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奖——2017年由做書发起的华语原创图书评选奖项,旨在评选本年度优秀华语作品。 “国内很多图书奖项的获奖图书,重叠的比例非常高,甚至,那些获奖作者来来回回也总是那么几个。慢慢地,我们仿佛有种错觉,似乎只有极其有限的一些作者和出版机构在为我们努力工作着。”在不久前的文章《每年有50万种书出版,为何获奖图书总是那几本?》中,作者曾经有此疑问。年初,我们也曾经分析过当当、Kindle、微信读书、豆瓣、多抓鱼的2020年度榜单,同样发现了相似的问题。 当然,影视行业每年颁奖季的热门作品也很集中。但对于题材丰富度远超影视的图书行业来说,热门之外还有更多的“遗珠”有待我们发掘。图书奖项和平台榜单之所以如此重合,一方面是因为全社会对图书的关注日益稀薄,只能分配到寥寥数种上面。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核心读书人群体的高度同质化,多元的声音过于微弱而难以被听到。这对于出版业来说并不是个好消息。 四年前,我们发起做書奖,是为了鼓励本土优秀原创作品多多涌现。四年过去,虽然引进图书强势依旧,但一批聚焦本土的图书品牌诞生了,原创图书的主力军也在悄然更新换代。在文学领域,新一代年轻写作者正在找到自己的声音和读者,更多隐于民间的素人作者浮出水面。在社科领域,学者们正走出书斋,用思想资源帮助读者理解时代,摆脱西方视角走出中国看世界。在绘本/图像小说领域,无论是思想内核还是表达方式,本土画手的创作光谱都已超乎我们的想象。 第四届做書奖,我们既希望把握原创图书的新流向,也力求在主流之外关照更多闪亮的支流。我们不会回避获奖榜单上的“常客”,因为它们是时代情绪的晴雨表,但更想集中展示各个专业领域去年“最美的收获”,那些普通读者也应该了解的冷门佳作。 为了让本土原创新势力被更多人看见,我们今年新增了年度出版人、年度编辑、年度营销编辑、年度出版品牌等个人、机构奖项,他们是去年那些热门佳作的捕手、推手,也一起推动了原创图书复兴运动。 和第三届一样,我们在每一本入围图书信息中都加入了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营销编辑的名字,并邀请相关编辑亲自推荐,正如奥斯卡有各种幕后奖项一样,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做书既需要工匠精神,但更需要团队合力,每一个人都不可或缺。 恳请大家都能为这些优秀作品和优秀做书人投票,在出版业越来越沉默的年代,每一位读者都应该为你的热爱奋力发声,让那些还在坚持创作、出版的人们不致于心灰意冷,你的声音会助力更多优秀原创作品的诞生。 (以下为入围书单,排名不分先后) 莫言在获诺奖8年之后终于奉上新作,展现了暴得大名之后眼中的魔幻现实。90后作家陈春成用想象力撬动博尔赫斯与笔记小说,显示了新创作者出入古今中外的自由无碍。在《活着》出版近30年后,才有一部女性视角的命运史诗《秋园》。张大春历时15年的四季传奇终于收官,将说书人传统推向了新境界。朱琺则积15年之功,将民间传说与西方博物学写作熔于一炉。除了外外这样在“汉语边缘写作”的诗人,很多天真未凿的小诗人也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当曾经生猛登场的青年作家们不再能给我们惊喜时,我们希望聚焦于文学写作的那些新的可能性。 九个故事创造出奇光异彩的小说宇宙,那里有逝去的旧山河,幻想的星云,少年的梦境。《夜晚的潜水艇》横空出世,带给华文读者惊喜。春成用年轻而古老的中文,写出万物的可能,也创造出汉语的另一种风度。 ——策划编辑 黄平丽 作家以获奖后重返故乡的独特视角,再写高密东北乡人事,12篇小说独立成篇、各有曲直,却具有奇妙的整体性,从历史深处步入现实百态,描画出进入新时代的农村乡镇典型人物群像,探讨了现代人精神世界“晚熟”的长成之路。依然是读者熟悉的那个莫言,却带给我们陌生的阅读体验。——责任编辑 赵萍 八旬奶奶讲述“妈妈和我”的故事,写尽两代中国女性的坚韧与美好,展现苦难中的善良、尊严与爱,看见和记录那些被遗忘、被遮蔽的普通人,被读者誉为“女性版《活着》”、“母女版《平如美棠》”。 ——责任编辑 信宁宁 独特的文本形式,奇诡的想象力,百科全书式的博学,大胆的实验精神,成就了《安南怪谭》这部难以归类的作品,它的机智、怪诞、玄妙、亦真亦幻的风格,拓展了小说写作的技法与格局,为汉语文学开辟出新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梁雪波 谁也避免不了死亡,对于外外来说,这实在过于偶然或极端。