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揭示人及人的世界为终极目标的语言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既是一本语言学著作,又是以语言分析为手段。它适合于对包括语言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在内的研究生和对相应学科感兴趣的学者。 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人文科学呈现出向以现象一阐释为方法,以研究“是之所是,在之所在”为标志性特征的形而上学的本体论主线回归的趋势,并且向人们昭示:人即是语言,语言即是人。也就是说,人和人的生活世界这一超越时间、空间的永恒课题与语言探索具有同一性。凡是与人无关的自在的世界,都与语言无关;即便是与人有关的世界,也与人和语言没有直接联系,因为在它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不透明或半明半暗的意识世界。正是这个意识世界既因为人对与自己有关的那个世界及人自身的解释而产生,又因为人的相应解释而发展。这种解释主要体现为以反映、反思和外现、交流为基本类型的思维活动,其结果就是人的思想或语言的意义。所以,以说话人、受话人为主体的语言交往活动就是一种人本主义行为。其中,包含否定的反思或判断,十分典型。 人、语言之外的世界同人无关,也不会因为人的反思而发生变化,只有以思想(观念、意义)为内核的意识世界才会因为人的否定产生出价值。这正是本书研究人的思维基本类型————否定的核心理念。简单说,只有思想,才能否定。否定是一个涵盖所有语言的泛语言范畴,是人对意识世界的操作。它分为纯否定(并非、不是、无、不存在)、熟语性否定和元语言否定三大模块。意义通过语言手段表达,后者包括有形式标记和无形式标记两种。作者从语素、语词、句子出发,以对比为方法,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否定范畴的意义及其表达手段,以操作项————否定为核心,将交际、语义和句法三个维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见,本书是语言整合研究的有益尝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