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好书·书单|2022年9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1-25 00:49:26

  将“书香上海”设为置顶星标
  让书香与您常伴
  编者按
  2022年9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来啦!
  本次书单中,上海地区上海译文出版社《王赓武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上海书店出版社《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东方出版中心《唐诗三百年:诗人及其诗歌创作》、上海文艺出版社《浪的景观》、上海教育出版社《发光的骨头》成功入选。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始于2006年。每月中旬都为读者奉上一份由中华读书报编辑部遴选的书单。选书的标准兼顾人文性、思想性、独创性、品质和趣味,重点关注思想、社科、历史、传记、文学、艺术、科学、童书等类别。望有助于大家选书读书。
  《〈老子〉通识》
  郭永秉 著
  中华书局
  关于《老子》的普及读物汗牛充栋,而本书是相当有特色和新意的一部——用作者的话说,即其“不满足于一般性知识的重复”,而努力“突出学术前沿性”。老子是谁?与老聃、老彭、彭祖以及老莱子、周太史儋等是什么关系?《老子》是一部完整的著作还是格言汇抄?为何读《老子》一定要结合出土本?围绕这样一些问题,郭永秉教授扼要讲述了他对老子其人其书的认识,着力介绍了《老子》研究的当代进展以及诸多纷争,从而大幅刷新了我们对《老子》的认识。作者尤其强调利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多版本互补互证来推进对《老子》的读解,演示了千百年来不得其解的一些疑难如何因出土本而得到解决,书末附录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让我们对《老子》文本的歧异和流变有一直观感受。
  《漫长的余生:一个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
  罗新 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本书以宫女王钟儿(出家后名慈庆)的墓志串起了一段北魏的政治史。王钟儿于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入宫,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以八十六岁高龄去世。她的一生,经历了北魏宫廷中一波接一波的权谋斗争,书中特别着力描述的是文明冯太后、孝文帝大小冯皇后、宣武帝高皇后、宣武灵皇后(胡太后)等一系列女性,无不在皇位继承制度中“子贵母死”原则的阴影下厮杀。王钟儿出家的经历也成为罗新观察北朝佛教的切入点,他说:“新宗教至少在一个时期内会提供对抗已有建制的思想资源和组织力量,女性对此是敏感的,也是积极采取行动的。”王钟儿正史无载,她的墓志又太过简略,这是作者写作时的遗憾,也是我们作为读者的遗憾,但无论如何,以一个小人物和女性的视角来窥探北朝政治,本书有令我们耳目一新之感。
  《王赓武回忆录》(上下卷)
  [澳]王赓武、林娉婷 著
  林纹沛、夏沛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外华人历史学者王赓武年近九旬完成这部记述自己一生的回忆录,初衷是为后辈写下他的故事,就如他的母亲也曾把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出来留给他。出身于中国江南耕读世家、生长于上世纪30年代的他曾在中国、南洋、英国和澳大利亚求学、治学、生活,这部回忆录中回顾了他的家世渊源、成长经历、求学过程、婚恋往事、学术生涯等,时间跨度近一个世纪。他的人生与百年来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风云、时代变迁并行,他的求学、治学之路是一代海外华裔学人承继传统、走向世界、追寻自我的缩影。值得一提的是,王赓武母亲、妻子的回忆文字也在其中,从另一视角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更为生动的细节。这是一部细节丰富、情感深挚的回忆录,带有家国情怀和个人印记,从中能够看到,是什么造就了王赓武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
  《中国当代摄影景观:(1980-2020)》
  顾铮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摄影是一门艺术,但其定格、记录的功能使其存在的意义超越了艺术范畴。对于中国摄影现代性的探索,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郎静山等前辈摄影人对此的努力在时局动荡、战火纷飞年代里难以延续,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国摄影的现代转型才重新开始。本书关注点即在于此,作者顾铮是多年致力于摄影艺术、摄影史研究、实践的学者,在书中详细、全面地回顾、梳理了1980~2020年间中国当代摄影发展脉络,分别从“现象”“个案”入手,图文并茂、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勾勒出中国当代摄影的人物、作品、流派、话题等图景,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诸如“中国当代摄影有哪些变化”“有何探索”“向何处去”等疑问。这是一部厚重的摄影艺术史,也是以影像承载留存的当代中国的人物群像和精神切片。
