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这个问题我们并无法预知。然而,未来的我们,将会如何回忆起当下,这是我们可以影响的事情。尽管人生与岁月都有着不同的阶段,但它们并不是孤立的隔间,在一个又一个阶段之中,太多微小的细节与记忆,构成隐形的丝线,将分散在年岁中的时间重新交织在一起。 记忆不仅是过去留下的痕迹,也是我们通向未来的隧道。通过记忆对事物的筛选,我们将有价值的片段保存在自己的脑中,而书籍,无疑是最能影响我们记忆方式的一种存在。通过历史与社科书籍,我们可以铭记那些在人类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通过文学艺术书籍,我们能够捕捉到细节与被忽略的微妙情绪,通过童书和生活书籍,我们得以在时间中逐渐成长。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或许有很多新书从你的身边滑过,不留一丝多余的痕迹,但也会有很多变成书签,就此留在你人生的页码中。而我们每年所做的,就是分享这些能够成为读者人生页码的书籍。 2021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继续秉持“公共立场、专业品格、独立精神、现实情怀”的原则,为读者挑选了12本不同类型的、值得阅读的书籍,它们将会搭建起一条飞向未来的道路,同时用文字和思想塑造着我们在未来看待今天的方式。 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特刊 年度阅读推荐 2021 新 京 报 爱与现实的直面 《兀鹰飞过城市》 作者:宋琳 版本:雅众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致敬辞 从1982年到2019年,诗集《兀鹰飞过城市》撷取宋琳近四十年创作中的精华,成书仅三百页。但在这极为有限的篇幅中,是诗人丰厚的生命感悟和无限的精神广度。作为“灵魂的私人侦探”,诗人在动荡漂泊的生活中辨认复杂繁复的自我,冥思永恒的时间与死亡,体味必然的孤独与忧郁;作为“异乡者”,诗人则携带着痛苦与伤口,播撒对他者的爱的同时,直面现实,呼应着米沃什、卡夫卡们的困境,而最终,诗人用缓慢却坚定的步伐,指示出“精神原乡”的方向。 我们致敬《兀鹰飞过城市》,致敬它在诗艺上的精致、优雅与平衡,主题上的丰富、深刻与尖厉;我们更要致敬诗人宋琳,致敬他在变动不居的社会语境中,对诗和诗性的坚守,对诗之纯洁性和高贵性的维护,以及他对“重负”的主动承担。他漫长的写作历程向我们展现出一种稀有的精神上的高度和勇气。 明亮而忧伤的成长经历 《童年往事》 作者:(爱尔兰)罗迪·道伊尔 译者:郭国良 彭真丹 出版方:上海译文出版社 致敬辞 童年,是每个人性格与情感的起源,童年的经历,决定了我们未来看待世界的方式。书写童年是困难的,它不仅要写出幼稚甚至愚蠢的行为,同时,也要在其中观察到童年时代的人类那容易被外界感染的心灵,他会为简单的事情冒险,也会被单纯的事情感动。这个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会因为环境的限制,而经历不同的童年,尽管他们在人生叙事中形态各异,但在童年的成长上,却有着相似的必经之路。 我们致敬《童年往事》,它作为一本成功描绘童年的作品,在社会文化的背景隔阂之外,成功捕捉到了全人类在孩提时期的共性。我们在其中听到原始而混沌的声音,看到自己蒙昧时期的倒影,望着曾经喧嚣又迷茫的未来,正是在这个重新观察审视的过程中,我们告别了幼稚的人生阶段,走向另一端的未来。 抓住本雅明的关键点 《不确定宣言》 作者:(法)费德里克·帕雅克 译者:余中先 出版方:后浪·四川文艺出版社 致敬辞 人的一生,是否能在不确定的未来中找到确定的自我存在?人的一生,是否能在动荡的时代寻找到独立的心灵?在跌宕起伏的上世纪三十年代,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个知识分子与追求存在意义的人。瓦尔特·本雅明的一生,试图在冷酷的世界中思索文明的温度,在落满飘零人的世界中抓取一片能让自己栖居的孤叶,他追逐哲思、爱情、自由,他最终以一次恐慌状态下的自杀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宣告了对不确定的未来的失败。但他留给我们的,却是一条确然的灵魂之路。 我们致敬《不确定宣言》,作者兼绘者费德里克·帕雅克用三卷本的篇幅讲述了本雅明的人生历程。他用最契合本雅明的方式打通了文学、传记、艺术与历史记忆之间的通道,用黑白相间的笔墨描绘了那个明暗交织的时代中光影错乱的人们。它用简练的形式勾勒了本雅明的一生,也运用视觉效果将读者带入和本雅明同样的质问,向不确定的人生和未来给出自己的探索。 大大拓宽了雕塑的概念 《雕塑的故事》 作者:(英)安东尼·葛姆雷/(英)马丁·盖福德 译者:王珂 出版方: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致敬辞 雕塑是什么?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与艺术史学者马丁·盖福德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持续18年的对话。在他们眼中,雕塑是坚实的物质,也是光线的虚空;雕塑是凝固的当下,也是时空的流动;雕塑是对死亡的沉思,也是旺盛迸发的生命力;雕塑是想象力的承载,更是一种行之于物的思维方式。