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年关,每个新年,爱书的人总会平添一份遗憾,又有许多好书尚未读,又有许多新书沉进了旧书里。2022年的第一个工作日,让我们一起回首,看看去年《书城》的作者与读者,曾经为你推荐过哪些好书。以下图书均来自《书城》杂志2021年近50位热心读者的推荐,以及海内外140余位《书城》作者的阅读体悟。 20 21 书 城 大 家 01 《快乐与至乐》 上海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本书收录钱旭红、何怀宏、葛兆光、张汝伦、陈嘉映、张信刚、晏可佳、钟扬、冯平、江晓原、孙周兴、胡翌霖、孙向晨十三位著名学者的十六篇文章,话题涉及哲学、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兼具广泛性和深刻性。本书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为入口,在东西方文化视野的对照下,用哲学的眼光,把一些深奥的前沿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高新技术课题或交叉学科的课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同时,本书反思和观照的是当今人类以及未来人类的生活,不止是知识的碰撞,更是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呈现。 02 《打开果核》 上海文汇出版社2021年 本书收录张文江、彭林、樊树志、傅杰、郑培凯、王涌豪、陈引驰、戴燕、朱刚、陈尚君、陈建华、陈勤建、李天纲、陈正宏等十四位著名学者的十六篇文章,话题涉及《易经》、老庄、《论语》、唐诗宋词、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等领域,兼具广泛性和深刻性。本书以对经典文本的阅读为入口,深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阐述精当、不乏新意;同时,大家学者对传统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高屋建瓴,对于当下的文化发展潮流,亦不无启示与指导意义。 03 《(书城)精选》(特别装帧版) 上海三联出版社2021年 这套书里设置了几组文章几个概念群,它们仿佛几个星团。有的讲史学,从“读一本书”入手,而得出“怎样读了一本书”以及“读出了什么”的体会,而这些体会,恰恰描绘出了思想史、文学史、学术史、艺术史、科学史等等背后的文化之问。有的在讲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有的在讲中西文化的调和,有的讲民间叙事,有的讲饮食男女,讲一饮咖啡里的浮世漂泊。还有的不知是讲艺术还是科学,只管讲牛顿的苦恼和乐谱里的计算题,讲恍惚困逆下的人生和关不住的艺术。 20 21 思 想 1 《胡塞尔的逻辑学》 [法] 苏珊·巴什拉著 张浩军译 六点图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是胡塞尔最重要也最难懂的著作之一,在其思想历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本书循着胡塞尔的思想路线,围绕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逻辑学与现象学的关系展开论述,对该著作每一章的主题进行了详尽的论述与深刻的评论,为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胡塞尔的思想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粒子(豆瓣网友) 02 《庄子讲义》 陈引驰著 郝润华 杜学林校注 中华书局2021年版 陈引驰老师将数十年之学养,化作亲切舒缓的话语,叙说《庄子》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再层层披拨出其内蕴的哲思,使千年前的花苞亭亭绽放。求学者,自可从中领会到陈老师出入古今,援引中外的博学;而作为闲适时光里的阅读,也能在那么一刹那,令忙碌于生活的读者,瞥见内心深处那条自在游曳着的小鱼。 ——林慕之(博士后) 03 《中国哲学方法论:如何治中国哲学》 彭国翔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 书名中的“方法论”,可能会引起误会,以为这本书讲的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其实这书每一篇文章讲的都是研究中国哲学乃至研究中国文明所必需的根本方法。通过对中国哲学的身份、前途、主体性及研究方法逐一进行探讨,作者试图回应这个根本问题,即何为真正的中国哲学。 ——余人(豆瓣网友) 4 《用得上的哲学》 徐英瑾著 理想国· 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版 书名中所谓的“用得上”,并非指导人生的鸡汤哲学,而是指抛开了晦涩、艰深的哲学史与思想体系,直面生活本身的问题,以及如何认识与反思这些问题的哲学方法。