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内分泌专家几十年糖尿病治疗经验总结 ★适合中国人的糖尿病全面防治方案 ★全国糖尿病患者都在学习“三五防糖法” 张学良、陈立夫、梁实秋等很多人都身患糖尿病享年高寿, 90%的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能被很好地控制,都是因为用错了方法。 糖尿病人可以让身体带病延年,甚至比正常人活得更有质量! **的医院是家,**的药材是食物,**的康复是运动,**的医生是自己。赠品信息:(随书附赠赠品卡,以微信扫码和电话领取的方式验证序列号后,由九安公司邮寄。每个序列号只能领取一次,重复无效。)1.九安血糖测试仪一只 2.九安采血笔一只 3.九安血糖试纸10条 4.取血针10枚 4.code卡一枚 5.血糖仪便携包一只 实物拍照样图见以下:本书简介: 本书由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权威专家向红丁根据他首创的“三五防糖法”理论,结合在糖尿病防治领域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撰写而成。通过饮食调养、运动调养、病情监测、并发症防治、日常宜忌等多方面内容,对糖尿病的防治进行系统、通俗地讲解,并提出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的实用方法。让没糖尿病前期患者远离糖尿病,让糖尿病患者战胜糖尿病。 作者简介: 向红丁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 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协会主任委员 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著名内分泌专家,健康教育科普专家。早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现任卫计委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计委糖尿病向红丁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 中华糖尿病协会会长 中央文明办及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抗衰老协会主任委员 糖尿病防控专项基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 著名内分泌专家,健康教育科普专家。早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现任卫计委老年医学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卫计委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糖尿病防治协会理事长、《中国糖尿病杂志》副总编辑。在糖尿病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 目录: 上篇 急性并发症/174 高血糖高渗综合征/177上篇谈糖说病——向红丁为你解读糖尿病 第一章什么是糖尿病/002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004糖尿病的类型/007“三多一少”等于糖尿病吗/010糖尿病对身体有哪些危害/013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016 第二章向红丁“三五防糖法”,糖尿病的狙击手/021 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023要点一:多懂一点儿/025要点二:少吃一点儿/027要点三:勤动一点儿/030要点四:放松一点儿/032要点五:药服一点儿/034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037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048 下篇向红丁细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饮食、运动及用药第三章糖尿病患者该怎么吃/062 糖尿病患者日常饮食宜忌/064常见中药最降糖/117糖尿病患者该怎样吃盐/24糖尿病患者为什么不能吃糖/125怎样满足糖尿病患者吃甜味食品的需求/126 第四章糖尿病患者怎么运动/128 糖尿病患者体育锻炼的最佳时间/130糖尿病患者具体怎样运动比较适宜/132什么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134糖尿病患者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136家务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吗/138糖尿病儿童应该怎样参加体育锻炼/139老年糖尿病患者参加体育锻炼时的注意事项/140 第五章糖尿病病人怎么用药/142 口服降糖药的6大品类/142加倍吃药不如联合用药/146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降糖药/149血糖控制良好了能不能停用口服降糖药/151胰岛素是降服“糖魔”的最佳武器/154关于胰岛素的认识误区/156怎样调整胰岛素的剂量、品种/159简单四步打胰岛素/162如何应对胰岛素的不良反应/164糖尿病的新型治疗方案——无针注射/167 第六章糖尿病急性与慢性并发症的防与治/174 急性并发症/174高血糖高渗综合征/177糖尿病低血糖症/180糖尿病脑血管病变/183糖尿病心血管病变/185糖尿病神经病变/191糖尿病消化系统病变/194糖尿病与骨及关节病变/196糖尿病与皮肤病变/198糖尿病口腔病变/200糖尿病并发脂肪肝/202第七章改变习惯,与糖尿病和平相处/204糖尿病认识误区/204糖尿病患者出差或旅游六大注意/208减肥大计——给糖尿病患者减肥支招/211糖尿病患者能否参加正常的工作/214天气变化了,糖尿病也会有变化/216糖尿病患者手术和外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219绝对不能抽烟,抽烟就是找死/222糖尿病患者能否享有与非糖尿病者同等的寿命/224规律生活,让你得享天年/225第一章什么是糖尿病最新资料表明,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1.6%,100个人里面有11个人是糖尿病患者,也就是说中国目前有1.14亿的糖尿病患者。那么,究竟什么是糖尿病呢?西医管糖尿病患者叫DM,D就是多尿的意思,M就是甜的意思,所以西医上称糖尿病叫甜性多尿。中医叫消渴症,消瘦加上烦渴。但是这只不过反映了糖尿病的一些特点,不是糖尿病的必备因素。也就是说,人也可以尿多但不是有糖尿病,同时尿里也可能没有糖,却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堆积过多的疾病。也就是说,糖尿病的诊断需要靠血糖测定,当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是糖尿病。我们可以自己看化验单来判断自己的血糖代谢状况,正常人的血糖应该是空腹血糖小于6.1毫摩尔/升,同时餐后两小时血糖也要小于7.8毫摩尔/升。如果有一项超过这个正常值,就说明你的血糖已经不正常了;如果空腹血糖已经大于或者等于7.0毫摩尔/升,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毫摩尔/升,就可以诊断为已经患了糖尿病。利用测量血糖值诊断糖尿病是全世界统一的标准,血糖高是糖尿病的标志。但很多人不能理解血糖高意味着什么,在国外,糖尿病的别名是“沉默的杀手”。