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30日,三联书店在网上发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度读者选书”活动,共有1273位读者参与了网络投票。我们综合网络投票和26位特约评委(后附名单)的票选,选出了三联书店2014年度的十本好书,现将书单公布如下。 1、《图说中国绘画史》 高居翰 著 李渝 译 ISBN 9787108047854 高居翰的这部中国绘画通史著作,图文并貌,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来欣赏中国名画,由100幅作品串起对画史的解说,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读物。 自1960年首度出版英文、法文、德文版以来,它一直是西方最受欢迎的简明《中国绘画史》,不断再版。作者融合了西方汉学及艺术史的方法,以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讨论和分析了中国绘画史的衔接与转变,也尝试将中国绘画的意向和含义与思想史、社会史、经济史的种种因素联系起来,向广大读者清晰介绍了他以及诸多行家集体努力而达到的对中国绘画的看法。此外,书中也精选了美国、日本、台北故宫的大量名作,并对它们进行了细致解读。以实在的例子、具体的描述、渐进的叙述、专业的视角,带领观众一同进入历史的轨迹。 高居翰写作的特点是直接从对画面的观看和体验入手,带领读者进入绘画史的理解,而不是套用文字记载的生平、风格等等来进行概念性的描述,这在三联已出版的几种学术专著中已经得到很好的体现。而这本书原本就是为西语世界的普通读者所写,比为专业读者所写的研究性著作更普及,对画面的分析也就更细腻。 对中国古代艺术颇有研究的高居翰先生于今年辞世,但他的作品相信在中国读者中的流传会越来越广。这本绘画史和他此前几本赏析解读中国古代绘画的专著相比,部头更大,信息量更庞杂,却也更容易阅读,是一本图文并茂,有权威性也有工具书意义的中国古代绘画研究读本。值得一提的是,中文版译者台湾作家李渝是高居翰的学生,她的译文优美流畅,令人印象深刻;遗憾的是,她也于2014年离开了我们。 2、《1944:腾冲之围》 余戈 著 ISBN9787108047403 《1944:腾冲之围》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后的又一力作。本书中,作者延续“微观战史”的写作方式,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在52章,70余万字的篇幅中,真实还原七十年前围绕滇西小镇腾冲收复战而展开的几乎所有战斗,旨在为未亲历者描绘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使其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蕴的一切,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 其史学之意义在通过对当年真实氛围的追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知觉,换来更有价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价,弄清尘封的一个个微观细节所构成的残酷真相,以其心血为抗战史重写树立了标杆。当今浮躁时代,仅此意志,就须要我们向它致敬的了。(好书推荐尽在:www.tuijianshu.net) 3、《吴宓与陈寅恪(增订本)》 吴学昭 著 ISBN9787108050212 著名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为二十世纪学术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吴宓的女儿吴学昭先生撰写的《吴宓与陈寅恪》,依据父亲的日记、书信、遗稿,参考大量档案文献,忠实记述了吴宓与陈寅恪长达半个世纪的深情厚谊。这一对旷世知交,哈佛同窗缔交,清华共事,联大流亡,燕京授业,直到劳燕分飞,山水远隔,粤蜀相望,鱼雁寄情。书中细致入微地叙述了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思想和社会活动,真切反映了他们对世局及知识分子命运的种种思考,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终身坚守。 这是一部研究性、实录性的学人传记,富有很强的历史现场感。一是含有极为丰富的第一手文献材料和实物图片;二是吴陈二人交往的主线之外,也留下王国维、梁启超为首的几代知识人的鲜活身影,对于20世纪思想文化史及学术史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次增订,实为改写。如果说,初版本展现的学者吴宓与陈寅恪的学术活动及友谊,犹如一棵主干挺拔的参天大树,人们看到的是大树的伟岸身姿和奕奕风神,那么,在增补本中,扩展的细节描述,贯穿全书,读者更真切地看到参天大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听到飒飒风声过处,大树发出的独白,沉郁而空远。 4、《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 许宏 著 ISBN 9787108046154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最早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上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然而这已经是西周的事情了,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最早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诞生。 这是近年来为数不多愿意放下专业身段向公众介绍考古常识的普及作品。