正如作者前言中说,做用得上的哲学,过讲道理的生活,这是作者的“学术观”,也是本书的主旨和核心要义。 ——吴柰(中学教师) 05 《莎士比亚:欲望之火》 [法]勒内·基拉尔著 唐建清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这本书研究的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展现出来的“摹仿性欲望”。“摹仿性欲望”的根源在于“嫉妒”。这种隐秘的竞争渐渐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形成一种“诗性悖论”。作者认为莎士比亚是较早发现并且阐释“摹仿性欲望”的伟大作家,他对人类这种潜在欲望的讽刺和揭露是如此深刻,使笔下人物成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的原型。 ——陈嫣婧(青年学者) 20 21 批 评 01 《什么是世界文学》 张隆溪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 当李白、杜甫和历代重要的作家和诗人,以及其他非西方文学和欧洲文学中的“小”传统中重要的作家和诗人成为全世界读者都相当熟悉的经典时,世界文学才会名副其实,能够真正代表全世界文学的菁华。这不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也不是短时间可以做到的,却需要许多文学研究者共同的努力,而且是长时期不懈的努力。然而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也就是我们努力的开始。 ——张隆溪《尚待发现的世界文学》 2 《小说六讲》 王安忆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把文学的道理讲得比文学更形象更鲜活,很喜欢王安忆这样的文字。这本《小说六讲》篇幅不大,不知不觉就看完了。这是作者二〇一五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期间的演讲集……纯然出于自己的经验与体验,整本书娓娓道来,像是与朋友叙旧话家常,有时也不去顾及小说学叙事学那些学理性的东西。……讲故事的人来讲道理,道理还在故事中,讲得引人入胜,这是最好的小说学。 ——文敏《听讲故事的人讲道理》 03 《文学体验三十讲》 苗炜著 浦睿· 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文学提供不了答案……在很少的时候,文学帮我们逃避。” 重读了一遍这篇前言,想想自己读本书的体验,获得的或许并非“逃避”,而是知其何以为之的平静;对如何安排个人的阅读时间也有了更清晰和开阔的认识。作者用一本书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读者,最该关切的应是人的心灵与对生活的体验。 ——查理(青年译者) 04 《文学:八个关键词》 张炜著 世界·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张炜虽然谈论的是普遍的写作,但我时常认为这是他的创作自白。全书萦绕着呢喃的抒情笔调,毫无讲大道理的讨厌语气。只有深爱文学的人,才能够如此举重若轻地娓娓道来。读完此书后,身心还在他的叙事氛围中不能出来。 ——邓安庆《小说家的理性与诗性》 05 《未被摧毁的生活》 李伟长著 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 伟长这些年相继出了好几本集子……这些书里所收集的文章,都和一本本书有关,虽然他现在更愿意称之为阅读随笔,似乎希望摆脱“书评人”这样一个如今渐渐显得有些轻巧的定位,但他摆脱的方式,并不是完全另起炉灶,很多时候,他摆脱的方式是重写那些过去写过的书评,这种重写我相信在伟长这里是有意为之的,在新书《未被摧毁的生活》中尤其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张定浩《写书评的年轻人》 20 21 小 说 01 《眩晕》[德]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著徐迟译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塞巴尔德小说的美学,正是建立在对虚无的行迹的长久观察和耐心描摹之上,甚至有时,会由于人物的消失、细节无休止的蔓延,被视为随笔或旅行文学,或者某种百科全书式的跨文体写作;然而《眩晕》,作为塞巴尔德第一次从学术写作转向虚构文体的尝试,它明确的主题和精心编织的线索,完整地演示了其如何作为小说而成立,以及塞巴尔德小说美学的运行机制。 ——瞿瑞《幽灵之旅,或历史的眩晕症》 02 《我将如何呼唤你》[意]西尔维娅·费雷里著陈英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有时候做自己很难,尤其是当你想成为的人不为家人所接受时。这本书是一位母亲的内心独白,她回顾了十八年做母亲的体验,也讲述了她女儿伊娃一步一步蜕变、寻找自我的历程。这是一个少数人群的故事,却旨在改变多数人的态度。 ——陈英(译者) 03《异常》 [法]艾尔维·勒泰利耶著 余中先译 海天出版社2021年版 在书中,勒泰利耶对自己设置的哲学命题进行了这样的总结:“无论是否被模拟,人们都活着,都有感觉,都会爱,都会痛苦,都会创造,都将在模拟中死去,留下一点点痕迹。”