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读人群 :历史研究者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收录宫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单行本和论文共计46篇,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定名为《概论编》,中卷为《古代·中世编》,下卷为《近世编》。书稿中收录了相当篇幅的宫崎先生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乏其代表作,比如《东洋的近世》《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雍正皇帝》,曾广为学界征引。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书评、杂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不得不提的是,书稿体现出来的宫崎先生的个人观点,即使放在今天,也具有启发意义。 译者概况 书稿的译者是以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为代表的翻译团队,张学锋先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且曾在日本京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专业角度而言,由他来领衔翻译此书自然合适不过。此书虽前有中译本,但考虑到时代的变迁以及译文的准确性,此次收录时重新进行了翻译。此书译成,可为国内学人全面了解宫崎先生的学术成果,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的渠道。 学者评价 宫崎市定博士是一位基于良心和自信之上充满视野和气魄的历史学家。初入学林便涉猎广博,“起家”之学为宋史研究。与宋代相关的杂笔、援引,多如散沙,然未经博士之眼者鲜。绝不为引用而引用,所有史料都在为构筑立体的框架而作用。中世纪史研究的重要业绩《九品官人法研究》,通过对数百人物补任的探讨,解开了贵族政治的秘密。人性中恶的一面,有时会留下阴影,因此,历史学家的良心,就是不停留在文献的表面。涉猎广博,就是不跼蹐于东洋史的专业范畴。正因为如此,博士独具慧眼,指出欧洲、中国、波斯·伊斯兰这三个世界分别存在着共通的文艺复兴现象。高论激起的波浪,开启了后来者的思路。博士自言:“能够判断研究真正价值的,唯有后来者。”我倒是觉得,博士真正的志向,不仅在于同行后学,也不仅在于像我这样专业相近的非历史学家,而在于向所有的人叙述历史,提出问题供人们思考。博士的文章,就像法国推理小说那样,流利畅达。 ——[日]吉川幸次郎 《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全三册,129万字,收录宫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单行本和论文多达46篇(种)。 与其他著作不同之处在于,宫崎本人亲自设定《论考》选书标准。上卷《概论编》,“尽量选择那些能够反映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专业性不是太强、容易为一般读者所理解的篇章”,内含单行本5种、短篇论文1种,如《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东洋的近世》《日出之国与日没之处》;中卷《古代·中世编》则收录了有关古代史、中世纪史的研究论文,如《东洋的古代》《从部曲到佃户》《六朝时期江南的贵族》;下卷《近世编》以有关近世的论文为中心,加上短文集《杂纂》,如《雍正皇帝》《清代的胥吏与幕友》。 以上胪举,均为宫崎之代表作,曾广为学界征引。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不少重要的书评、杂文,宫崎的某些论断,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启发意义。《论考》极高的学术价值,已是公论。 《论考》所涉领域,自宋代而隋唐,自东亚而西亚而世界,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称奇。时至今日,《论考》依然是中国史研究绕不过的著作。而宫崎其人其著,未能为我国学界熟知,也是憾事。正是基于此,以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领衔的翻译团队推出《论考》的中译本,虽然46篇(种)中,13篇(种)已有旧译,然时代推移、语境变迁,因此此次一律予以重译,不仅如此,译者的注释“译者按”以页下注的形式对正文予以补充说明,相信对于读者理解词义不无裨益。 综上,《论考》本身即有其重要学术价值,其中译本的推出,当助力推进国内中国史研究。译者历时十年的精心打磨,亦能将宫崎“流利而畅达”的文笔完美呈现,是为域外汉籍中译本的典范。 一、“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丛书经典,有口皆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向中国学界介绍日本中国史研究成果,对于本土中国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正是怀抱这种旨趣,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 自2007年推出第1本《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以来,这套丛书就受到学界高度关注。