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木彬光,日本名推理小说作家,与江户川乱步、佐野洋、森村诚一和横沟正史并称日本推理文坛五虎将。高木彬光本名诚一,1920年生于日本青森市。毕业于东京大学。他于1948年发表处女作《刺青杀人事件》,小说构思新颖,手法独特,一炮打响后走上专业作家道路。1961年发表了代表作《破戒裁判》,开拓了推理小说在法律题材上的新领域。小说塑造了一个有正义感的律师,歌颂了人道主义精神。另一部小说《能面杀人案件》获日本推理作家俱乐部奖。高木彬光一共写了60多部推理小说,如《鬼面谋杀案》、《女富翁的遗产》等。于1995年逝世,享年75岁。
主要作品有: 《零的蜜月(阴谋发生在新婚之夜)》 尾形悦子背向着蔚蓝的天空,紧咬着嘴唇,不停地打扫着院子。她出神地凝视着黑色的地面,认真而又机械地将枯叶扫在一起。邻居上音乐学院的女孩子正弹着钢琴。琴声划破星期日清晨的宁静,流泄进来。她弹得很用功,连在前不久才结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这琴声也一刻未曾停止过。刚才开始反复弹奏的是肖邦的练习曲——作品十的第三段:《离别曲》。悦子暗自默默地希望她转到别的曲子上去,免得这忧郁哀婉的旋律过于搅乱她的心。这支曲子的离别、哀伤的调子里,溶化着爱和被爱的追忆,这对于悦子是难耐的。那次离别没有给自己留下甜蜜的记忆,相反的只是心灵的创伤。唉!同样是肖邦的曲子,为什么不弹奏鸣曲《葬送》呢?这倒符合自己现在的心境啊!
《纹身杀人事件》 很少人知道纹身的美丽,而为这种秘密纹在皮肤之艺术所感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这很可能是由于先入为主的偏见所造成的,譬如:看到街上的粗工或贩夫走卒之类的古铜色皮肤上,有着生手所纹的黝黑的蚯蚓后,即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纹身;或者认为不论男女,凡是纹身者皆为流氓、凶恶的罪犯,要不然就是居于下层阶级的人渣,以及人生战场上的失败者,他们无视于严肃的历史真相,甚至蒙蔽了自己的眼睛。人们对于纹身的看法,通常是以上两者之一。然而在绵延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对于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是很难寻找其根源的,不如相信其来有自还来得妥当些。美国某一心理学家就曾说过:“纹身为性欲的表现。”
《螳螂的热情》 将杀人蓝图付诸实行的机会终于来临了……吉泽惠子在三个月之间,绞尽一切脑力,完成所有准备,就是等着这一天的到来。只要不碰上千分之一,不,万分之一的无法预料到之不幸,若巧妙运用此机会,她自信计划应该会成功!惠子并未考虑百分之百的完全犯罪能够达成,但,很奇妙的,她觉得百分之九十九的完全犯罪应该能够做到。不管是警察或检察官,都只是普通人,绝非千里眼——这是她如此推定的根据。更何况,向他们提供判断资料的证人或事件关系者,通常不但不是千里眼,更只有平均值以下的观察力……
《魔咒之家》 仿佛渗入鲜血的阳光照射下,奥武藏野的红叶,今天的色泽也更为鲜艳了。没有风,却是沁骨的寒意。路旁的银杏,枝梢婆娑作响,三、四片被风雨蚀坏的病叶,恰似飞舞着金色翅膀的可怜蝴蝶,在微风中飘落。横越过楢树林、小径,再次左转,折入桦树林中。踩在落叶追地的路面,我的脚步声并无多大的反响,划破周遭寂静的只是被惊吓而飞起的乌鸦振翅声。为何选择这样的捷径呢?我已后悔自己的轻率……
《明显的杀意》 田沼律师看好这块土地,买了其中相当大的一片,盖了几所房子,这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不过,当时私立电车好容易才通车,到了晚上,车轮碰撞铁轨的隆隆声响混杂着远处传来的狐狸的叫声,这儿只不过是落荒的东京近郊而已。几乎人人都笑话他是东施效颦,自讨苦吃;可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不失为一笔有先见之明的好投资。
《破戒裁判》 我作为东洋报社的法庭记者出入东京地方法院,已有十多年了。时间过的真快,我的名字米田友一,在这里的记者俱乐部的花名册上,已经成为资格最老的一员。这里,没有事件记者那种丰富多彩的热烈气氛和那种争分夺秒的忙碌景象。这里的采访工作,从上午十点开始,到下午三点结束。偶尔延长到五点的时候,也不是没有的,但那是例外中的例外。对新闻记者来说,堪称例外的事情,另外还有一些。第一,我们写作的稿件,几乎都不能上报纸。因为这里审理的案件,百分之九十九都已经丧失了新闻价值。
《能面杀人事件》 战争结束的第二年1946年的夏天,我在神奈川县三浦半岛的一处海水浴墙,偶然遇到了高中时代的朋友柳光一。他从大学的理学院化学系毕业以后,应征到缅甸度过了一段战争生活,最近刚刚复员回国。面我,因为身体孱弱,入伍的当夭,就被遣送回乡,从那以后,在军需工厂当技师。战争结束以后,我离开了工厂,一直住在三浦半岛海滨的“海滨饭店”里。
《大乌鸦传奇》 回到久未造访的故乡,没想到居然受到如此的爱戴。大概是地方上的小城镇,出了第一个推理小说家,所以显得格外稀奇。一下子被拉去演讲,一下子又在地方报纸上发表谈话,还附带照片;昔日的老友也登门拜访,这使得向来腼腆的我,真的觉得手足无措,困窘万分。可是无论如何我还是想来看看这个渔村。因此回东京时,在中弦N站下车,改搭冷清的私铁,继续了两个多钟头的火车之旅。然后又坐了一天只有来回两班的木炭公车,摇摇晃晃地来到这个小渔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