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7月新书汇总|60种好书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1-25 00:53:56


今日小编为大家汇总了7月份新书,一起回顾一下吧~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第三版)》
詹姆斯?乔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近几十年来“一战”起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甫一问世便引起巨大反响。作为20世纪最优秀的国际关系史学家之一,乔尔在书中全面分析了这场深刻改变世界历史的战争如何爆发,研究主题既包括“七月危机”、战前的联盟体系和外交方式、军事战略及指导思想、军备竞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也包括对帝国主义竞争和经济动因的考察。与传统研究不同的是,乔尔还极为注重1914年的欧洲社会心态对大战爆发的影响,并提出诸多创见,由此引领了新的研究风潮。
2007年,当代著名外交史、战争史专家戈登?马特尔对乔尔的经典著作又进行了新的补充和扩展,加入了自本书第二版出版(1992年)十余年来很多新发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使这部经典著作得以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2.《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修订译本)》
“污名”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归功于戈夫曼。在本书中,戈夫曼将污名定义为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具有的某种令人“丢脸”的特征,这种特征使其拥有者具有一种“受损身份”。作者分析了蒙受污名者的自我感受以及他们与“常人”间的微妙互动,重点阐述了蒙受污名者在人际互动中进行“信息控制”的各种技巧。
3.《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一个被思想照亮的夜晚》 是傅道彬教授的学术随笔集,全书分“思想是路”“人迹板桥霜”和“文化是以诗开篇的”三编。“思想是路”编是作者近年来对一些重要理论与文化问题的哲学思考和文学理解。“人迹板桥霜”是一组人物随笔,这里既有对古代的尧舜、周公、楚灵王、庄子、王阳明等历史人物的精神分析,也有对20世纪以来重要学者的思想解读,通过对陈寅恪、钱锺书、张舜徽等学人的描写展现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印记。“文化是以诗开篇的”则是以文学史为主线的学术短文,力图以放松的心态和诗意的笔触描写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和心灵感悟。
4.《在文化的原野上》
全书分四卷,除“代序”与“代后记”,共计三十篇文章。其中,卷一共9篇文章,是谈陶渊明的;卷二共7篇文章,是谈音乐文化史的,侧重于对中古诗人和中古诗歌的音乐学解读;卷三共5篇文章,侧重于历史和宗教文化;卷四共9篇文章,侧重于经典与作家。这些文章长短不拘,无一定之规,但都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有的放矢,试图解决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体现出作者一贯秉持的“学术本身应植根于广阔的文化原野”的学术旨趣,融汇了作者多学科的贯通性研究和多维度的理论思考。
5.《源流:历史社会学的思想谱系》
本书从历史社会学的理论传统、问题意识与方法路径层面,对历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研究方法、与历史学的关系展开了详细讨论;同时,本书将当前围绕历史社会学的诸多争论置于经典社会学研究的学术史脉络中,并结合一系列经验研究进行论述。本书认为,历史社会学并非分支社会学,而是一种正在复兴的、具有总体问题关切的研究传统。本书对经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传统的再发掘,揭示了通过重返经典思想资源进一步激活中国历史社会学研究的可能性。
6.《革命以后?:良善社会中的权威》
在这部经典作品中,世界最著名的政治科学家之一罗伯特?达尔探讨了作为现代政府决策制定方式的民主的优点和缺点。达尔研究了民主政治权威赖以存在的原则,在“人民的统治”这一观念中“人民”究竟应该是谁的问题,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形的民主权威的类型。在修订版新增的第三章中,达尔除了再次建议民主政府通过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修正自由放任的市场体制,还承认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对民主制度的重要性。