这种突破自我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在半数以上法国文学都关注自身的文学环境下,还有着超越小众之外的意义。就像法国《人道报》评论的:“《异常》也许能让我们摆脱自我虚构小说,那类自恋的小说就像伪装成智性作品的个人成长手册。” ——简洁《乌力波的异常:在畅销与哲思之间》 4 《我为什么自己的书一本没写》 [法]贝纳布 著 黄雅琴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本书由“延迟生产”的空想和“写作无能”的自白构成,两者互为因果,作者借由鞭打自己完成对庸常的写作圈与社会文化的反讽。这本书是“文学神性”的显影—— 一个“不再写的世界”恰恰提示了写作者们要在一个泛滥着表达欲望的社会里守住言说和写作的底线。 ——钱贝儿(书评人) 5 《英国特工》 [法]毛姆著 王越西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人们通常认为,间谍小说和侦探小说一样,只是某种聊以消遣的类型读物。但毛姆的《阿申登》与他本人其他作品没有本质区别,或许还更具有某种精神探求的深度。毫无疑问,秘密工作这个特殊窗口给他提供了剖析人性的特殊视角,而且借助战争背景大大拓展了叙事格局。这毕竟是他真正有过角色投入的行当,比他写东南亚和南太平洋那些作品更贴切地表达了作家的个性与自我感受。 ——李庆西《毛姆·阿申登·间谍叙事 6 《莱姆狂想曲》 [波兰]斯塔尼斯瓦夫·莱姆著 老光译 读客·河南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莱姆采用评论一本本虚拟著作的形式来写他的科幻小说,这些著作其实根本不存在,全是莱姆虚构出来的。而在每篇评论的展开过程中,莱姆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冷嘲热讽,插科打诨,讲故事,打比方,发脾气,掉书袋……逐渐交代出了所评论的“书”的结构和主题,甚至包括许多随意杜撰的细节。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写科幻小说,显然既能免去构造完整故事的技术性工作,又能让莱姆天马行空的哲学思考和大言高论得以尽情发挥。 ——江晓原《莱姆小说的思想深度》 7 《受命》 止庵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在小说创作之中,一些写作者往往会对日常生活怀有巨大的敌意,对“逃离”“边缘”“例外”“游离”怀有巨大的热情,夸大它们的价值,进而过分依赖传奇。对于写作者而言,发现日常生活的价值,并赋予其耀眼的光芒,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儿。这样的写作,除了需要时间与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坚韧的耐心与苛刻的审美。 ——王辉城《未选择的路》 08 《搭车人》[法]西尔万·普吕多姆著张昕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小说的标题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相呼应,让人联想到流浪、游牧、旅行和偶遇。作者以朴实无华的文笔,极其温和、简短的句子,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明亮的小说,同时又轻巧、深沉,略带忧郁,向我们诉说着时间的流逝。在小说中,那位单身中年作家的诗意叙述,唤起了我们心中的爱、友谊与分享。 ——Cancie(微博网友) 9 《人间清醒》 梁晓声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 在全书最后一篇《人性薄处的记忆》里,他写道:“世间一切人的一切记忆,无论摄录于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抑或聚焦于千般万种的小情节,皆包含着人性质量伸缩张弛的活动片段。否则,它们不能成为记忆。大抵如此。基本如此。而区别在于,几乎仅仅在于,人性当时的状态,或体现为积极的介入,或体现为深刻的影响。甚至体现为久难愈合的创伤。”而这本书,很好地实践了他这番话,几十年的记忆,“皆包含着人性质量伸缩张弛的活动片段”,有些温馨,有些凄楚,有些怆然,有些悲愤……梁晓声都一一地写了下来,如此人间,如此清醒。 ——邓安庆《清醒的赤子之心》 20 21 诗 歌 1 《唐诗选》(典藏版) 马茂元选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 大学时读过马茂元先生的这套《唐诗选》,时隔多年发现新版本,就像老友重逢般惊喜。随意翻几页,扑面而来的是流动的诗意和古今对话的灵动,熟悉又充满新鲜感。陈尚君教授评价这本书“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学术品位”,真是如此,读起来轻松,但不知不觉被引领进入唐诗更深的层次,读得兴致盎然。 ——赵若晏(记者) 2 《紧急中的冥想:奥哈拉诗精选》[美]弗兰克·奥哈拉著李晖译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1年版 当我们真正走进奥哈拉的诗歌世界,所能发现的,是诗歌的另一种丰富。他没有T. S. 艾略特、庞德、史蒂文斯那样的声名,他也没有他们那般伟大;他的诗没有形而上世界的法则、古老的神话元素和拒斥当下世俗生活的“诗歌的抵抗”(希尼语)……正是在对形而上观念的真诚怀疑中,在对真纯简单的日常生活的赞颂中,在对理念世界的简化中,奥哈拉的诗歌超越了它们所提供的具体细节,摆脱了写作的诸多偶然。他的诗,完成了对生活的不朽转化,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李永卉《现在你在创造自己的时代》 3 《十四行诗》[德] 瓦尔特·本雅明 著王凡柯 译99读书人·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版 对于本雅明这样一个忧郁的思想者而言,写诗,是一个隐秘的救赎仪式。本雅明通过诗去救赎密友,也用它来救赎自己的生命和思想。在诗里,本雅明实现了对世界、生活、语言和思想的爱,当然,首先实现了对友人——海因勒的爱。 ——胡桑《跨越世界深渊的救赎》 04 《我深爱我们一起相处的这些夜晚》 唐小兵 编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版 带着现象学的哲性自觉,美国当代情诗企望把我们领回到面对情事的原初经验中去。但较之别的话语,情诗对当下语言品质的要求或许最需严苛。因为爱常常是重复、而非新奇的体验,且在任何形式中无不被阐释和消费。当我们说到爱时,词语还能否(或如何)保持其精确与活力?这是在“言词的财富和尊严锐减”(斯坦纳语)的今天,情诗写作所必经的困惑与焦灼。 ——张逸旻《词语的寻猎与咬合》 20 21 传 记 1 《孔子》 [日]和辻哲郎著 刘幸译 陈玥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 和辻哲郎写孔子,不像一般的汉学家那样,陷入考订训诂的汪洋,而是轻骑快马,径直向核心问题奔去。在他看来,孔子与苏格拉底等人比肩,被誉为“世界四圣”之一,不是因为他在世之时获得了多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因为他所讲述的人伦之道,凝结为日后中国社会的轨范,塑造了所有的后来人。 ——刘幸(大学教师) 02 《亚当·斯密传》[英]杰西·诺曼著李烨译前沿·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 一部出色的关于学者亚当·斯密的传记。完整而详尽地介绍了斯密的生平、思想与主要贡献,并将这三者有机结合,勾勒出斯密的思想脉络,呈现出全面、丰富而立体的斯密面貌。全书的记述,建立在对一手文献以及斯密代表性作品的细读和深耕的基础之上,相关观点虽有不俗创新,但立论公允而有据。 ——许金晶(书评人) 3 《塔可夫斯基父子:阿尔谢尼与安德烈》 [俄]马克西姆·古列耶夫著 张晓东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很难用阅读传统传记文本的方式阅读这本书。有赖于作者马克西姆·古列耶夫多年从事纪录片导演的工作,《塔可夫斯基父子》一书充满镜头感。场景于只有在剧本中才会出现的短句里快速地被展示,仿佛漏电的萤火虫闪了一下,又熄灭,用最少的光划破浓稠的空无……在这里,古列耶夫扮演的不再是作者,而是“剪辑者”,他没有像一般的传记作者那样用评论与心理分析黏合文本,却让该文本被从原文本中切割下来形成的剖面之纹理及这些纹理之次第自身构成意义。 ——谈炯程《绝对的能指,燃烧而不焚毁》 4 《文徵明传》周道振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版 作者周道振先生一生研究文徵明,收集其墨迹,令人肃然起敬。本书深入浅出,讲述文徵明的人生故事,分析他的诗文及书画作品,往往寥寥数语便说清原委,读之不觉豁然开朗。一册在手,既是文化的熏陶,也是人生的滋养。 ——王羽艳(中学教师) 5 《乡下人》 孙德鹏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不同于以往沈从文传记的临场感和亲近感,这次由孙德鹏带来的《乡下人》有一种疏离感和闯入感。他从史学的角度重新建构了沈从文的上半生,同时也触摸了沈从文身后那个真切的时代。从湘西一隅走向世界的,不仅是纯真和美感,也是由乡土孕育而生出的广阔的精神世界。 ——格瓦拉(书评人) 20 21 人 文 01 《丝绸、香料与帝国:亚洲的“发现”》 [美]欧文·拉铁摩尔 [美]埃莉诺·拉铁摩尔编著 方笑天 袁剑译 光启书局·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 他们从丝绸之路已经存在的汉朝和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对“二十世纪前几十年的文献记述历史进行检视”。“发现”的前提是对作为对象的“亚洲”本身进行界定。亚洲的范围可能来自政治、文化、地理、民族、语言等方面的人为划分,而在希罗多德、汤因比、丹尼斯·赛诺等智者眼里,同处一个大陆的“亚洲”与“欧洲”,两者的区别并不总是那么清楚。拉铁摩尔夫妇的观点如出一辙,他们隐晦地批评了此前学术界关于亚洲的随意定义,认为“远东”“中东”等名称是预设了立场的概念。