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时寒冰说: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现实篇) 时寒冰 著,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知名财经学者时寒冰一直站在民生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在本书中,时寒冰逐年分析当今经济趋势,洞悉世界棋局,纵论宏观经济、战略金融、政策逻辑、地缘政治、投资大势、货币博弈、债务危机、金融围猎、石油之战、大国角逐……未来20年每一位国人如果想要使财富保值增值,都会关注书中透辟论述的这一系列问题: 货币为何持续超发?房价转变的趋势如何?宏观层面的经济增长模式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当下与未来的风险和机会在哪里?中国经济未来的大趋势将如何演变?投资者该如何做选择?企业家应该如何决策?本书通过分析中国决策、大国角逐、全球博弈三条主线,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解答,把宏观趋势和微观技术分析结合起来,既给读者投资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也帮助读者认识、掌握系统分析趋势的基本方法。通过与现实、历史的结合,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贯通,配以来源权威的数据,大趋势、大视野尽在这本书中。 2.《文明的度量:社会发展如何决定国家命运》 [美]伊恩·莫里斯 著,李阳 译,中信出版社,2014年6月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人们一直为文明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西方为什么能够拥有巨大的权力而激烈争论。本书围绕全球文明重心的迁移,就西方何时开始主宰世界等重大问题展开阐述,并对今后的世界发展走向给出了预测,以此追寻经济和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进。作者独创“社会发展指数”,不仅解决了人们对全球发展的几大疑问,而且总结出我们如何思考21世纪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是,对于关心中国文明演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读者,作者展示了全新的视角和令人信服的解释,作者预测,21世纪全球势力和财富将由西方转移到东方。书中提出的对历史发展的分析方法以及对未来给出的最终预测,都对当今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3.《甲午殇思》 刘声东、张铁柱 主编,刘亚洲等 著,上海远东出版社,2014年5月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了“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甲午殇思》将专栏发表的27篇5000字删节版文章恢复成万字的完整版,新增3篇,并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辅之以珍贵历史和文物图片,全面展现了当年甲午战争的历史细节,对战争的背景、结果和影响进行了深刻反思。对中国而言,甲午战争失败了,但是失败的原因至今仍在追问中;战争早已结束了,但战争的伤口并未愈合仍然横亘在历史与现实之中。在《甲午殇思》中,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联合发声,从学术文化、国家制度、军队建设、战略战术、人物风貌、在外人眼中的形象等多元角度分析比较了甲午战争的交战双方,带领我们重温历史,反思甲午战争的教训与启示,警示国人勿忘国耻,勿忘军耻,把握现在,赢得未来,对当代国家建设与国防军队建设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4.《国学开讲》 范曾 著,中信出版社,2014年6月 众生喧哗的浮躁,导致人们内心不再平静。剧烈的社会变革不断冲击着社会原有的道德和价值体系,人们向中华五千年文明寻找智慧的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国学开讲》是范曾先生在不逾矩之年,为读者奉献的一部国学启蒙书。该书内容涵盖从《尔雅》、《周易》到儒、释、道经典以及诗词文学、书画艺术诸领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作者对国学和艺术的体悟,以儒做人、以释见性、以道明德、以艺修身,从多维度的生命智慧出发,力求打通古典菁华和人心困境的隔膜,让读者与先贤心灵相遇。全书讲述的是国学,阐发的却是作者对于现代社会的思索。它用古典的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惑,用辩证的方法来解答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雪域长歌——1949-1960》 张小康 著,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 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性文学作品,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63周年,该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与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该书作者,原十八军军长张国华之女张小康历时8年,采访了300多位当年的进藏官兵及其亲属,经过艰苦的资料收集、酝酿构思、数易其稿,最终完成50万字的巨著。