7.《瘟疫与人:历史的启示》
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在国内疫情已趋好转,国际疫情发展之时,我们约请了近年来活跃在医学史、疾病社会史与公共卫生防疫等领域的优秀学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角度,以“瘟疫与人”为主题,为一般、非专业读者了解、理解中外历史中的疫灾提供思考途径,为读者理解当下提供多向度的历史与思想背景。
8.《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本书以2020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主题展览“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为切入点,由丝路考古与历史领域的知名学者赵丰、荣新江、杭侃等讲述丝绸之路的由来和发现历程。作为一份世界遗产,丝绸之路的起始时间从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公元前138年算起,到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从学术上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再到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丝绸之路成为全世界共认的文化遗产,已经走过了2252年。全书据此分为三部分,从历史事实存在的中西交流之路、李希霍芬时代提出的丝绸之路、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世界遗产丝绸之路三个角度讲述丝绸之路的发现史和学术史。
9.《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
叔本华认为,平常的世界由四类对象(即:现实对象;概念以及由这些概念组合而成的判断;时间和空间;人类的行为)构成,它们都是表象。充足理由律则是指,事物皆有其如其所是的理由或解释。据此,平常世界的四类对象的存在都有其根据或理由,即存在着四种必然联系,每一种都构成充足理由律的一个根,充足理由律因此便拥有了四重根。人的行为动机被是充足理由律第四种形式,人的行为必有动机、从动机得到解释,这便通向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10.《大众塔木德》
《塔木德》是继《希伯来圣经》之后最重要的一部犹太教典籍,但因其内容庞杂、卷帙浩繁,非专业读者不容易通读或难以把握要领。有鉴于此,本书对整部《塔木德》进行全面检阅、精心去取,以清晰条理的纲目和通俗平实的语言将其要旨展示出来,学术性地总结了《塔木德》中包含的关于宗教、道德、民俗、司法等诸多方面的犹太教义,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探索《塔木德》的指南。
11.《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
这本书忠实记录了吴宗济先生极具传奇色彩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出生于清末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他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后又考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从此踏上漫漫“寻音”路。他走的这条路可谓一路荆棘,人生命运也是一波三折。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后,已是寿登古稀的老人,才得以全身心地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并奇迹般地屡有重大创获,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12.《启示录:一战时期的华沙》
《启示录:一战时期的华沙》详细叙述了银行恐慌、大规模移民、1915年的俄罗斯撤离、工业崩溃等导致一战时期华沙重大经济社会危机的历史事件,描述了在德国占领期间这些危机如何进一步恶化,以及这一时期华沙实行的对进入城市的用品的严格控制如何导致腐败加剧以及民众生活水平迅速下降、重大公共卫生危机频发的历史细节,深刻剖析了1914 至1918年一战时期华沙的社会和文化历史状况……
13.《埃及史》
