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法制日报社指导,法治周末报社推出的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榜单在岁末年初出炉。这份法治图书榜单是由付子堂、季卫东、孙笑侠、邓子滨、童之伟、刘星、朱伟一、张永和、高全喜、周大伟等15位法学教授和北京万圣书园的创始人刘苏里先生从2014年出版的法治图书中投票和评审产生,无疑是份含金量极高、在业内极具权威性的书单。 2014年度十大法治图书榜: 1、《汉语法学论纲》(许章润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2月版) 《汉语法学论纲》一书,从中国文化命意的深度和高度,怀揣着家国情怀的现实和忧思,以学术的敏锐和严谨,挖掘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明背后的价值思想脉络及其与现代法学的转轨对接途径。其中,“汉语法学论纲——关于中国文明法律智慧的知识学、价值论和风格美学”一文,计12万字,全文发表在《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5期,在1949年后的学术期刊界一次性发表的长文中尚属首例。具体说来,该书所谓“汉语法学”,以汉语作为表意工具,于中国历史的观照下,将中国人生和中国社会的法律生活当作基本对象,而将中国文明的人文忧思与价值关怀拥纳入怀,意在讲述一个民族文明转型和立国进程的法律史叙事,构成了它的政治立国的意义指南,也是赋予近代中国“立国、立宪、立教和立人”四位一体的政治建国进程以制度肉身的法意资源。经此作业,本书着意于现代中国政道与治道的法理表达,期期于探究一种基于深切历史感的华夏邦国政治,从而,为奠立现代中国文明的法制体系提供伦理—政治意识。 2、《你的权利从哪里来?》([美]艾伦·德肖维茨著,黄煜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每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这既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础课题,也是每个关心个人权利的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作者提出,权利产生于人类对非正义的经验。正义是个捉摸不定的概念,难以定义,而且各种解释彼此冲突;但不义则正好相反,它是立即的、直觉的、具有广泛共识的,并且是具体的。《你的权利从哪里来?》是第一个不以正义理论为起点的权利理论,它从反面入手:由下而上、从试误中以及从集体的不义经验出发,得出人类的权利源自人类的恶行。人类的权利是在与非正义做斗争的漫长过程中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人类的权利是为了抵御各种各样的非正义行为而建立起来的。 3、《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韩大元著,法律出版社2014年9月版) 《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4、《公共舆论的力量:19世纪英国的法律与公共舆论》([英]A.V。戴雪著,戴鹏飞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版) 《公共舆论的力量》为戴雪研究英国法之著名作品。戴雪选取独特角度,研究19世纪英国政治法律变迁与英国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潮、舆论思潮之间的深刻关系,是理解19世纪英国政治法律史不可或缺的、充满洞见的著作。本书由12次讲座构成,逐次论述了法律与公共舆论的关系、特点,以及19世纪英国的三个主要立法时期,即托利党主导的立法停滞时期、辉格党主导的边沁主义时期以及19世纪末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集体主义立法时期。经由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很具代表性的国家及时代,其立法如何较为迅速地体现了社会阶层在不同时期的利益要求和意见,并能初步了解现代社会中立法和思想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 5、《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熊秉元著,东方出版社2014年5月版) 当经济学与法学相遇,会衍生出什么样的学问呢?熊秉元教授在说明法律经济学旨趣的同时,回顾了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史,介绍了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物的基本思想。作者以平实、精确、有趣、深入浅出的文字,阐释经济行为、成本、效率等概念,建构一套严谨的经济分析架构,并用于讨论契约、正义等法律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和处理方式,显示经济学上的效率和司法学上的正义确有密切的关联,及互相启发之处。(好书推荐尽在:www.tuijianshu.net) 6、《民主是可能的吗?:新型政治辩论的诸原则》([美]罗纳德·德沃金著,鲁楠王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版) 法学大家德沃金,与诺齐克、罗尔斯并称当代自由主义最著名的三位旗手,也是当今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本书被誉为德沃金“最通俗易懂的著作”之一,德沃金指出:真正的民主国家,首先是要尊重每个人生命的基本人权;民主的精神不仅是选举和投票,它最具生命力的精神内核是参与。这两大原则,不仅针对当下美国,对我们如何理解当下中国,乃至于未来的中国该往何处去,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在这本充满现实关怀的著作中,德沃金从当下美国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股思潮严重撕裂社会的现状展开,为我们探讨了诸如富人天生就该多纳税吗?怀孕堕胎是否违背美国宪法精神?同性恋的权益是否应该予以正视并尊重?德沃金就这个时代所面临的诸多基本问题入手深入剖析,不仅仅试图解决眼前存在的问题,还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法律人通往公共生活的道路,并由此确立法律人的职业和道德信念。 7、《死刑的温度》(刘仁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十余年来,刘仁文教授持续关注死刑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历年来死刑研究的心得与洞见,围绕世界死刑废除的趋势、中国死刑改革的历史与进展、死刑核准权、执行方式、相关制度的建设以及震撼人心的死刑案例,深入探讨了死刑的废除在中国的梦想与现实。《死刑的温度》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主张,字里行间,处处体现着学术的人文关怀,流露出朴素、厚重的情怀。 8、《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徐忠明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明镜高悬:中国法律文化的多维观照》是作者徐忠明教授近年来思考和写作的结集。全书分五个栏目,从“核心观念”、“器物与图像”、“档案虚构”、“人物与制度”、“诗与小说”几个切入点对我国古代法律进行了跨学科考察。所涉内容,既有概念解读、人物考证、文化解释,也有制度梳理、司法实践考索、律条档案分析等。如通过对古代司法建筑中“明镜高悬”匾额和古代典籍中听审插图的考释和解读来考察司法意义,还原古代司法实践的场景,深入探究司法权力背后的运作机制,解释司法官员与诉讼两造的心态模式和行为策略,评估司法实践之于社会秩序形成的作用与意义。本书作者通过勾勒和描述中国法律史图像,冀以改变目前中国法律史的研究格局。 9、《宪法学的世界》(陈弘毅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宪法学的世界》分为“实践之篇”、“理论之篇”和“短篇”,是陈弘毅先生最近十年来关于宪法学和法理学的文章的结集,书中部分文章对于法治和宪政的概念进行了法理和历史的探讨,并研究西方宪政与基督教的关系、儒家文化与宪政的关系等课题;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在法制建设和法治方面的探索,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以至亚洲各大国的现代宪政发展历程予以评价和反思。此外,本书也收录了陈弘毅先生近年来发表的关于中国法学的发展和法学的全球化与跨学科化等问题的文章。 10、《法的中国性》(王人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版) 《法的中国性》是一本立宪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民权、民主、宪法等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对其中国实践作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当下尤具启发性。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