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学 报 好 书 榜 过年期间,朋友圈里大江南北都在期待一场场瑞雪降临,而最唯美的当如北京冬奥会上那一片被火炬照亮的大雪花。冬春交集,如欧阳修曾写下的诗句,“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冰与火各自的特性在这样的交汇时节有了别样的壮美。 本月推荐的书单,许多本恰好在诠释着别样的冬天和春天。它们中有冰雪岛屿的家庭情感、战争下的春意、人生冬日的暖光,以及疫情下的春天艺术。穿过冬天这床棉被,万物萌新,春天终将来临。 虚 构 fiction — 《通往父亲之路》《少年与沉默之海》 《庭院深处,是哪辆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 《这一切》《他们之后的孩子》《鱼没有脚》 非虚构non-fiction — 《生生之门》《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利尔本诗选》《春天终将来临》 《熊在吗》《1898年的夏日》 虚 构 2 月 《通往父亲之路》 叶兆言 / 著 译林出版社 何晶 在通往父亲的路上,我们或许更了解父亲,也或许更不了解他们,但对于父辈们的情感却愈加复杂与深刻。 父子关系可算作文学中的一大母题,叶兆言《通往父亲之路》以一对父子的关系、一个家庭的时代历程呈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究竟遭遇到了什么?”以作者所论,这是一本想向父辈们致敬的书,事实上,在通往父亲的路上,我们或许更了解父亲,也或许更不了解他们,但对于父辈们的情感却愈加复杂与深刻。书中的父亲、外公等是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而对他们的呈现、解析与认知也在父子关系的发展中随之展开,这也是当下的我们的来路。 《少年与沉默之海》 [德] 西格弗里德·伦茨 / 著 叶慧芳 / 译 可以文化·浙江文艺出版社 傅小平 一个单纯的故事变得丰饶,一个隐秘而纤细复杂的内心世界缓缓复现,一个沉重而难以索解的人生命题也由此得以展开。 伦茨是擅长写少年视角的,他为人熟知的代表作《德语课》如此,本书也是如此。作为一场家族悲剧中唯一的幸存者,少年阿纳在一个阴冷的冬日来到养父母家,开始与这个家中的“我”以及另外两个孩子一同生活。“我”第一次见到阿纳,就觉得他“仿佛迷失在我们的世界之中”。整部小说也仿佛是对阿纳何以迷失的深沉探寻。伦茨也是擅长写物的,《失物招领处》如此,本书也是如此。正如原来的书名《阿纳的遗物》所示,这部小说每一个大分段都是讲述一件物品的故事,由物品联系起过往的青涩无知,对少年的无意伤害,与如今失去他的愧悔。当“少年视角”与“物”在同一部小说里相遇,伦茨的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在叙述中自由地变换人称,一个单纯的故事变得丰饶,一个隐秘而纤细复杂的内心世界缓缓复现,一个沉重而难以索解的人生命题也由此得以展开。 《这一切》 詹姆斯·索特 / 著 刘伟 / 译 理想国·海南出版社 李凌俊 当生活的核心逐步溃散,究竟是什么牵系着我们在人生的长河里继续漫游? 詹姆斯·索特的暮年之作,却没有暮气,和他的代表作《光年》一样,依然在讲述生命的流逝中,一些不可磨灭的时刻、人物和场景,文本中四散着精确的短句和场景书写。但和《光年》不同的是,《这一切》展现的生活层面更加宽阔,由主人公鲍曼勾连起形形色色的人和一个已经消逝的世界,或许也是宣传语中称之为“一部丰富的社会编年史”的原因。 格雷厄姆·格林说过,作家心中应该有一块小小的冰。索特就是这样的作家,他的文字不为热闹繁华而来,而总是以冷静和清醒探究和烛照生活的本质,并且试图与读者一起追问:当生活的核心逐步溃散,究竟是什么牵系着我们在人生的长河里继续漫游? 《他们之后的孩子》 [法]尼古拉·马修 / 著 龙云 /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滢莹 究竟是否有一种理想生活,等着每个年轻人去实践? 四个夏天,四个时刻,在写实的笔法中,尼古拉·马修将两个法国少年安东尼和哈希纳的成长如影像记录般娓娓道来。当人们印象中的浪漫之国与现实中断裂、不平等的发展情况交错,一种失衡感在每个人心头浮现:究竟是否有一种理想生活,等着每个年轻人去实践?作品中主人公在洛林地区的成长史,应对着夹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区域在发展中所遭遇的阵痛和困境。种种尴尬和不适应在少年的成长历程中如影随形,这也是他们迈向成人社会必须面对的境遇:有所选择、有所避让、有所放弃。