本书贯穿古今,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埃及的历史画卷,涉及埃及史前文化与文明起源、古埃及统一国家的发展、古埃及帝国的兴衰、希腊人统治时期的埃及、罗马人统治时期的埃及、中世纪埃及的伊斯兰文明、19世纪上半期的埃及、 19世纪下半期的埃及、英国占领与埃及的独立、议会时代的埃及、纳赛尔时期的埃及、萨达特时期的埃及、穆巴拉克时期及转型中的埃及等,内容丰富,是一部系统全面的埃及通史。
14.《国际关系(第三版)》
本书为国际关系专业入门教材,运用历史语境写作方法,向读者介绍了国际关系的中心主题和理论视角,探讨了国家和帝国的出现,从古典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到后殖民主义和绿色环保理论,二十世纪国际历史,安全与不安全,全球治理和世界秩序,国际政治经济,全球化等国际关系中的重要论题。作者保留了广泛的历史和语境方法,向读者介绍了国际关系的中心主题和理论视角,同时也探讨了当代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
15.《德语姓名译名手册(第2版)》
本手册汇集的德语姓氏、教名适用于翻译操德语的国家和民族,包括德国、瑞士、卢森堡、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其中,德语姓氏、教名不分类别,概按拉丁字母顺序混合排列。本书由新华通讯社译名室编写。作为全国唯一的官方新闻译名审定机构,新华通讯社译名室承担着在中国大陆媒体出版的世界重要或常用人名、地名、组织机构等的翻译工作,是全国外文译名的权威机构,堪称新华社的一块“金字招牌”。
16.《语调音系学(第2版)》
本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语调语法的性质和本质,并在自主音段-节律音系理论框架下,介绍和阐释了生成音系学中的语调音系学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即语调在AM理论和ToBI语调标注系统。作者阐明语调音系不是语调的语音研究,而是语调的语法研究,语调的语音(特别是实验语音)研究为语调的语法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经验基础。本书是全面分析和阐释当代语调理论研究的佳作,是语调研究领域的重要和经典著作。
17.《经典民俗学十二讲》
本书是民俗学专家董晓萍教授撰写的民俗学理论著作,采用现代国际民俗学中经典民俗学的方法论框架,结合中国实际,总结20世纪中国民俗学走过的道路,肯定中国民俗学的成就。通过重读原典和田野作业笔记,揭示已被前人发现而后来被忽略的原创观点、研究方法与具体问题,讨论民俗学从本土民俗学研究转向多元民俗学的建设历程。全书共12讲,重点选择水利、粮食、土地、城边村、传统工艺等专题开展细致的个案分析。
18.《莎士比亚笔下的N种死亡方式:蛇咬、剑刺和心碎》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角色有许多不同的死亡方法,这些情节至今仍让人震惊、悲伤、恐惧,就像400多年前这些戏剧在伦敦剧场首次上演时一样。这些死亡形式有多大程度的真实性,莎士比亚又是否有科学知识作为依据……“新科学人文库”是商务印书馆在科普出版上的一次新尝试,丛书继承了商务印书馆上世纪出版的“自然科学小丛书”等作品的选书思路,以新颖的思想和视角为切入点,以激发好奇心为基点,用有趣的故事将科学知识或科学的探索历程展现在读者面前。
19.《法社会学原理》
作者在《法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围绕着“法律发展的重心不在立法、法学,也不在司法裁决,而在社会本身”的主题,系统地阐述了其“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其中的“活法”观念。这一观念批判了概念法学的国家主义法观念,指出真正的法律不是由国家制定的成文法,而是由各种社会联合体自发产生的和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实际起作用的法律,其本质就是联合体的内部秩序。法律包括法律事实、法律规范和法律命题三个方面,后二者是法学家在认识前者的基础上创制的……20.《城市的权力:城市、国家、民众和全球》
这是一部关于城市社会学分析的书,讲述了城市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一些城市比其他一些城市更强势,为什么首都城市与其他城市发展不同,什么是“全球化城市”,建筑和社会运动是如何对城市的发展产生改变和影响。论述同时,作者还列举了巴黎革命、第三世界后殖民时代首都的崛起、20世纪大城市的崛起等诸多实例,引导人们思考未来的都市会是什么样子。在中国城市化如火如荼的今天,书中的诸多观点内容,无论公众还是决策者都值得认真思考,认真一读。
21.《京都大学藏苗图五种》
苗图是记录贵州、云南等地民俗生活的画本,是宝贵的图像民族志。成书时间以清代为多,既为国家治理提供参考,又在民间发行流传,手绘抄本种类繁多。日本京都大学独家珍藏了题为《进贡苗蛮图》《苗族画谱》《滇省苗图》《黔省苗图》《苗图》的五种藏本,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研究科合作整理,附上解读文字结集成书。藏本彩图总计400余幅,配色亮丽,人物生动形象,配有介绍民族风俗的题解,记录了各地民族的习俗与日常生活。
