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冰推荐,当红作者王云超中篇小说集。 作为“一个”APP的常驻作者、“豆瓣一刻”的热门撰稿人,王云超受到诸多业界知名人士推崇,大冰甚至以“惊若天人”一词赞其文风。 2.《日落天通苑》是一部非凡的作品,文字朴实至极,却被SNS网站疯狂转载上千万次,单就“北漂合租”这一题材,它几乎有着至高的地位。 很多读者会问,天通苑是什么地方? 天通苑,是亚洲无人能及的经济适用房区,江湖人称“睡城”,这里有便宜的租房价格和一站式的生活环境,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奔赴北京后便住在这个地方,令它成为“北上广”打拼一族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租房生活的总人口过亿,描写出租屋生活的小说却不多,引起读者反响的更少,《日落天通苑》的横空出世,填补了此项空白。它的成功是时代造就的,这样的时代,必然会有这样的作品问世,也必然会引起口碑与轰动。 这样的小说,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或宅男能写出来的,它需要一位阅历丰富、天赋出众的作者。王云超的作品素以描写不同出身、不同命运的底层人为主,对生活细节、情感细节的把握十分真实与生动,他从不单纯描写男女之情,描写男女之情的同时常伴随友情、亲情等更为厚重的铺垫,也因此能将这些情感升华到社会及人性层面。 3,偌大的城市,缤纷的人群,五花八门的人生,殊途同归的命运。 一百平米的房子,住着五户人,每个人的职业与生活都不尽相同:朝酒晚五西装革履的上市公司白领、混迹于夜生活的叛逆少女、薪水微薄艰难存活的小公司销售、声色场所工作的悲苦陪唱女、离异落魄的更年期母亲、渴望被爱的职业小三。此外与这些人纠葛不清的还有拜金任性的富贵少妇、冰冷无情的企业高管、好色低俗的社交青年、粗犷仗义的土豪包工头。 这是一副都市平民生活的终极画卷,当代中篇小说中,已很难见到如此饱满且生动的人物设定。 当初因为缘分聚在一起的人们,由不认识渐渐成为一家人,热热闹闹,恩恩怨怨,结局曲终人散、各奔前程,看似失落,实则圆满,每个都找到了相应的归宿,也获得了顿悟。 4,浪漫不是堆砌出来的,浪漫的事情无非就是质朴的生活。 读王云超的小说,给人的感受有三个: 一,强大的气场。1.大冰推荐,当红作者王云超中篇小说集。 作为“一个”APP的常驻作者、“豆瓣一刻”的热门撰稿人,王云超受到诸多业界知名人士推崇,大冰甚至以“惊若天人”一词赞其文风。 2.《日落天通苑》是一部非凡的作品,文字朴实至极,却被SNS网站疯狂转载上千万次,单就“北漂合租”这一题材,它几乎有着至高的地位。 很多读者会问,天通苑是什么地方? 天通苑,是亚洲无人能及的经济适用房区,江湖人称“睡城”,这里有便宜的租房价格和一站式的生活环境,大批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奔赴北京后便住在这个地方,令它成为“北上广”打拼一族重要的根据地之一。 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租房生活的总人口过亿,描写出租屋生活的小说却不多,引起读者反响的更少,《日落天通苑》的横空出世,填补了此项空白。它的成功是时代造就的,这样的时代,必然会有这样的作品问世,也必然会引起口碑与轰动。 这样的小说,不是一般的知识分子或宅男能写出来的,它需要一位阅历丰富、天赋出众的作者。王云超的作品素以描写不同出身、不同命运的底层人为主,对生活细节、情感细节的把握十分真实与生动,他从不单纯描写男女之情,描写男女之情的同时常伴随友情、亲情等更为厚重的铺垫,也因此能将这些情感升华到社会及人性层面。 3,偌大的城市,缤纷的人群,五花八门的人生,殊途同归的命运。 一百平米的房子,住着五户人,每个人的职业与生活都不尽相同:朝酒晚五西装革履的上市公司白领、混迹于夜生活的叛逆少女、薪水微薄艰难存活的小公司销售、声色场所工作的悲苦陪唱女、离异落魄的更年期母亲、渴望被爱的职业小三。此外与这些人纠葛不清的还有拜金任性的富贵少妇、冰冷无情的企业高管、好色低俗的社交青年、粗犷仗义的土豪包工头。 这是一副都市平民生活的终极画卷,当代中篇小说中,已很难见到如此饱满且生动的人物设定。 