作者以亲历者讲述的形式,真实记述了60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知识分子,从1949年进军西藏至1960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作者用包含真情的笔触,真实再现了一代“老西藏”牢记党的政策,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英雄形象;回顾人民解放军官兵平等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人民政府和解放军与藏族人民血肉相连、患难与共、共同维护国家利益的良好汉藏关系。全书呈现了近百幅首次披露的珍贵老照片,与纪实文字紧紧相扣,相得益彰。全书语言质朴热烈,真挚感人,激扬着一种炽热的青春情怀、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和单纯无暇的风险精神。这本书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进军西藏建设西藏的世纪史诗。阅读这本书,可以让您在书中和老一代援藏建藏的英雄们一起,重走一次史上最强的万人进藏徒步行,再谱一曲雪域长歌。 6.《上庄记》 季栋梁 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年5月 《上庄记》以“我”的下乡扶贫为主线,将镜头聚焦当下农村空巢化、教育不公、古村落消失等诸多现实困境,以近似实录的散文化语言为读者描绘出一幅中国当代农民生活的现实图景。小说背景设定在西北高原一个叫做上庄的普通乡村,这里自然环境干旱荒凉,地理位置偏僻闭塞,年轻一代为寻求出路纷纷进城打工,只留下老幼孤寡艰难困守在大山深处。《上庄记》点染乡土风情如在目前,描摹农民形象真切动人,所记不止于一个小山村的悲喜与哀乐,而是以之作为中国广大农村社会的缩影,折射当下中国农村荒凉破败的复杂生态。作者季栋梁出身农民家庭,对于农村现状自有深入了解与切实体会,小说借助扶贫干部“我”的视角,观照农村现实既不过分渲染,又不无动于衷,既不将田园当成桃花源,也不将乡村苦难作为表达愤怒的载体,兼具社会问题意识与现实主义的诗性情怀,体现出一种敦厚温润的风格。 7.《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 咪蒙著,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4月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育儿书。一般的育儿书中,家长多是教育者和管理者,以权威的姿态、命令的方式教导孩子,这样的效果未必最佳。本书改变了家长的单方向教导者定位,让孩子和家长在相互学习中共同成长,看似在讲孩子,其实是给父母的育儿通识读物;它不负责设定育儿方法的标准答案,却清晰地指出误区和改进方向。作者认为,判断事物的基础标准应该是多元的,成功不是问题,单一的成功标准是问题。在这本书里,作者用实验性姿态,总结了一些个性化经验,书写了大量颇具可操作性的育儿文章,文字幽默,故事有趣,给家长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8. 《怎样看到鹿:与自然相遇的50种方式》 周玮 著,商务印书馆,2014年4月 作者在书中用博物的心灵书写着自然的故事,展现出“博物爱好者的内心,以及她对自然的感受”。全书通过佛农山——北京——里诺——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时每日的所见所闻为主,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入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挖掘探究其人文与自然的价值与意义。作者的观察描写使得读者可以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对观察对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考察以及对相关问题的反思则引人深思。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之比照更是本书的重点。 9.《枫林渡》 曹文轩 著,明天出版社,2014年6月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全新长篇小说。一段特殊的岁月,一个悲悯温暖的故事,一曲响彻天穹的大爱之歌。一场空前的浩劫,让不足一岁的蓝蓝被奶奶接到乡下。十年后,在乡下和奶奶相依为命的蓝蓝又被妈妈接回城里,住进了外婆家的市长小院。和城市生活的新鲜感同时到来的,是一堵无形的高墙带给蓝蓝和奶奶的巨大压迫感。城乡之间、市长小院和大杂院之间的沟壑,摧毁尊严,撕裂亲情,而底层人物人性的光辉让故事充满了光亮和温暖。作为一本儿童读物,这部小说选取了童年书写中一个不太被其他作者所关注的厚重主题,难能可贵地带有理性的思考和一定的深度,令人在感人至深的故事中,对人生、人性、社会、命运等最基本的价值命题有了深切的领悟,语言清新,叙事从容而富有张力。 10.《神奇科学》 赵致真 王俊 主编,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14年5月 本书分上下两册,以“图书+视频”配套,以100集同名微视频科普系列片为基础,是中国国内少儿科普原创的一部力作,也是本土第一本跨媒体可视图书。编者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详细介绍材料备制、实验步骤与操作技巧,并对其中的科学道理做出着重讲解。从最简单的餐叉平衡、巧吸蛋黄到复杂的投针求π、液滴还原,书中所选实验乍看起来有悖常识,背后则蕴藏了丰富多样的科学道理,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神奇科学》注重知识结构的营养均衡,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多个学科,意在带动小读者形成积极动手、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书中每个实验之后均附有一个微信二维码,读者用手机“扫一扫”即可直接观看实验的完整过程,视频制作精良,既重科学之真,又有艺术之美,从而实现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完美结合,这也是《神奇科学》一书的最大特色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