22.《新正义论——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价值标准体系》
本书以正义为主题系统讨论政治哲学基本问题。书稿分四篇11章,约45万字。第一篇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终极价值标准,集中讨论国家、主权、国家的起源、目的等政治哲学基本概念,同时立足其新伦理学揭示并论证了国家目的构成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终极价值标准。第二篇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根本价值标准,集中讨论正义。作者分别讨论了正义的界定,正义的类型,正义原则,以及最重要的正义——平等等。第三篇集中讨论人道与自由,作者认为人道是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的最高价值标准,而自由是最根本的人道,异化是最根本的不人道。第四篇集中讨论政体问题,特别是对专制主义概念与理论进行较为系统澄清。
23.《产业革命》
本书共分为“1760年的英格兰”“机械革命和它的经济影响”“旧秩序的瓦解”“反抗自由放任和开始建立组织”“机械学和社会需要视角下的产业问题”五章,主要研究了1760年以后英国农业、制造业等领域发生的产业革命,分析了机械工具上的革命和经济效应,以及旧秩序的分裂和新的组织形式的出现,还进一步分析了产业革命背后深藏的反自由主义的思想,本书提倡从机械革命和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待当时所面临的各种产业和社会问题。
24.《穆罕默德和查理曼》
本书主要从欧洲和西亚关系的角度论述了欧洲的形成、文明的起源和特征。在作者看来,日耳曼和匈奴各个民族虽然对罗马世界的冲击,颠覆了西罗马帝国的政治,但对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有限,并未彻底摧毁西方社会的基本框架结构。而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崛起和狂飙则对西方社会造成了根本性的改变,彻底砸碎了各种古典传统,使地中海世界被割裂为两部分,即穆斯林控制的西地中海和由拜占庭支配的东地中海,并使得西方社会的重心被迫转移到北方,新的西方文明才得以诞生。
25.《作为自我的稻米——日本人穿越时间的身份认同》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中国人或西方人——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迁轨迹,同时展示了稻米和稻田如何作为这种思考的载体。以日本人为例,大贯惠美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关于自我和他者的跨文化解释模式。
26.《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西方现代哲学的人文主义不满足于传统哲学从感性中直接的东西上升到理解中的东西,以“永恒在场”的抽象同一性或本质概念为事物之根底的“在场形而上学”,而要求回到具体的、变动不居的现实世界,从而转向在场的东西与不在场的然而同样个体的东西结合为一个无尽的整体的哲学观点,哲学的最高任务不再是单纯地达到同一普遍性,而是要求达到了天地间各种不同事物之相通,相融。哲学所崇尚的把握事物的方式不再是单纯的思维,而是想象……27.《胡塞尔现象学》
扎哈维以清晰的框架,阐述了胡赛尔的早期意向性、中期先验现象学与后期时间性和生活世界等思想,从胡塞尔哲学的整体出发,抓住胡塞尔在各个阶段的哲学中心,并阐述其中的连续性,分析胡塞尔与德国古典哲学和后期现象学家的思想关系。阅读此书,可以看出胡塞尔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弗雷格的相似之处及其对海德格尔、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思想的启发。
28.《中国古代的节庆与歌谣》(新译本)
本书是葛兰言关于中国文明研究的开创之作。借助语文学与社会学分析,葛兰言通过《诗经》歌谣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爱情与节日的画面,其间不仅涌动着一种集体的情感,也暗藏着一种井然的社会生活:那些在山间、川上相会的年轻男女们,在他们自己的节日中,不仅互赠礼物,也将自己作为“质”送出。正是这些古老的社会事实,为中国文明的演变奠定了风俗、制度、思想的底蕴与品质。