当初因为缘分聚在一起的人们,由不认识渐渐成为一家人,热热闹闹,恩恩怨怨,结局曲终人散、各奔前程,看似失落,实则圆满,每个都找到了相应的归宿,也获得了顿悟。 4,浪漫不是堆砌出来的,浪漫的事情无非就是质朴的生活。 读王云超的小说,给人的感受有三个: 一,强大的气场。 虽然写的大多是小人物,但每一个小人物背后都充斥着不同的文化背景。 二,轰轰烈烈。 到处是戏剧化的冲突与扯不清的恩怨,没有一丝枯燥与乏味。 三,画面感极强。 节奏明快、语言简练、从不拖泥带水矫揉造作,非常之流畅。 《日落天通苑》能够迅速引发读者共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接地气式”的创作手法,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便是:赤裸裸的大白话、活生生的欲望、乱哄哄的冲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成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简介: 我们爱上一个人,会亢奋, 爱着一个人,会沉溺, 爱错一个人,会痛, 而爱过的那个人,最有理由去遗忘。 有人在这里触碰到理想,也有人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人在逃离与坚守中伤怀,也有人随波逐流放逐了最初的纯真。 6部代表性小说,120只飘荡着的灵魂,道尽一座城的恩怨与爱恨。 作者简介: 王云超 1983年生人,祖籍河北牛城,师范大学艺术系毕业,在京从事品牌策划类工作。2013年始专注于写作,杂文《轻舔刀头恨,有鬼夜杀人》一鸣惊人,彪悍文笔受到业界众多知名人士推崇,随后一年内,七篇文章被豆瓣网推荐至首页,六篇文章收录于App“一个”,均引起巨大反响。杂文与散文外,为王云超带来更多声望的是其中篇小说创作,2014年,《日落天通苑》刷新各项记录,SNS网站转载量逾千万次。 本书收录王云超中篇小说六部,以及相应的媒体采访与演讲实录,是迄今为止能代表该作者文学功底的作品集。 目录: VOL.01公务员之死 VOL.02最后的日子 VOL.03日落天通苑 VOL.04纵使飘零 VOL.05独狼 VOL.06牛城往事 VOL.07十万白领 VOL.08为什么要来大城市,它给了你什么 前言我如何像个笨蛋一样去爱你 王云超 2015年8月16日 我是什么时候爱上文学的?这真是个浪漫的话题。可答案一点也不浪漫,我是小时候爱上文学的。你随便从街上拉一个人问他什么时候爱上钱的,他一定会告诉你他小时候就爱上钱了,所以这事儿挺俗。 我小时候的样子,跟现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差不多:粗糙的发型、厚重的衣物、暗沉的肤色、呆滞的眼神。我就是这么个土包子,生于中原乡下最贫困的家庭,没有玩具我如何像个笨蛋一样去爱你 王云超 2015年8月16日 我是什么时候爱上文学的?这真是个浪漫的话题。可答案一点也不浪漫,我是小时候爱上文学的。你随便从街上拉一个人问他什么时候爱上钱的,他一定会告诉你他小时候就爱上钱了,所以这事儿挺俗。 我小时候的样子,跟现在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差不多:粗糙的发型、厚重的衣物、暗沉的肤色、呆滞的眼神。我就是这么个土包子,生于中原乡下最贫困的家庭,没有玩具、没有电视、没有蛋糕,有的只是贫苦、暴力、泪水,以及一次又一次难以抚慰的心碎。十六岁前,没有一天不是在恐惧与痛楚中度过的,这让我小小年纪便饱尝了人性的丑恶,我几近绝望,又满载愤怒,就像电影《光荣之路》里说的那样:多次以身为人类而感到羞耻。 据说,我这种出身的男孩子有三种命运:悲苦的劳工、残暴的罪犯、搞艺术的。感谢上帝,我选择了第三种。 中国人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经历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所造成的影响巨大且深远,体现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创作上更是如此,我一度偏激,仇视一切“精英贵族、才子佳人”题材,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我坚持认为浪漫不是堆砌出来的,最浪漫的事情无非就是最质朴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我给自己的写作定了三个原则:一不雕章琢句,二不吟风弄月,三不附庸潮流。