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探照灯好书评委朱学东的2022年度十大好书发布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3-01-24 14:44:28

  探照灯好书2022年度十大好书评委书单
  “探照灯好书”由阅文集团主办,QQ阅读、微信读书、腾讯新闻协办,探照灯书评人协会承办。根据21位读书人投票,每月评出10本中外小说、10本中外类型小说、15本中外人文社科好书。
  我们致敬那些有“文学的美,思想的真,历史的重,关注当下,典雅叙事,优美表达”,有创造力、想象力、探索性的好作品。
  以下是探照灯好书评委朱学东的2022年度十大好书书单(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探照灯好书评委
  朱学东
  资深媒体人、作家
  很高兴2022年依然还能看到有很多好书出版,并与它们相遇。因为个人精力、专业和个人经济方面的原因,很多好书也只能失之交臂。甚为遗憾。
  我个人2022年的阅读,其实与前些年并无太大的变化,变化只是阅读的数量和具体书本的内容差别。我依然顺着自己近年思考问题的方向,依着自己的阅读偏好和节奏,选择自己的阅读对象,主要偏重于人文历史社科作品。这源于我这些年对深处大变局时代个人命运的关切,个人如何在不可阻挡的巨大的历史必然性甚至偶然性面前保持自己的自主性和个性,尽力维持自己的体面尊严,成为整齐划一时代小于一的个体。
  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是人性还是人性,兽性还是兽性,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一如马丁·普克纳在《文字的力量》中所言:“故事也保存了人类的经验,告诉听者在困难的情况下如何行动,以及如何消除常见的隐患。”也如马克思所言,历史的悲剧常会重演,第一次是正剧,第二次如同闹剧。我们可以从历史上发生的故事中观照自己的命运,同时获得支撑自己的力量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只有通过重述个人命运,才能真正理解人们遭遇的千百种不幸。”而我也能通过他人的命运,选择自己面对人世间的方式。阅读就是抵抗恐惧的一种姿势。
  每一本自认的好书,都是一种个人精神隐私。所谓十大,无非一种流行表达。2022读过而未能列入的好书旧书,其实也不少。以下十本图书排名不分先后。
  ——朱学东
  《新月与蔷薇:波斯五千年》
霍马·卡图赞 著
王东辉 译
译林出版社
2022年1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辉煌的文明之一,从古代波斯到当代伊朗,在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历史上先后与希腊、阿拉伯、蒙古等多个文明发生碰撞与交流,近代以来又先后与西方尤其是英俄美交汇,激烈变革迭起。书中文学与政治、文化与社会互相影响,呈现的是新月下的玫瑰园,而且是“牺牲者的玫瑰园”。
书中对我们过去本来就见识浅陋的一些观念做了辨析。作者特别强调,伊朗不是封建社会而是专制国家和社会,这是贯穿本书的基本观点。
伊朗的专制社会的形成,是地理环境和历史共同铸造的,国家的专制权力直接触及每个人。另一方面,波斯在欧亚东西方交汇的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使这个国家变得不稳定却富庶(近世以来还有石油之利),对外人热情也能学习接纳外来风尚,却又对外国人高度戒备。
  伊朗人往往反对他们的统治者,历史上伊朗出现了“短期社会”,无论是君王还是大臣或者普通人,多无法思考长期利益。伊朗人“几乎总是欢迎在乱世中带来秩序的统治者,虽然一旦秩序建立,社会又会按老习惯对国家持负面看法。除了寥寥无几的例外,国家和社会间的根本性对立贯穿了整个伊朗的历史,国家倾向于绝对和专制统治,社会倾向于反叛和混乱。
“传统的伊朗革命目标是除去一个’不公正’的统治者,代之以一位‘公正的’统治者”,但几乎总是在变革到来时失望——作者也谈到了失望的现代制度根源。
作者总结了伊朗主义的基础,波斯语、什叶派穆斯林、疆域。伊朗主义不仅是文化的,也是社会和心理,是超越种族和语言多样性的。这是历史和社会不安全性的产物。当然,被逼到墙角,伊朗人则倾向于冒彻底失败的风险,“玉碎”。
古老国家的现代转型,都是极其痛苦的,痛苦是类似的,内忧外患,错过了诸多机会,至今仍在挣扎,遭受苦难的,不仅有普通人,还有利益阶层。
  伊朗一直也是近些年新闻热点,这本书正好是理解伊朗的一个重要参考。
  《1913华北见闻》
玛丽·冈特 著
李尧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22年2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1913年的中国,刚刚经历辛亥革命,整个国家,传统和面向现代的因素都有。一个来自西方的女作家,孤身(当然有中国向导仆人)在北京、保定、承德等地游历,记录下了一个异乡人尤其是带着不同文明视野的异乡人所观察感悟到的彼时中国华北地区的山川风貌,风土人情,以及内在的沉静与躁动。作者对中国人民怀着深切的同情,她赞扬这块土地上人民的勤劳,同时也指出了这种勤劳的另一面,没有尊严,不懂得劳动的尊严;她赞扬中国人民的善良和忍耐,但对被裹脚戕害的妇女既有同情,也有现代女权主义的愤怒;她看到了普遍的贫穷也记录下了华北地区的地方病……