29.《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其酝酿十余年的成熟之作。小说塑造了旺代叛军首领朗特纳克侯爵和他的侄孙、镇压叛乱的共和军司令郭文,以及郭文的家庭教师、公安委员会特派员西穆尔登这三个中心人物,围绕他们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情节。小说生动地展示了1793年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共和派与保王派两种政治力量的殊死之争。小说最后,死里逃生的朗特纳克因良心发现,返回大火焚烧中的城堡救出三个孩子;郭文为叔祖的人道精神所感动,情愿用自己的头颅换取朗特纳克的生命;西穆尔登在郭文人头落地的同时开枪自尽。《九三年》可以说是雨果的写作艺术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完美表达。
30.《驳无教养的犬儒》
这部文集包含尤利安的演说辞第2《君士坦提乌斯的英雄事迹或论王权》(The Heroic Deeds of the Emperor Constantius or On Kingship)和第6《驳无教养的犬儒》(To the Uneducated Cynics)、讽刺作品《诸皇帝》(The Caesars)、两篇演说类书信《致祭司》(A Letter to A Priest)和《致雅典元老院和人民》(Letter to the Senate and People of Athens)……
31.《漫画中的女人》
本书旨在从500余幅女性漫画精品表现出的女人的美、女人的苦难、女人的时尚、女人的情感、女人的婚姻、女人的道德等,历史地展示女人在家庭、阶级、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批判地揭示在文化史、艺术史、道德发展史等方面女性观念等的形成和变迁。
爱德华?福克斯以宏富的史料、高超的驾驭能力和精密的辩证法建构起艺术作品的历史内涵。如他所说,这些漫画的意义远远超越一时的欢愉,而是以其坚毅不懈的精神,升华为传播高级理性、真善美和深层次道德观念的先行者。
32.《法律与说理》
本书是一部言论集,收文十四篇,或为作者会议、论坛之发言,或系报刊采访应答之语,或是讲座之录音整理稿,内容涉及中国法律与社会变迁的诸多方面,皆为梁治平先生不同时期针对不同法律主题和社会事件的说理与评议,表明了他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未来的期许——希望我们生活在一个说理的社会中。诚然,说理有其限度,人类行为之动因亦未可皆归因于理性,然则,理性及说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稍减。环顾周遭,放眼世界,作者坚信,此一题旨较之前已变得更加显豁也更加急迫了。
33.《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关于方济各的一部力作。虽然书名只涉及方济各,这本书讨论的却不仅仅是方济各,而是从12世纪到13世纪的整个中世纪的状况的缩影。此书并非传统的充满奇闻逸事的人物传记,勒高夫力图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上进行创新——把方济各视为整体史的研究对象……
34.《音系与句法:语音与结构的关系》
本书在生成语法的理论框架内,对音系与句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指出了建立在形态句法结构之上的经典生成音系学理论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创见性地提出了形态句法之外的语言的韵律层级结构模式,开创了当今在语言学领域影响巨大的韵律音系学理论。例文丰富,讲解细致,通过分析大量实际运用的例子,探索解决语言实际问题的韵律音系学的理论模式与分析方法。
35.《乡村地理学——乡村重构的过程、反应和经验》
作者基于诸多乡村地理学者的研究成果,提炼出乡村地理学研究所汲取的不同理论与方法,试图展望并把握当代乡村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丰富性与广泛性,同时对未来乡村地理学探索的主题与方法进行预测。本书清晰、生动、翔实、深入地阐述了乡村重构的最新状况,将有助于理解乡村变革的过程和实践,阐释乡村变革多方面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反应,并提供乡村重构的一个学术框架,从中可以了解到如何重构农村地区的乡村性。书中包含国外乡村发展的诸多案例,相信可对中国乡村未来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参考。
36.《西方法学史纲(第四版)》
本书依次对古代希腊的法学思想、罗马法学的形成与发展、中世纪欧洲法学的风貌,以及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日本等主要西方国家法学的形成与发展做了详实的介绍和评述。最后,本书以基础法学如法理学、法史学、法社会学和比较法学为线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西方法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本书试图阐明法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成长而日益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提升而逐渐繁荣。追求人类的幸福,探寻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是法和法学前进的基本动力。