他们关注更广阔的整个亚欧大陆,他们眼中的“亚洲”不是想象和建构意义上的,而是实实在在地被实地感知的,是丝绸之路上既源自外部又源自本土的体验。 ——肖峰《丝绸之路上的旅行和发现》 2 《饮食西游记》 周松芳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21年 当“世界之中国”经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西学东渐便应运而生,饮食西游也蔚然成风。周松芳博士的新著《饮食西游记》,副题为“晚清民国海外中餐馆的历史与文化”,角度独特,史料翔实,既是专题研究,又通俗易读,让人享受掌故之趣而深思古今之变。 ——李怀宇《食学掌故有新篇》 03 《“信”者“信史”也——茅盾书信研究》 北塔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 北塔的茅盾书信研究里,满满的都是精彩的历史现场,他从茅盾的书信里,发现了茅盾精彩的生活圈和朋友圈——这与电子技术发达的今天的微信朋友圈不一样,微信的朋友圈里,不一定都是朋友。当年书信朋友圈里,茅盾是可以诉说的,茅盾的想法、看法都是可以交流的。书中大量新鲜的茅盾精彩往事,让我无法放下,于是,认认真真从头读到尾,再一次走进茅盾书信历史现场,领略了茅盾一百年来精彩的历史风采。 ——钟桂松《书信的精彩在现场》 04 《北海之心》 [荷]黑尔特·马柯著 金风译 列城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21年版 捧读如此丰满的《北海之心》,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作者也太幸运了,竟然会遇到如此丰富又细致入微的史料!……作者极富同理心地阅读过两本日记后,再夹叙夹议地转述给我们,从而使得我们读到的《北海之心》,因为有着确信无疑的细节,在可信度颇强的历史撰述之外,更多了情节生动、人物鲜明、冲突迭起的质地。 ——吴玫《不一样的城市史》 05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萧易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四川学者萧易独辟蹊径,将目光投向蜀地古代遗迹,访古城,探古墓,寻遗迹。《寻蜀记》是他与《中国国家地理》十余年合作考察的结晶之一。他用行走丈量土地,用所见阐述历史;《寻蜀记》是他与家乡历史的对话,他用这本书帮我们寻找一个已经渐行渐远的蜀地那些人和事…… ——单之蔷(媒体人) 06 《亲爱的图书馆》 [美]苏珊·奥尔琳著 文泽尔译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2021年版 水淹火侵,历来是书籍的大敌。一九八六年四月,洛杉矶图书馆突发火灾,逾百万册图书遭损毁。本书以这场灾难的发生为切入口,没有采用一般非虚构的写作套路——层层剥茧、寻找背后真相;相反,作者以沉浸式的描述与读者一起回顾了这座图书馆的百年历史,仿佛一封情感深挚的长信——“亲爱的图书馆,你好”。 ——魏然(中学教师) 07 《未竟的杰作》 [英]伯纳德·理查兹主编 沙丁译 双又文化· 中国画报出版社2021年版 在一般认识里,人们习惯性地赋予“完整”状态以最高的褒扬。但本书中那些熟悉的名字恐怕会令大多数人惊讶,《唐璜》《死魂灵》《追忆似水年华》……这些“残缺”的作品早已超越了读者对“完整”的简单期待,它们的未完成、被损毁,丝毫无损其在文学史上的永恒价值。 ——魏然(中学教师) 08 《如果没有书店》绿茶著绘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版 “如果没有书店”,书名意味深长,正如书中所言,下半句其实没有印在书脊上——“也就没有这本书”。这是一本以作者个人视角观察、记忆、思考的国内外书店探访印象记。书里的感性、细碎让爱书和逛书店变得没那么“端庄”,如饮食起居一样,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丁杨(作家) 20 21 社 科 01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等主编 折射集· 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对文化记忆的研究于社会学、文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研究都有裨益,涉及国家族群历史的变迁、语言、媒介等,与我们当下的文化、人际交往和社会认知等紧密相关,并促成这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作为文化记忆研究领域的集大成之作,本书收录了近年来此领域主要权威学者的重点论文,是进入文化记忆研究的必读之书。 ——林颐(书评人) 02 《下沉年代》 [美] 乔治·帕克著 刘冉译 新经典·文汇出版社2020年版 作者以多年积累的人物追踪访谈,将个体命运置于美国当代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梳理出一幅与发展相悖谬的图景:产业创新、全球化、后城市化……美国人终于被分割成不同区块。