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科学化”,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几派不同的声音。 有一群人将科学化解释为西医化,认为中医落后于西医,不屑于“气”与“经络”的科学化研究。还有一种人认为中医本身即是科学的,不需要对此多做辩证,应思考中医本身的优势,以中医的思维来思考中医的未来。当然,也有一群科学家,不论主客观的条件如何,在相信中医的信念下,默默地为中医的科学证据和解释努力着。 在这当中,最具划时代意义的,当属王唯工教授的论述。 当其他人仍找不出脉搏与生理现象的关联时,王教授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成功地突破了困境,不仅为长久以来破绽百出的西方循环理论找到一个新出口,也为中医建立了一套现代化语言。 这一创新理论,很可能将对21世纪的生命科学等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作者简介 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1969年因为对中医感到兴趣,放弃了斯坦福大学及耶鲁大学,而选择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1973年获博士学位。1988年首次制成脉诊仪,在多个大医院与西医会诊,并与多位中、西医进行合作研究。 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杰出贡献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获发明奖。其发明上的贡献连续收录于Marquis世界名人录。现从事汉唐医学之研究,及各种非侵入性医疗器材之开发。
目录: 前言 现代生物医学的盲点 第一部分 气——回到未来的时代 第一章 西医未解的循环难题 第二章 气才是解决现代病的重点 第二部分 共振——中医的现代科学解释 第三章 气即共振:血液循环的原动力 第四章 经络、穴道、器官形成共振网络 第三部分 脉诊——未来医理的基础知识 第五章 倾听身体的共振旋律 第六章 脉诊指标、中药与安慰剂的运用 第七章 疾病的根源与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第四部分 健康与养生之道 第八章 日常养生的脉诊运用 总结 回顾与展望 编后记 附录 十二经络图
|