37.《地理学要义:陆地表层系统研究的思维基础》
本书针对地理学面临的诸多基础性学科问题展开讨论:★力求明晰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提出地理学科复杂性特征;★力求解析地理数据总体特征、认识地理数据质量与解决地理问题的功能;★力求探寻地理综合的思路,从要素、空间、尺度、界面等方面归纳地理耦合的方式,为地理综合集成奠定思维基础;★力求总结地理学的研究范式,阐释不同地理范式解决地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准则。
38.《炼狱的诞生》
早在公元初几个世纪,人们就模糊地相信在人死后赎偿某些罪孽的可能。但是,在天堂与地狱构成的彼岸世界二元体系中,不存在完成这些炼罪刑罚的处所。要等到12世纪末,“炼狱”这个词才出现,炼狱成为彼岸地理中的第三个处所。对彼岸的这种新的想象,与社会的改变有着怎样的关系,其意识形态功能是什么?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勒高夫的《炼狱的诞生》从概念史入手,探讨“炼狱”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神学脉络,及其对天主教世界的深刻影响……
39.《拟真化生存:鲍德里亚媒介批判理论研究》
“元宇宙”之类的概念预示了一种极致化的媒介生活,正在引发规模空前的讨论。想想看:脸书用户接近地球一半的人口,规模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微信“月活”超过十亿,将庞大的物理疆域浓缩进一个线上社群。超地理、超历史、超组织的媒介宇宙,确乎已在到来的路上。
当人类普遍进入线上化生存,而这种生存方式还未经充分反思,我们确实应该选择一个哲学框架,对当下的生存态势进行整体性把握。在这本书里,我们选取的是法国哲学家鲍德里亚的媒介批判理论及其背后的社会批判理论视野,看看他提炼出的主体性问题、本体论问题,能否助我们在符号流动的媒介中,锚定“何为真”“我是谁”的答案。
40.《指引:从小康到共同富裕》
本书从顶层设计和社会实践两个层面展现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不懈推进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以生动的历史细节、精要的理论阐释、珍贵的史料图片追溯从小康到共同富裕的重要指引,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上篇包括奠定小康诞生的社会基础、提出小康社会的完整目标、推动改革创新与小康建设、倡导精神文明的小康社会、营造小康中国的和平环境、突破小康面临的困境障碍六个章节,下篇包括提出共同富裕的重大命题、通过农业改革推动城乡共同富裕、通过协同发展推进区域共同富裕、通过税收制度改革推进人民群体共同富裕四个章节。
41.《快乐的科学》
尼采的《快乐的科学》采用了箴言形式。全书的主体部分是由五部箴言/格言组成的,共有383节,长短不一。
《快乐的科学》在尼采的一生中处于中心的位置,它也是尼采在哲学表达方面最成功的尝试。身为哲学家,尼采反对科学,同时也抗拒艺术,但是他又拒绝哲学的过去以及过去的语言。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尤其反对笛卡尔主义的机械宇宙观,但他并非反对所有科学,而是要以语文学(解释的艺术,强调可能性而非确定性)和心理学(对意识要素的批判,旨在理解内在世界,从而理解整个世界)来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42.《摩登大观园:当20世纪中国女性遇到媒体》
想要明白当时人如何看待新女性,又如何建构女性新知,必须经由各种报刊的多元论述。本书特别选择游鉴明从2001年迄今的个人研究,研究时间自清末到20世纪中叶。全书共五章,分成“媒体论述中的女性”“媒体?知识建构与女性”两部分。透过本书可以看到,不管是20世纪初期或中叶,还是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媒体中的女性论述或对女性知识的建构穿越了时空……
43.《论语集注》
本书收录了最具影响、最有权威的《论语》古注——朱熹的《论语集注》,以及关于孔子的权威传记《史记?孔子世家》及其历代注解,并进行了严谨细致的编校。读经兼读古注,体现述而不作的传统;结合《孔子世家》来读《论语集注》,体现知人论世的传统。这是本书编校者的主要观点,也是本书的独特之处,借此使读者了解古人的诠释路径与理解取向,走近孔子,理解《论语》……
44.《古代埃及史》
