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阿城先生的《常识与通识》是中华书局推出的“作品”系列之第二种,“作品”系列为文学大家的文化随笔。之后会陆续推出阿城先生的《闲话闲说》以及沈从文先生和汪曾祺先生的经典作品。2、《常识与通识》是阿城先生一部关于文化的随笔集,其经典性无需多言。每看一遍,有一遍的发现和收获。3、《常识与通识》以布面精装的形式重新出版,阅读收藏两相宜。 本书简介: 《常识与通识》为阿城先生的一部经典随笔。阿城先生近二十年前思考的问题,诸如基因、人性中的攻击、艺术与催眠、情感与化学等等至今还让人脑洞大开,见出了阿城先生的开阔和大气象。 作者简介: 阿城,著名作家、学者。代表作《洛书河图:文明的造型探源》《棋王》《树王》《孩子王》《威尼斯日记》《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等以及电影剧本《聂隐娘》《吴清源》《小城之春》《芙蓉镇》等。 目录: 自序思乡与蛋白酶爱情与化学艺术与催眠魂与魄与鬼及孔子还是鬼与魂与魄,这回加上神攻击与人性攻击与人性之二攻击与人性之三足球与世界大战跟着感觉走?艺术与情商再见篇前言此书所收的十二篇文字,陆续发表在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八年上海的双月刊文学杂志《收获》上,我原来打算将栏目题为“煞风景”,后来改为“常识与通识”,规矩多了,但意思还在,因为讲常识,常常煞风景。我是经常跑来跑去的人,跑来跑去为稻粱谋。答应了《收获》的专栏,有时是将以前记下的想法扩展成篇,有时是现想现卖,然后从所在地发传真到上海的编辑部去。这样的交稿方式,全拜手提电脑的功能之赐。不过,麻烦的是我必须随身带够世界各地的电源转换插头和电话线转换插头,幸亏手提电脑备有电压自动转换器,否则,将有220V电源变压器的铁疙瘩在行李里。现在来看这十二篇文字,实在同情读者。常识讲得如此枝蔓杂乱,真是有何资格麻烦读者?有何资格麻烦编辑者?想来想去,看在常识的面子上,还是结个集吧。至于为何要讲常识,十二篇中各有所述,此不赘。电影是最具催眠威力的艺术,它组合了人类辛辛苦苦积累的一切艺术手段,把它们展现在一间黑屋子里,电影院生来就是在模仿催眠师的治疗室。灯一亮,电影散场了,注意你周围人的脸,常常带着典型的催眠后的麻与乏。也有兴奋的,马上就有人在街上唱出电影主题歌,模仿出大段的对白,催眠造成的记忆真是惊人。当然,也有人回去裹在被子里暗恋不已。电视好一些,摆在明处,周围的环境足以扰乱你进入深度催眠。但是人的自我催眠的能力实在太强了,哪儿都不看,专往屏幕上看,小孩子还要站得很近地看,遭父母呵斥。自我催眠还会使人产生多重人格。作家在创作多角色的小说时,会出现这种情况,而评论家则喜好判断那些角色的人格是否完整,或者到底哪个角色的人格是作者的人格,或者作者的人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敏感的读者常常也做这类的判断。我猜现在常搞的作家当场签名售书的时候,赶去的读者一定带有一部分鉴别“假劣伪冒”的心情。我前些年也让书商弄过两三次这类活动,结果是读者很失望,看来我实属“假劣伪冒”。有个要领奖的朋友问我“领奖时如何避免虚伪与虚荣”?这个难题可比昆德拉的“媚俗”,你怎么做都是“媚俗”,连不做都是“媚俗”。我说,观察,观察观众,观察颁奖人,观察司仪,观察环境,也观察你自己。这实际是一个造成两重人格的方法,将冷静的一重留给“自己”,假如颁奖现场发生火灾,你会是最先发现的。成熟的演员是最熟练的多重人格创造者,当然有些人也会走火入魔到扮演的那一重人格里,失去监视的人格,搞得回不过神儿来,不思饮食,所谓陷入深度自我催眠。催眠案例中,有的被催眠者并非是失去全部的“自我意识”,他们常常有一个意识频道是清醒的,看着自己干着急。老托尔斯泰曾经说他原本并没有安排安娜自杀,可是安娜“自己”最后自杀了,他拿她没有办法。我实在想说,审美也许简单到只是一种催眠暗示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