他们为自由而战也被自由拖累,他们共处一片土地却难以怀抱同样的热忱,不再理会“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 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的呼唤。这个国家曾有人口占比最大的单纯而稳健的中产阶层,现在他们不得不各自为战。 ——文敏《解体与救赎》 03 《气候与社会》 麻庭光 著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 提到《清明上河图》,最能让人联想到的是宋朝的市民风貌和生活状态。没想到这本书里居然能看出社会危机与社会革命。作者通过对图像的解读,结合气候的变化,揭开了气候与社会的互动以及规律。环境的变化对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与改变成为新的考察对象,这一视角放之今日仍有重要意义。 ——团团(豆瓣网友) 04 《罐头》 [美]安娜·扎伊德 著 邹赜韬 等译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年版 这本书通过六个罐头讲述了罐头业的发展历程。起步阶段的炼奶罐头播下了信任的种子,豌豆罐头是农业、科技和工业的结合,橄榄罐头中的“有毒橄榄”引发了信任危机,此外还有番茄罐头、金枪鱼罐头和金宝汤罐头……从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罐头的故事,也窥见了现代食品体系如何影响我们对食物的选择。 ——曹伟(档案馆馆员) 05 《疾病如何改变我们的历史》 于赓哲著 中华书局2021年版 瘟疫、巫蛊和瘴气,这些疾病仿佛蒙着“历史的神秘面纱”。华佗的手术、康熙的天花也像传奇故事一样,在纷乱又冷漠的历史长河中给人无尽的谈资。于赓哲教授从这些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疾病、医者与病者入手,剖析其背后的政治互动与社会文化,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疾病是如何改变历史的。 ——孙宜孔(博士在读) 06 《浪漫地理学》 [美]段义孚著 陆小璇译 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 段义孚学贯中西、旁征博引,从老庄到莎翁随手拈来,嵌入文中宛若天成。每次读他的文字,我就不禁想起赵瓯北的论诗绝句:“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段义孚酷爱古典音乐,这本《浪漫地理学》是不足二百页的小书,他按照歌剧的结构来布局,由七个章节组成……事实上,若是把这本书一口气读下来的话,也如同看了一场起伏跌宕、波澜壮阔的歌剧。这样别出心裁的安排,可谓匠心独具。 ——苗德岁《浪漫主义不是文学艺术的专利》 07 《传奇发明史》 [法]德尼·古特莱本著 秦宵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历史上很多的发明改变了世界,例如造纸术、印刷术、电等,这些传奇的发明背后,有许多被人津津乐道的成功故事。但是在整个发明史中,除了成功,更多的是无疾而终。本书不仅展示了那些远古发明,如火、衣物等,还有指向未来的、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努力,例如动物语言翻译、隐形传送等。传奇一直在持续。 ——叶子(研究生) 08 《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 刘锡诚著 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读完刘锡诚先生这本《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又循着书中的线索,不仅见识了一座城镇因石狮子眼里的一滴血而淹没,西王母从兽人变成女神,更让我知道,书名“中国神话与民族精神”真实不虚:中华文明不仅有她照亮长夜的学人、著述,还有遍藏于民间的生气蓬勃的神话、传说。它们本应共同形塑我们的民族认同。 ——三重夜晚的(豆瓣网友) 09《中国村落史》 胡彬彬著 前沿·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版 村落是中国数千年以来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和社会组织,是孕育中国社会文化的最基本结构,是中国广阔的农村地域上和历史演进中最为悠久的时空坐落。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传统村落从古至今的演变发展,对传统村落的面貌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对乡村文化遗存的保护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方芜(书评人) 10 《中国精怪故事》车01伦 孙叔瀛编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本书由民俗学者选编,收录了近三百个中华大地世代流传的精怪故事。故事中,花鸟虫鱼、山川雨雪、日月星辰等世间万物皆可成精成怪,蕴含着丰沛的想象力和民间智慧;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一百多幅清末民间珍稀剪纸。