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南方周末》发布2019年度书单(虚构类),阿来《云中记》、邓一光《人,或所有的士兵》、麦家《人生海海》、蒋韵《你好,安娜》及周恺《苔》五部作品入选。 2019年度好书——虚构类 (本文转载自2020年1月23日《南方周末》) 提名委员 施战军、邱华栋、王彬彬、谢有顺、汪政、何平、艾伟、孔令燕、朱燕玲、高兴、于坚、卢一萍、蒋蓝、董立勃、殷实、陆梅、顾广梅、弋舟、张楚、黄梵、黑陶、李西闽、林培源、陈培浩、杨丹丹、李恒嘉、秦岭、二湘、唐棣、唐诗人、赵荔红、赵月斌、韩松、黄德海、瓦当、王十月、李浩、王西平、赵思运、金理、黄金明、张定浩、余泽民、凸凹、赵瑜 (排名不分先后) ?《云中记》 阿来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汶川地震后,拥有上千年传说的云中村移民到平原。年复一年。祭师阿巴感到身上云中村的味道越来越淡,他的力气在消散,内心越发不安。于是,两匹马,一个老祭师,踏上了回乡的山路。他穿过山林和田野、石碉和磨坊,来到村里每一户人家的废墟前。焚香起舞,诉说过往。于是,一个村子的悠长岁月和那些鲜活面孔扑面而来。祭师用这种方式,为村子吟唱赞歌,安抚亡灵,也用这种方式,找回了内心的安宁。然而,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片土地和所有的记忆,很快就要伴随山体滑坡长眠江底……(李浩) 阿来用了十年时间,以一部《云中记》去化解那场世纪灾难带来的伤痛、疑问与救赎,超越了所有同类题材的俗套,也是最动人的一部。大地震后,受到重创的云中村在政府帮助下整体搬迁到安全的地方,祭师阿巴却总在惦念着那些死去的人,最终回到即将消失的村子,去照顾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亡灵。是一部告慰生命的《安魂曲》。(孔令燕) ?《人,或所有的士兵》 邓一光 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与一般正面描述谋略或场面的战争小说不同之处在于,这部小说的关注点在于一向被忽视的战俘。通过庭审法官、战俘郁漱石本人、辩护律师及多方证人的多重视角观察,试图重新拼贴出香港沦陷与光复的历史,战俘的命运,以及在沦陷与光复中国民政府与日本、英国、美国、苏联等之间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史料搜集与文学叙事之间,在虚与实之间,还原被正史忽略的部分真相。在不同的视角中,个人与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在代表国民政府的审判官眼里,或在决定战争形态的大人物眼里,个人只是一串串冰冷的数字,是可以甚至需要牺牲的。作者想要做的是将那些被宏大的概念忽视的个体,那些被战争变成冰冷数字的个人从黑暗的阴影里打捞出来,使他们重新变成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具有人的温柔、忧郁、绝望与恐惧,也让人们看到在恐惧之下的勇敢与尊严,期望他们能有拒绝战争的权利,不再莫名其妙地因外力的支配而卷入战争。战争给人性和文明带来的伤害,并不会因战争的暂时终止而自然痊愈,它会在很长一段时间持续影响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不能够对战争、导致战争的人性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真正的反思,战争就不会真正消失。(王彬彬) ?《人生海海》 麦家 著 北京十月出版社,2019 一部关于二十世纪国族历史的传奇小说。在小说的第一部和第二部中,叙述者“我”对上校的视角是仰视的,上校是神一般的存在,是神医、出生入死的特工、风月高手、救苦救难的菩萨。到了第三部,“我”饱经沧桑从海外回到故里,和上校相见,这是整部小说中最动人也最有力量的部分。