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kindle退出中国,但阅读永不停止|5月新书书讯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1-25 00:57:16

  五
  月
  书 讯
  今天,亚马逊宣布其Kindle将于2023年6月30日在中国停止电子书店的运营业务。
  “这个消息好比一把刀子扎在心上。”
  熟悉了Kindle作为阅读工具这么多年后,每当打开它的水墨界面,准备读书时,一种仪式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就像穿戴整齐去听交响乐。
  尽管kindle即将退出中国市场,但我们的阅读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我们的阅读不能停止。
  这一次我们带来了26本新书,囊括了历史、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儿童等多个领域。如果一时想不起要读什么,不如来看看我们的新书推荐,总有一款是你所好奇的。
  那现在我们就进入——
  五月新书大放送!
  #宠粉福利#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告诉我们
  你最想读本月书单中的哪本书以及为什么
  我们将在留言中结合点赞数和留言质量
  抽取1名幸运读者
  赠送新书一本哦~
  社科类
  01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著者:徐晋如
  《国文课》是一部新见迭出的中国古典文学史。儒家学者、诗文大家徐晋如三十年积淀,从《诗经》讲到明清传奇,依本儒家诗教观,指出诗古文辞才是中国文学的正脉,风雅是中国文学的根本特征,对中国文学的主流文体和主要作家作出全新的阐述。对近代以来仰西方鼻息的中国文学研究方法进行反思,意在恢复风雅传统,重接中国文脉。对读者理解传统中国文学有较高的启发作用。
  02
  《中华帝国的轮廓:从秦汉时期到戊戌维新》
  著者:吕澎
  这本小书试图用八个板块讲述两千多年的中华历史。这么小的容量显然不是挂一漏万的问题,而是太多的历史故事不能够在这样的篇幅中讲述。作者将中华史中的一些问题按照从秦汉直至辛亥前夕的时间顺序进行整理,内容涉及政治、制度、文化、文明交往等方面,以及20 世纪前夕出现的一些历史现象,让读者对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有初步的了解与反思。
  03
  《孟子哲学:孔子哲学之传承与道德的形上学之奠定》
  著者:卢雪崑
  本书以《孟子》理义为要,所论建基于扎实的文本细读之上,结合康德学说,依次第而揭孟子哲学之纲宗。作者抽丝剥茧地梳证孔孟学脉相承之理路,指出孟子的贡献在于其上承孔子言“仁”的要旨,明确提出“仁,人心也”,论明本心之能即人的分定之性,并据此进一步言“尽心知性知天”,以此确立道德的形上学之宏规。进而援引中西典籍,合古今之论,诠释此宏规的创辟性,言明其有进于《中庸》《易传》之本体宇宙论,且有别于西方传统的思辨形而上学。随之宕开笔墨,延伸至实践智慧学、政治哲学等领域的相关探讨。文辞朴直晓畅,结构严谨有法,所述圆融无碍,孔孟哲学之义趣尽显于文间,从中亦可寻溯儒家学说于当代的深远意义。
  04
  《没有魔法宫:帝国的终结与联合国的思想源起》
  著者:[英]马克·马佐尔
  译者:朱世龙
  本书围绕一些关键历史时刻、关键人物和他们的思想,对联合国的意识形态“史前史”和战后世界秩序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旨在以一种新颖的观点去看待联合国的形成。
  开头与结尾是关于两位英帝国晚期杰出政治家的研究,他们是南非的史末资和印度的尼赫鲁。他们在联合国的经历诠释了帝国国际主义理念的兴衰,这一理念在布尔战争后由史末资明确表达,在1946年至195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政策行动中被尼赫鲁彻底摧毁。
  本书还研究了两位处于第二梯队的思想家,其中一位是阿尔弗雷德·齐默恩,这位两次大战期间的著名国际主义理论家,恰恰例示了为什么支持国际合作的自由主义者往往对国际合作的结果大失所望。