  《海豚之歌》
  沈石溪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在这部长篇新著中首次聚焦海洋生物,讲述了海豚红背鳍三段跌宕起伏的命运轨迹——半张脸毁容的雌海豚的艰辛一生,登上豚首位置又意外殒命的雄海豚,出生在海豚表演中心、成为明星又逃出中心的雌海豚,复调结构又同步勾连了一对男孩女孩的人生故事。故事既有来自深深海洋的气息,书写具有独特生命色彩的动物世界,呈现异样的生命感受,又借动物世界的悲欢离合,演绎人世间的“百态人生”,以直接的生命表现传达更为深刻的人性主题,更是人类对自身价值更为丰厚的镜像呈现。书中将动物世界编织得悬念横生,把动物的生命历程塑造得极尽艰辛。作者多年沉潜动物小说创作,无论是对动物小说题材和意蕴的开拓,还是对动物小说书写进行的实验性探索,均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审美空间。
  《波斯锦与锁子甲:中古中国与萨珊文明》
  韩香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为古波斯历史一部分,萨珊王朝处于公元224~651年,本书即着眼于萨珊王朝与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交往。本书作者为国内西部边疆史学者,以规模可观的中外相关历史文献及考古资料为基础,在书中介绍了萨珊波斯的历史,梳理了萨珊波斯与中国在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物种、民俗等方面的交流、影响,是一部视角独特、史料扎实的中外交通史著作。
  《阳明学的位相》
  [日]荒木见悟 著
  焦堃 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荒木见悟是日本中国思想史领域的大家,尤长于明代思想史,本书即是他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本书研究结合了内史和外史进路,在很多方面拓展了我们对阳明学的认识。例如,由于作者由佛而入儒的治学路径,故能儒佛互证、以佛论儒展开讨论,揭示禅之心学与阳明心学之关系(集中体现于书中《阳明学与大慧禅》一章)。作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有广泛涉猎和深入体悟,诸多论说都能切中肯綮,为学界所信服和推重。
  《中国人的社会信任:关系向度上的考察》
  翟学伟 著
  商务印书馆
  在现代性的笼罩下,传统信任的骤然失效与系统信任的不完善最终会带来社会信任的真空,如何重构中国人的社会信任,就成了关系社会学研究者的当务之急,这也是本书重点讨论的问题。作者建构关系向度理论来考察中国人的信任方式及轨迹,既可以看到中国人信任运行模式的相对稳固性,也能意识到其内在的紧张性以及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危机。作者认为,不同时空上的关系组合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信任方式,同时也导致信任运行上的差异,并由此建构了全知型、互助型、保障型以及人格/道德型四种中国人的信任类别,为我们思考中国人的信任问题提供了理论框架。
  《北美学踪:从温哥华到波士顿》
  唐小兵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年和2017年,唐小兵教授分别到北美的两座知名学府——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和美国哈佛大学——访学,本书即是他这两次经历的记录。对两所大学从课堂到图书馆等诸多方面的观察与探究,对异域思想文化的接触与反思,对从欧大年、痖弦到宋怡明、王鼎钧等文化名家的探访与交流,作者均作了平实记述,而文字背后的情怀与思绪亦颇能触动读者。
  《唐诗三百年:诗人及其诗歌创作》
  黄天骥 著
  东方出版中心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怎么读唐诗?《唐诗三百年》的副标题是“诗人及其诗歌创作”。探讨诗人之用心,既要知人,讲诗人一时之用心,也要论世,讲诗歌写作的情境,甚至其时代背景,还要讲诗歌及其体式发展的历史。中山大学中文系黄天骥教授在书中详细解读了唐代32位诗人的35首代表性作品,自初唐到晚唐,从诗歌察人生进而观世变,呈现有唐一代诗歌基本风貌、唐代诗人心灵风貌、唐代国家盛衰变迁。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
  [美]大卫·丹比 著
  冯莉 译
  北京日报出版社
  年近半百、结婚生子、事业有成的美国作家、评论家大卫·丹比基于“中年危机”带来的某种焦虑在毕业三十年后重返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同年轻学子一道重读荷马、柏拉图、维吉尔、但丁、莎士比亚、波伏娃等西方人文、文学经典作家的传世之作,本书即是他视为“伟大冒险”的一年学生时光中重新解读经典、认识自我、审视这个世界的过程、感悟、思考。因为作者的人文/文学素养、年龄、阅历等,本书赋予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以更为深入、贴近现实、常读常新的内涵。
  《一团坚冰》
  杨知寒 著
  译林出版社