身为“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的作者不但延续了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中心的夏、商考古成果的探索,还以此为契机,继续向前追溯,把以往对公众而言稍嫌陌生、分布于汾河下游与黄淮平原的更早期古代人群留下的文化遗址分享给了读者。 5、《我们的经典(精装函套)》 李零 著 ISBN9787108046253 我们的经典,是现代人眼中,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四部书。 《论语》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讲人文,这两本最有代表性。 《孙子》讲行为哲学,《周易》经传讲自然哲学。讲技术,这两本最有代表性。 这四本书年代早,篇幅小,比其他古书更能代表中国文化,也更容易融入世界文化。 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对每部书的讲解都别开生面,既深入又浅白,是这四部经典的新世纪最佳读本。 《我们的经典》所选的四部书,在中国古书中年代最早,篇幅最小,是古典学术的代表作。李零的写作历时十余年,从课堂讲稿一步步成书,他是为当代中国人而作,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眼光也是现代的。 6、《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 薛爱华 著 程章灿 叶蕾蕾 译 ISBN9787108048684 今天富饶的岭南(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岛)和毗邻的安南(大部分北越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唐代还是一片边远地区的“蛮荒化外”之地,旧称“南越”。本书即是关于这片神秘而燠热之地的历史文化研究,作者“遵循了上帝造物及从诺亚方舟登岸时的顺序”,逐一描述了中古南越引人注目的自然风物与山川地貌:从天空到海洋、岩石、河流、植物、野兽与鸟类,当然还有历史地理、区域分布、语言、人种、宗教、气候等等。 作者卓越的历史语言文献的功底与人类学、民族学与民俗学的广阔视野,使得本书集历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研究与名物研究于一体;而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展示“博物馆抽屉中的一些标本”,也不是把历史“观念化”,而是要真正地“复苏”并“认识”那段历史,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试图探究这种南方的气味和感觉——以朱雀为象征——如何激发了在南越的唐人的想象力。 7、《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 田家青 著 ISBN 9787108050137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诞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从游王世襄先生三十余年,亲炙其深厚学养和大家风范。所记皆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畅易读,京腔韵味浓郁,人物刻画灵动,幽默笔触中浸出深厚情意。书中所载三十余年来王世襄夫妇雍容达观的处世境界,以及生活点滴中所流露之美学趣味和独到见解,都让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8、《文学史微观察》 李洁非 著 ISBN 9787108048622 作者有感于现当代文学史的书写过分关注对作家作品给予何种评价,而兴趣不在深细地考察文学史的各种情状。无论是早年以革命与否判断作家好坏,还是新时期以来从艺术成就方面鉴定作家优劣,都使得文学史成为一部“表彰册”,对于王国维所谓“一代之文学”实现得极少。因此,作者有意转换思路,撷取文学史上的几个重要关键词来展开史学描述,“一欲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文学特有问题,二欲微观和实证地进入”。 李洁非这本书,既好看,又耐看。他以多个关键词为经,以研究者熟悉的细节为纬,编成一块又一块现当代文学史的拼图。最难得的是打通物质、精神、社会、文化的藩篱,随处点染,皆成新诠。观察虽微,可以见大。 9、《回应桑德尔及其他》 李泽厚 著 ISBN: 9787108040718 市场经济走向“市场社会”,一切均可买卖,世道已无道德可言,桑德尔深深忧虑这种市场对道德无孔不入的侵害。李泽厚响应指出,桑德尔却并不反对市场经济,也未提出反对这个侵入的底线,即市场和道德的分界线在哪里,到底什么是金钱不能买的?在此他既回应桑德尔也回应自由主义。 该书不仅有对桑德尔哲学的批判性讨论,也有李泽厚近年来新思考的集中呈现;书中有在普通人看来显得玄远的哲学思辨,也有对现实问题的发言;它讨论了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一些问题,也有针对中国的特别言说。 10、《美在青苔》 李长声 著 ISBN: 9787108047830 收入七十余篇随笔,主要线索是日本文化之“美”。但并非坊间已谈成俗套的“美丽日本”,而是多维的、甚至具有意外性的“日本之美”。全书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融合,将文化、历史、田野、社会杂糅,或解读具体的文化符号,或描画日本美的各个侧面,或直指日本美的精髓。可说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长居日本的李长声是近年来书写日本文化、历史、民俗等散文随笔的代表性作者,他的文风轻松诙谐,举重若轻,作品中信息量大,粗看起来是散文,细读起来,都是一篇篇小论文,读来增长见识又流畅有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