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Stefan Johansson 今年,因为疫情,时间错乱之感加重。 岁末,好些地方下雪了。前些天,北京下雪,同事说:“地铁里在读,一出来居然下雪了,真‘在俄国’。”这算是寒冬里美好的时刻。 盘点理想国这一年好书,有读者赞誉或媒体偏爱频频出现的“热门”作品,也有一些少被注意的“冷门”好书。在这里,热门和冷门(大众与小众),并不跟书的好差有必然关系。一些书,此时此刻冷门,他日可能成长销书,乃至热门大众书。 所列冷门好书,不见得每本完美,有的从某一角度看,还有缺憾。一本作品,只要有吸引你之处,有趣有意思就好。而无论大众,还是小众,做有品格的书并推荐给读者,才能挺过寒冬,走下去。 2020马上就要过去了,留言说一说这一年你读过的冷门好书吧!理想君会选取三位,任选今天中的一本,同时,会把中选留言精选成文章。 01.《亚洲与一战》徐国琦 著;尤卫群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中国和日本在一战中博弈,其结果为日后历史走向埋下伏笔;印度和越南通过一战认识到自身的民族命运,战后谋求独立;朝鲜希冀通过战后西方国家的帮助而独立,最终失望地走上自主的进程。各具特点的五国在一战中纷纷打开视野,在战中或战后迎来民族觉醒。 我希望这本小书把一战更充分地带入亚洲历史,同时也把亚洲人带入一战国际史。我也希望这本书能让亚洲人民更好地了解他们共同的历史,为健康、和平的未来之旅奠定基础——这个未来只能是共有的,而不是各自独有的。——徐国琦 02. 《历史的原声:清季民元的“共和”与“汉奸”》桑兵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最新学术研究的文章结集,着眼于思想概念史,是努力承接前贤、续写辛亥历史的第三本书,与之前出版的《走进共和:日记所见政权更替时期亲历者的心路历程(1911-1912)》以及《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一起,作为对清季民元重大历史转折重新审视的结果,同时构成尝试续写大历史的开端。作者希望从不同层面努力深化对辛亥民元历史大变动的认识。贯通各类新旧材料,订正重大史事的错误,澄清学界坊间的各种彼此歧异的说法,避免随心所欲甚至别有用心的解读,扩展视野,关注以往大历史较为忽视的人事。 这本著作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重新审视既有研究和文本史事,叙述清季民国时期“共和”在近代中国的演进,将“共和”作为一个名词,以之为对象,进行概念史研究。第二部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辛亥时期“汉奸”指称的转义及其使用为主题,进一步耙梳史料,重现史事,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历史本相及发展进程,进而依据历史实事把握相关概念及其演化。 03.《救赎者:拉丁美洲的面孔与思想》[墨] 恩里克·克劳泽著;万戴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推翻了欧洲殖民者的统治,踏上了现代化的探索之路。彼时,美国正挥舞着干涉主义的大棒对它的后院虎视眈眈,欧洲老牌帝国无不垂涎于大洋彼岸的丰饶资源与广阔市场。身处百废待兴、强敌环伺的历史困境,拉丁美洲该如何找到它的出路? 作者恩里克·克劳泽以媲美文学作品的笔触,借助九位拉美历史人物的人生线索,勾勒出一百五十年来拉美的政治思想面貌和历史探索轨迹。在这些人中,有为刚刚走出黑暗的拉美点亮民族之光的何塞·马蒂,有在动荡时代的夹缝中传递思想火炬的巴斯孔塞洛斯,有倾尽祖孙三代之力前赴后继投身革命事业的帕斯家族,有写出风靡全球的《百年孤独》,却因与独裁的共谋关系而饱受争议的加西亚·马尔克斯,还有一生坚持对抗独裁专制的巴尔加斯·略萨。他们虽然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却怀揣着相似的理想:建立一个公正、繁荣、和平的秩序,使饱受落后、贫穷和帝国主义之苦的拉美获得救赎。 04.《恶人》[美] 詹姆斯·道斯 著;梁永安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本书起源于作者詹姆斯·道斯对二战老兵“中国归还者”的访谈。这些人年轻时曾犯下最残暴的罪行,却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反战主义的布道。