“我”和上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正面接触,上校已经失忆,他从传奇英雄回归人间大地,宏大叙事最终演化为人间悲欢。(艾伟) 麦家通过《人生海海》的写作,检索自己的童年、少年记忆,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回到故乡,并通过一个人的存在与命运,写下了一个地方的灵魂——这个灵魂里,有光荣,也有猥琐,有凡俗的乐趣,也有等待清理的罪与悔。这样的重新出发,见证了麦家对自己写作的超越。(谢有顺) ?《你好,安娜》 蒋韵 著 花城出版社,2019 青春的深海埋藏着惊涛骇浪,作家却以宽展有度的回溯和深沉内敛的涵养,将黑羊皮笔记本失而复得的四十年,用清爽素雅的文字、令人动容的叙事,在空间和时间、往事与此心的艰难糅合之中,保藏了历经岁月的体谅,生发出阐释不尽的隐喻。(施战军) 蒋韵的小说,人物和年代只是她抵达诗与远方的道具、背景,而生长在她思想汁液里的敏感丰富美好深邃悲悯叩问才是她的信念和信仰。她也因此越过了此在和当下,朝向更为古典的青春和未来。(陆梅) 作品真实描绘了主人公们不食人间烟火、狂热追寻理想主义的青春岁月,以及为一念之恶背负一生的惩罚与救赎,堪称中国版的《罪与罚》。(朱燕玲) ?《苔》 周恺 著 中信出版社,2019 周恺是近年引起文学界关注的90后作家,其创作的不连贯与非主流令人对其可持续性多少存有疑虑。但长篇处女作《苔》一下子让周恺的文学天空阳光灿烂。 《苔》有许多让读者意外的地方。比如革命,作品聚焦晚清风起云涌的年代,但却避开了对历史、对革命的教科书式的既定的表述,将革命置于生活、人性、欲望、功利、偶然等等日常、隐秘却实在的动机之中,于是,革命与人物的命运一同汇入了流向不明的江河湖海之中。再如地方,对此,周恺做足了功课。他以人类学、社会学和方志的功夫为自己的地方风俗的文学表现作了背书,其实证与鲜活足以让每一个对地方书写感兴趣的读者在其中得到不同的满足。惟有一点不出意外,那就是方言。周恺将方言上升到了本体的高度,它不是风格,不是修辞,而是言说本身,是叙述的载体和动力。他似乎想凭此建立其对汉语写作新贡献的野心。(汪政) 周恺这种朝古典主义、保守“后退”的写作相当前卫,写作姿势不再是“狂人日记”而是“大波”。拆迁之后,如何还原那些失去的细节,需要作家强大的想象力而又不流于荒诞不经。(于坚) 《你好,安娜》是鲁迅文学奖得主蒋韵献给母亲的作品。几个大好年华的少男少女,几段浓烈而隐秘的情感,全都藏在一个黑羊皮笔记本的去向里。为爱而牺牲,为爱而隐瞒,为爱而原谅,一个藏在嫉妒与救赎中的故事,只属于那个年代隐秘而炽热的浪漫与牺牲。 《你好,安娜》自出版以来,短短半年间,接连登上《人民日报》官方微博2020书单、中国好书、新浪好书、《中华读书报》、《深港书评》、百道好书等媒体榜单。 已获2019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文学好书"奖,《中国新闻出版报广电报》年度好书奖,荣选《收获》2019年度文学排行榜、第四届长篇小说年度金榜、《南方周末》2019年度书单(虚构类)等重磅专业榜单,受到评论家关注及读者好评,被誉为“具有古典主义的美感”,讲述与我们这个时代完全不一样的情感,唤醒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沉睡已久的深情。 名家推荐 蒋韵女儿、著名作家 笛安 推荐:《你好,安娜》写了多年以前的一群年轻人,但它更是讲述了整整一代人的失败。灿烂的青春,轻于鸿毛的生和死,劫后余生的人们于尘埃里卑微的挣扎…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话说清这个故事,我想说,有一束光始终在远处,但罪孽深重的人是否有可能接近它。 著名文学评论家贺绍俊推荐:5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即“50后”,那个时候人们主要是读苏联和俄罗斯的文学作品,也有西方十八、十九世纪的经典作品。