本书用纸绵软,内藏裸脊,外封叠透,双册函装,整体呈现中华传统艺术之美。 ——彼岸(编辑) 11 《小地方,大论题》 [挪威]埃里克森 著 董薇 译 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本书是人类学导论性质的书,阐述了社会人类学的主旨、思考方式及学科史,并分专题简要探讨了诸如亲属关系、族群、仪式、政治体系、全球化、本土化等核心话题。在各种文化比较中,我们能体会到人类学家是如何将熟悉的事物变成异国情调,又将异国情调变成熟悉的事物,从而获得反思的力量。 ——艾伦(企业职员) 12《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美] 洛莉·戈特利布著 张含笑译 果麦·上海文化出版社2021年版 在洛莉的这本书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心理治疗师。很长一段时间, 随着智能手机和网络发展,我和其他人一样,每天都忙着刷手机流连网上,却失去很多与人面对面的相处深谈的机会,失去了与自我对话的耐心与能力。在似乎眼观四路,耳听八方的表面下,我们变得更浮躁,更焦虑,也更寂寞,是拥有无数微信群朋友圈下的那种深层的寂寞。在这个背景下,《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让我经历了一次与心理治疗师, 也是与自己的一次深谈,它是我在这个疫情年代的一次治愈。 ——书玉《二〇二〇年的治愈者》 20 21 艺 术 01《艺术创造神秘》 孙周兴著 商务印书馆2021年版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富于创见的命题:艺术的意义在于创造生活的神秘感。在加速推进的普遍数码化的时代里,艺术的使命、人类的未来命运、个体自由的可能性,都将变得神秘莫测,需要我们重新思索和界定。本书让我们在艺术中寻找到生命的意义,也让我们感悟艺术所创造的神秘感。 ——李悦僮(企业职员) 02 《视觉艺术的现象学》[英]保罗·克劳瑟著李牧译折射集·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克罗瑟的研究视角跟一般的主流艺术理论都不太一样,他的研究更具有一种兼容并蓄的胸怀,一种审时度势的气度。现象学、图像学、艺术史,乃至社会学、媒介理论等,他信手拈来,但又并未固执一极,而是能够基于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来打磨出一种他自己所特有的“综合”。 ——姜宇辉(教师) 03《故宫里的中国》 李少白 杨春燕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于本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缓缓沿着中轴线打开“中国红”的函套,仿佛打开了通往这座宫殿及其所蕴藏的深厚传统的大门。全书以国、家、屋为钥,将有关故宫的方方面面层层打开,从祭祀国礼到科举经筵,从三宫六院到秋狝御苑,叙述文字与李少白精美的故宫摄影作品相映,揭开传统文化之美。 ——魏然(企业职员) 04 《是什么让我们难以领略音乐的艺术?》 钱浩著 鹿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 过去我听人讲音乐赏析,有一些固定方法,像“用心感受”“融入自己的经验和生活”,以及“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话虽然不错,但我觉得没什么大用。钱浩说,想听懂严肃的艺术音乐,不能只靠敏感或“用心”,还需要一些态度和习惯。他用新鲜的美学思想和文学语言照进严肃、抽象的音乐,终于让我读懂了一些道理。 ——贾行家(作家) 05 《詹森十九世纪艺术史》 [美]罗森布鲁姆 [美]詹森著 博集天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版 十九世纪人类亦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巨变,艺术家们在这个时代里高歌猛进,浪漫主义冲破古典主义的藩篱,挥洒人性的光芒;印象派相映成趣,将日常镌刻成永恒。本书以十九世纪艺术中的绘画和雕塑为主轴,全面深入地探讨西方艺术的方方面面,是我们再次凝视时间中的不朽、享受艺术之美的理想读物。 ——谢灏(软件工程师) 06 《了不起的游戏:京剧究竟好在哪儿》 郭宝昌 陶庆梅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版 (本书)在梳理京剧的审美特点,回答五四以来知识界对于旧的戏剧的质疑,有许多经验之谈。作者坦言,京剧的重要意味在于有超现实的东西——游戏性。在狭义的审美中可能看不到它的价值,郭宝昌说:京剧是一种程式的艺术。这大家都知道。但我想追问的是,为什么京剧会形成这样的程式?如果我们这么追问,就会发现,京剧程式涵盖了古代生活形态的全部,只是,它以游戏手段呈现出的人生之美,以超高视角来俯瞰人生百态,这,就是京剧的游戏规则。 ——孙郁《游戏之于思想》 E N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