  近年来,双雪涛、班宇等年轻的东北籍作家因水准突出、地域特质鲜明的作品而引来所谓“东北文艺复兴”之说。本书作者杨知寒也是东北人,年龄要比上述作家小,她的作品也围绕东北展开,在生猛、犀利、爱憎分明的人物塑造和一系列芸芸众生的故事背后,多了几分细腻、温情。这些人物身份不同、遭遇各异,陷入各自“困境”,而作者对东北生活细节的捕捉,赋予人物的鲜活语言,都让这些故事更立体、令人信服。
  《浪的景观》
  周嘉宁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这是作家周嘉宁的最新小说集,收入她的近作《再见日食》《浪的景观》《明日派对》,三部作品发生在不同场域,关乎世纪交替年代青年个体的群体记忆、个人选择、精神世界与现实起伏。这些内心绵密丰富、思维活跃、行动力强烈的年轻人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有兴奋有迷惘,他们的情感、悲喜、梦想在这三部作品精细、成熟又带有几分任性的书写中越来越清晰。
  《范仲淹》
  郭宝平 著
  凤凰出版社
  范仲淹是中国历史上备受敬仰的圣贤人物,本书以传记文学、历史小说的形式再现了范仲淹传奇的一生。作者“以人性审视历史人物”,细针密线地讲述传主生命史上的理想与欲望、奋斗与挣扎,写出了一个鲜活的人;作者“杜绝凭空虚构”,书中主要故事乃至细小的情节、场景,基本上都有文献依据,对主人公及其时代的呈现颇可信赖。
  《上尉的四季》
  王凯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长篇小说《上尉的四季》共有四章,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展开叙述,串联起日常生活中青年军人的心理变化以及他们的人生选择。本书是一部通过平凡人物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学佳作,军人们从最初的消极到后来的激昂再到最后宠辱不惊的升华,从无奈、自嘲渐渐转化为快乐、欣慰,余韵悠长,令人感动。
  《我的曾外祖母》
  赵柏田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
  “文艺是她的小梦想,革命则是大梦想。……如果没有后面这个大梦想……(她可能不过)是一个有点罗曼蒂克绮想的新女性。但革命吸引了她,进而改变她,让她向往、服从,无条件地牺牲自己,还唯恐牺牲得不够。一个小镇青年的生命史因此被改写。”这就是“我的曾外祖母”金萱的故事。对历史题材的虚构和非虚构写作均颇具心得的作家赵柏田这次选择书写20世纪的大历史,但这不是“正面强攻”式的写作,而是像他多年前的《历史碎影》一样,从日常生活史的角度对大历史作出诠释、与大历史形成对话。
  《椿树峁》
  谢侯之 著
  中华书局
  1969年,作为北京老三届中学生,本书作者来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椿树峁小队插队落户。几十年后,远在德国,刻骨铭心的下乡插队经历涌到笔端,形成了这本散文集。书写苦难是题中应有之义,恶劣的生活条件、艰苦的劳作、面对前路的迷茫,都有真切的记述,但作者也记下了乡民的善良真朴,还有知青们的不屈与奋斗,其卓绝之处,令人动容。考虑到作者为“理工男”,作品文学层面的杰出表现令人惊异,特别是陕北方言的运用,予人以深刻印象。
  《世界上所有的沙子》
  贾行家 著
  新星出版社
  这本文集源自作家贾行家在得到App的“文化参考”音频专栏,以对话的口吻、谦逊的姿态就时间、乡愁、生死、江湖、文学、审美等话题及其延伸出的历史、文化、现实内容加以深入浅出的表达。这些文字娓娓道来,却无浮泛之感,作者的观念、见解由文字承载而来,含蓄而克制,但依然可感知到文字背后的温度。
  《发光的骨头》
  [英]凯特·摩尔 著
  刘畅 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百余年前,镭作为一种新元素刚被发现不久,因其具有荧光效果,而被美国的仪表盘行业作为夜光涂料使用。在全社会对镭的辐射危害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企业雇佣女工从事描画表盘的工作。当越来越多的女工被病魔缠上、被死神追击,对于职业病的怀疑开始出现,女工们开启了长达十数年的维权之路……本书梳理讲述这段历史故事,难得的是,作者把作为受害者的女工——“镭姑娘”——作为叙事的主角,花费大量笔墨刻画她们的形象,讲述她们的人生,使这段科学史、医疗史、法律史故事带着温度,浸满泪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露天厨房》
  荆凡 著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十一岁女孩夏子的爷爷奶奶,在毗邻肿瘤医院的一条巷子里经营早点店,一次偶然,一位妇人借用锅灶给生病的孩子做饭;从此,一个充斥着烟火和人声的露天厨房就在小巷里慢慢成形,无数病人及其家属从这方小天地里获得慰藉和温暖。纯正儿童视角所带来的朴素、真率、诗意的叙述语言,浓郁的散文化、抒情化特质,让这部书写“生与死”主题的儿童小说呈现出了厚重与诗意的双重特质。真挚的亲情如此纯粹,它的脉脉温情,驱散了死亡的寒冷阴影。苦难背后的人性的光辉,生命的坚韧,所有负重前行的人们那淡定从容的生活姿态,无不让人动容。
  资料:中华读书报
  编辑:沈阳
    





上一本:金秋九月,共品书香 |《作家文摘》9月好书榜(文中有福利) 下一本:9月编辑书单|本月,推荐这14本新书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好书·书单|2022年9月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