  另一章则聚焦于1940年代中期,探讨了两位犹太人——律师拉斐尔·莱姆金和人口学家约瑟夫·谢克特曼在战时的思想,以表明他们对战争的分析如何促成战后对民族自决、国际法和少数民族权利的态度发生巨大转变,并且在这个新的世界机构的行动中得到反映。
  05
  《刚果战争:失败的利维坦与被遗忘的非洲大战》
  著者:[美]贾森·斯特恩斯
  译者:郭丹杰 吕赛赛
  20世纪60年代,今天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从比利时的殖民压迫下获得解放,开启了民族独立的纪元。然而,这个面积与西欧相当的矿业大国并未就此走向繁荣。自1996年起,刚果接连爆发两场战争,九个非洲国家卷入其中,数百万生灵死于非命,无数人流离失所;在延绵数千里的战火中,灭绝人性的屠杀频频发生,孕妇被活活剖腹,平民被成批活埋,五六岁的孩童惨遭性侵……
  但是,这场被称为“非洲世界大战”的浩劫,却鲜见外界关注。它的源头常被简单归结于野蛮落后、道德堕落或西方列强的无耻贪婪,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贾森·斯特恩斯倾尽十年心血,深入非洲腹地,采访刚果之乱背后的权力人物与屠杀事件的幸存者,从千头万绪中提炼大量细节,还原这段历史的真实面貌,打破世界对刚果与中非地区的刻板印象。在这里,一个人可能既是在战乱中四处逃命的难民,也是散播暴行的罪犯,可能一边心怀救国济民的诚挚理想,一边纵容军队烧杀抢掠。这里没有正与邪的清晰界限,只有复杂叵测、难以逆料的人性。
  06
  《以色列的慈善事业与社会参与》
  著者:[以色列]哈伊姆·达汉
  译者:孔德洁、邱莹
  本书回顾了作者童年的经历,强调慈善公益组织的建立及社会参与的紧迫性、解释了强烈动机在社会活动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了公益组织的建立、运营展开实际操作方面的指南,涉及建立董事会、为行政部门选择合适的人选、筹款的各个环节和主要挑战,以及社会评估的标准、社会监督的运作等。
  07
  《重返昨日世界:
  从塞缪尔·约翰逊到亚当·斯密,一群塑造时代的人》
  著者:[美]利奥·达姆罗施
  译者:叶丽贤
  本书是对创建于18世纪伦敦的“文学俱乐部”所立的传记,重心放在以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为核心的那个时期。
  所谓“文学”在18世纪的英语中,并非单指想象文学,而是指所有需要经过智力训练所能掌握的高雅学识。在“俱乐部”成立的前二十年,成员还包括政治哲学家埃德蒙·柏克、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以及传记作家鲍斯威尔、画家雷诺兹、剧作家谢里丹和哥尔德斯密斯、戏剧演员加里克等活跃于18世纪中后期英国文坛和政坛的重要人物。
  这些人成功引领了同时代的文艺创作、历史书写、文化思想和实践、政治经济理论,不仅使英国获得了英国性,更是塑造了后来的现代世界。
  作者以各个人物的生平为时光通道,把当代读者引向乔治王朝时期宏阔的社会图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绅士的生活做派和婚姻伦理,法国大革命前夕英国政坛的喧嚣,英国与爱尔兰、印度、北美等殖民地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英国国内关于奴隶制的争论,女性的生存困境及其文艺创作活动等。
  08
  《比克瑙集中营的黎明》
  著者:[法]西蒙娜·韦伊 [法]大卫·泰布尔
  译者:张洁
  西蒙娜·韦伊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曾拥有快乐的童年,进入集中营之后,她经历了摧毁人性的暴力和骨肉分离的悲痛。
  本书由纪录片的导演叙述、西蒙娜·韦伊自述、西蒙娜·韦伊与朋友们的谈话三部分构成。书中配有大量纪录片剧照与韦伊儿时和历史史实照片。
  本书以奥斯维辛幸存者的视角讲述,留下珍贵的历史记忆。当韦伊谈起自己的遭遇、挣扎和努力时,貌似云淡风轻,却蕴含着一股深邃而超拔的力量。
  09
  《货币缩水》
  著者:[美]欧文·费雪
  译者:李佳楠
  生活成本为何居高不下?