“雕章琢句”指的是词语华丽,内涵欠缺;“吟风弄月”指的是一味抒发自我情怀,忘记了世风人伦;“附庸潮流”指的是迎合大众口味进行投机式创作。毫不客气地讲,这三类文风凑在一起,构成了当代所谓的“流行文学”。 我大摇大摆地与“流行文学”保持了距离。我只写平民生活,大时代背景下的平民生活,我会用赤裸裸的大白话、活生生的欲望、乱哄哄的冲突来展示他们的善恶悲喜。 然后,《日落天通苑》火了。 这多少有点儿出乎我的意料,在一个鸡汤文、成功学、言情小说泛滥的年代,竟然还有人关注现实主义文学。但它确实火了,出版商、电影公司、小报记者一股脑儿全找上门,紧接着,“北漂伤痕文学”的屎盆子飞来,我躲闪不及,差点儿扣头上。我一遍遍地向别人解释着自己的无辜:“我不只写北漂,还写别的,不信你看看我的书。另外,你才伤痕呢,你们全家都伤痕……”然而这没什么用,人们依旧习惯性地用媒体上的字眼来形容我。2014年夏,我一怒之下写了《十万白领》《牛城往事》两部中篇小说,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也捎带着把郭小羽的原型气了个半死。 如果你够仔细,就会发现《十万白领》和《牛城往事》同属一个时期的作品,结构上它们都沿用了《日落天通苑》的套路:开篇介绍时代背景,主要人物陆续登场,矛盾一点点升级,冲突一点点发生,最终,高潮降临,坏蛋们死的死逃的逃。这基本就是我们这代人最熟悉的小说创作模式,也被称作“学院派叙事”,可现在的年轻作者们很少用了,现在大家都沉迷于“段子”,恨不得每章每句都写成“段子”,“段子”,成为快餐文化侵袭传统文学的明证。 《十万白领》是职场小说,讲述了一个CBD传媒公司的衰亡史,里面有我的经历也有我朋友的经历。它最初的名字叫《月上CBD》,前同事帮忙取的,意思是向一代神作《日落天通苑》致敬。可稿子出来后,他又不高兴起来,他怀疑我把他丑化了,他为此耿耿于怀,连饭都不请我吃了。 写小说的都有个老烦恼:如何面对那些暴跳如雷的“原型”。我的方法是:离着他们远远儿的。 相比《十万白领》,《牛城往事》人气奇差,至少女性朋友里没一个喜欢它。一来,这是个旧时代的故事;二来,它没有所谓的儿女情长,更要命的,它充斥着青少年犯罪与暴力。一个老同学看完《牛城往事》,笑着对我说:“你可能为当代文学史贡献了最血腥的一场群架。”我说:“然后呢?”他说:“没有了。” 后来,一次饭局上又遇到这位老同学,当时他正绘声绘色地向众人描述《牛城往事》里打群架的场景。我告诉他,我为自己写出这样一部小说而自豪,因为我是牛城人,我是工人阶级的后代。 《牛城往事》后,又写完另一部关乎故乡人文的小说《公务员之死》。这其实是我的第一部小说,2011年动笔,2014年完稿,拖这么久的原因并非灵感缺失,实在是野心太大,本来只是篇“初恋”与“成长”的文字,我生生把它演化成了我们这代人在体制内外的三观对抗。《公务员之死》通篇向王朔巅峰期小说《许爷》致敬,也故意掺杂了电影《美国往事》的情境,这种借花献佛的手法带来的效果十分显著,朋友圈里的小文青们没一个不喜欢它的。 平心而论,《公务员之死》无论气势或深度都不如《日落天通苑》和《牛城往事》,但它的的确确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情感这个层面,其实大家都很自私,直到今天我都怕在街上看到背画板的孩子,他们身上的颜料点子总能勾起我一大堆伤感的回忆。 《公务员之死》最令我伤感的地方,不是它里面的人物,是它三年前的原名,它的原名叫作《青春总会过去,爱也一样》。 2014年冬,我辞掉全职工作,专心窝在公寓里写小说。这件事情招致非议,非议最多的是家人,他们的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工作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我辞掉工作去搞写作在他们看来简直笨到天上去了。 但我没办法,我是个写小说的,是个写中篇小说的,干的是熬夜的活儿,这活儿既然干了,就别再梦想着给资本家卖命。我给自己定了个标准:写作收入与以往收入持平,就不去上班。一个三十岁的男人,不能全身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辈子活着还有个屁意义。 