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来,能有大片时间奢侈地浪费在读书这件事情上,就是高中和大学时代了。那时候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对于诗歌和美学有天然的好感。只是阅历清浅,很多好书并没有读透其中的滋味。 文/李娜 去年开始,我又开始认真读书和写作,已经快10年的光阴过去。年近而立,在生活这条河流里深深浅浅地淌过,喜忧与得失多多少少也尝过,渐渐看清生活的完整面貌,反而越发柔软和单纯。很庆幸,我和“阅读”没有在人世间走散。 读书依然是最快乐的事。 这一年因为写作的关系,认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读了一些好书,在广度和深度上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 这一年也有不少朋友让我列书单,我的建议永远是,凭着兴趣读书就好(但是不要读畅销书)。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真正爱读书的人也并不是为了在阅读里得到什么(然而爱读书的人真的会显得年轻和不俗气)。 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 下面整理的过去一年我读过的100本书里,最不容错过的10本。也是非常私人化的阅读体验,短短几句评论无法表达原著的万分之一,如果你有好奇,就请直接读原著吧。
1、《孤独六讲》 蒋勋 在旅途上读完蒋勋的《孤独六讲》,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搬回他的《生活十讲》、《蒋勋谈文学》、《蒋勋说唐诗》、《蒋勋说宋词》和《梦红楼》。如果你想开始读蒋勋的作品,最推荐的还是《孤独六讲》。 毫无疑问,人在本质上是孤独的,最害怕孤独的人其实最孤独。书分六辑,分别讲述残酷青春里野兽般奔突的“情欲孤独”,众声喧哗却无人聆听的“语言孤独”,始于踌躇满志终于落寞寂寥的“革命孤独”,潜藏于人性内在本质的“暴力孤独”,不可思不可议的“思维孤独”,以爱之名捆缚与被捆缚的“伦理孤独”,几乎将关于“孤独”的话题论述得题无剩义。 我最喜欢的是“革命孤独”和“伦理孤独”。喜欢他对秋瑾等固化在我们思维里舍身取义的革命烈士的内心解读;喜欢他讲在中国伦理家庭里为什么我们越爱越孤独?爱是一种捆绑束缚吗?爱与自由能否同在?
2、《人类简史》 尤瓦尔.赫拉利(以色列) 在朋友圈里反复推荐过了,非常开脑洞的一本书。作者很年轻,我惊叹于他涉猎范围的广度和视角的独特,思维及其广阔,所谈及的内容不仅仅是人类学的范畴。 这本书中有着无数妙趣横生的视角和结论,比如“小麦驯化了人类,”——在一万年前,小麦也不过就是野草当中的一种,只出现在中东一个很小的地区,但就在短短1000年内,小麦忽然就传遍了世界各地,生存和繁衍正是最基本的演化标准,而根据这个标准,小麦可以说是地球史上最成功的植物。 比如,赫拉利认为,法律、制度、公司、信用等,甚至包括国家,都是人类虚构的想象的现实,因为人们相信它们存在,它们才因此存在。只要这些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
3、《没有女人的男人们》 村上春树(日本) 村上春树2015年的新作,喜欢这个人很多年了,他的每一部新作都是恒定的味道:没有惊喜,也不会有失望,就是这个味道,一种恒定的愉悦感。比起小说,我更喜欢村上的散文和随笔,只是他不舍得写太多。《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远方的鼓声》,《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都非常有趣。 这本书由7个短篇故事构成,故事的主人公因为种种原因——妻子罹患癌症去世、情侣分手、无法共享亲密、妻子出轨等,丧失了日常生活中重要的另一半,成为“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海明威的短篇《在异乡》(收录于1927年的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里的少校先生说道,“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村上春树八十八年后的同名短篇小说集里的男人们仿佛中了这个咒语。最喜欢的一篇是《木野》。 我很欣赏村上春树这个人,作为写作者难得的健康、理性和自律。村上先生曾经在一些访谈中谈论过某些他作家的局限,比如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他们似乎要靠不断的变化生活来完成写作,过度依赖素材,然而不依赖人生素材的村上春树,也确实渐渐捉襟见肘了。或许,本来就没有不依赖人生素材的好作家?