我们不得不痛苦地意识到,外外过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他再也不可能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我希望这种遗憾不是我们重新阅读外外诗歌的理由。我们应当铭记的是,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他写出了很多杰出的诗篇,他用这些作品点燃了自己也照亮了世界。他就这么轻易地战胜了平庸的生活,超越了无常的现实。 ——楚尘文化创始人楚尘 说书人张大春历时15年填坑小说,传奇四季书系列收官之作。江湖林野、奇人异事、飞贼走盗……都是人间稀奇事;开篇《血饵》讲生,末篇《离魂》出窍,小人物陷入大时代的黑洞,大历史里都是浮沫相连的小传奇。 ——策划编辑苗洪 致人类历史的沉重时刻:野兽开始逃难,河流开始堰塞,森林开始倒下,它们永远不再生长。陈应松以一幅“楚地八百里群山怪岭”的众生画卷,重申文学的“森林立场”。风尘磨尽,苍山不老,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有其尊严。 ——责任编辑魏玮 思安在《活食》中表现出自由不拘的写作状态,精妙融入自己在戏剧和诗歌创作中的丰富经验。她由内而外地观照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既展现出纷繁的外部图景,更向内挖掘人们“我之为我”“我何以至此”的广阔的精神世界。 ——特约编辑 李蕊 衡量一个文明程度的标准,不在于人们如何赞美它的强者,而在于人们如何对待动物、女人、老人和弱者。我们若希望活在文明更高的社会,便不应指望别人,而是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它的完成。这是文化的担当,也是它的荣光。 ——策划编辑 夏言 谷林和扬之水,两位当代文化界具有独特建树与人格的学者、读书人,更是中文书信写作的高手。《爱书来》首次汇集并系年整理两位文化人跨越二十年的194封通信,以近乎古典的方式,留存了中国文化独有的雅正与灵性相融的文字,也为去古已远的现代社会,保存了一份触手可温的亲切的古意,高情厚意,堪称绝唱。 ——责任编辑 陈飞雪 在图书从社会舆论中退却多年之后,2020年可谓是“反扑之年”,出现了很多回应社会思潮、时代焦虑的著作,也难得有激起广泛讨论的出圈作品。不过,我们更希望从专业层面来判断一本书的长期价值,挖掘时代浪潮背后更深层的潜流。比如,“内卷”是2020年当之无愧的年度词汇,我们注意到最早在中文学界译介“内卷化”概念的黄宗智先生,将他的小农经济理论进一步向前推进,推出了《中国的新型小农经济》,指出了乡村社会摆脱内卷的可能路径。同时,我们也关注各领域的突破性写作,比如《失落的卫星》为汉语旅行文学树立了新的标杆。 《来古记》是当代非虚构叙事的杰出文本,具有记者特稿写作的优秀特质;来古村民的温暖人性在作者冷静、理性的笔触下传来深沉的回响。《来古记》绝对是不可忽略的西藏书写,是每一个想了解西藏的人的钥匙。 ——责任编辑李敏 温玲玲 罗丹 晋永权通过二十多年的图像收集、整理,甄选出从1950年代初期到1980年代末期1500余幅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在客观、温和中打开了视觉艺术解读历史文化的新视角,为一个日渐模糊的昨日世界,呈现出人性的温度。 ——责任编辑 熊霁明 张云历时十年的心血之作,《中国妖怪故事》是对妖怪定义的溯本清源,对中国妖怪体系的庞大构建,更是对五千年妖怪文化与妖怪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本书引用了从上古到现代各种典籍近300部,记录中国妖怪共计1080种。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得主晓航评价本书说:这是一本开宗立派的妖怪“大辞典”,这本书绝对填补了中国妖怪学的空白,意义重大,功德无量。 ——责任编辑云逸 带着迷恋、共情和求知,踏上一场中亚POV之旅,历史和现实、文化和日常被立体展开,以至于能从一双孤零零的高跟鞋,窥见当地女性的生存状态。在隔绝的疫情时期,《失落的卫星》提醒我们自由的珍贵和世界的广阔。 ——策划编辑 郑科鹏 作为新语文的倡导者,传统语文教育的批评者,郭初阳推崇“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他以渊博的、缜密的、激发性的课堂,为孩子打开了通往世界的道路。