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


作者:李洁红     整理日期:2021-11-18 17:02:57


  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指示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研究已经对指示现象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近几年指示语的认知研究虽然开辟了新的途径,但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个别指示现象,或者只强调指示语的经验解释,基于此,本研究以传统研究中的典型指示语和日常用语中的批示语为语料,用矢量空间描写其语义结构。
  语言中普遍存在的指示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研究已经对指示现象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描写,但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框架。近几年指示语的认知研究虽然开辟了新的途径,但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个别指示现象,或者只强调指示语的经验解释,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指示语认知模型,形象地描写指示的认知过程并据此揭示指示现象的本质。该模型的建立不仅能发展指示理论,同时为人工智能理解指示语提供准备,具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通过分析形成指示现象的认知机制,即视角及视角转移、概念隐喻和认识模式,我们将指示语的认知模型定义为一个以说话人为原点。以空间、时间和情态为轴的笛卡儿坐标系,用矢量描写指示语在该系统中的语义结构。该模型涉及人称指示、空间指示、时间指示和情态指示,能够最大限度地涵盖指示现象,模型的结构和使用也以认知机制为基础,其中视角、空间隐喻和认识模式为模型基本结构的建立提供依据,而视角转移使模型以动态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概念隐喻使该模型的各层面存在关联,也使该模型成为一个有机系统。矢量的体现和运行也有其感知和神经生理基础,视角和远近空间差异决定矢量的方向和大小,而视角转移可以导致矢量的迁移、放大和缩小。这样一个以认知为基础的模型能够形象地模拟指示语在经验世界的产生和应用,清楚地展现指示语在言语交际中的认知“路径”。
  指示语的认知模型采用几何空间模拟指示语的概念化过程。本研究以传统研究中的典型指示语和日常用语中的指示语为语科,用矢量空间描写其语义结构。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定位于物理空间轴,它们的定位存在某种內在关系。呼语和移情指示则定位于心理空间轴。在时间轴和情态轴上识别事件,已知现实由过去时间和现在时间表达,潜在现实由将来时间和情态动词表达。借助该模型,现在、过去和将来时态的一些异常用法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同时,该模型中协调系统的整体移动为移动动词、历史现在时和条件句等用法提供了充分的说明。总之,指示就是说话人根据情景语境和经验现实为确定所指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和认识距离所作的“努力”,这一“努力”过程用矢量空间形象地表达出来。
  基于认知模型中指示语的语义结构,本研究归纳总结了指示语的本质。首先,指示现象不是语言现象而是概念现象。据此,可将指示定义为说话人通往所指实体的认知“通道”,仅有指示意义没有指称意义。它可以由语言的自由形式和黏着形式表达,包括仅具指示意义的纯粹指示语和兼具指示意义和指称意义的非纯粹指示语。
  同时本研究还区分了指示语的两种主观特性,即“客观”主观性和“主观”主观性。传统研究中所说的主观性其实是本研究中的“客观”主观性,它是说话人的主观感知,决定着指示的常规使用方法。而“主观”主观性则源于说话人的视角转移,每类指示语中都存在“主观”主观性,它使说话人经常使用各种异常的指示表达方式。
  最后,本研究揭示了指示语的系统性,并建立了指示语的系统模型。指示是一个系统,因为指示语间存在关联。这种关联归因子人类的自我中心、空间认知、概念隐喻、视角转移和范畴化等认知机制。指示语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即随着指示研究的深入进行,该系统将产生新的系统因素。
  指示语的认知模型将为计算机识别指示语奠定基础。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为指示语在模型中的精确定位提供必要条件,尤其是指示映射产生的先决条件。任务虽然艰巨,但具有实用价值。





上一本:会说话一句顶一万句 下一本:符号学与跨文化研究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指示语的认知模型解析的作者是李洁红,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