这么一段花絮;哇噻,不看书都想不起来,曾经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哪,有那么多的细节历历在目,它们被岁月尘封在我的脑海深处,从来未曾湮灭,但如果没有文字这种方式,我或许永远也想不起来!——我在那一刻突然意识到,写作最大的好处,或许不是功利地与这个世界搏斗,而是静静地记录生活,留待以后头发花白时,坐着摇椅慢慢聊。及至35岁,也算见了一些潮起潮落,再不忍也必须面对一些生老病死。我是个很怕死的人,因为热爱生活到不愿割舍的地步。但也不得不承认,终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世界,我们不知道的,只是那一天将在何时到来而已。所以,在还可以掌握生命的时候,做点让自己觉得可以鼓舞斗志的事,它会调动你全身的细胞,让你无法慵懒,让你的肉体或精神,至少有一个奔波在路上。而这样的奔波,在遵循个人生活规律和生理机能的基础上,会推动生命的车轮滚滚向前,不停歇。——所以,我恍然大悟,原来对我而言,写作最大的意义,不只是启发思考或记录生活,而是丰沛生命,甚至延长生命。比如我见过的一个姑娘,我在24岁的时候曾经为她写过一篇文章,叫作《365天生命余额》,发表在某本杂志上——因为一场无法躲避的疾病,她在自己人生的倒计时阶段,为自己还没来得及做的事情列了一张愿望清单,她要写论文、去旅游、学英语……一年过去,她没有死,还好端端地活着,而愿望清单上的事情一件件被完成。她因此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愉悦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甚至阻挡了癌细胞的攻击。她减少了自己的遗憾,也延长了自己的生命。文章发表后,有电视台联系我,希望能采访这个坚强的姑娘。但她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活给自己的,不想公开自己的病情让更多人惊讶,哪怕其中有尊敬。四年后,她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但到这时,她已经用乐观的微笑、不断推陈出新的目标,将医生预言过的寿命,延长了一大截。那是第一次,有人让我知道,精神之于身体,巨大的反作用。所以,得有那么一件事,你热爱,你坚持,你的人生有奔头,生活因此而紧凑。当趣味塞满你生活的角落,你也无暇去孤独。你不会把自己的愉快寄托于别人身上,你知道精神上的菟丝花跟物质依赖一样可悲。当然,我说的紧凑,跟很多人提倡的“慢生活”并没有相违背的地方——慢,是对心态而言,不疲于奔命、不囿于得失;而紧凑,可以是快节奏里的紧锣密鼓,也可以是慢节奏里的循序渐进,归根到底,只要有那么一种依托或追求,都可以演化为按部就班。那么,如果可以,不妨寻找一件事,丰沛生命,把自己还给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