他们的世界不尽完美,撕裂和伤痛格外真实,但每个人都应当努力生活,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庭院深处,是哪辆镀铬把手的小自行车》 [法]乔治·佩雷克 / 著 唐洋洋 / 译 守望者·南京大学出版社 佩雷克借助这幽默的文字游戏,当然也在追问曾经那场法阿战争的意义何在。 郑周明 过年期间总想读一些短短的小说,正好是一周时间的那种长度,结果这本书名成功吸引了我的注意,再一看作家,原来是那位被卡尔维诺盛赞,并且也是先锋文学社团乌力波(Oulipo)成员之一的作家乔治·佩雷克。看到这两个前缀,就会明白他的小说是非常具有数学实验思维的,就像这个文学社团的规则一样,佩雷克曾经创作过全篇不含字母 e 的小说《消失》,还有隐藏着许多解谜游戏的《人生拼图版》,这本中篇长度的译作里,同样隐藏着许多文字游戏,一个士兵为了每天骑上自行车从军营往返和自己家乡的女友见面,和朋友们编造了许多借口和假名,光他好友的名字就有七十二种。这个深情的故事加上俏皮的译名,竟然意外地和欧阳修的那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形成了呼应,但细究思量,佩雷克借助这幽默的文字游戏,当然也在追问曾经那场法阿战争的意义何在。 《鱼没有脚》 [冰岛] 约恩·卡尔曼·斯特凡松 / 著 苇欢 / 译 大鱼读品·四川文艺出版社 在作者浓烈的情感与诗意的叙述中,我尝试寻找离开与回归,沉重与轻盈,死亡与活着等生命的答案。 袁欢 尽管这本书曾获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法国美第奇文学奖,提名布克国际文学奖,而本书作者凭借“冰岛三部曲”获得国际声誉,但我得老实承认这是我第一次阅读冰岛小说家的作品,所以阅读时总忍不住把小说里的世界和明信片上的冰岛作对比并想象。显然,这种想象是不成立的。《鱼没有脚》读起来清冷、深邃,却也更虚无、孤独。小说从“我”的视角切入到好朋友阿里的故事,连带着牵扯出祖、父辈们的爱情与生活,几条线索同时延展,记录着这座位于冰岛边缘的黑暗之城凯夫拉维克的日常。“假如供氧不足,那就少思考。”冰岛不需要思考,它需要文学与音乐。在作者浓烈的情感与诗意的叙述中,我尝试寻找离开与回归,沉重与轻盈,死亡与活着等生命的答案。 非 虚 构 2月 《生生之门》 叶浅韵 /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张滢莹 人通过母亲诞生,与世界万物产生关联,尝遍酸甜苦辣,识得爱恨情仇,最后将一生的秘密交还于土地,获得永恒的宁静。 村庄的命运总是和人的命运相互缠绕。以“生”为起点,以及木、火、土、金、水几个章节中,叶浅韵讲述了家乡四平村的故事。对数代居住在这里的人而言,不绝于缕的炊烟、依照时令生长的作物、孩童的欢笑、老人的细语都是生活的养料。这其中免不了生老病死,它本身就构写了一部关于土地的大书:人通过母亲诞生,与世界万物产生关联,尝遍酸甜苦辣,识得爱恨情仇,最后将一生的秘密交还于土地,获得永恒的宁静。关于人和土地的故事,则在长久的讲述中获得生命力、获得魔力,进而趋于永生。 《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 [俄罗斯]弗拉基米尔·伊万诺维奇·科利别里 / 著 陈淑贤 / 译 中国青年出版社 李凌俊 他熟悉那些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它们如同他的朋友家人,彼此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精神联系,读来令人感动。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写道:“要想不失去对俄罗斯语言的语感……必须经常去接触牧场、树林、河川、老柳树、鸟儿的鸣声和榛树丛下每一朵晃动着脑袋的小花。”对自然的关注和书写,仿佛是俄罗斯作家与生俱来的一种技能。《大地仍躲在棉被下越冬》的作者科利别里同样是自然的信徒,他经历过战争,在后来的和平岁月里终身与阿穆尔河相伴。与契诃夫在《萨哈林旅行记》中描写的那片萧瑟之地完全不同,科利别里笔下的阿穆尔河畔清新如世外桃源,他写下的文字,绘制的图画,都是关于这条长河的四季流转,他熟悉那些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它们如同他的朋友家人,彼此间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和精神联系,读来令人感动。 《利尔本诗选》 [加]蒂姆·利尔本/著 赵四 /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何晶 诗歌是一些赞歌或对世界细致、孤独的悲叹,发现自身与世界。 