这些经典文学对那一代人精神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很多50后的人相对来说很天真,他们的心好像更加单纯,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应付当下的复杂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蒋韵的小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她提供了这样一代人的人物形象图谱。蒋韵关于50后的精神成长、精神境界的小说在当代文学当中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当然有一些作家也写的,但没有蒋韵写得这么充分。 著名文学评论家 谢有顺 推荐:长篇小说《你好,安娜》记述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个知青的情感与命运遭际,他们美好,浪漫,执着,刚烈,既情义深重,又为爱生忌,以致因为丢失一个笔记本而演成了一系列人生悲剧。一种无辜负罪的青春,在难以宽恕自己的寂寥中逝去,是潜藏在人性深处的亮光和暖意,最终慰藉了那些孤独的心灵,并完成自我救赎。蒋韵用她文雅、细腻而灿烂的叙事,写下了一个特殊时代的悲情与沧桑。 读者短评 作者简介 蒋韵,女,1954年3月生于山西太原,河南开封人氏。1979年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栎树的囚徒》《我的内陆》《隐秘盛开》《闪烁在你的枝头》《行走的年代》等,中短篇小说《心爱的树》《想象一个歌手》《完美的旅行》《朗霞的西街》《晚祷》《水岸云庐》等。曾获“赵树理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以及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亦有作品被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在海外发表或出版。 郁达夫小说奖终评委评语: 蒋韵是一位没有被充分估价的杰出作家。—— 李敬泽 在这个泛娱乐的年代里,小说怎么样活下去,蒋韵是知道秘密的。—— 麦家 蒋韵的作品,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艺术水准之上。对岁月、对存在的深刻思索,是她写作的一个永恒姿态。—— 曹文轩 本书根据小说中重要元素“黑羊皮笔记本元素”做了特别的设计,双封面,外封采用黑白简约设计,内封以绒质纸打造黑羊皮笔记本绵绒的触感,扉页及题记页采用笔记本内页的条纹纹理,并有蒋韵亲笔题写“献给我的母亲”。 购买方式 附后记: 记忆的背影 蒋韵 拿到《花城》(2019年第4期)新刊,许久不敢打开。 有点害怕。 怕里面的文字让我自己失望。 这五年来,我的生活距离文学、小说之类,遥远了些。最经常出入的场所,就是医院、医院、还是医院:北京的,山西的。山西那边的医院里,是我的父母,北京,则是我的丈夫。 起初,在最焦头烂额的时候,绝望的时候,偶尔,会有一些电话或者微信,谈约稿或者什么活动的事。我往往都要愣怔好一会儿,才能反应过来人家在说什么——那已然是另一个世界的事了。正常的世界,凡俗的世界,温暖的、亲爱的、鸡飞狗跳热火朝天的世界。只是,不再和我有关。 我在世界的那边。 我的父母,一个罹患阿尔兹海默症,一个则是脑梗中风。曾经,他们都是精明强干的医生,是聪慧的、经历坎坷、内心世界丰富的男人女人,但是在晚年,疾病使他们成了漆黑的、没有记忆的人。那真是可怕呀。我记得,母亲曾经多么努力地想打捞她的记忆,挽留它。她和我们出行,坐在车上,不厌其烦,像个学说话的孩子一样,大声地,念着车窗外她能看到的所有路标、招牌、广告牌等等,一个字一个字艰难地蹦出口。那种时刻,我愤怒地想叫,想喊,无助地想死。