4、《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刘若英 刘若英2015年的新书。她的每一本书我都会读,我听过她所有的歌,看过她出版的每一本书,她不是一个明星,更像我一个多年的朋友。读大学那几年,常常翻看她的书《下楼谈恋爱》、《一个人的KTV》,她和黄磊拍的一部电视剧《似水年华》更是看了很多遍,还一个人专程去了趟乌镇,寻找那些属于她的感动。 “一个人、两个人、再多人,都要能安然相处,同时自在独处。”时光变迁,当年的单身公主代言人般的奶茶刘若英,就这样走上了结婚生子的新路途,我明白她的,这样在大多数人看来最普通不过的事,对于刘若英来说,大概是人生最大的冒险。
2015年,她生了baby,人生仿佛圆满。新书是在她怀孕期间写作的,策划的主题是“自处与相处”,有她的独白,看似充满矛盾的人生实则脉络分明;也有她和很多人的对白,别人的人生里总有那么几个让你心里咯噔一下共振的波段。
5、《解忧杂货店》 东野圭吾(日本) 我谈不上喜欢东野圭吾。我的弟弟很喜欢东野圭吾,自从某年回家给他一本《白夜行》之后,小小的初中生常常和我念叨,让我买更多东野圭吾的书给他。 《解忧杂货店》是一部“非东野圭吾式”的东野圭吾作品。没有罪案,没有侦探,是以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为主题的作品。夏天的时候在北京语言大学读完这本书,很多细节触动我,比如谈到甲壳虫乐队的解散: “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就算表面上看,也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因为倘若心没有离开,当将会导致关系破裂的事态发生时,理应有人努力去挽救。如果没有,说明关系早已破裂。”
6、《人的宗教》休斯顿·史密斯(美国) 读这本经典书只是单纯对宗教感兴趣,摘几段推荐语供参考: 人群聚居之处,必有宗教痕迹。宗教不只是外显的迹象,它是人类生活的核心本质。要了解一个民族,必认识其信仰。这本书主要内容就是探讨各大宗教,发掘人性的奥秘。 书中依次介绍了印度教、佛教、儒家、道家、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含天主教和东正教)、原初宗教等世界主流教派。然后,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宗教都是殊途同归。 既然如此,为什么各教派之间高层冲突,或底层信众的冲突不绝于世呢?一般来说有两个原因:一是,某些宗教利益团体为了私利,刻意挑起的争端;二是,底层信众的宗教体验不足以领会到本教教义的真谛,试图通过否定其它教义,来增强对自己信仰的信心。 但是,这与我们无关。因为所有的宗教都告诉自己的信众,只有自己才能帮助自己。佛陀不会直接开张支票给我们,上帝也不会告诉我们明天哪只股票涨停,他们只是我们心中良知的代言人。当我们面对他们的神像持咒或祈祷的时候,良知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对的。 诚如傅佩荣总结的三句话: 生命取向要高,生命体验要深,生命能量要强。
7、《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读《金瓶梅》是因为看到李婧在豆瓣日志的推荐。真的是,太好看了!最近正打算读第二遍。这本书真正让我理解了人性的复杂和命运的不可捉摸,看到世事无常和众生皆苦,也因此变得更加宽容。 我读的版本是刘心武点评版,肯定是删节版的,后来觉得不过瘾又买了本盗版的全本,拿到之后就开始找性描写的段落,但是真的是太难找了,太少了啊!说好的第一淫书呢? 很多事情没有真正去考察真的不能人云亦云。西门庆不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淫棍,在书中我反而看到他的天真、聪明、宽容和暖男的一面;潘金莲也不是只会凭美色勾搭男人,她是书中众多女子中最有才情的一位;她尖酸、毒辣,又不乏天真的性情。
8、《月光落在左手上》 余秀华 我一向对潮流保持着警醒。所以当互联网世界铺天盖地《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时候,我对余秀华和她的诗歌并没有丝毫的兴趣,以为不过是标题党和对于苦难的营销罢了。 有天周末去逛万圣书园,随手买了一本赖声川译的《僧侣与哲学家》,到前台付款的时候,看到收银员背后的小黑板上,歪歪扭扭的粉笔字写着畅销榜-——《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她出版了诗集,在这个快速消费的互联网时代,哪怕再劲爆的事件都会迅速被更多的事件淹没,我以为所谓的脑瘫诗人,农民诗人,标题党很快会销声匿迹的,可是她居然出版了诗集,那么美的书名。 一整个下午,沉浸在余秀华的诗歌世界里,仿佛回到1990年代的村庄,金色的永生的童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好的作品永远是在心灵的层面给人共鸣和启迪,仿佛在河边照见自己的影子。 一个人面临怎样的境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环境困住心灵。在余秀华的诗歌里,我看到苦难,以及对苦难清醒面对的姿态,对爱与美深深的眷恋和渴望,她摇摇晃晃地生活着,可是在诗歌里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想和我一样读她的诗流泪的人,一定是从她的诗歌里感受到了美和纯真的感动。
9、《僧侣与哲学家》让·弗朗索瓦/马修·理查德(法国) “生物学博士马修·理查德生于1946年,跟随诺贝尔生物医学奖得主导师从事分子生物学最尖端研究,然而,正在人生充满各种辉煌可能性的时候,他却突然远赴喜玛拉雅山麓,跟随藏传佛教老师,探求古老的东方智慧。20年后,1996年5月,他的父亲,法兰西学院院士、哲学家让-弗朗索瓦来到尼泊尔加德满都,一个叫哈提班的宁静地方,与已经成为藏传佛教僧侣的马修·理查德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对谈。所谈涉及社会、文明、生命、宇宙等诸多重大话题,这是一对父子相隔二十年的重逢,更是东方智慧与西方理性之间一次震撼心灵的碰撞。” 在书店被这段介绍吸引,是很有趣的一本书。译者也是我喜欢的那个《暗恋桃花源》的赖声川。 赖声川说,《僧侣与哲学家》法文版出版后,已翻译成二十几种语言,影响甚大。它像是一座搭在东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桥梁,用聆听的、容忍的、温和的方式疏通双方,让东西方人各自照镜子,看看自己,看看我们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10、《文学回忆录》 木心 口述/陈丹青 笔录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这本书是陈丹青根据听课笔记整理的,厚厚的两册。主讲人木心先生,是一个妙不可言的人物,妙人都最会用比喻,带着一点诡辩的幽默,皮而不俏的玩笑。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看,好看。”这比喻简直是要成精了。私人回顾,主要讲的是观点。观点是什么?书里特别提到过,像马的缰绳,但手中有缰,胯下无马不行。 还会再细细读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