在书的尾声,玛丽·冈特写道:“白种人害怕——害怕得很有道理——中国人会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可以忍受一切艰难困苦,降低生活标准,承受巨大的压力。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环境与条件——巴比伦辛勤劳动的奴隶绝望与无助——减少脚下那块土地上的人口,包括劳动阶级的人民……人们没有自己判断事物的权利,被习俗束缚,不敢偏离父辈走过的道路半步。中国人的孝道被捧上了天。然而这种美德,常常变成祸端……这种相互依存造就了某种卓越,一种中华民族几千年前就达到的卓越。然而最终变成了令人窒息的束缚。这种家长制,这种对过去持续不断的关注,使得这个国家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精神……”
  《朴:童庆炳口述自传》
童庆炳 口述
罗容海 整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1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本书是童庆炳先生的口述自传。童先生是北师大中文系的著名教授,不仅自己著述颇丰,有自己创新的文艺学理论,主持编著的的教材被广泛使用,更有桃李天下,不仅有一众著名学者,还有莫言等诺贝尔奖得主。
这本口述自传,首先是一个人读书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童先生回顾了自己如何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福建山区贫寒的农家子弟,成为名满天下的学者的,这是一个底层有志者的强烈上进之心的结果。这一过程,其实伴随着中国此起彼伏的政治动荡,以及对知识和知识人的蔑视。但是,即使在动荡岁月童先生也没有放弃,而是抓住了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这是一种沉潜之功,而与此同时,国内的绝大多数人却没有这种幸运,他们困顿于政治运动中,虚耗自己。
童先生的幸运,不仅在于他个人的自觉努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更与他的人性良善有关。童先生依靠最朴素的常识,使自己没有被政治运动裹挟,也得以避开更大的政治漩涡,是一个人格清白的人。这也使得他能够在动荡岁月没有荒废自己,反而不断地自我成就。童先生的人生选择,对于今天许多人尤其年轻人而言,更具现实意义。
  《破碎的生活:普通德国人经历的20世纪》
康拉德·H.雅劳施 著
王晨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9022年1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破碎的生活》,通过20世纪德国所经历的历史性大事中,一群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小人物在大时代的命运故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角度,勾勒出了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相对完整的图景。核心就是在充斥着残酷的背德、杀戮、死亡和艰难重生的剧变中,普通人的生活如何被一步步摧毁,战后如何艰难重建自己的生活。
书中选择的普通人主体是魏玛一代,也即一战后魏玛共和国时代出生的那些普通德国人,有在前线参战的士兵,也有在后方劳动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回忆录日记,向前追溯到祖辈父辈生活的德意志帝国时代,往后叙述到战后两德的统一,以及他们的孩子对不肯直面历史的批评。这一代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的到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争失败,被占领,战后重建、冷战分裂,民主与极权的对峙,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而普通人的生活,与这些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每个人的命运在这些政治事件中不断地改变,“个人的生活如何决定卷入独裁或民主”。经济的不稳定造成了普遍的不安全感,使太多的人相信了种族主义独裁者的承诺,纳粹通过提供一种扭曲的民族情感恢复了德国人的骄傲,赢得了普通人的支持。正是普通人对所谓德国的敌人和犹太人的敌意,以及对纳粹的支持,才让纳粹的恶,最后质变成大战和大屠杀,而最终,这些第三帝国的支持者,无论是男性女性,都付出了极其惨中的代价,这个代价,战后还延续到两德分治时代。时过境迁后,有人反省,有人推诿,有人回避,这是过去宏大叙事中很少见的从普通人角度谈及普通人与历史巨变互动关系的内容。
破碎的生活,也是我们的生活。
  《活在洪武时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运》