这套书正是他精彩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 吴嫦霞 “听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答曰:“渐近自然。” 本书就力图回归人性,以独特视角解读艺术史,放下宏大叙事而关注其中的一个个男人、女人、老年、少年、圣徒、凡夫,关注其身体、性别、情欲,及其与权力的互动。 ——特约编辑 楼伟珊 雪莱说: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文学、宗教,根源皆在希腊。古希腊的荣光照耀了人类的整个历史,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跟随赵林老师从吟游诗人荷马、希腊神话中了解浪漫的故事、激荡的历史,从书中介绍的建筑、艺术、科学和哲学知识中体会古希腊文明美的感悟和理性哲思。 ——责任编辑王铎霖 施展老师用足迹丈量出中国经济的动力值,洋洋洒洒地解释了一个核心问题——为何中国不会失去制造业的核心地位。但是《溢出》并未充斥着冰冷的数据,在书中读者会看到独具人文关怀的真情流露,看到一道用实实在在的人的故事筑起的中国经济和商人秩序的铁壁铜墙。 ——营销编辑 张璇 “将无同”是作者胡宝国老师的网名,这三个字通透而蕴藉的风度,正与其治学风格相契。这部论文集从策划到成书,浸润了同老友人们对他的爱与敬意。而此后的一再重印与收获的诸多奖项,则是他学术影响力与人格魅力的明证。 ——策划编辑 孟庆媛 灾难,是人类社会省察自身的残酷机会。这本书并非今年写就,但现在读来格外感同身受——很长一段时间,我们都会生活在临界状态中了。这很糟糕,但同时也是一个残酷机会,省查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审视那些被固化的价值和观念。这本书即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珍贵的视野。 ——《从那霸到上海》编辑团队 《走出唯一真理观》是2020年给了许多人精神支持的一本书。哲学不是一门学科,但有思。思并不只在系统论理之时显形,它同样能够在演讲、访谈、书评和短文里结晶,后者更考验言说者对周边环境的敏锐感知。在本书里,鲜活生动的思想寓居于形式不一的表达之中,足够启发我们重新思考真思与言说的关系了。 ——责任编辑 肖海鸥 黄宗智最先在中文学界译介“内卷化”的概念,借以分析明清以来中国小农经济与乡村社会的发展。从“内卷化”到“隐性农业革命”,再到“新型小农经济”,本书试图呈现的便是中国小农经济与乡村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策划编辑 刘隆进 在微信长图、微博条漫的浸淫培养之下,在后浪漫等图书品牌的努力推动下,国内的成人绘本/漫画/图像小说市场正在成形,很多过去只能独立出版的作品开始走向更多读者,业内顶尖画手纷纷出版了作品集。所以,今年我们将这一类别独立出来,而且一下子就找到6本入围佳作,它们的画风各不相同,但每一本都让人一翻开就停不下来。 《生活蒙太奇》由100个无声漫画组成,内容来自于作者对生活片段的采集、蒸馏和想入翩翩。作者天然是一位从三岁开始专心画画的年轻女孩。那些平淡无奇的瞬间:晒在午后三点的阳光下,雨天一个人读书,抬头遇见初雪……作者把这些单独静止的画面,通过独特想象力和洞察力的艺术加工,画成可以阅读的,充满故事感的连续绘画作品,仿佛一部生活电影的蒙太奇。——策划编辑 李颖 由宾 小河有一个梦想,打捞濒危的童谣。王烁有一个梦想,用漫画阐释世界。两个美好的人儿相撞,一本横跨老、青、少,展现声、画、文,包容故事、纪实、童谣的丰盛读本就这样成为在读者手中捧读的无尽之书。 ——策划编辑 姚湘竹 老葛照着记忆一笔一笔描绘出童年时的花鸟鱼虫、衣食住行,还原了自己一个人心中的一个时代、一座城,却在不经意间勾起城内外无数人的共同记忆和向往。大概是因为书中呈现的不只有那个时代的面貌,更有其精气神儿! ——策划编辑 吕俊君 再热爱生活的人,偶然也会纳闷,正全情投入的生活是否真值得全情投入。匡扶摇在《纳闷集》中以简单的笔触勾勒出平凡的我们在“没什么大不了”的生活中的迷茫、困惑、冲动与惊喜:厌倦了高压工作的女孩,热爱自然观察的男孩,要应付长辈的后辈……这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情绪,是时代给予我们的烙印,是我们对未来的期许。 ——《纳闷集》编辑团队 画集大多为生活中的场景,图与图之间具有一定的时间顺延感。作者擅长描绘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本被人忽略的生活片段定格在图像中,看似毫无联系,却又有时间流逝的故事感,给读者带来一种平静与孤独。