2015年春,我搬回通州,大睡三个月,每天除了看体育比赛什么事都不做,我给这段日子找了个光鲜的理由:净化心灵。一位知名主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一个虚伪丑陋的环境里待久了却感受不到压力,你首先应该想想是不是自己出了问题。”我在京城的职场待了七年,见识到太多虚伪与丑陋,自己也变得愈发虚伪与丑陋,该洗洗睡了。 洗完睡完,夏天如约而至,全裸坐在电脑前面敲字,新作叫《最后的日子》,是个完全由场景与对话组成的作品。我最初的想法是把它写成舞台剧,可写成舞台剧谁给你演啊?只能明智地回归到小说创作。《最后的日子》进行得并不顺利,此类作品极其考验作者的构思能力,所有人物关系均由对话呈现,一着不慎,便可能矫情。写了一半,实在写不动了,干脆又回到“净化心灵”的日子,频繁地睡大觉,睡着睡着,梦也多了起来。 大约是端午节过后的第二个周末,我梦到自己被一头雪狼跟踪,它蜷缩在石头后面,既不追我,也不唤我,我壮着胆子走过去,发现它眼后有道细细的疤。醒来,开始写一部有关夜店男女的小说,为了挑战自己,将第一人称换作了女性。我这么干不新鲜,很多作家都用过异性视角创作,这其中就包括我少年时期的偶像王朔与老舍,老舍的《月牙儿》甚至写出了许多女性作家都不一定能写出的细腻。 现实生活中,我几乎不沾夜店,上一次去酒吧喝酒是前年夏天的事情,上一次去夜总会是何时压根儿记不得了,总之那种地方对我这种人来说意义不大。 《独狼》与《最后的日子》文风迥异,但作为同时期作品相似之处颇多。首先,它们的主题都是复仇;再者,主角清一色北京人。写北京人,语言是一大难题,你不可能用原汁原味的京腔进行创作,那样除了北京人没几个人会看,于是我尽可能弱化了方言;最后,也是最有趣的地方,《独狼》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最后的日子》是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最后的日子》完稿,我有了空前的成就感,在一座城市生活了八年,第一次用自己的文字向这里的老朋友们致敬。白佳佳的性情也许并不像主流的北京人,他寡言少语、腼腆谨慎,但他身上拥有着诸多老北京式的美德,他有魄力、有心计、有担当,凭一己之力挽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而家,正是中国人情感输送最多的地方。 前几天,有个老朋友来看我,问:“蛋爷,你们这行很多人出名后变俗了,你会吗?”我当然没有告诉他我本来就很俗,我瞪着眼说:“你再说一遍试试看!” 如何在你爱的东西面前保留一份初衷?这个话题实在太浪漫了,因为答案就是:你真的爱它。那如何证明你真的爱它呢?它让你变得愚蠢、变得膨胀、变得臭不要脸,它迟早有一天会毁了你,而你对这一切心知肚明。 当年那个在恐惧与痛楚中颤抖的小男孩长大了。 大冰极力推崇的作者 北漂的生,懂的人自然懂――佳人 带劲儿――one.一个 《公务员之死》 人生若有一百次冲动,九十九次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唯一的一次出手,是要置对方于死地。 我不知道这一切究竟源于何处,总之这不该是我印象里那个斯文低调、戴着套袖画画的姑娘,她的身材、发型、笑容都比当年更加漂亮,却不复当年那份温暖。有时忙完手头工作,我会坐在一旁默默注视她许久,直到她扭过脸对着我龇牙咧嘴,我怀疑自己并不是在恋爱,我只是收留了一只路过的蝴蝶,她的美艳、妖娆,其实与我无关。 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车站长蓬下的椅子上,渴望有那么一个人穿过风雨来爱我,可爱我的人,不一定懂我。 有人说,二十岁至三十岁的男人,是“看不透的男人”,意思是这十年是男人成长的黄金期,所谓“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几乎每一场变故都影响着他们的三观。同时这也是最容易始乱终弃的年纪,当一个人拥有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必然开始向往人格的独立,这就像穷人吃饱饭后大都叩谢天恩,而富起来的人们更贪图自由与权力。 《最后的日子》 白佳佳失业了,以一种屈辱的方式失业,这无疑给他支离破碎的生活增添了一道新的麻烦。