作者以小说家的笔法演绎抽绎他们的战时回忆,串起了本书各主题之间的脉络,并汇集哲学、文学、宗教和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的关于“恶”的思考,藉以还原“邪恶”的真相、成因、背景,及其内隐的意涵。 作者也借此探讨了再现创伤所引发的一系列难题和悖论,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邪恶和残暴等人性的晦暗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同理心”又能发挥多大效用。此一困难的人性钻探,将在阅毕本书后得到解答。 05.《每个人的经济学》[英] 张夏准 著;李佳楠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为什么经济数据不可能客观?为什么6%的增长是一个“奇迹”?为什么经济学号称可解释所有事物,却无法预测经济危机?为什么大部分人明明消费超过任何历史时期,幸福感却没有增加? 剑桥大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学家张夏准教授,从基本概念出发,以开放态度解读各个经济学派观点,简洁幽默地揭示每个经济角色的行动逻辑。启发你看清更真实的环境背景,明智理性地对日常经济事务做出决策。教你做一个经济思考者,创造更有活力、更稳定、更公平、更幸福的生活。 06.《上帝之子》[美]科马克·麦卡锡 著;杨逸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巴拉德是阿巴拉契亚山区的土著,外来者眼里的怪人,当地族群中的异类,“一个上帝的孩子,多半和你一样”。一场大火之后,巴拉德过上了穴居生活,他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原始的面貌,同时也在不断地遭受失去——失去房子,失去名誉,失去社会联结,直至失去生命。从现代文明中一步步倒着退回荒野,退到世界的边缘,终于再也无路可退。一个人是怎样被逐步剥夺殆尽的?一无所有的赤裸生命又要如何存在?“他决心继续前行,因为已经无路可回,那天的世界和往常的任何一天一样可爱,可他却在骑着骡子迈向死亡。” 《上帝之子》是科马克·麦卡锡的第三部小说,以冷静日常的笔调书写谋杀事件与神秘自然,简洁粗砺的短句与缭绕怪诞的长句交错,具有浓郁的“南方哥特”气息与暗黑浪漫主义色彩。在麦卡锡上帝般漠然而又悲悯的目光之下,青年巴拉德孤绝的一生如同一首残酷动人的荒野史诗,被放逐之人终而复始地无声吟唱。 2013年,由詹姆斯·弗兰科根据本书改编并执导的同名电影在意大利上映,获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07.《我的奋斗4:在黑暗中舞蹈》[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著;康慨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的六卷本自传小说《我的奋斗》与希特勒的野心无关,是作者四十多年成长与生活的自述,六卷主题分别为死亡、爱情、童年、工作、梦想、思考。书中用流水笔调记叙平凡生活,直白坦诚,有着“自虐般的真实和琐碎”,又在日常细节中呈现了动人的敏感。 本书是《我的奋斗》系列的第四部,克瑙斯高十八岁,高中毕业后到挪威北端小岛霍菲尤教书,想借这份工作存钱从而专心写作。他向往开放的空间和豪爽的姿态,痴迷音乐,梦想中的独立生活、能看见极光的小岛,一切似乎触手可及。仿佛身体内放置了小兽的少年,永不会餍足的青春渴望,撞击在只有两百多人的小岛上。酒精,野心,尴尬的性爱,开始酗酒的父亲。北极圈的黑夜特别漫长,成为作家的梦想屡屡受挫。人们如何经历青春,就将如何走入人生。 08.沈从文经典名作上册《从文自传》中册《萧萧》下册《边城》沈从文 著;赵园 主编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沈从文经典名作》的与众不同之处,不仅仅是一套田园牧歌般的、原汁原味的、采纳民国首版文本的沈从文代表作全集[包括小说、散文、传记、家书及文物研究等,所有篇目打磨多年,均遵照沈从文自己“临事庄肃”的方式而来],还在于我们今天一个共享的打开方式,即“1+1+1”经典共读计划,一篇沈从文代表作,一位专家共读人,一堂文学精进课…… 汪曾祺、作家王安忆、《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沈从文知名专家凌宇、国家图书馆“文津奖”得主张新颖、北大复旦等等名家的27位共读人[即中国作家、中国学人组合]。书内41篇沈从文作品,每一篇都收有专家共读文章,再加“乡下人”沈从文自订年表、沈从文影像,和你一起对话沈从文。 09.