随着译著不断增多,丛书在业内亦有口皆碑,究其原因,不仅因为封面庄重而不失设计感,内文用纸考究、精良,更重要的在于丛书内容的经典性。丛书所选均为日本当代史学名著,译者由术有专攻且熟知日本文化的中国学者担纲。《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即是其中一种。 二、《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宫崎代表作规模集结,学术价值高 宫崎市定,20世纪日本较著名的史学家,战后日本中国史研究第1人,世界汉学重镇“京都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而对于其人其书,国内学人并不熟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近年来,能见到的国内出版社所出《九品官人法研究》《宫崎市定说隋炀帝》《宫崎市定中国史》《雍正帝——中国的独裁君主》,均为篇幅较小的宫崎著作单行本,并不能让人对宫崎史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而《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缺憾。 关于《论考》原著的编辑出版,宫崎本人在各卷的《前言》和下卷*后的《跋》中已有非常清楚的交代。当初促成《宫崎市定亚洲史论考》出版发行的“接生婆”之一(《论考》下卷《跋》)的砺波护先生,特地为这次中译本的出版撰写了序言,对该著的编集过程及学术成就做出了详细说明。宫崎的史学研究领域,自宋代而隋唐,自东亚而西亚而世界,所涉范围之广,令人称奇,而其文笔之流畅,曾为名家称颂,吉川幸次郎先生曾由衷赞叹:“博士的文章,就像法国推理小说那样,流利畅达。” 《论考》收录宫崎市定先生的小型单行本和论文共计46篇,其中不乏其代表作,比如《东洋的近世》《东洋的朴素主义民族与文明主义社会》《雍正皇帝》等,不仅如此,书稿中还有不少重要的书评、杂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三、《论考》翻译——首次翻译,潜心十年,译著始成 《论考》日文版1976年由朝日新闻社刊行,然而一直未有中译本,宫崎其人其学,国内学人鲜少知之。南京大学历史系张学锋教授受“京都学派”第三代代表人物、“日本中国史研究译丛”编委之一谷川道雄先生之托,首次将此书译成中文版。 张学锋教授研究方向为六朝隋唐,日本京都大学博士。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精通日语并熟知日本文化。与谷川道雄、宫崎弟子砺波护诸位均有交游,得以亲炙。从专业角度而言,由他来领衔翻译此书自然合适不过。参与翻译的学者或精通日语,或有留日背景,如马云超(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童岭(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焦堃(京都大学文学博士)、尤东进(早稻田大学文学博士),等等。 此书部分内容虽前有中译本,如《东洋朴素主义的民族和文明主义的社会》,但翻译时间较早,考虑到时代的变迁以及译文的准确性,此次收录时没有照此录入,而是重新进行了翻译。对于国内学者相对陌生的、易引起误会的词语,译者在相关页添加了注释,方便读者理解。如“满洲”“东洋”等。翻译一般是忠于原著,但原著出现错误时,译者做了订正并在相应页下出注释,说明改正依据,便于读者对照,亦足见译者的专业和用心。 《论考》129万字,体量大,因此审稿也颇费时日。也正是因为书稿涵盖范围广——地域跨度自东而西,时间跨度自先秦而明清而近代,因而参与翻译的学者较多,个人风格不一,这也为统一工作带来一定不便,除了审稿中常见的标点、错字、病句之外,统一格式、注释等也耗费不少精力。另外,引文的核对和更正,是为提高书稿质量所作的努力之一。编校过程中,责编与译者反复沟通,就校样中的疑问多次往返商榷,为保证书稿质量共同努力。有时是为了一个词甚至是一句话的表达,张学锋教授不厌其烦,查找资料并作出相应建议。 在注重书稿质量的同时,《论考》的装帧设计也颇为用心。全书正文用纸为70克全木浆纸,纸张色泽柔和,手感良好。封面为纸面精装带护封,值得一提的是靠近书脊的封面图案,特地选用一幅亚洲古地图,既与书名《亚洲史论考》相吻合,又意在表现宫崎史学研究中的东西交通视野,可谓意味深长。 《论考》丰赡的内容,宫崎流利畅达的文笔,译者潜心十年的精耕细作,加上编校过程中反反复复的推敲,使得《论考》不论是学术质量,还是阅读体验,还是外在装帧,给读者带来的是一场学术与美感兼具的阅读享受。 四、《论考》中文版——学界瞩目,媒体转载 《论考》尚在编校之时,就有许多读者前来打听出版进度,并问询出版时间,此书受关注程度,可想而知。 此书甫一出版,便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见诸媒体的文章如下: 1.张学锋:《宫崎市定及其史学研究中的东西交通视野》,《文汇学人》,2017年8月9日; 2.马云超:《写火星人都能看懂的历史:宫崎市定和他的》,《澎湃新闻·私家历史》,2017年8月19日; 3.《傅正评 宫崎史学的背面》,《澎湃新闻·上海书评》,2017年10月21日; 4.蔡孟翰《宫崎市定史学:世界史中的中国史》,《经济观察报书评》,2017年12月1日; 5.《论考》的部分精彩书摘,亦见各大媒体如《东方历史评论》刊载。 对于此书,责编一直在关注宣传,除了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官微宣传之外,《评介——以为中心》一文在《丝路文明》(第二辑)上也对《论考》一书作了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