谌旭彬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2年6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生活在洪武时代的人,活下来几乎就是幸运的。
大诰编本是朱元璋自我吹嘘宣传的记录,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心虚的自我辩护,世皆愚顽,唯我独醒且智,这样为你们这些愚顽之民着想,让你们受着君王的恩典还不知感恩,都该死,不死也得迁于化外。他的余孽,犹如百足之虫。
谌旭彬老师这本书,通过对四编大诰中案例的辨析,不仅管窥了洪武时代底层小民的生活,其实也侧面提供了洪武时代生活的基本样貌:
  民不聊生,官也不聊生;贵不聊生,贱也不聊生;士农工商不聊生,逸民旷夫僧侣也不聊生;兵不聊生,将也不聊生;贫不聊生,富更不聊生;老不聊生,幼也不聊生;近不聊生,远也不聊生……
  《希特勒的末日》
H.R.特雷弗-罗珀 著
石雨晴 译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22年8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这本书是暴君之死的最可信和最权威记述。
二战前,特雷弗-罗珀是牛津大学的历史教师,二战期间,罗珀在英国的秘密情报部门服役,专门负责侦听、截取纳粹反间谍机关发出的无线电密报。二战结束后,关于希特勒的死亡真相众说纷纭,苏联人先是说希特勒已经死亡,后来又说其已逃往西方。罗珀受到英国情报部门的委托,赶赴柏林调查希特勒死亡的真相。在1945年的9、10月间,罗珀在英美方面的支持下,走访、讯问了不少当事人,主要包括那些在帝国末日来临之际,和希特勒一起在地堡中生活过的人们,诸如政治家、军人、秘书以及勤杂人员各色人等,罗珀同时也向苏联方面提出了采访被苏军俘虏拘押的德方人员,虽然未获回应,但是罗珀所掌握的证据,已经能够得出希特勒死亡的明确结论。1945年11月1日,罗珀在柏林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公布了他的调查结果。1947年3月,罗珀出版了《希特勒的末日》一书,详细记录了希特勒生命中的最后10天及其自杀身亡的历史,也分析了希特勒是怎样一步步走向众叛亲离凄惨败亡的历史的。
罗珀通过调查,在书中勾勒了一幅希特勒王庭末日相对完整的图景。既有总理府地堡之外军事形势的快速变化,也有地堡之中希特勒绝望又不甘心失败,近乎歇斯底里地指挥着想象中并不能完成甚至已经不存在的军队对苏联红军的抵抗,他不再倾听其他声音,只听对他的附和。他的王庭中,没有一个宠臣和将领敢告诉他真相,甚至也不敢知道真相。书中详述了他和他的王庭宠臣关系的变化,他和德国陆军传统和容克贵族的最后代表力量德国陆军总参谋部之间的冲突,以及王庭成员之间为争宠争权而展开的勾心斗角,及希特勒和他的宠臣们最后的下场,非常精彩好看。
独裁政权最初也许会取得成功,但末日包含在最初岁月里。失败并不仅仅是思想中固有的谬误,更是独裁下批评的缺失所致。政治的愚蠢低效、技术的逐渐落后,愚昧的兴起,成功的枯竭,都是独裁的必然结果。
这本写于1947年的书,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资料翔实谨严,对第三帝国各色人物的评价,虽然只是个人之论,却多真知灼见。我个人觉得,这本书对希特勒王庭末日的叙述和点评,胜过后来许多作品。许多观察和观点,如同镜像。
  《椿树峁》
谢侯之 著
中华书局
2022年7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1969年冬天,在政治大手的挥动下,18岁的北京青年谢侯之与几位中学同班同学一起,被甩出了正常生活的轨道,来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里一个叫“椿树峁”的小队插队,见识了一个超越他们想象的世界。后来谢侯之又到过万庄、枣圪台等村子。
在那片荒凉干涸的黄土高原上,他们和当地的贫苦乡民一起生活,一起做有用没用的活,从生理上不能忍受到生理精神上都咬牙坚持下来,从不习惯到习惯,他们掏地,开荒,修梯田,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他们学会了炒洋芋,做酸汤,学会了喝烧酒,吃臊子面;淳朴善良的乡民,包括那些山村的孩子们,在自己都艰难生存的环境里,对这些外来的青年人,无论其出身背景,依旧在物质和精神上给这些外来的青年人以力所能及的照顾和关怀。这些经历,激发了这些年轻人的人性意识和独立思考。
更重要的是,也许是这些年轻人本来生活在大都市,原本的家庭对于教育学习就比较重视,即使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这些年轻人并没有放弃,他们读各种能找到的非政治书籍,从教材到小说,做能找到的各种教材的题目,即使给小孩上课,也不是依着政治化的教材,而是向山村的孩子展现了一个他们很难有机会触摸的世界,用诗词和自然课,引发了孩子们对陌生世界的好奇;甚至,这些年轻人还在窑洞中研讨物理学假说……
当然,同龄人之间互相的抱团取暖互相鼓励,砥砺,其实也是黑暗中非常有效的支持支撑。谢侯之、王新华、王克明、许小年曾是一个小集团,而比谢侯之年长的史砚华,对谢侯之他们有引导之功。当他们有机会离开陕西上了大学,都各有成就。许小年后来对自由和市场经济的执着,针对的正是他所看到的亲历的苦难的渊薮......
