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所以引发了如此之多的争论,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在中华文化的发展中上具有“元曲”的性质,它即是中华文明发展到历史阶段后的产物,又是中华文明继续向前发展的基石。因此,这种“巡视”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春秋》经传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显然,围绕着《春秋》的种种争论,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它始终与文化政策、政治选择紧紧相关联。 从学术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先贤们注重持之有据,因此《春秋》的研究往往具有浓郁的文献考证特征。尽管这种文献考证的背后蕴含着思想的睿智,但还是足以令一般读者望而止步。从文化的角度来说,《春秋》的研究史与其他问题的研究史一样,是中华文化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蕴含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古代的学术研究始终依附于政治教化,因此关于《春秋》的种种讨论往往具有鲜明的政治指向性和政治功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