《文字的故事》唐诺 著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文字本性喜欢游山玩水,人间四下浪荡。 《文字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的文字学,百科全书式的文字通识读本。真正人的活动是用字而非造字。那么,文字究竟是怎么被发明出来的?未来它又将走向哪里?书中,唐诺用诗意的想象带领读者重返大造字时代,在远古先民造字的生命现场,展开对文字这种“极坚忍世故的动物”的生命历程、本质与意义、责任与困境,及未来命运等问题的深度思索。一个个习见的字被还原出它们不可能相同的温度、色泽与记忆刻痕,鲜活灵动。同时,唐诺将丰富的社会学、人类学、符号学、语言学等知识熔铸其中,对语言、命名、时间、历史、记忆、自由等人类重大主题展开思索,一幅幅由文字绵延开来的历史与文化画卷也由此展开,阔大深邃又亲切可感,磅博优美且发人深省。 文字的故事,即文字与时间、空间、历史、人类角力的征程。这是一部讲述文字历史与命运的寓言,也是一部文字学视角书写的思想文化随笔。 10.《黑色电影:历史、批评与风格》[美]詹姆斯·纳雷摩尔 著;徐展雄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提起“黑色电影”(Film Noir),最容易想到的是那些风格化、愤世主义的1940、1950年代好莱坞黑白电影——关于私家侦探、蛇蝎美女、犯案黑帮、亡命鸳鸯的情节剧。在《黑色电影》中,詹姆斯·纳雷摩尔探讨了这些影片,但他亦向我们指出,“黑色电影”这个术语远比我们所认识的复杂和矛盾,它是一份重要的电影遗产,同时也是我们投射到过去的一个概念。此书提供了对黑色电影的原创性研究方法,既生动又广博,同时还有新的影片信息和对数十部影片带有启发意义的评论,这其中包括经典之作《双重赔偿》《马耳他之鹰》《第三个人》《来自过去》,“新黑色电影”《唐人街》《低俗小说》《蓝衣魔鬼》,以及21世纪的黑色电影《穆赫兰道》《罪恶之城》《杀戮赌场》等。纳雷摩尔对黑色电影的探讨基于以下几个面向:作为批评主义的术语,作为艺术中现代主义的表达,作为好莱坞1940、1950年代审查制度和政治的征候,作为一种市场策略,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风格,作为关于种族和民族的电影,作为一个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得以传播的概念。《黑色电影》还是一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著作,除了电影和电视,笔力所及,还带来有关现代文学、美术、流行文化的有益见地。11.《我的咖啡生活提案》[法] 陈春龙、塞巴斯蒂安·拉西纳 著;陈旻乐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世上少有饮料像咖啡一样,在酸与苦中酝酿品味空间。因咖啡豆的烘焙研磨、冲煮器具及操作手法不同,每杯咖啡都有独特的甘、醇、香。搭配早餐羊角包的拿铁,加班时提神的意式浓缩,咖啡馆的精品手冲,甚至适合外带的摩卡……无论何时何地,总有咖啡相伴,是日常最简单的乐趣。 《我的咖啡生活提案》用300幅精细手绘,破解一杯好咖啡的全部秘密。它详细介绍了32个咖啡豆品种特色,以及21个咖啡豆生产国风土,为你在咖啡馆点单时指点迷津。展示六步深度品鉴法,带你领略精品咖啡的风味层次。更能进阶手冲世界,将12种常用器具的操作关键分解,按图索骥。另有17种咖啡食谱,手把手传授经典拉花技巧,让你尝试为朋友亲手做咖啡,享受有格调的下午茶时光。 从小白变成咖啡控,学会品味酸与苦,发现咖啡的魅力与人生的乐趣。 12.《为真实的世界设计》[美] 维克多·帕帕奈克 著;周博 译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维克多·帕帕奈克最重要的著作。该书于1970年出版后,以其开创性的理念和对当代设计文化的尖锐批判,引发设计界的阵营对立和论战。作者思想锋利,观点极具前瞻性。迄今为止该书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成为传阅度最广的设计书籍之一。维克多·帕帕奈克犀利且毫不避讳地指出设计领域里的诸多“无用设计”,提出设计应与“真实世界”相连接的新观点。将设计放置在整个社会远景中,则设计必须有意义,要为人的“需求”而不是“欲求”设计,要为多数人的需求服务,要为人类与环境的未来发展服务。帕帕奈克首次提出了设计伦理的观念,细致描绘设计与社会责任、生态环境、思维方式间的勾连,他对“设计目的”的解释成为现代设计理论的一个重要起点。 ??理想国2020“冷门”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