他们的谈话主题,跨越了地域、文化和语境,将历时千万年的人类实践联系在一起,通过阐述“雕塑是什么”,进而叩问“人类是什么”这个更为宏大的命题。 我们致敬《雕塑的故事》,致敬它对雕塑艺术所能蕴含的复杂情绪与多元审美而做的深入探索,也致敬它为雕塑艺术所能触及的悠远时间与广阔空间而做的大胆开拓。正如作者葛姆雷所说,在这个虚拟数字时代,雕塑依然是我们质疑世界的重要方式。 一个独立思考的声音 《奶酪与蛆虫》 作者:(意)卡洛·金茨堡 译者:鲁伊 版本: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致敬辞 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的余晖沉入黑夜,但启蒙运动的黎明却尚未到来。变革的种子在长夜中沉默地酝酿,一个穷乡僻壤的小人物却发出独立思考的声音。他离经叛道的呼声最终将他推上了审判庭,他的生命也葬送在烈火之中。除了尘封的档案,他的生平湮灭无闻。但历史学家却最终还他以尊严。一个小人物的心灵宇宙,通过史家之笔,穿透时空的帷幕,直抵现代人的眼前。 我们致敬《奶酪与蛆虫》,致敬它见微知著的深刻洞见,洗练而生动的文笔,赋予了枯燥的文献档案以鲜活生命。我们更要致敬作者卡洛·金茨堡,致敬他在灰尘满布的档案丛林中披荆斩棘,从微观细节中发掘出一个平凡人物的非凡故事,他以严谨、深刻而富有温情的史笔,让我们相信,纵使渺小如尘沙之众,纵使独立思考的微光会隐没在漫漫长夜,也同样有着不被遗忘的尊严。 用海贝贯串整个全球史 《海贝与贝币》 作者:杨斌 出版方:甲骨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致敬辞 海贝本是海洋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却被历史学者从时空的海洋中打捞出来,赋予全新的意义。作为财富与权力的象征,古代贵族对它趋之若鹜,将其转运千里。对海贝的执迷连接起了世界最早的交流网络。在金银货币主宰天下之前,海贝也曾作为贝币,在全球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创造出史上第一个世界货币体系。透过海贝,我们窥见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文明全景。 我们致敬《海贝与贝币》,致敬它“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史笔,致敬作者作为史家探微寻幽的洞察力。本书对海贝与贝币的辨析,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货币的含义,也让我们对全球贸易的意义重新进行审视。人类的欲望与追寻,文明的交流与隔阂,时代的兴奋与苦难,犹如海上的细浪与波涛,书中的海贝则成为指引方向的指南针,引领读者航向历史之海的深处。犹如珍珠藏于海贝之内,改写人类文明的力量,也常常蕴含在司空见惯的寻常微物之中。 日记中的晚清政治生态 《晚清官场镜像》 作者:邱捷 出版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致敬辞 在中山大学历史系的档案室,存放着一本少有人问津的日记。它的主人——晚清的一个州县官杜凤治50岁才开启仕途,宦粤十几年,以一个地方官僚的私人视角真实记录了晚清时期官场的百态。邱捷独具慧眼,经过长期的深入阅读,充分挖掘出这本日记的价值。晚清地方官员为何经常偏离王法做出判决?官员之间对上对下日常如何互动?“皇权”是否“不下县”?针对这一系列重要的问题,《晚清官场镜像》在既有的有关清朝政治制度史、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填补了许多前人未给予充分关注的关键事实与细节。 我们致敬邱捷,致敬他用自己的智慧为历史研究一个重要的领域贡献了有价值的新史料、新观点,更致敬他身为一位历史学者,身体力行“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钻研精神,倾注近二十年心血成就一部著作。我们致敬《晚清官场镜像》,它见微知著,用基层官员鲜活的日常折射晚清政治生态及其中的隐忧。它将目光投向抽象的制度中活生生的人,书写一部“活的制度史”,彰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被遮蔽的“第二轮班” 《职场妈妈不下班》 作者:(美)阿莉·拉塞尔·霍克希尔德 译者:肖索未等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致敬辞 近年来,伴随性别议题在社交媒体的凸显,女性在职场与家庭中面临的结构性不平等引发了广泛关注。《职场妈妈不下班》探讨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扰女性的难题:事业和家庭之间的双肩挑。上世纪80年代,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对美国双职工家庭展开历时八年的追踪研究,她以翔实、丰富的一手资料,开创性地揭示职场妈妈回家后被遮蔽的“第二轮班”。 我们致敬《职场妈妈不下班》,致敬它极具共情、细腻的分析,呼应并照见当前城市育龄女性普遍面对的性别困境。我们致敬霍克希尔德,致敬她以社会学家的穿透力,反思并洞察更深层次的家庭照料危机,为思考婚姻、家庭、代际关系提供了超越性别框架的视角观照。