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哈佛大学有研究指出: 3-6岁是孩子性格、行为习惯培养最关键的时期。 此时,家长要有目的的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但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也需要方法, 单纯的说教或者禁止适得其反。 今天这5本跟规则、规矩有关的绘本, 或许可以给父母们带来全新的教育思路, 让孩子在有趣的故事中习得规则,懂得变通。 让孩子明白规矩的界限在哪里, 最好的办法是做出示范, 孩子看到了,就会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这本绘本从头到尾都在讲规矩, 不过这些规矩都是以妈妈的常用语“不可以”出现的。 大卫站在椅子上想偷拿糖吃,妈妈说:“不可以!” 大卫踩得满脚泥,走进客厅,妈妈又说“不可以!” 大卫看电视看到很晚,妈妈还是说“不可以!”...... “不可以”是大卫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也是很多孩子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 在哈哈大笑间, 孩子也就更清楚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了。 故事最后妈妈用明确、稳定的爱去安慰了大卫被规则束缚的心。 全书几乎没什么文字, 但孩子通过图画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规矩的界限在哪里。 本书还获得了1998年凯迪克银奖; 要特别提醒的是,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 在读这套绘本时,父母清晰的引导很重要。 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 我们通常会责问“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吗?” 其实,孩子可能真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 这本书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列举了让爸爸生气的10个具体方法, 比如对爸爸说“您的爱车可真不怎么样”, 比如在爸爸的文件上乱涂乱画, 比如问爸爸“什么是植发”...... 总之,每一件事都能把爸爸气疯。 但作者真正的目的在全书最后的忠告部分呈现—— 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十分敏锐, 有人评价这本绘本“就像是一面镜子”, 给了孩子一个站在爸爸角度去思考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的机会, 从而自觉改正, 同时也给了爸爸一个机会去了解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 与之对应的还有一本《让妈妈生气的10个办法》, 据说在韩国是不分大人小孩人手一本, 让孩子在接受自然惩罚中,通过自省,感知到规则的重要性, 是让孩子接受规则的好方法。 这本绘本是1970年英国凯特·格林纳威奖大奖作品。 故事语言采用二拍子叙述结构, 人物一问一答,简单、明快,符合儿童阅读理解习惯,图画有印象主义风格。 故事说的是甘伯伯撑船去游河, 孩子、兔子、猫、狗、猪、绵羊、鸡、牛和山羊都要求上船, 甘伯伯同意了,但对他们都提出了要求, 可是大家虽然答应了要求,却并没有遵守, 最后导致船翻众人湿漉漉上岸。 这本绘本压根都没有提过“规则”两个字, 甚至船翻了之后甘伯伯也没有像普通大人一样进行批评和说教, 但孩子在阅读到最后时却都能领会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有些孩子很执拗,越是大人不允许去做的事,就越想去试试, 有时还会使出各种伎俩, 这本2004年凯迪克银奖作品, 作者让读书的孩子变成了规则守护者, 巴士司机有事离开一会,他交代读者千万别让鸽子开巴士。 鸽子花了各种心思试图来说服“你”, 比如装可怜哀求、吹牛皮、耍赖…… 就是希望打破规则,开一开巴士…… 3-6岁的儿童,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自主性逐渐提高, 在生活中淋漓尽致地挥洒着主观意识,并且非常坚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想让孩子守规矩, 那就借着这本绘本故事,和孩子来一场角色扮演游戏, 孩子拥有一次光明正大对家长说“不”的机会, 体验守护规矩带来的成就感吧! 给孩子定规矩,这条原则一定要告诉孩子: 一旦遇到危险,可以放弃一切规则的约束, 因为保护生命就是最大的规则。 这本荣获过多项国际大奖的经典绘本,就告诉了孩子这样一个道理。 一天,一头狮子走进了图书馆, 它很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听故事,也遵守了图书馆里要保持安静的规则,大家也都很喜欢和狮子在一起。 可是有一天,为了帮助受伤的麦小姐,狮子大声吼叫起来...... 违法规则的狮子很难过,它离开了大家...... 大家都很想念狮子,也理解狮子违法规则是为了救麦小姐, 于是,图书馆又加了一条规矩: 只要有正当的理由,比如为了帮助受伤的朋友,在图书馆可以吼叫! 狮子又可以到图书馆了,大家都开心极了! 在这个充满温暖的故事里,孩子明白 规则不是冰冷无情的限制, 规则的存在,是为了让大家有更大的自由,当自己或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胁时,规则也是可以打破的。 遵守规则,也要学会灵活变通,与时俱进, 才是关于规则真正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