糖尿病严重时会引发脂肪、蛋白质、矿物质、水及酸碱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就又会造成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所以,人们常说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2010年美国糖尿病协会统计数据显示,3年以上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46%以上,5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在61%以上,10年以上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更高。有数据显示,全球有一半以上的盲人、一半以上的截肢者、接近一半的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有肾病(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眼病(模糊不清、失明),脑病(脑血管病变),心脏病,皮肤病,性病等。糖尿病的高并发症发生率,导致了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这也是糖尿病可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在后面章节会具体谈并发症。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其病因复杂,并发症多,治愈率低,给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极大威胁。在胰岛素疗法问世之前,糖尿病像妖魔一样,曾无情地夺走了无数患者的生命。不过,现如今我们也大可不必谈糖色变。自从1922年人类将胰岛素成功地应用于临床后,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尤其是,我们一旦了解了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就可以提前预防,及时体检,发现问题及时治疗。如果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就应该控制饮食,勤加锻炼,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糖尿病是怎么得的有些人认为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这是一个误区。虽然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研究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的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比如1型糖尿病遗传的主要是使胰岛容易遭受病毒攻击,并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的基因;2型糖尿病则遗传的是使胰岛素分泌功能较差,容易发生肥胖,进而引起胰岛素分泌不足并伴胰岛素抵抗的基因。第二是后天因素,或者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怎么造成糖尿病高发的呢?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肥胖者越来越多。而目前认为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原因,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身体较为肥胖,尤其是腰、腹部。过度肥胖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比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脂肪含量增加增加了患糖尿病的风险。2.平均寿命延长。虽然糖尿病患者日趋年轻化,但相对来说,老年人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因为老年人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抵抗加重。我记得一个数据,说1947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7岁,那也就意味着很多人还没有得糖尿病就离开了人世。但现在活到七八十岁是多么平常的事儿,人们的平均寿命基本上翻了一倍,而平均寿命的延长也使很多糖尿病患者显现出来。3.医疗条件的改善。大家关心糖尿病,愿意了解糖尿病,糖尿病的检测手段也越来越简单,越来越普及,所以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查不出来的。血糖很容易检测,一查血糖就清楚身体到底正常不正常。这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糖尿病的发生率增加。虽然我们明明知道有这三个原因,但是我们无法改变,我们不能为了不得糖尿病而降低生活水平,缩短平均寿命,恶化医疗条件。我们希望生活水平又好,活得又长,同时还享受比较好的医疗条件,而不得糖尿病。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这个呢?这就要关注造成糖尿病暴发性流行的因素,即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我认为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包括以下四条。1.对糖尿病无知。我们看到很多人,实际上已经得了糖尿病很多年,甚至都有了并发症,却完全不知道糖尿病是怎么回事,这都是为无知而付出的代价。2.热量摄取过多。原来没东西可买,有东西也买不起,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吃什么、喝什么一般均不难实现,但是吃得不健康就会使糖尿病发生、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都加入了“吃货”一族,要不《舌尖上的中国》能那么火吗?“吃货”们常常饮食过多而不知节制,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常常是早餐不吃,午餐应付,晚餐胡吃海喝。吃得不健康加上不健康的吃法,结果导致营养过剩,从而诱发糖尿病。于是,就出现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就越多”的局面。3.运动太少。我看过近十几年来中国人的热量摄取得比以前多了还是少了的调查。结果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中国人的热量摄取比十年前少了,那么为什么少了还会变胖,还会得糖尿病呢?我想,因为热量摄取虽然少了,但运动更少了。比如,自从有了电视,有了网络,有了便捷的交通工具,宅男宅女这个群体越来越庞大,即便出门也是坐车,谁会没事在走路上浪费时间?现代人是能躺着绝不坐着;能坐着绝不站着;能坐车,当然不会骑自行车或者走路了。4.紧张焦虑。我们管这种情况叫作心理应激增多,老是处于紧张、焦虑、不愉快的状况,内分泌科的大夫就知道,人处于这种状况,身体里面有些激素就会分泌增多,这些激素很多都是升高血糖、升高血压的激素,所以人在紧张焦虑的时候容易血压高、血糖高,容易罹患糖尿病。糖尿病有遗传性,我们不能选择和改变。环境因素的前三条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无从改变。我们能做的,也必须做到的,那就是改变不健康、不科学的生活模式,采取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模式,才能使我们远离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