  费雪在本书提出著名的交易方程式,揭示了决定物价的三大因素,用于分析当下政策、事件对物价的影响。
  本书还探讨了货币的本质及价值支撑,破除了对货币的误解;用资产负债表逐步展示银行信用不断扩张的过程;以辩论方式论证历史上复本位制究竟能否让币值稳定;并用交易方程式推演物价变动如何触发经济周期,并提出措施降低经济危机的次数和后果;最后对导致“生活成本高昂”的近30种流行说法一一驳斥,并说明持有这些错误信念的后果。
  10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
  著者:丁雨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观展感悟,将中华大地上的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本书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的介绍说明配以300余张照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弥补不能去到展馆现场的遗憾,也可作为曾经来过的珍藏记忆,是一本“拿在手上的展览”。
  其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以及历史规律。
  11
  《为什么长江如此迷人》
  著/绘/译者:高翔
  著者:[法]旅克·理查德
  译者:[法]楼兰·埃尔萨塞
  中国画家高翔和法国记者旅克?理查德2005年从上海出发,逆长江走往青海源头。沿途采取步行、坐船、租车、乘班车, 搭拖拉机和任何可以借用的当地交通工具, 以最大的可能选择贴近这条流经最广袤地域的河流的路径。
  两位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一路分别用绘画和文字两种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发生巨变的长江及沿岸的地理、人文和生态,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风景写生,而是关于长江的一次珍贵而严谨的“田野调查”——两位作者带着对生态的关爱和赞美,对长江大胆地进行了一场特殊的艺术性和记录性并存的考察。
  法国人旅克?理查德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用文字描述了沿途看到的一切——直接、真实,没有丝毫的修饰——长江中、下游(旅克?理查德著);艺术家高翔则怀着一个中国人对本土山河的厚重情感,用色粉笔速写了进入他眼中的风景,同时日记旅途的每一瞬间——长江中、上游+长江上游(高翔著)。
  本书选编了156幅色粉画和两位作者的47篇旅行笔记。在当下阅读高翔和旅克的长江行走考察,满足视觉的同时亦带给读者关于个体生存状态的深深思考。
  12
  《这不是手艺,这是生活》
  著者:赵勤
  在城市或乡村,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在方寸世界里,坚守着自己的小小梦想,酿酒、编织、做琴、捏泥……作家赵勤到各地寻访手艺人,却意外发现,他们背后的人生故事,更触动人心。因此,与时下常见的各种“手艺”类图书不同,手艺的细节和制作过程不是本书叙述的重点,作者更注重非虚构,更多地着力于记录传统手艺人在当下社会中的个体生存境况,展现手艺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何去何从的迷茫与思考,从而让此书具有“民间史”的性质。
  文学类
  13
  《卡夫卡传:早年·1883-1910》
  著者:[德]莱纳·施塔赫
  译者:任卫东
  卡夫卡如何变成卡夫卡?施塔赫在这套传记三部曲的最后一卷详细描述了卡夫卡成长的私人的、政治及文化的复杂背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塑造了年轻的弗朗茨·卡夫卡。本书讲述了从卡夫卡出生到一九一〇年职业和文学开端的故事,带领读者了解在卡夫卡成名作《变形记》诞生之前的突破性进展。施塔赫的叙述生动形象,关注细节,为我们丰富呈现了德意志犹太商人家庭形象和他的教育、心理发展历程,引述了包括与家人的通信,校友的回忆和卡夫卡密友布罗德笔记日记等大量一手资料。
  14
  《顺天游》
  著者:李季
  “顺天游”是陕北、晋绥、内蒙古一带主要的民歌形式之一种,是一种形式最简单的诗。由于它的形式自由生动,适于表达、传述人民的生活及情感,因此,生活在这里的农民不仅是它的歌唱者和传播者,同时也是它的创作者,他们把自己的心绪和生活遭遇创作成新的“顺天游”。著名诗人李季有幸在“顺天游”的故乡之一——陕北三边工作和生活。工作之余,他从农民歌手、放羊老汉、农村妇女、区乡干部那里,收集了几千首“处于萌芽状态的文艺”——“顺天游”,并加以选编整理。这种民歌艺术,作为文艺工作者的素材和研究资料,对于弘扬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李季整理的两千多首原生态顺天游中,陕北三边的乡亲们愤懑而歌,愉悦而歌,忧伤而歌,涕零而歌,这些底层人民所创作的“新诗经”作品,从黄土塬、黄土墚、黄土茆、黄土川上或高亢或悱恻地远扬高飞,它朗照着山川沟涧、草滩盆地、海子湖泊、硷畔坪场,朗照着花棒草、沙蓬草、索牛牛草、沙蒿蒿林,给读者、听者带来一阵阵既具地域特色又质朴悲辛的美学震动。
  15
  《万物归一》
  著者:[美]安妮·迪拉德
  译者:匡咏梅
  “大地铺展开的颜色引导着目光投向远山,远山处是绵延无尽的大农场,农场里的黄色牧场上,数十亿计的茎秆和叶片一整天泛着金光……”这是安妮·迪拉德从窗口看出去的景象。1975年,她独自来到美国西海岸,在普吉特湾的一个岛上居住、沉思、写作。一幢木屋、一扇偌大的窗户、一只猫、一枚蜘蛛和一个人,构成了全书宁静而内蕴丰富的底色。
  有一天,她决心写下接下来三天发生的任何事。第二天,岛上的飞机就坠毁了。她要描摹这样的苦难吗?她不断地追问,关于时间,关于真实,关于奉献,关于死亡,来自命运的意志。她写到被烛火吞噬的飞蛾,写到飞机失事后毁容的七岁女孩。在变幻莫测的风景“幕布”后,她看到的却是圣火的力量。
  如同《听客溪的朝圣》,大自然的壮美与无比纷繁的生命细节是迪拉德不变的主题。《万物归一》犹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安妮在山水之间寻求抚慰,逐渐意识到:真实的痛苦是另一种前行的力量,人生“必须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16
  《云中锦》
  著者:陆春祥
  九篇传记,九段轶闻,还原历史上著名笔记作品的幕后故事。段成式、沈括、叶梦得、洪迈、周密、陶宗仪、刘伯温、李渔、袁枚,《酉阳杂俎》《梦溪笔谈》《避暑录话》《夷坚志》《武林旧事》《南村辍耕录》《郁离子》《闲情偶寄》《子不语》,九位文化名人和他们的传世之作。笔记,书写历史之外的记忆。当作家与作品彼此观照,当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撞上波澜壮阔的时代风云,小小的笔记该如何讲述一个人和一群人的记忆?