他开始闭门不出,他想不出别的方式来缓解这份屈辱与压力,但他同时也明白,更多的屈辱与压力正接踵而至,他躲不开,也逃不掉。 “我不是成功人士威力!你也一样!你根本成不了气候,你只是一个拼死卖命跑堂的,到头来跟所有跑堂人的一样,落得个给人家丢进垃圾堆的下场!” 《日落天通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和活法,不明白这一点的时候,咱们都会幻想,都会执迷不悟,都会犯贱,等事情一过什么都明白了,反而活得轻松了。” “爱情和婚姻就是个屁。你到了怀春的年纪,稀里糊涂跟人上床,到了脸色变黄的年纪,慌手慌脚寻找备胎,最后你选择一个自认为靠谱儿的男人领个本登个记,然后他在外面奔波,你在家里抱怨,他嫌你没女同事漂亮,你嫌他没邻居大哥会赚钱,你们吵,你们打,当年互相哄哄就能解决的矛盾,现在挖苦争辩一整夜都没完,你男人早就厌倦了这个家,却只能强颜欢笑地把精力用在事业上,你变老了,安全感越来越低,你渴望丈夫一夜暴富,却担心暴富后的丈夫远走高飞,最后,你变成夕阳下臃肿的泼妇,成为社会的雌性赘肉,你男人整日以工作为借口在外偷腥,成为始乱终弃的浑蛋。” 一缕阳光骄傲地抬起头,终止了我的梦境与回忆,我睁开双眼,光脚走向窗台,第一次拉开了厚厚的窗帘。我一丝不挂,神色呆滞,尽情享受对面楼阁处无数道惊诧的目光,我想告诉他们,我已经脱下了最后一件外衣,我和他们一样,都是天通苑的孩子。 《独狼》 不是所有人都像辣文那般有所保留地活着,起码色凯不是,色凯眼里,任何一份在酒精与肉体间徘徊的矜持,都可以理解为一个字――“装”。“装”,也许是份姿态,也许是场阴谋,但色凯不需要,他有的是钱,也足够高帅,他可以轻而易举地将附近的姑娘约个遍,再用酒精一点点稀释掉她们的防线。 姐姐说,不要爱上那些注定离我们而去的人,因为这等于爱上一份痛苦,爱得越深,痛便越深。可我们毕竟是凡人,凡人无法预料自己会爱上谁,更无法选择让自己去爱上谁,这是生命的有趣之处,也是生命的代价之一,一个眼神,一份怜悯,一段羞涩,都可以让我们万劫不复。 《牛城往事》 我一直觉得城里人应该是桀骜的、漂亮的、有未来主义倾向的,他们成群结队穿梭于立交桥上,花枝招展地奔走在摩天大楼之间,只为驱赶梦想的年轮,他们不需要怀念什么往事,也可以不屑于自己的出身。 那是我一生中目睹过的最心酸的场面之一,那些共事多年、亲如一家的人,在牛城的夕阳中撕破了脸,他们相互推搡,相互指责,用最下流的语言攻击对方,推累了,骂累了,或擦干眼泪蹬车离去,或退回人群继续哭泣,而那些被喊出大名的领导从来没有出现过。 那天的事情,成为我这辈子最难忘却的记忆,直到今天,我都害怕在路边看到鲜血,那些渗入泥土中的红色,让我存储在脑海中的画面如刺绣般清晰,它们比看守所墙上的棍子更令人恐惧,比女孩子摊开的身体更令人紧张,比亲人的灵柩更令人伤痛,它们蛰居在我的心头,总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蔓延开来,让人恶心,让人无助。 《十万白领》 没有比传媒公司更动人的地方。 它时尚,从办公场所装潢到男女员工衣装,从不断更新的服务理念到天花乱坠的宣传辞令,无不走在潮流前端。教育机构可以土气,医疗机构可以土气,慈善机构也可以土气,传媒公司却不能土气,不懂得顺潮流而动的传媒公司就不能在潮流中生存。它功利,市场经济之下,从来没有免费的服务,大多数传媒公司没有自己的产品,却服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产品,在预算与结算的夹缝中一点点挣取利益。它下流,它无耻,它尔虞我诈,它见利忘义,世人对传媒公司的成见几乎可以用尽词典里的贬义词,只因它是第三产业里的名利场,名利场上的纷争,永远不需要心灵的参与。 我站在门口望着她的背影,心底泛起一丝酸楚,自我入驻这里,眼前的这个姑娘除了公司发的那两套黑白套装,就剩下这条发白的牛仔裤,它像所有年轻人的爱情一样,拥有最初的一抹动人的蓝,然后被岁月和生活一点点洗去了光彩。 我转身走入光华路的灯火,心无杂念溜达在大街上,远处天空出现一轮新月,仿佛一处遥不可及的宁静,让每一个盯着它的路人心里发慌。我不喜欢都市的月亮,它只会提醒下面的我们不过是乱世中飘荡着的微尘,我们永远学不会它那份圣洁与从容,我们只配在高楼、霓虹以及杀人的雾霾中永无休止地纷争与彷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