这是利尔本的第一本汉译诗集,但几年前诗人本人曾于上海举办过一次诗歌朗诵会,他诗歌中那些壮丽的河流、原野、海洋被诗人以独特的文化想象、奇妙的语词和高超的技巧结合,如海浪般涌至读者眼前。诗人在冥思中探索诗歌语言的道路,以诗歌为语言命名,他也更想以诗歌抵达一些更辽阔的领域,如寻求在殖民文化和土著的北美想象间展开更丰富的对话,也如诗人本人所言,诗歌是一些赞歌或对世界细致、孤独的悲叹,发现自身与世界。 《春天终将来临》 [英]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 / 著 胡雅婷、杨素瑶 / 译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霍克尼在乡下重建了自己与大自然之间敏锐的交流,他和挚友的对话始终希望探问这样一个问题,“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 郑周明 记得2020年春天疫情席卷欧洲的时候,艺术家大卫·霍克尼正在法国诺曼底的乡下避居,他在那里准备完成“2019年的诺曼底春至”系列画作,之后因为疫情他在乡下熟练使用起了ipad来作画,特别是关于春天的几幅在当时的全球网络上引发了大众共鸣。疫情期间,他始终与老搭档、艺术评论家马丁·盖福德保持频繁通信,分享他们彼此的观察、思考和创作,这些对谈成为了新书《春天终将来临》的内容(插一句,他们之前还合作推出了一本极美的《给孩子们的图书史》)。 《第641号》,2020年11月27日 霍克尼在乡下重建了自己与大自然之间敏锐的交流,他和挚友的对话始终希望探问这样一个问题,“疫情迟早会结束,然后呢?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呢?”他的答案是食物和爱,以及感受自然艺术之美的能力,诗人吉卜林曾有一首诗是对现代建筑说的,“你的玻璃是新的,管道也很奇怪,/但除此之外我感觉不到任何变化。”那么,春天先开什么花,接着开什么花,我们如今知道了吗? 《熊在吗》 沈志军 、 朱赢椿 / 著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围绕游客记录和饲养员日志展开的这本书,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科普书,更多的是在讲述“人与动物”一种关系。 袁欢 带有实验性的一本小书,源于设计师朱赢椿在红山动物园的一次游玩,他在熊馆门口发现一个“行为记录本”,上面写满了游客的观熊留言,于是他萌发了做这本“熊书”的想法。围绕游客记录和饲养员日志展开的这本书,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科普书,(此次有必要提醒想深入了解有关熊的科普知识的读者,请不要购买)更多的是在讲述“人与动物”一种关系。举其中一例:“熊先很亲密,然后动手了,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这段下的留言是“关系好才会打打闹闹,陌生的时候可不会。”所以,就是这么一本奇奇怪怪,可可爱爱的书。 《1898年的夏日》 [德]保罗·戈德曼 / 著 吴伟栗 /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其文字之准确,描述之清晰,叙事之流畅,使得我们读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也竟然读出身临其境之感。 傅小平 读这本书既能满足我们的历史趣味,作者于1898年——晚清帝国在危险时局中艰难转型的一年,来到中国,可谓风云际会,李鸿章、张之洞、荣禄、谭钟麟、蔡钧等风云人物都在他笔下留下了生动的剪影,当年中国社会的鲜活风貌也在他笔下得到了细致的呈现。作者作为他者的人类学眼光,更能补充国内同类史料在记述和视角上的阙如。读这本书也能投合我们的文学趣味,其文字之准确,描述之清晰,叙事之流畅,使得我们读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也竟然读出身临其境之感。也或许是历史与文学的双重魅力,使得这本书得以在沉寂几十年后还能为人发掘。拂去岁月的尘埃,那些久远的故事,那些真实的场景,依然光亮如鲜。 新媒体编辑:郑周明 配图:出版书影、题图 冬奥会开幕仪式图 秋季文创与2022年订阅已开启 ← 进入微店订购文创 秋季文创线上首批限量100份 报纸订阅线上渠道 中国邮政平台 → 本报为周报,周四出刊,通过邮局寄送,邮发代号3-22,全年订价61.8元 每天准时与我们遇见的小提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