作者凭借对场景的细腻描绘,将故事性融入到画中,以展现当代青年生活点点滴滴。 ——策划编辑 野兔子 作为一名新生代跨界艺术家,张渔不断从传统绘画中汲取养分,她痴迷精致细腻的重彩,也喜爱气势磅礴的写意,两者在她的手上碰撞出极具个人特色的新中国风水墨画。她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大胆的想象,将这些形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出来了。她笔下的仙佛不落凡俗,妖魔明艳动人,每一个形象都有骨有肉有皮囊,充满张力,抓人眼球。 ——责任编辑 李一鑫 梁静仪 2020年全国图书零售市场规模首次出现负增长,但少儿图书却是唯一正向增长的门类。在引进童书唱了多年主角之后,近两年原创童书正在逐渐收复失地。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热潮的推动,古典题材正在找到现代的表现方式,比如《给现代孩子的声律启蒙》,另一方面,国内童书开始像国外一样关注更丰富、深邃的话题,比如《我讲的故事都不是真的》敢于去触碰生死得失的哲学思考。我们相信,原创童书在未来还将会有更好的市场表现。 在众多“给孩子”的传统文化童书中,这一本难得的既“孩子”又“现代”。从“天对地,室对家”到“苹果脸,葡萄牙”,声律启蒙由此和孩子真正建立联结,更渗透进丁慈矿从生命体验出发的语文教育观,和“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的做一个现代人”的人生价值观。 ——特约编辑 李佳怿 这本图画书通过孩子的眼睛,展现平凡而美好的一天。从时间、空间的推演,到“我”与世界的连结,将读者引向哲学的感悟。原来小小的“我”与大大的世界紧密相连。 ——策划编辑 罗曦婷 2020年2月,作者王春子受到家扶基金會的邀請,像駐村般在約旦當地生活一個月,拜訪當地的社區、家庭,採集田野資料,並將這些珍貴的經驗與內容轉化成動人的繪本故事:透過「躲貓貓」這個無論約旦和臺灣的小孩都喜愛的遊戲為媒介,以自然又具餘韻的文本,充滿當地生活文化的豐富圖像,牽起我們和相距8000多公里以外美麗國度的聯繫! ——《大家來玩躲貓貓 》編輯團隊 以温柔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敦煌跨越千年的故事,邀请敦煌研究院勘校。从荒芜的雅丹地貌到20万人口的城市,从陶土时期到21世纪,陪伴敦煌一步步走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景呈现敦煌的前世今生,一本书,让孩子看懂敦煌。 ——策划编辑 贾怡飞 90后“课本作家”慈琪汇聚灵感的84个短童话,既有令人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也有关于生死得失的哲学思考,被称赞为“摆脱了地心引力的写作”。王笑笑展览级别的手绘插图进一步拓展了故事想象力的边界。 ——责任编辑 王雪纯 2020年我们曾关注过数起行业内部的争议性事件,暴露出新旧两代编辑之间在现实处境与职业理念上的鸿沟,前辈编辑往往有着学人风范,会将做书秘辛、作者交游行诸文字,随着他们的逝去退隐,编辑类图书也开始出现断层。我们希望新一代编辑可以继承传统,将不同于前人的行业经验沉淀下来,贻惠新人及读者。 本书是《莱比锡的选择》的前编,二者的差异从书名就已经开始——“选择”是慎重的,“翻阅”可以是随性的。质感上,“选择”是厚重的,“翻阅”是厚而不重的。色彩上,“选择”是全彩还有局部烫银的,“翻阅”是红黑双色极其质朴的。书名字体上,“选择”使用的是余秉楠先生的友谊体,体现着中德两国友谊的源远流长;“翻阅”的字体则是波普式的,仿佛柏林墙上的涂鸦——从翻跃柏林墙到翻阅莱比锡,意味深长,令人遐想。内容上,“选择”是有中国设计师参与的,“翻阅”是纯粹“国际香型”的。 ——责任编辑王林军 编辑是一种职业,在文化传承和创造的过程中,编辑起着重要的作用。聂震宁先生《致青年编辑的十二封信》的这十二封信,汇聚了他多年从事编辑、出版行业的经验,对年轻人理解文化传承、创造工作、了解职业入门规律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 ——策划编辑 张华娟 《文案三章》是作家、资深出版人黄集伟先生关于图书文案的编撰心得。无论你是新晋图书编辑,还是出现职业倦怠的“老鸟”,只要是对写作有兴趣的读者,《文案三章》绝对是你的案头必备。 ——责任编辑 张远帆
-历届做書奖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