本书呈现了古埃及从前王朝到第三十王朝的三千年历史,从法老王权的辉煌兴起,到与亚述的帝国争霸,直至波斯统治之下最后一个本土王朝的落幕。乔治?罗林森通过考古研究描绘了埃及文明的跌宕起伏、法老的王权变更。书中不仅再现了海上民族入侵、祭祀篡国、卡叠什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也展示上古文学与神话、艺术与习俗,以及金字塔的建造、卡纳克神庙的千年变迁。古代近东诸文明也在书中依次出场,共同演绎古代埃及丰富且曲折的历史故事。
45.《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
《整体性与隐缠序:卷展中的宇宙与意识》为当代卓越的量子物理学家与最为活跃的科学思想家玻姆的著作,在本书中玻姆发展了一种量子理论,把存在作为一个未破缺的整体(包括物质与精神)来处理。作者从理论的科学背景出发,进而质疑语言在破碎性的哲学思维中所起的作用,并提出我们关于宇宙与实在的观念本身是这个未破缺整体中的一个发展着的部分。他引入了隐缠序的观念,即,任何相对独立要素的内容,都包含着一切要素(即存在总体)的总和……
46.《潘效苏集辑注》
潘效苏是晚清时代的高级官员,曾随左宗棠收复新疆。潘效苏由甘肃按察使升任新疆巡抚,后以贪墨为由被参劾,发遣张家口军台。在新疆任中,潘效苏面对沙俄和英国觊觎新疆,屡屡制造边境纠纷,调拨民族关系的严峻形势,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维护主权,制止民族分裂,并积极推行新政,开展屯垦,发展有线电报、邮政等公益事业。潘效苏与军机处等朝廷部门和其他地方官员的往来奏折、函电都是今天研究晚清新疆历史的重要史料。《潘效苏集辑注》由杜宏春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部门馆藏史料文献如《宫中档》、《军机录副》等汇集而成。该辑注依照史料文献形成时间的次序排列,勘订错讹脱衍,并且对里面人名、地名和制度名词做了必要的注释,有助于读者掌握史料形成的背景和内容所指。
47.《突尼斯史》
本书贯穿古今,较为完整地展现了突尼斯的历史画卷,涉及突尼斯早期柏柏尔文明的形成、迦太基帝国时期突尼斯的对外征服、罗马统治时期的突尼斯、汪达尔和拜占庭统治时期的突尼斯、阿拉伯人的征服和突尼斯的伊斯兰化、奥斯曼统治时期的突尼斯……内容丰富,是一部系统全面的突尼斯国家通史,对于我国读者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路径及非洲阿拉伯区域的整体面貌有非常有益的帮助。
48.《东亚百年国际争夺》
《东亚百年国际争夺》收录了阿?豪斯霍弗1932—1944年间发表的6篇文稿。他评述分析了鸦片战争以降百年间英美日列强对中国和东亚的入侵与渗透、诸列强在东亚权势的此消彼长,阐释了自己兼具全球化视野和去西方中心化意识的空间观。本书同时收录了福赫勒-豪克有关东亚角逐著述(1942年版)的个别章节,他探究了俄罗斯向远东不断推进、日本在东亚及西太平洋上迅猛扩张的背景和条件,对东亚未来的发展格局做出了推断。两位作者的观点反映了德国地缘政治学界对东亚的关注取向。
49.《乌克兰民法典》
《乌克兰民法典》于2003年1月16日由乌克兰最高拉达通过,自2004年1月1日起生效。《乌克兰民法典》共6卷,90章,1308条。
50.《欧洲政体发展史》
西季威克将自己的政治学研究分为三种类型:分析与演绎研究,体现在《政治学要义》中;对欧洲及其殖民地宪制的比较研究,作者生前尚未完成;对政体演化的发展研究,便是本书。作者在本书中梳理了从史前时期直至19世纪末欧洲政体的发展,探讨了历史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政体形式,以及近代国家民主立宪政体,涉及历史上诸多国家和地区,作者的论述结合政体实践分析与政体思想阐释,考察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注重从具体历史细节中挖掘普遍历史动因,将有关具体史实的论断与政治学一般原理的论证相结合。
51.《古汉语词义丛谈》
本书是我国著名古汉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何九盈先生多年从事古汉语词汇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分三辑,第一辑,古汉语词义理论,论述词义的时代性、系统性,分析词义与语法、语音的关系等;第二辑,古汉语词义考辨,用具体实例对若干古汉语词汇进行考辨,做出准确训释;第三辑,词义分析与古文阅读理解,结合具体上下文语境讲解如何准确分析词义,进而正确理解文意,读懂古代典籍。
52.《高启诗选》
高启诗开明人以“复古”为“求真”之先声,自汉、魏、晋、唐而降,转益多师,久乃兼众长,缘情随事,左右逢源,诸体皆工,世称“大全”。其诗中有史,诗中有画,高见卓识,情真意切,时人有“汉家乐府盛唐诗”之誉,今即还其“一代诗宗”“有名齐李杜”的历史地位。
本书主要依据清金檀 《高青丘集》次第选出。择优而取,并顾及不同题材、体裁之作,兼而有之,选目新颖;注释贴切本义,评析重在解阅读之疑难,或分或总,横说竖说,兼古今比较,以会作者之意,品诗笔之妙。
53.《阿西西的圣方济各》