《职场妈妈不下班》告诉我们,重估照料劳动的价值、提升男性的家务参与度不仅关乎性别平等议程,也是亟待正视的社会议题。 平凡生活中的奇幻诗意 “散步三部曲”——《散步》《露营》《游河》 作者:大吴 版本:蒲蒲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致敬辞 孩子总是对世界有许多问号,但在大人的理性之眼中,那些问号里却充满了匪夷所思。其实孩子需要的往往不是最正确的解答,而是和他们一起感受平凡生活中并不符合逻辑却充满趣味的诗意。在《散步三部曲》中,哥哥和弟弟起先只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两个人的世界一个真实一个奇幻,到第三本《露营》时,哥哥也跟着弟弟进入了他的想象,留下一个悬念让读者品味“继续扩展思绪”的乐趣。 我们致敬《散步三部曲》,致敬它将没有美丽风景相伴的“散步”因孩子的参与而变得如此迷人,对照今天孩子们过于丰富的课外生活,它用最简单的场景为童心搭建了表达的舞台,尽情放飞想象,也提醒那些忙于奔波的大人,永远不要停止探索平凡生活中的趣味和诗意。 为儿童赋权的艺术实验 《童年美术馆》 作者:李杰 出版方:乐府文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致敬辞 这是一本为儿童赋权的书,更是一次为儿童赋权的社会艺术实验。如果说,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革命性地把儿童确立为独特的生命主体,那么李杰在成都麓湖A4美术馆的iSTART艺术节,则把这种主体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儿童不仅仅是独特的,他们同时也是完整的,他们可以成为某种权利的主体。人们经常在修辞意义上说儿童可以教育成年人,但在李杰和他的“童年美术馆”,儿童以实实在在原创性的艺术作品,向成人世界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深度,创造性和行动力,并以此给大人们上课。 我们致敬《童年美术馆》。致敬这本书在儿童面前的低姿态,这证明了权利确实是可以让渡的,哪怕是让渡给儿童;更致敬所有在这本书里展示了作品的儿童,他们对现实的敏感,对想象的追逐,都再次证明了人的无穷可能性。我们也致敬这本书的作者李杰,他不是儿童教育学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艺术总是致力于对秩序的挑战,而在教育方面,这种挑战仅仅只是开始。 寻找村庄的“泉眼” 《塔鱼浜自然史》 作者:邹汉明 版本:大方·中信出版集团 致敬辞 塔鱼浜既是一个已经消逝的地理名词,也是一个归属于文学的精神坐标。作者对故乡全景式的回望和扫描,直抵时间深处,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当下,这样的写作尤其珍贵。木桥头、水泥白场、墙内坟、八分埂、小猪房、荡田里、老人下、后头田等,一处处村庄地理建筑既是“有限的疆土”,也是“无限漫游”的发端,书中基于记忆而重建的时令节气、自然风物、草根众生等,勾勒出一派昔时的自然生活图卷——这座纸上村坊的重现,蕴含的皆是人与自然的世俗生存故事。 我们致敬《塔鱼浜自然史》,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它以近乎乡村田野调查的视角,重塑了塔鱼浜这座江南老村坊的存在史,为当下及未来留下了有据可查的精神史料。我们也致敬邹汉明,致敬他以一个诗人的敏锐和洞察,传递和记录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生活。 围绕树的麦哲伦之旅 《北方有棵树》 作者:欧阳婷 版本:商务印书馆 致敬辞 作为出生于西北地区,后又生活于北京这座北方城市的写作者,欧阳婷将目光投诸“周遭世界”,以北方四季风物为叙写对象,勾勒出“自然北京”及其周边的盎然生机。无论是冬岁的冬芽、冰雪、腊梅,春日的山寺、秤锤树,还是夏季的四声杜鹃、雨天、小鱼,秋时的红果、街区和云朵,这场有关于北方大自然的风景之旅,在时节轮转间次第铺展,这种兼具生态意识的独特审美空间,充满天真情态。 我们致敬《北方有棵树:追随大自然的四季》,也致敬它的作者欧阳婷,在疫情依然肆虐的当下,作者俯身于自然物候,以生活者和观察者的双重身份,记录下“周遭世界”的温和与丰盈,这种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度交流,更有一种抚慰心灵的治愈力量。 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 直播通道 —— 直播时间表 —— 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 2022年1月15日周六14:00开始直播 ▼ —— 直播平台入口 —— 快手 抖音 微博 新京报APP 可先点击下图,下载新京报APP, 关注直播界面更新内容。 本文为新京报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周刊编辑部;校对:薛京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点击 进入2021新京报年度阅读盛典直播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