谢侯之平静地写出了当时当地那种生存状态,那种贫苦,那种对命运的可怕的坦然顺从。事实上,政治改变之后,椿树峁的人家搬走了,山峁也被浓绿覆盖,我相信谢侯之笔下当年那些淳朴的乡民和孩子,他们的命运也一定有了改变。
谢侯之笔下的陕北插队故事,风格平实,苦涩里带着幽默。谢侯之善于讲故事,把场景描写得生动有趣,一些文章于无声处撼人心魄,比如《乡学》《野草》,等等。好看,因为真实,因为情之所寄,真诚。
  《叠变:鸦片、枪炮与文明进程中的中国(1840-1915)》
马勇 著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22年9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历史事件、条约、历史人物的非妖魔化脸谱化叙事,发现这些历史事件、条约、人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之于中国近代政治的正向意义,恰恰是外交的努力,才让中国避免了像印度那样沦为殖民地。所以,晚清诸重臣,如李鸿章、郭嵩焘等,都是竭力避免战争,避免战争,是政治家的第一要务,是外交的第一要务。外交是妥协平衅,而非启衅。这是一种对历史抱有温情敬意和同情之理解。
“战争对于任何一方都不是最好的选择。中国在被打败之后还是选择了变化。这不是中国人民太愚昧,其实是统治者太自私。这是近代中国历史留给后世的最大教训。”
马勇老师在谈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这样说。除了统治者太自私,民众的愚昧也是真的。
“失败没有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反而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带进了更加保守的境地。”马勇沉痛谈到了近代的历史教训。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著述很多,马勇这本书,依据历史资料,辨析了不少过去仍然回避或者讳言的一些问题。
  《无国界病人》
师永刚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年8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这本书,首先是一个朋友,一个身患癌症的病人与癌症抗争的翔实记录。2012年9月永刚兄在体检中意外发现身患罕见肿瘤“肾上腺皮质癌”,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癌症,在中国,它的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罕见意味着,治疗本身非常苦难。国内目前还没有一位专门的医生研究这种病,大多数人只在医学书籍上见过它。病人常常无药可用,无医可治。
永刚兄幸运,他先后在国内的协和医院与美国的MD安德森癌症医院进行了治疗,都是顶尖的医院。协和的手术很成功,而MD安德森癌症医院则给了他进一步的治疗。他在抗癌的道路上已经走了将近10年,背井离乡、奔波求生的中国病人的痛苦,抗争,反复,犹疑,绝望,希望,都在永刚兄笔下呈现。包括他就医过程的那些感悟,以及文化差异对就医的影响,比如他的美国医生一直建议他少受外部的坏信息的影响,保持良好的体力和精神,等等。当然,他呈现的远不止这些,还有他相依相伴的夫人、他的其他家人,以及他所遇见的医生、中国病友,他们的状态,以及他们在不同医疗体系中治疗的体验和结果,真实,震撼,也感人。
其次,对于其他癌症病人而言,这本书是一部极其重要的就医指南。在长达三千天的治疗过程中,永刚兄辗转中美两国的顶尖医院,经历数十位医生的治疗,终获“重生”。生病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学习或者自救的过程。有的人失败了,有的人则从别人的经验中,找到了方法。永刚兄希望拆解自己在每一个岔路口的抉择,“为国内的癌症患者、患者家属、医生提供一本救治指南,或者参考”。
其三,这本书的求医就医之外,永刚兄对中美癌症治疗体系的深入观察和剖析,其实也是间接反映了不同社会不同政治不同文化下医院、医护人员对待疾病和选择治疗方法的态度,也能看出其中的差别和距离。