《阿西西的圣方济各》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关于方济各的一部力作。虽然书名只涉及方济各,这本书讨论的却不仅仅是方济各,而是从12世纪到13世纪的整个中世纪的状况的缩影。此书并非传统的充满奇闻逸事的人物传记,勒高夫力图在研究方法和理解视角上进行创新——把方济各视为整体史的研究对象……
54.《社会学基础(第12版)》
《社会学基础》是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在第12版中,作者着眼社会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与更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坚持将学科理论与方法嵌入对日常社会生活的思考与分析,广泛采撷典型社会事件及真实生活场景,同步最新相关数据,在宏观与微观之间无缝切换,用社会学的目光与思维为读者赋能。
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嵌入社会——从掌握社会学基础开始。
55.《社会心理学(第13版)》
《社会心理学》是培生(Pearson Education Ltd.)出版的经典教科书之一。在第13版中,作者着眼社会与理论研究的发展变迁,做出大量修订更新。尤其关注到网络及新媒体对社会生活和心理的重要影响,透视互联生活的本质与可能性;增加情绪议题的最新系列研究,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体验更有机联结;专章探讨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克服逆境,实现幸福生活,为读者提供更真切有效的助力。通过社会心理学——觉知真实自我,理解复杂社会,建立有效连接。
56.《宪法学的脉络——四个基础性概念研究》
本书通过对宪法学四个基础性概念——国体、权利、人格尊严、财产权——的阐释,探究了中国宪法学的脉络。作者认为这四个概念之间,存在各种意义上的关联脉络。“国体”和“权利”分别对应了宪法学的两大调整对象(国家与个体);“人格尊严”与“财产权”则是一组宪法权利概念,分别对应着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两类需求。打通这些基础性概念之间的脉络,便可管窥宪法价值秩序与宪法学的理论体系。
57.《夏目漱石与中国》
本著在日本明治汉学复兴的背景下,探讨夏目漱石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绘画艺术和文学的接受与变异;考察夏目漱石满洲之行留下的中国感受、印象及由此形成的中国观;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夏目漱石影响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途径、方式和影响的具体体现。在影响—接受的理论视域中,深入分析夏目漱石精神世界的复杂结构,考察中国文化和文学作为其结构要素所具有的结构功能,以及中国作家借鉴夏目漱石过程中的选择与超越。
58.《武士的觉醒——知识社会中的日本文化与战略》
在本书中,读者将会得到这样三把钥匙,走向这条日本式的道路:“武士道”中的直观认知,“场”中的集体认知,“型”中的知识创新。读者还将通过这四道门:文化、空间、群体、科技,亲临日本代表性企业和研究者的现身说法。此外,书中附有几篇关于日本的日常见闻,以帮助读者理解日本社会某些藏而不露的特点。
59.《思想与实在:约翰·洛克讲座》
《思想与实在》是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达米特的一本小书,该书虽然短小,却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讨论了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包括真与意义、事实与命题,以及语义学和意义理论。而且该书还谈到了二值观点和三值乃至多值的观点,即通常的经典逻辑的观点和作者主张的直觉主义观点,并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论述的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
60.《中国史研究历程(全九卷)》点击书影 了解更多
九卷本《中国史研究历程》是中国古代史断代史学科的动态的发展史,对40年来中国古代史断代史研究做了全景式的呈现,展现了学术渊源有自,脉络相连,承前启后。《中国史研究历程》的出版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能够站得更高,能够看到更宽广的世界。
end
每日一书
《快乐的科学》识别二维码 购买图书
    





上一本:书单|7月,最受关注的10本好书盘点 下一本:中华书局7月好书推荐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7月新书汇总|60种好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