  艺术设计类
  17
  《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与1824年的世界》
  著者:[美]哈维·萨克斯
  译者:朱明月丁雅静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1824年5月7日首演,是音乐史乃至艺术史上的重要事件。音乐学家哈维·萨克斯描绘了与作品相关的细枝末节,揭示其缘何成为后代作曲家的艺术创造之标杆,以及贝多芬如何在此体现浪漫主义的天才。
  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考察了同一时期文化史上的其他重要角色,拜伦、普希金、德拉克洛瓦、司汤达、海涅等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其艺术理念和政治观点,而他们的作品与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共同交织出一幅引人入胜的文化图景。
  18
  《莫扎特:黄金年代》
  著者:[美]H.C.罗宾斯·兰登
  译者:石晰颋
  《莫扎特:黄金年代》是针对莫扎特在1781至1791年间的一本传记,这也是他人生的倒数十年。众所周知,莫扎特的职业生涯短暂且惊艳,他于35岁去世前的十年时间里,因其杰出而多产的音乐创作,造就了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最令人瞩目的时期之一,使当时的维也纳堪称真正的“黄金年代”。
  本书作为音乐学家H.C.罗宾斯·兰登的系列莫扎特著作,曾与《1791,莫扎特的最后一年》和《莫扎特与维也纳》共同献礼莫扎特逝世200周年。
  19
  《七个半导演》
  著者:赵荔红
  散文家、电影学者赵荔红选取世界上著名的八位导演:卓别林、塔可夫斯基、小津安二郎、伯格曼、布列松、侯麦、罗西里尼、希区柯克为评论对象,对八位导演的个人生活简史和电影作品做了纵深的评述,既根基于对现实生活的透彻理解、扎实的文学艺术理论、电影史以及电影美学理论,同时具有作者本人的主观判断:作为一个散文作家,讲究修辞,看待电影文本有其独特的眼光和视角。有意思的是,本书之所以名为《七个半导演》,是因为作者只喜欢半个希区柯克。
  20
  《意飘诗外——王明明古诗意画百开册页集》
  著者:王明明
  本书为王明明先生的绘画精品集,他将《兰亭集序》《静夜思》《游子吟》《念如娇·赤壁怀》《归去来辞》等100首中国历史经典名篇,用中国画手卷、册页、扇面等形式展现出来,画风清雅而富含古韵,使人在赞叹古人文学典范的同时,饱赏国画艺术的精妙神奇,是文学经典与绘画经典的完美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理念和谐统一,体现了王明明先生把自己的艺术创作根植于中华大文化背景下,探索、完善、发展着现代中国画的成果。
  21
  《人体模特儿史话》(修订版)
  著者:陈醉
  本书生动讲述了美术领域古今中外人体模特儿的历史故事。以世界名画、名雕塑作为切入点,展现了人体模特儿自诞生到发展、到近现代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的历史。作者挖掘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模特儿和艺术家是怎样合作,共同创作出流传至今的艺术作品的,并通过实例表明模特儿对于艺术作品创作的重要性。刘海粟曾说:“人体美是美中之至美。”可谓人体模特儿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艺术创作的进程。
  儿童类
  22
  《平克和赛伊》
  著者:[美]派翠西亚·波拉蔻
  译者:周英