永刚兄通过自己的求医经历,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医院来说,相较于硬件设备,最重要的是软件,是“医生的能力、见识以及悲悯精神”。
患上世间罕见而棘手的病,却遇到了最好的医生,以及天使一样守护的家人、最好的朋友,尤其那些异国他乡陌不相识却提供了宝贵支援的义工们,这真是命运的恩赐。
病人无国界,科学无国界,人道精神更无国界。这是非常好的一本书。这本书不只是个人就医经历与疾病和命运抗争的故事,也不只是就医指南,更是关于何为科学、理性和人道,以及它们无声的胜利,之于人类的价值。是愚昧无知和非人道的镜鉴。
  《美国的分裂:对多元文化社会的思考》
小阿瑟·M. 施莱辛格 著
王聪悦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2年2月
  BOOK REVIEW
  推荐短评
  施莱辛格通过追溯美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高潮,以及被历代有见识的人士惊奇而且赞美的“大熔炉”式的“合众为一”的美国的经典形象和主流价值观的形成——即移民放弃自己原来故土的价值观,接受并融入一个崭新文化的美国的历史性成功,以及如今面临的挑战——同化观念正在被取代,原来放弃的故土观念族群差异以多样性的面目出现而得到赞美和强化,提出了自己的关切和思考。
施莱辛格认为这种新变化趋势是浪漫主义的理论家和不择手段的投机者(他们为自己群体代言的诉求被媒体不暇思考地接受)激起的一种肤浅的热情。施莱辛格指出,多样性从一开始就是美国的标志,种族意识的高涨在一个因历史偏见而蒙羞的国家的确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后果,但是种族狂热的兴起可能会危害社会团结,冲击美国强调个人自由而非群体族群自由的基本价值,使美国社会分裂到危险的程度。事实上,这样的分裂,从文化到族群,这几年在美国也是甚嚣尘上。
施莱辛格辨析了应该如何进行历史的教育,何谓真正的多样性保护;辨析了美国核心价值里的欧洲因素,这是其他各大洲民族所都不含有的,尽管其中历史上也不乏罪恶,但欧洲这种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不断地自我纠正。
“历史的功能并非促进族群自尊心的提升,而是更好地理解世界、理解过去;冷静地分析、判断和展望;尊重不同文化和传统,并不畏惧地捍卫那些使历史研究自由成为可能的普适价值,诸如宽容、民主和人权思想,等等。”
  欢迎读者关注“探照灯好书”微信公众号,留言、点赞、点“在看”并转发本文至朋友圈,支持你喜欢或者想读的作品。
  编 辑 | 珠 兰
  主 编 | 张 英
  ?
  阅文·探照灯好书评委
  ?
  2023年好书评选征集中!
  评选图书类型
  图书主要以大众读者为对象,为中外类型小说、中外文学和中外人文社科三大类。
  1、中外类型小说
  长篇类型小说+中短篇类型小说集
  2、中外文学
  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文学评论
  3、中外人文社科
  思想、历史、科普、新知、艺术、文化、非虚构写作和特稿、人物传记
  出版社荐书标准
  ?2023年1月至12月期间出版的图书(1月除外,补提上年12月、11月好书)
  ?中国内地出版
  ?再版、重印不在此列
  Contact us
  主编
  张英
  QQ:121311324
  邮箱:nfzmzy@qq.com
  合作请加微信或QQ,加入工作群
  文化是国家的灯塔,阅读是文化的精神的象征。
  我们仍然相信文化的力量,相信阅读的力量。
  请您关注探照灯书评人好书榜,我们会为您推荐这个时代最优秀的书。





上一本:探照灯好书评委姚海军的2022年度十大好书发布 下一本:刘跃进的2022私人书单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探照灯好书评委朱学东的2022年度十大好书发布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