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绍

世界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被认为是油画的奠基者


作者:著名作家     整理日期:2022-11-12 02:34:09

  扬?凡?爱克
橡木板油画
1434年
82cm×60cm
英国,伦敦,国立画廊
  如果说马萨乔的创新预示了南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到来,那么扬?凡?爱克(Jan van Eyck, 1380年—1441年)就是北欧新阶段开始的标志。
  在记载中,扬?凡?爱克被认为是油画的奠基者。此前,画家们只是用鸡蛋清来调和颜料,而扬?凡?爱克发现可以用松脂、亚麻油或者核桃油来做调和剂,这样能够使颜料更加易于调和,运笔也更自如,而且挥发得快,等一层干了以后还可以反复描画,这样就为描绘细节提供了许多便利,画出画来颜色也格外鲜亮。如果作品全部完成了,还可以在表面上再涂一层薄薄的透明油,画面就不容易剥落和褪色了。直到今天,扬?凡?爱克的作品仍然完好如初,与乱用调色油而使画面迅速毁坏的达?芬奇相比,实在不能不让人感慨北欧画家研究绘画材料的精湛技艺。
  画家费尽心机地去改进工具和技法,一定会有他想要达到的目的。如要回答这一点,看看他的画便明白了。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幅画中,所有的细节都描绘得逼真而一丝不苟:明亮的阳光透过窗子,照射到室内来,男子的皮绒大衣泛着高贵的紫色,棕色的披风富于垂感,女子的服饰也很有特点,细看上去,绿色的长裙与白色的头巾在质感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挂在墙上的念珠晶莹剔透,而用来掸床的扫把则是毛茸茸的。更令人惊叹的是画家对吊灯与镜子的描绘,装饰考究的铜制吊灯散发着金属的光泽,而下方的镜子边缘上还画着十个表现基督生平的小故事……这些对色彩、光线和微小事物的关注不禁让人想起在林堡兄弟《时序祈祷书》里中世纪画家表现出来的对细节的偏好。然而,这里的一切不仅仅是美好的装饰,而且,都如同自然的镜子一样真实存在着。这种真实不是出于马萨乔那样的对形体、空间、比例的分析和概括,而是来自于画家对自然本身的欣赏和追求,他陶醉在细节的世界里,洞察最平凡的物象中蕴藏的奥秘。
  那么,这幅作品确确实实就是在表现一个现实中的生活场景吗?这得从画面的内容说起。本来这张画并没有名字,在1934年,艺术史家欧文?帕诺夫斯基(Erwin Panofsky)根据16世纪的著录,将作品定名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他考证出画中二人的身份,并进一步说明了他们站立姿势的含义:男子的左手与女子的右手搭在一起,正好位于画面?中心的位置,它表明婚姻的宣誓。当时,只要男女之间通过语言或者行动表达了彼此间的钦慕,便可以缔结合法的婚姻,即使没有见证人也能够生效。于是,画面中的所有信息似乎都能与结婚联系到一起:男子的右手竖在胸前,郑重宣誓;女子的左手放在小腹上,暗示对怀孕生子的期待;吊灯上的蜡烛以及地上的小狗,意味着彼此间的忠贞;而脱在一旁的鞋子表明这是圣洁之地;红色的床单、幔帐使室内看上去像一间新房,床头的木雕装饰讲的是圣?玛格丽特的故事,她在当时的信仰中也隐含着对孩子的渴求。尤其不能忽略墙上的镜子,它正好在手的上方,表面呈凸形,映射出室内的全景。我们看到,在这对夫妇的前方,正有两个人从门里走进来,其中一位必定就是画家本人,因为在镜子与吊灯之间签着一行拉丁文字“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意为“扬?凡?爱克在场”,下面还有精确的时间,1434年。画家如同摄影师一样,为夫妻二人“拍”下一张结婚照,使每一位观众都处在见证人的位置,目睹了一次爱的宣誓。在帕诺夫斯基看来,画中的陈设并不一定就是生活中的样子,它们都是画家精心安排进去的,每一样都保留了中世纪的象征含义,然而,画家又通过逼真的手法将它们表现出来,让象征与真实在浑然不觉中融为一体。
  当然,也有不少人对帕诺夫斯基的研究提出商榷,认为他的结论难免有些牵强和武断。这对于观众欣赏这幅作品本身来说或许无关紧要,然而它却提醒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名作的解释永远都不会有定论,艺术史家就像讲故事的人,每个人都会讲出不同的版本。意义只存在于画面和观众之间的联系里,主动地去观看,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和乐趣。





上一本:激发孩子想象力的绘本-推荐5本培养想象力的绘本 下一本: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哪些?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作家文集

下载说明
世界名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扬凡爱克被认为是油画的奠基者的作者是著名作家,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更多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