  《平克和赛伊》是一本讲述两个少年间深厚友情的故事类图画书。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白人少年赛伊被迫参军,并在一场战役中受了腿伤,幸而被黑人少年士兵平克救回家中。赛伊在平克和平克母亲的悉心照料下逐渐康复,两个少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天,就在两人准备重回部队时,敌军出现了。平克的母亲为了掩护平克和赛伊,不幸被敌军杀害了。两个少年还没来得及从悲痛中走出,便被卷入了另一场生死考验……这个一百多年前的故事,经过赛伊家族三代人的口口相传,最终传到了本书作者派翠西亚·波拉寇这一代,并被她创作成图画书,以纪念这个平凡却闪耀的黑人少年平克。
  《平克和赛伊》来自波拉蔻家族长辈的真实经历。波拉蔻自小便听着这个故事,并在其带来的影响和感动中长大,所以,这本图画书也拥有了打动人心的非凡力量。
  23
  《三重溪镇的图书管理员》
  著绘者:[美]派翠西亚·波拉蔻
  译者:周英
  《三重溪镇的图书管理员》讲述了一个关于阅读的故事。三重溪镇所有人都爱看电视,从来不看书,但伊莱的夏夏姨妈特立独行,从来不看电视,而且整天待在床上。有一天伊莱听夏夏姨妈讲故事,他很好奇这些精彩的故事是怎么来的。夏夏姨妈告诉他,这些故事来自书籍,阅读丰富我们的思想和人生体验。于是伊莱开始学习读书。在他的带领下,镇上所有的孩子都爱上了阅读。
  有一天,他们无意中破坏了三重溪水坝,洪水冲毁了电视发射塔。没有电视可看的居民非常愤怒,冲上街头,与夏夏姨妈和孩子们发生争执。在后者的劝说下,居民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开启了全名阅读之旅。
  24
  《这是什么呢?》
  著者:[法]薇乐莉·居里亚妮
  绘者:[法]玛乔丽·贝亚勒
  译者:李旻谕
  本书讲述了幼儿对书籍的认识,由外到内,由物质到精神的过程,适读受众是3~5岁的幼儿。小熊发现大熊爸爸正坐在沙发上,周围堆满了一堆花花绿绿的东西。小熊问:“这是什么呢?”还没等大熊爸爸回答,小熊抢先自己回答:“用来戴的帽子?踩在脚下,让我看起来更高?搭积木屋?盾牌?放进嘴巴啃一啃?”大熊爸爸说:“让我来给你一个回答。这个东西是书,它能让你哭,陪你闹,让你飞翔,让你欢笑。”就这样,在大熊爸爸的臂弯里,小熊开始阅读人生第一本书……
  25
  《准是猫干的!》
  著绘:[意大利] 大卫·达利
  绘者:[法]玛伽莉·克拉维
  译者:冯婧
  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电闪雷鸣,乔乔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第二天,人们发现了乔乔。到底谁是凶手?他的朋友异口同声地说:”准是猫干的!“ 理由是:第一,猫喜欢吃老鼠;第二,猫昨晚在附近叫了一夜;第三,墙壁上有爪痕。这些理由看似无懈可击,但福尔摩斯鼠认为这些理由似是而非,属于道听途说,而非铁证。他提醒大家,不要被惯性思维或偏见误导,要学会摈除偏见,在不疑处有疑。这时,乔乔突然睁开眼睛,坐了起来。原来,他根本没有死。正当大家在欢庆乔乔“死”而复生时,一只小老鼠飞奔而来,大喊:“奶酪不见啦!”这次,是谁干的呢?
  本书充满神奇的幻想,故事环环相扣,能一下子抓住孩子的好奇心,丰富孩子的想象空间。
  26
  《大象的难题》
  著者:[比]琳·范登伯格
  绘者:[比]卡嘉·冯麦尔
  译者:赵博
  《大象的难题》讲述了一头因爱困惑的大象向朋友询问“什么是爱”的故事。大象想知道“怎么知道自己爱上了某个人”,苹果、北极熊、探险家、流浪汉、白雪公主……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苹果说,见到心爱的人会脸红;北极熊说,坐在爱人身边,感觉自己在一个温暖的小岛上;探险家说,他从未找到过爱情;……故事的最后,大象终于有了自己的答案。
  点击,进入微店购买图书
    





上一本:5月月度书单已出炉,请查收! 下一本:文学好书榜6月榜|选一本好书,击退烈日骄阳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kindle退出中国,但阅读永不停止|5月新书书讯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