而其时,我并不知道,最深的黑暗、最深的绝望,还在不远的前面等着我呢:她终将遗失一切,遗失她的一生。 有数年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近似植物人,不会说,不会动,甚至不会吞咽,全身插满管子,鼻饲管、尿管、氧气管、呼吸机……我们把她残忍地托付给了现代医学。这个受托者,冷漠却兢兢业业地行使着它的责任,有时甚至是在炫耀,炫耀它的强大和没心没肺。看,你活着,在喘气,还要怎样? 这种时刻,恐惧,几乎使我窒息。眼前这个被羞辱、被折磨、被摧残的暗黑躯体,是什么?是谁?母亲,还是我?还是世界尽头的真相? 我没有太多的时间了。无数次这么想。记忆完全有可能比我的身体先死。 没有人有无尽的时间,永恒的记忆。 那么整个人类呢?作为一个有灵的物种,地球上的族群,它有没有最终失忆的一天?或者,它干脆“进化”到不再需要记忆? 尽管,渺小如我,我仍然珍视我生命中某些时刻,某些印记。爱它们,或者,恨它们。 我往回走。走进青春的深处。也是人性的深处。 我必须溯流而上。水冷刺骨。疼痛刺骨。但是别无选择。 起初,这个长篇,不叫这个名字,叫《玛娜》。这是一个音译,当然也可以把它写作“吗哪”。它是《旧约》里的故事,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行走在旷野之上,没有粮食,没有吃的,于是上帝就让旷野中长出一种植物,有白色的小果实,可以食用。这白色的救命果实就是吗哪或者玛娜。摩西和他的族群,历经几十年,就是靠着这种叫吗哪的东西走出了旷野。但是这个白色的吗哪,这水灵的果实,只能随摘随吃,按需所取,吃多少摘多少,不能把它贪心地带回帐篷之中,据为己有。它在帐篷中过一夜,就迅速变质、腐烂,臭不可闻。 而我小说中的主人公,一个因爱情而盲目和痴狂的少女,就是窃取了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整个余生,被罪恶感所折磨和惩罚,陷入深渊。只有一次,仅此一次,她把吗哪带回到了帐篷。可变质的,不仅仅是白色的小果实,还有她灿如春花的生命。 当然,我也同样不敢心存贪念,以为我的文字就一定比我的生命长久。我知道,一定不会有多少人看到它们,阅读它们。我只是在模仿我母亲,就像她疾病初起时所做的那样,望着车窗外一闪而过的风景和各种招牌,大声地依恋地念出它们的名字,在终将失去它们之前拥抱它们,和它们告别。对它们说,谢谢你们给了我一个丰富的过往。 这是我写《你好,安娜》的初衷。 长篇小说 灰衣简史/李宏伟 花城关注本期关键词:“我城”的儿女们 栏目主持人:何平 我认识过一个比我善良的人 / 笛 安 羽翅 / 班 宇 去大润发 / 王占黑 离萧红八百米 / 郭 爽 蕉叶覆鹿 / 林秀赫 站在天平上 / 陈苑珊 并不是则味咖啡馆 / 杨则纬 先生,先生 / 朱 婧 本期点评:“我城”的儿女们 / 何 平 诗歌 再见或遗忘(组诗)/ 赵亚东 天鹅颂 / 陈 仓 散文随笔余墨 / 石舒清 花城译介栏目主持人:高兴 女舞者/[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茅银辉 梁小聪 译 思无止境 把自己生下来多么艰难——汉德克讲稿 / 李敬泽 世界文学和青年写作——上海—南京双城文学工作坊(第三期)对谈(节选) 纪录片永远不要说文学要衰微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花城》(2019)访谈实录 / 王 蒙 温 晨(导演) 域外视角 展事——现代艺术展览的潮流和策展的叙事逻辑 / 刘蓓庆 关注《花城》杂志 独立精神 人文立场 新锐主张 点击文末“”即可购买新刊 地址:广州市水荫路11号花城杂志社 邮编:510075 电话:(020)37592311 微信:huacheng1979(可在微店中购刊) 刊号:CN44-1159/I 邮发代号:46-92 海外代号:BN661 欢迎邮购,免收邮费,每册定价20元,全年定价1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