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欧维~ 今天为你推荐的是一本能够让你在求知中少走弯路的绝妙好书《世界观》 总得来说,我真真觉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人细读,无论是渴求知识的成年人,还是正在建立自己知识体系的中学生。能让我们在求知的长征中少走弯路。 书的总体脉络,是详述人类世界观的发展进程。从亚里士多德世界观,到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依次对其造成的冲击,到牛顿世界观,到相对论、量子理论、进化论。通读下来,全盘了解了世界观的发展脉络。 但本书的最重要的意义,绝不简单是科学的科普,而是从理论和思维体系上,让我们理解世界观,参透世界观的结构,建立最底层基础的认知。 这里也为大家介绍几个书中的观点,希望带给大家启发: 1、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不管是杰出的科学家、哲学家还是企业家,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当作生命。他们有着超越世俗的强烈追求和使命感,从而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思特里克兰德对前来劝他回归正常生活的毛姆说,“我必须画画!我无法控制自己!一个人掉进水里不管他会不会游泳,他必须挣扎,否则就会淹死!” 毛姆在书中写道,“他完全不在乎生活的舒适程度,对大多数人难以忍受的贫困和寒冷,他毫不在意,吃得很开心,吃什么都无所谓……他过着一种纯粹的精神生活。” 这时候的思特里克兰德,洞悉了一切都是虚幻,甚至自己画画也是虚幻,在这个虚幻中发出自己的一点光芒,因此而奉献了此生所有时间,摆脱了小我的束缚。 这样的人,他生活悲惨却不在意,受尽道德谴责也不在意,似乎被一种神秘的力量吸引,再也不能完成世俗生活中的一切。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他是极其可怜和糟糕的,甚至有人会认为他是魔鬼附体而心生同情。 其实,这两种人就像是两个世界的不同物种,互相理解不了。 马云的创业之路充满了困难,当时有一位记者就问马云怎么能忍受这样的生活。 马云回答说,“我没觉得很难啊!我每天都知道在为什么而奋斗。反而是你们,今天、明天和昨天都一样,你们是怎么忍受每天重复着一样的生活的痛苦的呢?” 这是同样的道理。 马云有一句名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他就是一个“因为相信而看见,用心看见,用眼看不见”的最好例子。 2、洞察事物的本质 人类历史上每一位伟大的发现者,都是“因为相信而看见”而非“因为看见而相信”的。 能够一眼看穿事物真相的人和永远无法看穿事物真相的人,他们的命运有着天壤之别。 伟大的科学家、哲学家和企业家虽然各有各的方法和道路,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洞悉真相的能力。 让我们以我们最熟悉的科学世界为例。 如果我们只相信眼见为实,我们就会认为“地心说”是正确的,因为太阳似乎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 如果我们只相信眼见为实,我们就会认为静止是常态,因为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会自然停下来。 如果我们只相信眼见为实,我们就会认为量子世界是不存在的,它完全违背了我们直觉上对事物的认知。 但是,科学家们不断地对这些习以为常、由常识和直觉推导出来、被视为不言而喻、理所当然的真理进行重新审视。 人类也从比较低级别的归纳思维进化到比较高级别演绎思维。 真正优秀哲学家、企业家也都如此。 3、创造全新的自我 现代人的生活多数被工作全部占有,效率、效率、效率!我们一心追赶时间,闹钟、打卡、绩效变成了人生的全部。 当我们追求效率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意识、情感甚至明确的价值观都是累赘,恨不得像机器一样把所有情绪屏蔽在外。 但是机器人告诉我们:比效率,人类永远会失败。 我们日复一日地忙碌,却忘记真正的生命意义,忘记了工具理性本应为价值理性服务。 在主流价值观摒弃闲暇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摒弃创造力。但是还记得吗?两年前我们就已经洞悉:最深层的秘密是,生活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创造的过程。 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在寻找自己,而是在创造新的自我。 镜子里反射出的“我是谁”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去行动,去创造,去成长。 不要试图弄清楚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要试图明确你想变成什么样的人。因为,人只有通过追求目标才能认识自己,你追求什么,你就是什么。 找到自己的生命目标,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是避免浪费时间、活出精彩的唯一途径。只有这样,你才能激发出自己内在的潜能,释放出生命最强大的力量。 所以狄金森说得对:我们并不是随着岁月而变老,而是随着每一天而更新。 爱因斯坦曾经这样告诉他的女儿:只要有一天你找到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去做,从那时起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充满奇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